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09280351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3494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0928035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一0928035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一0928035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一0928035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一0928035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092803511.docx

《专题一0928035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09280351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092803511.docx

专题一092803511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整合

[知识体系构建]

孔子的思想

哲学思想:

核心:

“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

教育贡献:

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文化贡献:

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孟子“亚圣”

政治思想:

“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伦理观:

性善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德思想: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政治主张:

仁政、礼法并重,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说(民本思想)

荀子

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伦理观: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道家:

老子和庄子: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本源

墨家:

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法家:

韩非子: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统治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兴起(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出现)

百家争鸣原因②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私学兴起

③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表现: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形成百家争鸣

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特点: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

加强君权: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中央集权: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伦理道德: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汉武帝推动儒学的措施:

①肯定新儒学思想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④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意义:

从汉代始,儒学处独尊地位,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朝程朱理学

形成:

宋朝:

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

代表: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明朝阳明心学

观点: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和理伦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天理本为一”;“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

代表人物:

王阳明

观点:

世界本源是人心;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的影响

积极方面:

①理学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②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消极方面: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

明清之际儒学继承与批判

批判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明末李贽的“异端”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否定“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否定“天理”的存在

主张男女平等

①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三大进步思想家“天下之大害”;王夫之:

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和王夫之:

主张“经世致用”

③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评价:

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要点归纳]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春秋时期创立: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

(2)战国时期发展: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荀子最早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主张自然运行有规律,要“制天命而用之”

(3)西汉时期形成: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他主张“君权神授”,宣扬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主张“大一统”。

他的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

从此,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儒家学说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两宋时期“理学”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想。

宋代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他指出:

“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故要“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5)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又受到冲击①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②明朝时期,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③明末清初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儒学提出挑战。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儒家思想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6)清末儒家思想被洪秀全和康有为等利用。

洪秀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

吸收其大同思想,以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调动中下阶层参加反清斗争的积极性。

康有为为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了起来,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

(7)辛亥革命后儒家思想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8)新文化运动前期儒家思想遭全盘否定。

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春秋

孔子

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战国

孟子

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他主张“政在得民”。

荀子

主张实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在君民关系上,提出“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西汉

董仲舒

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宋朝

程朱理学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明朝

陆王心学

陆是指南宋陆九渊,提出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

王是指明朝王阳明,他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李贽

明朝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指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权威,抨击道学伪善。

明清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维新变法

康有为

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鲁迅

民国初年,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2.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被冷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王室衰微,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遭压制。

秦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的发挥中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西汉后直到清末:

儒家思想雄霸统治地位。

儒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5)明末清初受到挑战。

明末清初中国开始卷入全球化浪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6)太平天国和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被利用。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儒家思想中的“大同思想”-----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很符合当时下层人民的利益。

对儒家思想中的这一部分内容的利用有利于调动各阶层参加反清斗争的积极性。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

儒家思想受抨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的特征:

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3.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及对其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

“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

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

“文革”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

在”文革”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

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

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

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

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

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

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

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

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4.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比较

政治条件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

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但还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鼓舞的作用。

[易混易错点警示]

易错点:

1.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2.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

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5.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易混点:

1.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思想的认识不清

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由于墨家学派代表的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所以不为统治者所重视。

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出发点和目的。

3.对四大思想家思想没有很好地理解

明末清初四大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倡导“经世致用”,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主权力的理论设想。

他们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且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反传统和教条,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以“异端”自居的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意义: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①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4.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①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

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

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②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

到良知,从而为善。

专题质量评估

(本试卷共22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解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

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故D正确。

【答案】D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

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答案】A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能力,属于中等题。

甲体现了理学的注重品德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的“工商皆之本”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答案】C

4.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

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中等难度.“得士者存,失士者亡”,说明各诸侯国统治者重视人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使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故C正确;“士”是指人才,不是“士兵”,故A错;“尊重人才”是统治者的事情,不是一般老百姓的事,在战国不可能成为社会风尚,故B错误;战国时期是一个转型期,所以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仍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

【答案】C

5.孔子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其有类似思想的启蒙思想家是()

A.孟德斯鸠B.卢梭C.康德D.伏尔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启蒙运动,难题。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的反面意思就是"已所之欲,可施于人"。

康德的良心道德命令与此本质上一致。

康德认为"人非工具",即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换句话说,应该以人为本,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

康德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认为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视他人为便利自己的工具。

【答案】C

6."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⑤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②④     D.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古代的民本思想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属难题。

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了解古代各个时期不同学派和不同思想家的思想核心。

②和④两项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强调的是刑罚,可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7.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

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思想主张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古代思想主张的内容和性质的理解。

①是孔子的“仁”的思想,②是孟子的民本思想,③是唐太宗的民本思想,①②③正确,但④是古代的用人之道,④排除,选项A正确。

【答案】A

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检验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体现了从战国到西汉我国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是分不开的。

“独尊儒术”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适应了政治上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解析】朱熹所提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封建统治,故选C。

【答案】C

10.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教、道教思想阐释儒学

【解析】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佛、道的冲击,出现三教并存局面,在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重新阐释儒学,形成理学。

【答案】D

11.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解析】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