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之反思经典案例文库宣讲家.docx
《案例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之反思经典案例文库宣讲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之反思经典案例文库宣讲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之反思经典案例文库宣讲家
【案例】“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之反思经典案例文库宣讲家
【反腐倡廉】
【事件介绍】
起底“清水衙门”腐败:
农机补贴2毛5被贪2毛1
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40%;一张小农机具秧盘的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站就克扣1毛8分,站长还要贪3分;一个售价数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也要拿15元回扣……
扶贫办、农技推广站、民政局……近年来,腐败现象正向一些人心中的“清水衙门”蔓延,有些部门甚至成了腐败“重灾区”。
看似“边角碎料”,但积少成多,这种腐败行为侵害的是民生政策的“红利”和基层群众的利益,危害不可小视。
“清水”中捞钱贪腐案频发
海南省纪委近日发布消息,海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厅长赵中社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
不到半年的时间,海南海洋渔业系统就有20余名干部落马,令人震惊。
在地方政府部门中,渔业部门往往被认为是“清水衙门”。
但是,近年来,随着渔业开发和海洋战略的推进,渔业系统的“贪鱼”也开始频频曝出。
从捕捞许可证、柴油补贴到国家灾害补助发放,都能成为他们肆意牟利的资源。
而深处“冷”门热衷贪腐的不仅限于此。
扶贫款“扶倒”一批扶贫官员。
2012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扶贫系列腐败案中,抓一个带一片,巴彦淖尔市及五原县等8个两级扶贫办的10名扶贫官员被查处,贪污总金额达830万元。
调查显示,扶贫款被层层扒皮:
从市里下到旗县,被以“活动经费”的名义克扣40%,从旗县下到乡镇又被克扣40%。
“活动经费”随后被一些干部侵吞,其中市扶贫办主任郭某任职3年就贪污373万元。
农机补贴成为一些农口干部的“唐僧肉”。
2013年以来,在江西查办的农机领域腐败系列案件中,省市县三级共20名农机局长落马。
大到手扶拖拉机,小到太阳能杀虫灯,一些腐败官员纷纷钻政策空子,大肆套取农机补贴,造成国家农机补贴资金巨大流失。
2011年,重庆监察机关挖出农机补贴领域职务犯罪案39件61人,涉案金额竟达3396万余元。
殡葬服务成为部分民政干部贪腐的“摇钱树”。
近年来,殡葬行业腐败案件多发。
大到陵墓工程发包、墓料购进,小到遗体火化、骨灰盒采购,一些腐败官员无不雁过拔毛。
在2012年江苏某县民政局副局长腐败案中,高某在兼任殡仪馆馆长的10余年里,利用负责殡葬用品采购等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物,其中每个骨灰盒收供应商15元提成。
从渔业部门到扶贫办,再到农机局,这些看似没啥“油水”的部门,与一些手握巨额资金和审批大权的部门相比,显得“不起眼”。
然而,近些年来类似“清水衙门”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要引起足够重视。
贪腐分子吃拿卡要民生“蛋糕”屡被啃食
像三农、扶贫、民政、基建等领域,过去民生欠账都比较多。
近些年来,中央不断加大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力度,这些领域的项目投放数量大大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也是空前的,“清水衙门”也就成了相对的概念。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小俊说,从全国看,政府机关虽然分工和地区不同,工资待遇有差别,但幅度不会很大,为什么有些单位会在公众眼中特别“肥”?
一是权大,手中项目多,全靠手中一支笔。
再就是过手的资金多,潜在的权力寻租空间大。
“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等领域的补贴力度,原本看着‘冷’的部门项目和资金也多了起来,这些部门的官员也逐渐成了‘笔下有资金万千’的红人,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贪腐思想也开始滋生和膨胀。
”尹小俊说。
数据显示,仅2013年全国农机补贴金额就达217.5亿元。
然而,这些原本该惠农的补贴资金,却成了腐败官员觊觎的蛋糕。
在2011年重庆发生的农机补贴腐败案件中,从插秧机到秧盘,都能被贪出花样。
一张秧盘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推广站要提1毛8分,站长再拿3分。
重庆永川区农技推广站原站长、副站长利用这种办法,共虚报秧盘188万余张,骗取补贴46万多元。
近些年,土地、工程、矿产、房地产等领域腐败案件频发,社会关注度高,相关政府部门也由此成了反腐败的重中之重。
与这些领域单个项目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金额相比,一些部门经手的都是小项目、小资金,平日受到的关注和监督少,部门审批成了“一支笔”“一言堂”,滋生出腐败行为乃至窝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权力不分大小监督不留死角
“清和肥,只是相对的。
”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表示,看似油水不多的部门腐败案件高发,提示相关部门监督不能留死角,今后必须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审批、验收、审计等监管制度,着眼于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
“乍一看,有些领域涉及的资金不多,但是腐败行为积少成多,其危害并不亚于大项目腐败。
特别是,许多民生资金是救济款、救命钱,这些腐败行为伤害的是最底层的百姓,严重侵蚀了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公信力。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说。
分析人士指出,权力不分大小,不受约束才是贪腐的根源。
再小的权力,只要监管和制衡机制不到位,干部都可能成为硕鼠。
内蒙古自治区一位基层干部说,防治类似领域的腐败,还必须加大相关财政资金的监管,要晒财政补贴的“明细账”,增加透明度,防止被截留。
同时,优化干部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真正让干部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必腐”。
“清水衙门”不该成蚊蝇滋生之地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历来纪检监察机构都将住建、交通、房管等部门作为监察的重点对象,将其和其中的要职岗位,以及涉及的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称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这都是因为上述部门资金额流动大,权力相对集中,寻租空间大,往往易发贪腐案件。
与此相对的另一些部门则被称为“清水衙门”。
然而,如今的“清水衙门”是否真的清澈见底,无处藏污纳垢呢?
事实是,不少“清水衙门”也经不起起底和彻查。
例如渔业部门、扶贫办、农技推广站、民政局等部门发生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多,这些部门的干部玩转手中“不起眼”的权力,套取国家补贴,吃拿回扣提成,无不有着不能说的“秘密”。
也许一些干部要讲,这些比起一些手握巨额资金和审批大权的部门,根本算不得什么“油水”,况且近两年国家厉行节俭、狠刹奢靡之风,规范公职人员津补贴,公务员“待遇”大不如从前,因此利用手中权力之便,为自己谋一点蝇头微利,实不为过。
这种想法本身就十分错误,思想影响人的行为,想法一旦形成,难保不会付诸实践。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保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高压态势。
从中央到地方通报的各类典型案件显示,一些“清水衙门”经手着小项目、小资金,平日受到的关注和监督少,往往是大小官员一起违规,牵扯出蚊蝇沆瀣一气的窝案。
可见,苍蝇之害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其实,“老虎”也好,“苍蝇”也罢,本质都是违纪违法甚至违法,侵吞的都是国家的民生之本和百姓的切身利益。
一些“清水衙门”凭借过去的固有认识逃避了监督和审计,但种种现实表明,对“清水衙门”的监督不应成为“灯下黑”,不该放松警惕。
一个地方若生出苍蝇,便会招来更多蚊蝇,一个部门违规操作的行为若得不到纠正,便会形成“破窗效应”。
“清水衙门”的腐败现象要抓小抓早,不留死角地清洗杀毒,消除滋生“蚊蝇”的一切温床,着眼于加强预防,引进源头活水,才能保证无污可藏。
怎可小瞧“清水衙门”的腐败威力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反腐目光聚焦在那些油光发亮,肥的流油的部门或职位上。
但谁曾想,那些看是“水至清至无鱼”的“清水衙门”反而成了近几年来腐败的“重灾区”,从扶贫款“扶倒”一批扶贫官员的扶贫办到农机补贴成为一些农口干部的“唐僧肉”的农技站,再到殡葬服务成为部分民政干部贪腐的“摇钱树”的民政办。
确实,这些看是没啥油水可捞的部门,与一些手握巨额资金和审批大权的部门相比,显得“不起眼”。
然而,近些年来类似“清水衙门”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要引起足够重视。
正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看似“边角碎料”,但积少成多,这种腐败行为侵害的是民生政策的“红利”和基层群众的利益,危害不可小视。
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三农”项目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过去那些“清水衙门”也摇身一变镀上了一层“土豪金”,这些部门的官员也逐渐成了‘笔下有资金万千’的红人,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贪腐思想也开始滋生和膨胀。
数据显示,仅2013年全国农机补贴金额就达217.5亿元。
然而,这些原本该惠农的补贴资金,却成了腐败官员觊觎的蛋糕。
在2011年重庆发生的农机补贴腐败案件中,从插秧机到秧盘,都能被贪出花样。
一张秧盘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推广站要提1毛8分,站长再拿3分。
重庆永川区农技推广站原站长、副站长利用这种办法,共虚报秧盘188万余张,骗取补贴46万多元。
实际上,所谓的“清水衙门”都是一些民生部门,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许多民生资金都是老百姓的救济款、救命钱,一旦民生部门滋生腐败,其威力可以说是“后患无穷”,不仅伤害了最底层百姓的利益,更严重侵蚀了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不能放之任之。
要防止基层腐败还得从提高干部思想认识、约束制衡干部权力、强化干部监督方面入手。
通过加大相关财政资金的监管,要晒财政补贴的“明细账”,增加透明度,防止被截留。
这样才能让政府资金真正用到实处,让政府部门都成为“清水衙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求,心为民所系”。
反腐败要对清水衙门“捉蚊子”
一些地方的“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并不是单纯的腐败问题。
用报道中相关专家的话说,因为“许多民生资金是救济款、救命钱,这些腐败行为伤害的是最底层的百姓,严重侵蚀了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公信力”。
所以,清水衙门看似不大的“小腐败”,却是关乎党风政纪的大问题。
“再小的权力,只要监管和制衡机制不到位,干部都可能成为硕鼠。
”此言非虚。
在中央党校教授林喆看来,看似油水不多的部门腐败案件频发,提示相关部门监督不能留死角,今后必须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审批、验收、审计等监管制度,着眼于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
和屡被热议的“小官大贪”现象一样,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的事实告诉我们,针对所有领域和层面的权力监督制约,绝不能以大小、轻重、缓急来区别对待。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形式针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松懈与忽视,都会带来出乎预料的报复性贪腐反弹。
包括村官在内,动辄涉案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小官大贪”,我们见到过很多次。
而简单分析这些案件便能发现,正是因为监管的惯性缺失,正是因为监督的常态缺位,才导致这些“芝麻大”的小官,不断膨胀为“硕大无朋”的巨贪。
与之同理,与土地、矿产等领域单个项目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金额相比,一些“清水衙门”经手的都是小项目、小资金,平日受到的关注和监督少,部门审批成了“一支笔”“一言堂”,滋生出腐败行为乃至窝案也就不足为奇。
但以“反腐大计”计,不管是“小官大贪”还是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不足为奇”绝不能一直存在。
以此而言,在“打老虎”“拍苍蝇”的同时,相关方面亦应有关注“清水衙门”腐败等“捉蚊子”的具体行动。
如果针对所有层面和领域的权力监督制约,均做到了一视同仁、不留死角,“小官”哪有机会成为“大贪”,清水衙门又何以成腐败重灾区?
【启示与思考】
在人们的印象中,油水大的肥差部门和肥差岗位才是腐败的重灾区,因为只有这些部门和岗位才有贪腐的土壤和条件。
但海南等地查出的一系列案件表明,腐败无极限,贪腐全方位,不免让人大跌眼镜。
那么,“清水衙门”成了腐败“重灾区”说明了什么?
又警示我们什么?
“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说明有权力行使的地方都可能发生腐败。
以往,在人们的想象中,无权无势的“清水衙门”不可能发生腐败,因为这些部门根本没有腐败的条件和必要。
但今天的事实说明,腐败是不分所谓“清水衙门”和肥差部门或肥差岗位的,只要有权力行使的地方,都可能存在。
“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说明缺少监管的权力,都存在权力寻租的可能和空间。
无可否认,不管是社会上还是监督部门,一个很深的偏见就是“清水衙门”没有贪腐的条件和可能,因此也就很少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这无形中给这些部门和人员一个印象,即无人监管,不贪白不贪,这也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人员连“3分钱”也敢贪和值得冒险贪的原因。
由此,“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也就警示我们,腐败无极限,贪腐全方位。
那么监管部门、反腐部门的监管也应全方位,不因是肥差部门和肥差岗位而专一盯着,也不因是“清水衙门”就掉以轻心削弱监管甚至不管。
一些看似“清水衙门”、权小位微的基层部门,与上层等权力部门和人员相比,也许一次贪腐的不多,总量也可能不算大,他们甚至连贪腐的“苍蝇”也称不上,最多算“蚊子级”的。
但要明白,扶贫办、农技推广站、民政局等这些部门本应该是最贴近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部门。
他们直接面对的是最基层的老百姓,人数众多,这些被贪腐的小钱对农民等贫困群体而言,也许就是救命钱、改变人生的关键条件。
笔者认为,权力不分大小,不受约束才是小苍蝇敢于贪腐的根源。
再小的权力,只要监管和制衡机制不到位,干部都可能成为苍蝇。
防治类似领域的腐败,还必须加大相关财政资金的监管,多晒财政补贴的“明细账”,增加透明度,防止被截留。
同时,优化干部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真正让干部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必腐”。
要知道,人民群众的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人民群众的满意才是党的荣誉。
谁不遵守党纪国法,谁就要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希望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那样的话,所谓的“清水衙门”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清水衙门”、“为民衙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