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开发区科技与科技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docx
《大连开发区科技与科技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开发区科技与科技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连开发区科技与科技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大连开发区科技与科技产业
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前言
从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至今21年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大连的国家级开放先导区,为大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曾一度引领全国开发区的发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政策优势正逐渐丧失。
与天津、广州、苏州等开发区差距逐步扩大,与大连其它地区的产业优势也不十分明显。
开发区设立之初,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现在的开发区若要重新在全市乃至全国争得发展的主动权,需要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有一个重大转变,就是要向集约增长和产业升级方向转变,而这种转变从根本上说就要靠科技及科技产业的有力支撑。
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基础研究、小试、中试、放大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各个不同的时期阶段,这个过程需要有研发机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多个环节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对科技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及科技产业的规划就不能仅限于高新技术企业,还应着重考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体系等科技发展的保障和配套措施的建设。
所以,这里所谓的科技产业范围应不限于已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应涵盖的更多,主要包括:
注册的高新技术项目及企业;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中高效、高附加值企业;传统产业中采用高新技术较多的企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体系。
大连开发区“十一五”科技与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是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战略,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大连新市区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是开发区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条件下编制的五年规划。
本规划研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大连开发区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了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设想以及规划实施的措施。
一、大连开发区科技及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大连开发区科技及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科技及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与“九五”时期相比明显增强,继续保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较大贡献,预计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61.8亿元,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5%上升到19%左右,对大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0%;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078.3亿元,占大连市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以上;预计实际使用外资累计24.71亿元,占大连市的20%以上;累计实现出口总额183.5亿元,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大连市的“半壁江山”,占到辽宁省的四分之一。
2、经济增长方式有极大转变
在“十五”期间,开发区注重运用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集聚,努力跟踪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顺应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电子通讯、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环保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初步呈现比较优势,初步形成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群,产业构成日趋合理。
“十五”期间开发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累计高技术产品的总产值达到1754亿元。
2005年高技术产业产品达到49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
其中信息与通信电子、生物技术、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产业的产值分别超过50亿元,使高技术产业在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向高层次转移,起到产业导向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真正形成规模效益。
3、产业集聚度提高
据最新的统计数字,目前大连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7.5%,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开发区初具规模。
五年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开发区经认定的133家高新技术企业涉及了7大领域31个小领域,其中:
①光机电一体化企业30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22.6%;
②生物医药与医疗技术26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19.6%;
③新材料企业22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16.5%;
④电子信息企业20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15%;
⑤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企业9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6.7%;
⑥环境保护企业8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6%;
⑦其他类型企业17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12.8%,
因此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在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了产业集群,而且随着专业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产业集群度将进一步提高。
不仅与大连主城形成产业互补,也是大连市产业的延伸和优化。
4、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和优化,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成集群化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开发区从单纯引进外资为主逐步向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人才并重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和优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6%。
2004年,光机电类高新技术企业各项经济指标都处在领头羊地位,年末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4.1%,其代表性企业有四家三洋关联企业,“三洋”系列产品在开发区、大连乃至全国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大连岳宇机械有限公司以及大连现代辅机有限公司、大连汽车空调工程(大连)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大大的助长了开发区光机电企业向产业集群化、产业规模化方向发展。
生物、医药技术高新企业的代表企业有辉瑞制药公司、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凯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远大制药有限公司、医诺生物制药公司、宝生物公司、翔大生物等公司,生物制药和生物制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并正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5、工业产业园区初具规模
目前开发区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即:
位于46号工业区的IT产业园,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有松日科技、现代彩显两个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规划中的CMT城市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等项目也将陆续落户在园内。
位于24号工业区的生物医药园,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目前已有翔大生物公司、珍奥核酸公司、松辽生物制品厂及昆阳制药公司和正旦海洋生物公司。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核心区,目前已有路美芯片、美明外延片、光电科技等科技型企业落户。
位于海青岛的精细化工园,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已建有大连化物所的中试基地、凯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高效低毒农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凯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高效除草剂生产基地。
位于6号路西侧的高效节能技术园,已建设有三洋制冷、三洋冷链、三洋压缩、本庄化学、三洋空调、节能环保研究所等企业。
位于31号工业区的瑞尔大学科技园,由大连交通大学投资建设,占地1.5万平方米,已有超纯超细氧化铝粉、挤压铝管和精细陶瓷三个项目投产。
6、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建立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建设了一批像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日本三洋本部将研发中心的总部、凯飞化工中央研究院、环宇通信研究院等产学研一体化、在国内有影响的骨干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2004年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被辽宁省科技厅正式批准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几年,大连开发区通过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促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构建研发机构,推进企业孵化器建设等手段,已基本建成了一套完整的推动自主创新的体系,为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时间,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纷至沓来,先后建立5家博士后工作站。
到目前为止,大连开发区已经拥有各级工程中心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有100余家,拥有相关专利技术和产品约60至80项。
7、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五”期间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孵化场地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7000平方米的北方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入住率达到98%,12000平方米的未来科技孵化园入住率达到90%,共引进和服务了60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未来科技园2004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这两个科技孵化器均为“十五”后三年建设的,是开发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产业发展优势不突出,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
在产业发展方面,尽管大连开发区已形成自己的一套产业体系,但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在全国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群体,更缺少对经济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和牵动作用的产业和项目。
虽然不乏东芝、三洋、辉瑞、佳能等国外大企业在开发区落户,但却鲜有在全国有影响的“龙头”大投资项目,更鲜有具有全国影响的如海尔、海信、华为等民族品牌企业,没有形成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
产业发展优势不突出,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从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就可见一斑。
2004年大连开发区虽然利润增长15.5%,但远低于天津开发区增长的2.1倍,昆山开发区增速49%的发展速度;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能力较低,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序在下游;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较低,2004年大连开发区的8.5%远低于天津开发区的15.7%,广州开发区的22%和昆山的12%。
产业发展优势不突出,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的后果是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
开发区从发展初期的全国领先,到现在在全国3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排序的第8位,技术创新环境指标的第15位,发展与效率指标的第33位,与天津、广州、昆山、青岛等地开发区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2、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集群效果不明显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大连开发区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但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从产业链角度看,上下游产品、配套产品、深加工系列产品并不多。
高新技术产业只有光机电高新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生物、医药技术高新企业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但集群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它产业就更谈不上集群发展了。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04年,包括期末高新技术企业数/期末企业总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建成面积、期末世界500强入区投资企业数、期末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数、区内支持科技发展资金总额在内的技术创新环境指标评比中,大连开发区位于3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15位,技术创新环境只是处于中游水平,虽然近年建立了中国一重集团大连研究设计院、大连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翔大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熵立得热传导技术开发中心等19个企业科研开发中心。
但鲜有全国影响的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
4、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科技投入不足
2004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总额3.54亿元,占所有高新技术总成本费用的4.8%,占开发区生产总值的0.96%,其中企业1775.9万元,金融机构贷款9943.4万元,政府部门2251.7万元,事业单位资金2万元,国外21万元,其他5396.7万元。
这一数据虽然没有完全涵盖开发区所有渠道来源的全部科技投入额,但其数额之小也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
5、软环境建设尚须加强
应该说与自己相比较,开发区软硬件环境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近年为了促进科技产业发展,在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产品认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等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有利地促进了开发区科技事业和科技产业的发展,但与全国先进地区横向比较起来,还显得有些不足,体制建设指标在3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占第11位,发展与效率指标更是排到了第33位的最后一名。
二、开发区科技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大连开发区开始转入以“加强自主创新、加速提升功能、培育特色产业和拓展发展空间”为主要特点的“二次创业”新一轮竞争,大连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比较完备的产业基础优势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大连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外资企业为例,涵盖了:
电子电器、机械设备、石油化工、金属制品、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等行业。
2004年,按照国家科技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划分和归类,大连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与医疗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和其他高新技术7大领域,共计181个生产厂家和研发单位。
其中有48家高新技术企业尚处在初创期,没有参加本年度的经济数据统计,其他133家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共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1.2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1.4%;实现工业增加值21.2亿元;实现净利润11.9亿元,占全区企业净利润的40%;实际上缴税金总额为7亿元,占全区上缴税金总额的28.8%;出口创汇总额1.11亿美元,占全区出口创汇总额的2.8%;年末我区高新技术企业资产总计194.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8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开发区经济建设与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2、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大连开发区地处中国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背靠幅员辽阔的东北腹地,是欧亚大陆桥的主要通道之一,通过东北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并可转口到欧洲。
开发区环绕八大港口码头:
大连港、大窑湾油港、30万吨矿石码头、大连湾渔港和尚岛码头、北良港。
距开通国际、国内83条航线的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只有24公里。
与沈大高速公路相连,驱车20分钟即可到达大连市中心。
新建轻轨20分钟即可抵达市中心。
3、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大连开发区是大连市开放先导区,大连市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对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有非常强大的支撑作用。
大连有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人才的整体素质较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大连市有各类科技人员26万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22位;大连市有各类科研机构以及数量众多的职业技术学校300多个,其中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22所高等学校,每年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近万名,以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64家科研院所。
此外,11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可提供经职业培训的各类劳动力10余万人,大连还拥有140所IT职业培训单位和2所大型电子商务培训中心。
充足的人才保障,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逐步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发区近年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以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正成为开发区人才储备基地;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分别为91人、429人和4796人,大学生人数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为46.6%;具有中高级技术人员分别是1338人和3215人。
(二)劣势
从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效果、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投入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大连开发区在全国国家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都不占有优势,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已不复存在,与天津、广州、昆山等开发区差距逐步扩大,与大连其它地区相比较,产业优势也不十分明显。
(详见第一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三)机遇
1、世界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大连开发区正面临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且将有力地促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服务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其中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跨国公司将整条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成为产业国际转移的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
◆投资方式多样化,包含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方式。
2、振兴老工业基地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着眼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振兴老工业基地,实质是“再工业化”过程,要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这就是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道路。
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抓住两个关键:
一是按照中央11号文件明确的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大幅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市必须重点进行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以及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新兴企业的发展壮大。
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东北地区拥有大量规模巨大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比,传统产业既是东北地区的劣势,又可能转化成东北经济的竞争优势。
按照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进口替代转换规律,显然到了重点引进装备工业技术并逐渐实现替代进口时期。
而伴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外国对华资本和技术,也将随之发生产业和地域上的转变。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适逢其时。
但这并不是传统产业的简单重复,而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3、建设“大大连”发展规划带来的机遇
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了西拓北进、建设“大大连”的发展战略,描绘了我市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蓝图。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大连要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石化、船舶、现代装备、电子信息及软件四大产业基地。
实现上述目标,要求大连必须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空间拓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构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带,整合科技资源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梯度发展与层次相互配套的发展格局,符合“大大连”西拓北进的战略。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建设“大大连”和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扩大产业基地外延,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扩大产业规模。
突出比较优势,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强产业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应用,提高工业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大连经济发展在市场的竞争力。
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增强我市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地位,是建设“大大连”和“一个中心、四大基地”提供根本保证。
4、大连开发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经过20多年建设,开发区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最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其自身建设和形成的功能,吸引了国内外大量高新技术企业。
但是,发展空间不足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瓶颈,无法将现有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难以形成优势。
土地是开发区发展的载体,在“二次创业”阶段,土地仍然是重要投入要素。
大连的土地利用政策应当向土地集约程度较高的开发区倾斜,保证大连开发区高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挑战
1、周边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
未来五年,对大连开发区来说,既是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面临激烈竞争的挑战期。
大连市发展面临的压力来自区域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间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的差距,城市的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从辽宁省总体经济布局看,沈阳推出了“沈阳经济区”的概念,即以沈阳为中心,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营口六个城市环绕其周围,这样由围绕沈阳的7座城市就形成空间上的北斗七星格局,构筑起一个经济腾飞的“大沈阳”。
政府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使之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点,东北各省市工业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利用“港区联动”的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这些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大连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同时,在辽宁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使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科技、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也将体现梯度推进的战略思想。
因此,大连开发区产业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在吸纳周边地区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同时,发挥产业现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优势,进行区域联动,形成更大的辐射和推动力量,加快实现产业化的步伐。
2、周边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压力
随着大连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不断涌现出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尽管2004年经过国务院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大连目前仍保留国家和省级开发区11处,另外还有12处农业产业园区,高新园区和这些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大了大连市的经济总量,但同时因其产业功能划分的差异性不强,对大连开发区产业发展来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规划编制的原则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原则
1、协调原则
开发区的科技发展应放到整个大连地区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与全市及各个先导区的科技产业协调发展,开发区的科技发展规划要服从大连全市的科技发展规划。
2、全面原则
为了更全面的反映开发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此次规划不但要考虑高新技术企业,还应着重考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体系等科技发展的保障和配套措施的建设,在国家有关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扩展和突破。
3、可操作性原则
避免就规划而规划,应符合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的有关经济发展和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且还应与现有开发区实际情况及有关政策相适应。
(二)编制依据
①《“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领域专题规划基本思路》;
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③《大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
④《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⑤《大连开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框架》(送审稿);
⑥《大连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讨论稿);
⑦《关于大连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情况的汇报》;
⑧《2004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
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科技产业发展政策汇编》;
⑩《大连开发区电子元件产业园基本情况》。
四、开发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1、科技工作
在开发区工作“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指导思想(三为主:
提高吸引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
二致力:
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
一促进:
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型产业区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区的科技工作则应更进一步在做大做强科技及科技产业方面下功夫,新时期的开发区既是大连的重要的产业基地,又是城市功能拓展的新城区,大连开发区在功能上决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还有一个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科技发展水平及与产业发展配套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因此,大连开发区的科技工作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产业发展为中心,大力抓产业的功能提升、空间拓展、资源整合、集群发展;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两个基本点,大力抓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开发区的科技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大连市处于领先地位。
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落实“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科技产业
未来5年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大连开发区科技产业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科技产业作为关系到决定大连开发区21世纪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任务来抓,举全区之力集中发展科技产业。
以提高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