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4063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

《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docx

货币银行学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

名词解释注:

粗体为问,规范体为答

一.货币及货币职能

1.货币: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易媒介、价值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贮藏手段职能的物品,都可以看成是货币。

2.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迅速转变为交易媒介的能力。

3.通货:

流通中的现金。

4.实物货币:

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物品作为币材的货币形式

5.铸币:

铸造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6.存款货币:

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作用的银行存款

7.计价单位:

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

8.准货币:

反映整个社会潜在购买能力能够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

9.狭义货币:

反映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服务的最直接的购买能力的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

10.限制铸造:

铸币只能由国家垄断铸造

11.货币存量:

一国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所有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12.货币流量:

一国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所有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13.价值贮藏:

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或代表被人们保存起来的功能

14.币材:

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15.本位币:

一国的基本通货和唯一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

16.金汇兑本位制:

银行券只能通过兑换外汇来与黄金兑现的金属货币制度

17.金块本位制:

银行券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金属货币制度

18.金币本位制: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的金属货币制度

19.信用货币制度:

以中央银行或国家指定机构发行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20.无限法偿:

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

21.货币制度:

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

22.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

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融化、输出而去除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这一规律是当时英国王室的财政顾问格雷欣首先提出的,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称为“格雷欣法则”。

二.信用与信用形式

1.信用:

借贷行为,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条件的取得是其特征

2.实物借贷:

以实物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

3.直接融资:

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4.企业信用:

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

5.个人信用:

是指个人作为债务人的信用活动。

6.民间信用:

指在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之外进行的借贷活动。

7.经济泡沫:

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偏离其基本价值的现象。

8.信用制度:

规范和约束社会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的行为规则。

三.利息与利率

1.利息:

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2.利率:

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本金额的比率。

3.单利法:

只按本金计算利息的方法。

4.复利法:

将利息额计入本金计算利息的方法。

6.名义利率:

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7.实际利率:

物价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8.公定利率:

由银行公会确定的各会员银行必须执行的利率

9.官方利率:

由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10.基准利率:

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11.违约风险:

由于债券发行者的收入变化给债券本息能否及时偿还带来的、不确定性。

12.流动性风险:

因资产变现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

14.风险溢价:

债券利率与无风险证券利率之差。

四.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

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2.负债业务:

是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尚未偿还的经济业务,该业务是商业银行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

3.资产业务:

是商业银行将通过负债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使其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4.中间业务:

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

5.表外业务:

是指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的业务。

6.支票存款:

是银行流动性最高的一项负债,其所有者可以随时要求提取账户中的余额,也可以向第三者开出支票,由第三者凭支票到开户银行要求付款。

7.NOW帐户:

是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帐户。

开立NOW账户的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或直接提现,或直接向第三者支付,对其存款余额可取的利息收入。

该帐户推出的目的是为了避开不能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的限制。

8.储蓄:

广义的储蓄是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所有货币收入扣除各项生产性和消费性支出后的剩余部分。

狭义的储蓄指储蓄存款。

9.储蓄存款:

在中国专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是银行负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中央银行

1.再贴现:

商业银行将其对工商企业已经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资金融通行为

2.存款准备金:

在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以应付客户随时提取存款而保留的一部分现款

3.超额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律规定的部分

4.单一中央银行制:

由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监管金融业的制度

5.准中央银行制:

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6.清算业务: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

7.票据交换:

同一城市(或区域)各金融机构对相互代收、代付的票据,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通过票据交换所集中进行交换并清算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

8.中央银行资产负债: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综合会计记录,反映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

9.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

六.货币需求

1.名义货币需求:

社会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2.谨慎动机:

人们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

3.实际货币需求:

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需求

4.货币需求:

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5.投机动机:

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

6.恒久收入:

个人拥有的各种财富在长期内获得的收入流量,相当于可观察到的长期平均收入。

7.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因持币而丧失的潜在收益或遭受的损失。

8.交易动机:

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而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

9.人力财富:

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包括一切先天或后天的才能与技术。

七.货币供给

1.存款乘数:

存款乘数:

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

2.原始存款:

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3.存款准备金:

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流动资产储备。

4.存款准备金率:

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5.超额准备金:

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

6.通货比率:

指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7.内生变量:

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

8.基础货币:

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9.外生变量:

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10.派生存款:

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11.现金漏损率:

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12.原始存款:

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13.货币乘数:

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14.存款货币:

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15.货币供给:

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16.存款派生倍数:

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八.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2.货币政策目标:

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充分就业:

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4.菲利普斯曲线:

它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校比肩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

根据这一曲线,在物价稳定(即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5.自愿失业:

指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6.非自愿失业:

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7.摩擦性失业:

由于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的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8.相机抉择:

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当时最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具体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期应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应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复苏。

9.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

10.存款准备金政策:

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1.再贴现政策:

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他对异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12.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

1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1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必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中央银行实际上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达到其最终的目标,而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九.通货膨胀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由于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

3.货币失衡:

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4.通货紧缩:

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5.指数化政策:

将主要经济变量(如收入.利率等)与通货膨胀率挂钩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6.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社会总供给而拉动物价总水平上涨。

7.批发物价指数:

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

8.公开型通货膨胀:

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形式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9.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填空注:

粗体为答

一.货币及货币职能

1.银行券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2.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现金和银行存款。

3.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是高科技的信用货币。

4.国家发行的短期债券、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以及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短期证券,可在货币市场上随时转让、贴现、抵押等多种形式变现,转化成现实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我们将它们称为准货币。

5.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和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6.不同时点上货币存量的差额是货币存量;

7.币材一般应具有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标准化和便于携带的性质;

8.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

9.各国都是以资产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

10.从货币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五种主要货币制度形态。

11.金银复本位制主要有两种类型:

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12.在格雷欣法则中,实际价值高于法定比价的货币是良币。

13.在格雷欣法则中,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是劣币。

14.金本位制有三种形式:

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15.货币制度的四大构成要素:

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发行保证制度。

16.狭义货币M1由现金和活期存款构成,广义货币M2由M1加准货币构成。

17.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是货币材料的确定。

18.足值货币既可以作为一般商品消费,也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

19.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称为本位币亦称主币。

20.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银行。

二.信用与信用形式

1.人类最早的信用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

2.信用历史非常古老,最古老的形态是高利贷。

3.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高利贷信用是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4.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偿还性和支付利息。

5.在旧中国农村,粮食借贷有“春借一斗秋还三斗”的说法,这种信用形式所采用的是实物借贷方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发展成货币借贷方式,并成为主要借贷形式。

6.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是金融。

7.按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可划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8.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被称为信用风险。

9.规范和约束社会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的行为规则是信用制度。

10.在经济生活中,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幅偏离其基本价值的现象被称为经济泡沫。

三.利息与利率

1.利息的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2.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是收益资本化。

3.对利率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在借贷期限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固定利率。

4.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基准利率。

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

5.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6.相同期限金融资产因风险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利率,被称为利率的利率体系。

7.由于债券发行者的收入会随经营状况而改变,因此债券本息的偿付能力不同,这就给债券本息能否及时偿还带来了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叫违约风险。

8.债券利率与无风险证券利率之差被称为风险溢价。

9.利率对应着长短不同的期限而高低不同,这是利率的期限结构。

10.与利率管制相比较,利率市场化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的主导作用。

四.商业银行

1.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也是现代银行产生的象征。

2.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事业的创始。

3.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产生:

一是从旧式高利贷银行转变过来,二是以股份制公司形式组建而成。

4.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5.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建立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之上的。

6.商业银行的业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7.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银行资本和银行负债两大类。

8.库存现金和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共同组成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库存现金是商业银行用于应付日常提存的现金资产。

9.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和其他资产。

10.传统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和信用卡业务。

11.狭义的表外业务大致可分为担保业务、承诺业务、贷款出售及资产证券化等资产转换业务,衍生工具的交易以及与证券的发行、承销等有关的投资银行业务。

12.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13.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四个阶段。

14.资产担保证券是商业银行将某些传统的非流动性贷款经过技术处理后重新组合为同质量并可分割的标准贷款组合,以此为本金与利息的现金收入保证来发行证券,即资产证券化。

其中,住房抵押贷款一般采用过手证券的形式。

15.1988年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对表内资产和表外业务都确定了不同的风险权数以及相应的资本充足率,它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完善与统一的标志。

五.中央银行

1.一国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和金融体系的核心是中央银行。

2.中央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分为单一中央银行制、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复合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度四种类型。

3.中央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最初标志是独享货币发行垄断权。

4.中央银行在中国的萌芽是20世纪初的户部银行

5.被世界公认为第一家中央银行的是英格兰银行,它早在1844年就获得发行货币的特权。

6.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不再对企业和个人直接办理存贷业务,标志着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7.支付清算系统的类型主要有大额实时全额支付系统、小额定时批量支付系统两种。

8.以美国为典型的在一国建立多个中央银行机构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和任务的体制是多元制中央银行体制。

9.外汇黄金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属于资产方项目。

10.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六.货币需求

1.所谓“货币需求”,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持有货币的能力。

2.衡量各资产优缺点的标准主要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货币是盈利性最低的资产。

3.收入状况对货币需求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收入水平的高低;二是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的长短。

4.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二是人们对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5.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自变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其他变量。

6.根据传统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数量的变动必然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作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动。

7.现金交易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他提出的交易方程式为MV=PT。

8.现金余额说由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首先提出。

著名的剑桥方程式为M=kPy。

9.在剑桥方程式中,k表示的是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收入与财富占总收入与总财富的比例。

10.凯恩斯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三种,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11.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当收入水平上升时,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会增加。

12.鲍莫尔的存货模型时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发展,他认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

13.美国经济学家托宾进一步发展了马可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对凯恩斯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14.托宾的资产选择中,资产的选择范围有两种:

无收益的货币和有收益的其他金融资产。

15.托宾认为人们资产选择的原则不是预期收益的极大化,而是预期效用的极大化。

16.在弗里德曼德货币需求理论中,总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17.在弗里德曼德货币需求理论中,被作为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的收入是一种恒久性收入。

18.从理论上说,鲍莫尔模型是对凯恩斯的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从政策意义上说,该模型对凯恩斯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主张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七.货币供给

1.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它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

2.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

3.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来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4.再贴现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也随之提高。

5.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

6.再贴现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

7.通货存款比例取决于非银行公众的持币行为。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9.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物价影响因素的货币存量。

10.存款多倍收缩是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所引起的,其减少的原因由两个:

一是存款人提取存款,二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出售有价证券。

11.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法定准备金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现金漏损率、及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

12.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非银行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13.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是现代信用货币经济中最主要的货币形式。

14.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条:

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

15.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倍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倍数关系。

八.货币政策

1.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狭义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2.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对货币总量调节的三个传统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3.用于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曲线是菲利普斯曲线。

4.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实际是指那些介于操作指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

5.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

6.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8.我国在1998年取消了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管理。

9.我国中央银行在1996年以国债为对象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正式启动。

10.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的划分是以中央银行为界限的,外部时滞时滞中央银行很难控制。

11.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紧”或“双松”主要是解决总量问题。

12.我国中央银行在1984年首次规定各专业银行应缴存准备金。

1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般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在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金融市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九.通货膨胀

1.货币均衡是货币领域内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平衡而导致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但从实质上说,则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