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3874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docx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精选有答案详解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烟、云、雾在阳光照射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B.“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

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D.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解析 烟、云、雾属于气溶胶,所以烟、云、雾在阳光照射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A正确;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有关,“酸雨”的形成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有关,B错误;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并不能从源头上消除污染,C错误;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二氧化硅晶体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中的二氧化硅与强碱能反应,所以遇强碱会“断路”,D错误。

答案 A

2.H3PO4属于三元酸,H3PO4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3PO4,次磷酸(H3PO2)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H2PO2,由此推测(  )

A.H3PO2属于一元酸B.H3PO2属于三元酸

C.NaH2PO2属于酸式盐D.NaH2PO2属于磷酸盐

解析 次磷酸(H3PO2)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H2PO2,说明H3PO2只能提供一个氢离子,所以H3PO2不是三元酸,而是一元酸;NaH2PO2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NaH2PO2不是酸式盐;NaH2PO2不是磷酸盐,属于次磷酸盐。

答案 A

3.从海带中提取I2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①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B.操作②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长颈漏斗、烧杯

C.操作③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酒精灯、温度计、漏斗

D.将操作②中的苯换为酒精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解析 操作①、②、③分别是过滤、萃取和分液、蒸馏。

操作②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和烧杯,B项错误;操作③用到的玻璃仪器是酒精灯、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锥形瓶等,C项错误;由于酒精与水互溶,所以将操作②中的苯换为酒精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D项错误。

答案 A

4.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及避免伤害的保障。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但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操作①:

使用稍浸入液面下的倒扣漏斗检验氢气的纯度

B.操作②:

使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振荡后需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C.操作③:

吸收氨气或氯化氢气体并防止倒吸

D.操作④:

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解析 由于连通氢气发生装置的导管在液面以下,燃烧的氢气在液面上,所以该装置可以防止点燃不纯氢气时发生爆炸,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A错误;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以防止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引起危险.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B错误;水层在下层不能防止倒吸,应该使用四氯化碳和水,该操作不正确,C错误;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操作正确,但这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D正确。

答案 D

5.将某些化学知识用图像表示,可以收到直观、简明的效果。

下列图像所表示的化学知识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解析 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小于1nm的分散系为溶液,大于100nm的分散系为浊液,故A正确;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能力越强,稀释浓氢氧化钠溶液,离子浓度降低,导电能力减弱,故B正确;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依次发生反应:

CO

+H+===HCO

、HCO

+H+===H2O+CO2↑,两次反应消耗盐酸的体积相等,故C正确;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先后发生的反应为AlO

+H++H2O===Al(OH)3↓、Al(OH)3+3H+===Al3++3H2O,后一反应消耗盐酸的体积是前一反应的3倍,故D错误。

答案 D

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1NA

B.常温常压下,1.06gNa2CO3含有的Na+数为0.02NA

C.通常状况下,N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L

D.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NA

解析 标准状况下H2O是液体,不能应用气体摩尔体积求算其物质的量;N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L,要求必须在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的MgCl2溶液中,要求含有的Cl-个数还需知道溶液的体积。

答案 B

7.为确定下列置于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变质,所选检验试剂(括号内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NaOH溶液[Ba(OH)2溶液]

B.FeSO4溶液(KSCN溶液)

C.KI(淀粉溶液)

D.Na2SO3溶液(BaCl2溶液)

解析 NaOH在空气中变质会生成Na2CO3,与Ba(OH)2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鉴别;FeSO4在空气中被氧化为Fe2(SO4)3,遇KSCN溶液显红色,可以鉴别;KI在空气中被氧化成I2,遇淀粉变蓝色,可以鉴别;Na2SO3在空气中被氧化为Na2SO4,SO

和SO

都能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

答案 D

8.下图是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气体的装置,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X

收集气体

Y

A

碱石灰

氯化氢

B

碱石灰

氨气

C

氯化钙

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

D

氯化钙

一氧化氮

氢氧化钠

解析 本题考查气体制取的实验,根据图示收集是用向上排空气法,说明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与O2不反应,排除B、D选项;A中是干燥氯化氢酸性气体,不能选用碱石灰干燥剂,所以选C。

答案 C

9.amolH2SO4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

A.

mol-1B.

mol-1

C.

mol-1D.

mol-1

解析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结合题中信息,可得4amol×NA=b,解得NA=

mol-1。

答案 D

10.废水脱氮工艺中有一种方法是在废水中加入过量NaClO使NH

中的氮元素完全转化为N2,该反应可表示为2NH

+3ClO-===N2↑+3Cl-+2H++3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中氮元素被氧化,氯元素被还原

B.还原性:

NH

C.反应中每生成1molN2,转移6mol电子

D.经此法处理过的废水不可以直接排放

解析 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因此NH

是还原剂;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因此ClO-是氧化剂,Cl-是还原产物,故还原性:

NH

>Cl-,A项正确,B项错误。

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3变化至0,故每生成1molN2,转移6mol电子,C项正确。

经此法处理过的废水中含大量H+,废水呈酸性,不可以直接排放,D项正确。

答案 B

11.A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为中学常见的化合物,A、B、C均含有元素X。

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元素不一定为非金属元素

B.单质A可能是Cl2不能是S

C.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D.反应①和②都为复分解反应

解析 由转化关系图可以看出,A这种单质与强碱发生反应,生成了两种产物B和C,而且B和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且B和C又可以在强酸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单质A,那么可以看出反应①应该是A物质的歧化反应,反应②应该是关于一种元素的归中反应,则可以知道B和C中应该分别含有A的负价态物质以及正价态物质,则A可能为Cl2或S,应为非金属元素,A、B错误;单质A生成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化合物生成单质A,化合价也发生变化,所以反应①和反应②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D错误。

答案 C

12.现有铝、铁组成的混合物,分为等质量的两份,分别投入到足量的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出氢气的体积比为2∶1(相同条件下)。

则该混合物中铝和铁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之比为1∶1B.物质的量之比为2∶3

C.质量之比为56∶27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解析 根据题意,可以判断出铝与NaOH溶液(或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体积和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体积相等,由关系式2Al~3H2、Fe~H2,可知n(Al)∶n(Fe)=2∶3,m(Al)∶m(Fe)=(27×2)∶(56×3)=9∶28。

答案 B

13.甲、乙、丙、丁分别是Na2CO3溶液、AgNO3溶液、BaCl2溶液、盐酸中的一种,两两反应后产生的实验现象如下:

甲+乙→沉淀,甲+丙→沉淀,乙+丙→沉淀,丙+丁→沉淀,乙+丁→无色无味气体。

则甲、乙、丙、丁依次是(  )

A.BaCl2溶液、Na2CO3溶液、AgNO3溶液、盐酸

B.BaCl2溶液、Na2CO3溶液、盐酸、AgNO3溶液

C.Na2CO3溶液、盐酸、AgNO3溶液、BaCl2溶液

D.AgNO3溶液、盐酸、BaCl2溶液、Na2CO3溶液

解析 由乙+丁→无色无味气体可知,乙和丁分别为Na2CO3溶液和盐酸中的一种,又因为甲和乙、乙和丙反应均有沉淀生成,所以乙为Na2CO3溶液,丁为盐酸;由丙+丁→沉淀可知,丙为AgNO3溶液,则甲为BaCl2溶液。

答案 A

14.Cu2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

当产物n(NO2)∶n(NO)=1∶1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Cu2S参加反应时有8mol电子转移

B.参加反应的n(Cu2S)∶n(HNO3)=1∶5

C.反应中Cu2S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D.产物n[Cu(NO3)2]∶n[CuSO4]=1∶1

解析 1molCu2S参加反应时有1mol×2×(2-1)+1mol×[6-(-2)]=10mol电子转移,故A错误;由2Cu2S+14HNO3===2Cu(NO3)2+2CuSO4+5NO2↑+5NO↑+7H2O可知,参加反应的n(Cu2S)∶n[Cu(NO3)2]∶n[CuSO4]=1∶1∶1,故D正确。

答案 D

1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硫酸与Na2SiO3溶液混合:

SiO

+2H+===H2SiO3↓

B.Cl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l2+Ca(OH)2===Ca2++Cl-+ClO-+H2O

C.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2Fe3++Fe===3Fe2+

D.NaHCO3与盐酸反应:

HCO

+H+===CO2↑+H2O

解析 澄清石灰水中溶质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不应写成化学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为Cl2+2OH-===Cl-+ClO-+H2O。

答案 B

16.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

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19.2g(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

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体积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

B.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

C.混合酸中NO

的物质的量为0.4mol

D.混合酸中H2SO4的浓度为5mol·L-1

解析 由图像可知,OA段发生反应Fe+4H++NO

===Fe3++NO↑+2H2O,AB段发生反应Fe+2Fe3+===3Fe2+,BC段发生反应Fe+2H+===Fe2++H2↑,反应中NO

全部参与反应,最终第二份溶液中的溶质是FeSO4,A、B正确;第一份溶液中H+过量,NO

全部参与反应,消耗铜的物质的量为

=0.3mol,根据反应3Cu+8H++2NO

===3Cu2++2NO↑+4H2O可知,参与反应的NO

为0.2mol,所以混合酸中NO

的物质的量为0.4mol,C正确;第二份溶液中n(SO

)=n(Fe2+)=n(Fe)=

=0.4mol,则混合液中H2SO4的浓度为

=4mol·L-1,D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52分)

17.(6分)正盐A能发生如图所示的反应,图①~⑧分别代表有关反应中的一种物质(某些物质已略去),其中①、②、④、⑤为无色气体,⑥为红棕色气体。

请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⑧+⑦→②+③+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④―→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⑧→⑤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为A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的气体,可为NH3,②为A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的气体,可与Na2O2或Mg反应,应为CO2,则正盐A为(NH4)2CO3,③为H2O,④为O2,⑤为NO,⑥为NO2,⑧为HNO3,⑦为C。

(2)⑧+⑦→②+③+⑥的反应为浓硝酸和C的反应,方程式为C+4HNO3(浓)

CO2↑+4NO2↑+2H2O;①+④→⑤的反应为NH3的催化氧化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

4NO+6H2O;(3)稀HNO3与铜反应可生成Cu(NO3)2和NO、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

===3Cu2++2NO↑+4H2O。

答案 

(1)(NH4)2CO3 NO2 C

(2)C+4HNO3(浓)

4NO2↑+CO2↑+2H2O 4NH3+5O2

4NO+6H2O

(3)3Cu+8H++2NO

===3Cu2++2NO↑+4H2O

18.(8分)实验室要配制500mL、0.1mol·L-1Na2CO3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应用托盘天平称取十水碳酸钠晶体________g。

(2)若在称量样品时,药品放在天平右盘上,砝码放在天平左盘上,天平平衡时实际称量的碳酸钠晶体是________g。

(1g以下用游码)

(3)用托盘天平和小烧杯称出碳酸钠晶体的质量,其正确操作顺序的标号为________(操作步骤可用多次)。

A.调整零点

B.将游码移至刻度尺的零刻度处

C.将碳酸钠晶体放入小烧杯中称量

D.称量空的小烧杯

E.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

F.记录称量结果

(4)配制Na2CO3溶液时需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遇下列情况,溶液的浓度是偏高、偏低还是不变?

A.加水时超过刻度线________。

B.忘记将洗涤液加入容量瓶________。

C.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进行干燥处理________。

D.定容后摇匀,液面低于刻度线________。

解析 

(1)n(Na2CO3)=0.5L×0.1mol·L-1=0.05mol

m(Na2CO3·10H2O)=0.05mol×286g·mol-1=14.3g。

(2)用托盘天平称量时,m(砝码)+m(游码)=m(物)

放反后,则m(物)+m(游码)=m(砝码)

则m(物)+0.3g=14g,m(物)=13.7g。

(5)误差分析可根据c=

来判断,A使V大,B中n减少,C无影响,D也无影响。

答案 

(1)14.3 

(2)13.7

(3)B、A、D、F、C、F、E、B

(4)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药匙

(5)偏低 偏低 不变 不变

19.(8分)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解决问题阶段,甲同学设计了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点燃酒精灯A、B的先后顺序为:

先________后________(填字母代号)。

(2)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气瓶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精灯B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提出甲的装置太复杂,可将酒精灯合二为一,去掉B,而将尾气导气管出口旋转到A的火焰上即可。

乙同学的设计是否合理?

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

(从A、B使用的一致性的角度考虑)。

(4)丙同学质疑:

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为此,他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入澄清石灰水,以确认CO与澄清石灰水不反应。

试对本次改进做出评价,你认为丙的设计________(填“必要”或“不必要”)。

解析 在进行反应前先通CO排空气。

如先加热氧化铜再通CO,易发生爆炸事故。

也正因为要先通CO(此时无CO2),所以丙设计不必要,不必增加澄清石灰水,右侧的澄清石灰水已经先验证了CO与其不反应。

答案 

(1)B A

(2)CO+CuO

Cu+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尾气中的CO,防止CO污染环境

(3)不合理 因为CO点燃在先,氧化铜加热在后,不能同时进行

(4)不必要

20.(12分)钠、铝、铁是三种重要的金属。

请回答:

(1)钠元素的金属性比铝________(填“强”或“弱”)。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填序号)。

A.钠沉到水底B.钠熔成小球

C.小球四处游动D.钠无变化

(3)Fe与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将该产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分装在两支试管中。

请回答:

a.若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则溶液变成________色。

b.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a2O2可作为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其供氧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透明溶液,可能含有Al3+、Fe3+、K+、Mg2+和Cu2+等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现加入Na2O2粉末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同时析出白色沉淀。

如加入Na2O2的量与生成白色沉淀的量之间的关系用下图来表示。

试推断:

①原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

②一定不含有________;

③可能含有________;

④为了进一步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应增加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

解析 (5)向溶液中加入Na2O2会发生如下反应:

2Na2O2+2H2O===4NaOH+O2↑,OH-与Al3+、Fe3+、Mg2+、Cu2+均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但Fe(OH)3为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Mg(OH)2、Al(OH)3均为白色沉淀,且Al(OH)3能溶于过量NaOH溶液,由此推断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Fe3+和Cu2+,一定含有Mg2+、Al3+,可能含有K+,可通过焰色反应来检验。

答案 

(1)强

(2)2Na+2H2O===2Na++2OH-+H2↑ BC

(3)FeCl3 红 生成红褐色沉淀

Fe3++3OH-===Fe(OH)3↓

(4)2Na2O2+2CO2===2Na2CO3+O2

(5)①Mg2+、Al3+ ②Fe3+、Cu2+ ③K+ ④焰色反应

21.(8分)已知有如下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略)。

已知:

①X、Y、Z、W均为氧化物。

常温下,X是红棕色气体;Y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相对分子质量:

甲<乙。

③将甲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减小浓度降低;将乙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增加浓度降低。

请完成下列空白:

(1)Z是(写化学式):

________。

(2)将乙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增加浓度降低,表明乙的浓溶液具有________性。

利用这种性质可以进行________项(填字母)实验操作。

A.钝化铁片B.检验Ba2+

C.干燥氨气D.干燥氯气

(3)在X与Z的反应中,被氧化的X与被还原的X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

(4)W可用于工业制溴过程中吸收潮湿空气中的Br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M与甲的浓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给已知信息推导出,X为NO2、Y为CO2、Z为H2O、W为SO2,甲为浓硝酸,乙为浓硫酸,M为碳,其余各问便很容易解答了。

答案 

(1)H2O 

(2)吸水 D (3)2∶1

(4)SO2+Br2+2H2O===2HBr+H2SO4

(5)C+4HNO3(浓)

CO2↑+4NO2↑+2H2O

22.(10分)图中是在实验室进行氨气快速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组合装置,部分固定装置未画出。

(1)在组装好装置后,若要检验A~E装置的气密性,其操作是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微热A,观察到E中有气泡冒出,移开酒精灯或松开双手,E中导管有水柱形成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

(3)点燃C处酒精灯,关闭弹簧夹2,打开弹簧夹1,从分液漏斗放出浓氨水至浸没烧瓶中固体后关闭分液漏斗,片刻后,装置C中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装置E中溶液里出现大量气泡,同时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现象);从E中逸出液面的气体可以直接排入空气,请写出在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C中固体全部变红色后,关闭弹簧夹1,慢慢移开酒精灯,待冷却后,称量C中固体质量。

若反应前固体质量为16g,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2.4g。

通过计算确定该固体产物的成分是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5)在关闭弹簧夹1后,打开弹簧夹2,残余气体进入F中,很快发现装置F中产生白烟,同时发现G中溶液迅速倒吸入F中。

写出产生白烟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迅速产生倒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一般先形成封密体系,然后微热观察插在液面以下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生成,停止加热后,导管形成一段水柱;

(2)依据NH3为碱性气体,应选择碱性干燥剂;(3)装置C中黑色固体变红,说明有Cu生成,从E中逸出的气体可直接排入空气,说明NH3被氧化为N2,同时生成H2O;(4)反应前固体质量为16g,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2.4g,剩余固体质量为13.6g,计算剩余固体中铜、氧元素的质量,进而计算n(Cu)∶n(O)确定组成;(5)Cl2有强氧化性,氧化氨气生成氮气,产生白烟,说明生成固体,故还生成NH4Cl。

盛满Cl2的集气瓶中因氨气消耗氯气生成部分固体,导致内压减小,引起溶液倒吸。

答案 

(1)关闭弹簧夹2和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弹簧夹1,在E中装入水 

(2)碱石灰

(3)白色沉淀 2NH3+3CuO

3Cu+N2+3H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