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xx旅游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太行山xx旅游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行山xx旅游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行山xx旅游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附件1、晋发改城环函(2006)12号《关于抓紧上报2006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债补助投资项目建议计划的通知》
附件2、《壶关县百尺镇镇区水厂、污水处理厂占地征地意见书》
附件3、资金证明
附件4、水资源开采许可证
附件5、水质分析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长期保持稳定,政通人和。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总体达到小康。
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接待国。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更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个持续几年的中国旅游热高峰。
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将朝着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旅游消费成为新热点,旅游业进入兴盛期。
黄崖洞景区现在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8日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组织评为“十佳休闲生态旅游景区。
”目前景区门口建有泊龙山庄、景区饭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但是由于游客量得不断增加,景区内联通很多景点的旅步路尚未贯通,餐饮、住宿、娱乐项目数量上不足,不能满足高端旅游接待的需要,根据黄崖洞旅游的现状情况提出太行山XX旅游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2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太行山XX旅游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
3、建设单位:
XX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
4、建设地点:
XX县上、下XX村
5、项目负责人:
1.3编制依据和范围
1、编制依据
(1)XX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和山西晋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签订的关于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书;
(2)XX县太行山黄崖洞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3)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5)现行的行业规定、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设计标准;
(6)项目单位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
2、研究范围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建设目标及主要内容;
(3)建设规模的确定;
(4)工程建设方案;
(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编制原则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配套、兼顾发展的原则。
3、坚持标准,规范建设,完善功能,满足基本需求;兼顾贫困县区经济情况,做到经济实用,尽量节省投资。
4、建筑设计整体做到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外观简洁、大方。
5、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环保的规定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1.5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根据XX县上、下XX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将供水工程、排水工程和道路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建设方案,以解决上、下XX村现有吃水难、生活污水处理的问题。
1.6建设内容及规模
根据上、下XX村的实际情况,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供水工程、污水工程和道路工程、配电工程四个部分。
供水工程建设规模:
供水量2400m3/d;建设内容有水源工程、水厂工程、配水管网及配套工程。
污水工程建设规模:
污水处理量1920m3/d;建设内容有污水处理厂工程、排水管网及配套工程。
道路工程建设规模:
新建、改建道路总长约2800米(其中上XX村670米,下XX村2130米);包括道路照明、绿化及配套工程,以及停车场和广场等。
1.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396万元。
其中:
工程费用1009万元
其他费用1168万元
预备费1219万元
本项目需筹措资金3396万元,其资金来源为:
申请国家投资及地方自筹解决。
1.8研究结论
1、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我省小城镇旅游发展的发展要求,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2、本项目建设方案选择在水厂、污水处理厂、道路建设上选址适宜,规模合理,既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要,又使整个村在建筑视觉上显得整齐完美,功能布置更趋合理。
方案选择是可行的。
4、本项目已作了大量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配套设施可靠、建设标准适宜,实施该项目可行。
综上所述,该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要求,建设条件具备,建设规模合理,建筑标准适当,建筑方案可行。
研究结果认为本项目是必要可行的,建议尽快组织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2.1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世界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巨大的国际市场机遇
2002年全球旅游者达到了7.15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万亿美元。
据WTO预测,2020年,全球旅游者将达到16亿人次,世界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远程旅游将成为未来20年世界旅游业的热点。
交通工具的发展加速洲际旅游的发展,并使中国成为吸引远程的主要客源市场。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年接待国际旅游者达1.37亿人次,创汇1000亿美元,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强国,世界第四位的客源输出国。
世界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为长治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国际市场机遇。
2、市场呼唤替代型新一代峡谷型体验旅游目的地——巨大的超常规发展机遇
长治的综合条件适于打造新一代峡谷型体验旅游目的地,这为长治旅游超常规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两大因素使然:
(1)国际旅游业正步入体验旅游时代——一个游客更强调教育、学习、求新、求奇、求异、求刺激、心理回归等方面的基本心理需求为特征的时代。
长治的资源禀赋和大氛围完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随着长江三峡走向成熟,游客的注意力将转向新的峡谷旅游目的地,去获得全新的体验。
这为长治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后发机遇。
长治作为后发者,可以充分借鉴前人经验,少走弯路,获得高速发展。
(2)跳出长治、换位思考,长治是一个全新的以峡谷为龙头的综合体验型旅游目的地。
长治曾经是一块名扬华夏几千年、文脉深厚、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区位远离经济中心、长期以能源工业为主导、城市营销较晚等客观原因,长治逐渐在滚滚时代大潮中失去了知名度。
古今的巨大反差(其实,整个山西都是如此)本身就令人深思。
在太行峡谷这一超级旅游吸引物背景下,良好的绿色生态本底与悠久传奇的炎帝文化、垄断性的红色交相辉映,具备打造新一代以峡谷为龙头的综合体验型旅游目的地的现实基础。
如果把长治整体打包,以高战略定位为指导,精心策划、规划、快速开发,充分发掘特色资源潜力,精心打造中国新一代以峡谷为龙头的综合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再通过适当的营销策略重磅推出,容易爆发出超级能量,可以迅速满足市场对新一代旅游目的地的巨大需求,成功实现超常规发展。
3、绿色可持续发展——为长治旅游发展提供强劲的政策支持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长治经济的发展必须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要素,与能源工业相比,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起重要的保护、维持、维护、修复作用。
旅游将作为战略接续产业,为长治这个资源型工业主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为旅游产业在长治经济的地位提供重要战略支持
从国家角度看,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并已经从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经济、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升级。
从长治自身角度看,长治终将步入后能源工业时代,届时的旅游业将最终成为长治的重要支柱产业。
长治必须未雨绸缪,从战略接续产业高度精心布局,从现在开始精心培育旅游产业,才能从容应对未来后能源工业时代的产业结构战略调整。
5、国家山川秀美工程——为长治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政策支持
太行山脉是国家山川秀美工程的重点水土保育地、生态水源涵养地。
国家在1994年正式启动实施了涵盖北京、山西、河北、河南3省1市的太行山绿化工程,一期工程于2000年结束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
太行山绿化工程实施10年来成绩斐然,实现了有效增加森林覆盖率、明显改善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农民收入也普遍提高。
太行山绿化工程已经成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成为保障京津地区和华北大粮仓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成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旅游业对山川秀美工程有积极促进作用,是长治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进剂和粘合剂,长治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促进剂。
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有助于为长治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6、山西省提出“旅游兴省”战略
2004年初山西提出了“旅游兴省”战略,提出“坚持政府主导、科学发展、市场运作、企业经营,调整产品结构,实施精品战略,创新旅游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尽快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并明确提出“2005年旅游占全省GDP8%以上,成为支柱产业;2010年占全省GDP13%,成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具体目标。
如果根据这一目标测算,2005年长治旅游总收入将要达到18亿元。
尽管这一目标实现的现实性尚值得商榷,但“旅游兴省”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推动长治旅游业的发展。
7、山西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在新出台的山西省红色旅游工程五年总体规划中,山西省提出:
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拟投资12.84亿元,重新构建红色旅游体系。
重在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本省旅游业向深层次发展。
该规划核心思路如下:
A、红色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布局:
开发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北起平型关,经黄崖洞,到武乡八路军总部的东线旅游;北起蔡家崖,南至黄河壶口瀑布的西线旅游等);完善8个红色旅游基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黄崖洞保卫战旧址等);打造20个红色旅游景区(老爷山革命战斗遗址等)。
B、同时完善红色景区旅游服务、餐饮、购物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一批红色旅游重点项目也纳入建设规划,预计总额达到12.84亿元。
其中:
A.红色旅游交通有东线、西线、中线三个建设项目,规模共计880公里,全部以标准二级路建设,总投资9.58亿元;B.配套服务设施重点项目有:
在武乡、XX、左权、代县、灵丘、兴县改扩建6座红色旅游宾馆,在东、西、北线配套建设旅游星级厕所25座、停车场26个,在武乡、XX、左权、阳泉、五台山、兴县、交口建设7个红色旅游购物中心,总投资2.42亿元。
C.规划中对部分红色旅游景点的修复与保护、文化设施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安排。
C、按照规划,红色旅游的经济目标是:
将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例由2004年的2%提高到2010年的8%;社会目标是:
通过开发红色旅游,为革命老区提供3600个就业岗位,带动脱贫村民42万人。
8、旅游业成为长治市三产抓手和新兴接替产业
2004年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会议上,长治市委市政府提出“四抓”举措:
把旅游业作为三产的龙头来抓,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支柱产业来抓,作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导产业来抓。
旅游业已明确成为长治市的新兴接替产业。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长治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现实机遇。
9、区域及周边富裕、有闲阶层浮出水面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周边人民一批富裕、有闲阶层不断浮出水面,为长治旅游提供了巨大的近中程市场。
长治旅游应该对此予以充分关注,尤其要关注自驾车市场。
改革开放及新型工业化道路使长治出现一批消费能力、消费欲望极强的富裕阶层,为本地基础旅游消费打下了坚实基础。
10、本地民间资本开始关注旅游业
大批本地民间资本开始关注、并自发涌入旅游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这将丰富长治旅游投融资渠道,加速长治旅游发展。
对民间资本的积极介入,政府应通过积极扶持、引导、加强调控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和开发模式,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产业。
要注意加强宏观引导与方向调控,有效解决民间资本粗放式开发的弊端。
2.2项目提出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XX县群峰环翠,气势磅礴,漳河奔流,野绿田方,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历有太行山上“世外桃园”的美誉。
尤山之美堪称太行之最。
八百里太行最秀、最雄、最奇、最壮、最险的景致,在此均可胜览,被誉为“太行画廊”。
黄崖洞风景区,层峦叠嶂,奇峰竞秀,鬼斧神工,壁立万仞,山上松涛低吟,山涧泉流击石,集壮美与柔美于一身。
抗日烽火中,这里是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腹地。
然而,当地的旅游发展总体上依然停留在观光旅游和团队旅游以数量型扩张为标志的低层次阶段。
入境游客人均消费额仍低于期望值,国内散客市场与自驾车市场的需求服务远未成形,旅游本土文化的深度开发和高标准的娱乐夜生活更显苍白。
诸多特征都表明了旅游初始发展的粗放、脆弱和失衡制约。
尽管当地景区作为国内旅游观光胜地的定位在今后很长时期内都不会改变,但是观光目的地和观光产品终究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观光与休闲度假的双向渗透和互补势在必行,先进水平的观光主景区也需要配置休闲度假的体验功能和服务基地。
正因为如此,当地政府在规划“十二五”期间的旅游产业建设之际,提出了加速“三个转变”的新战略,即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转变,旅游产业从数量扩张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旅游品牌从国内旅游目的地向国际施游目的地转变。
古北口镇更要求突出生态旅游主题,借助古长城世界遗产品牌,打造新的生态旅游经典景区。
目前,本地区观光胜地最缺乏、最需要的就是高标准的国际、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区域,就是环境和服务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基地。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当地的旅游服务设施、对于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具有特质的“原生态山水、体验式休闲”的旅游品牌的形成都有着直接意义,全面提升旅游业的规模和品质、促进当地旅游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态XX品牌和对外良好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本项目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2、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当地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黄崖洞镇在旅游旺季时每天约有1.5万人经过。
随着周边地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优越的区域位置,必将大力促进该镇的旅游发展,并由此带来无限的商机,使其成为最有希望、最有可能、最有条件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地区,从而吸引大量有意向的资金投入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当地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硬件环境的建设,势必成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搭起桥梁和纽带,从而间接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3、项目的建成将解决部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也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XX村现辖9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9347人。
随着第一产业和旅游收入的逐年增长,两镇的居民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文化体育生活不断地丰富,居民们自发组建了多支秧歌队、文艺队等,茶余饭后,经常参加文化体育休闲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本项目的实施将为当地群众进一步打造一个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且能为当地农民解决很大一部分就业问题,所以说该项目将是一个顺应民心、利民利国的好项目,其建设实施不仅能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而且也是加强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4、项目的建设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展示农业成果的需要
项目的实施将在上XX村新建一座农产品展示中心,可进一步丰富展示的内容,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同时也可进一步优化村内投资环境,为度假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增强度假村的整体经济实力。
5、项目的建设为发展特色旅游提供一个范例
上、下XX度假村与黄崖洞旅游景区仅仅相连,景区内有名的山峰有板山、象鼻山、鲲鹏山、乾坤山、火炬山、双塔山、佛祖山、双猴拜寿等,森林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是发展农村特色游,感受田园风光的佳境。
5、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动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村工业异军突起,吸收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就地转移,乡村工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主要部门,从而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工业和城市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使农村乡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向小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便可以获得巨大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
因为工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需要聚集,需要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发展。
农村工业化必须依托小城镇。
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的有效空间载体。
2、加快小城建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改革城乡分割局面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因为:
①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是农村各类企业的载体;它具有聚集和辐射功能,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将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它能将生产与消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商品生产和流通,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②小城镇形成的市场网络,易于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纳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③小城镇体系及其市场体系的形成,有助于国家根据市场总体运行状态,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采取灵活的调整措施,正确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市场波动的风险。
3、加快小城镇建设能有效地吸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满足农民对稳定的生活习惯需要,大大促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民现代化进程。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业中分离出来,去开辟和从事新的产业。
目前,我国农村实际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达3亿之多,在外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逾1.2亿,我国的大中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根本难以承受如此庞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而用发展小城镇来截流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使劳动力就地安排、就地吸收,是今后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固定化,从而改善就业结构,人口分布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
另外,从生活习惯和社会关系上看,农民的生活习惯及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小城镇比较相近,农民会很快适应小城镇的生活。
小城镇更能满足农民对稳定的生活习惯的需要。
通过发展小城镇建设,真正实现世代农民的城市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真正嬗变,改善其工作、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也使农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实践证明,以小城镇为主体的我国农村城市化格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4.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
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
具体体现在:
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5.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
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
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
而且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6.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
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有重点地完善配套,实行街、路、电、供水、通讯和绿化美化综合治理,提高品位,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城镇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交通道路、园林绿化工程。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城市概况
3.1.1历史沿革
XX县历史悠久,已发掘“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XX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历史长达2700多年,留下了众多人文景观。
女娲补天、蚩尤争天、许由洗耳、燕王争雄、西伯戡黎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均产生于此;岚山夜雨、萧寺晨钟、壶口故关、黎侯古郭、白岩晓烟、金牙晚照、玉泉漱石、田溪冽水等“古八景”和飞阁流丹、中天落日、金牛眸月、翁廊险道、三皇远眺、白云洞天、赤罅素湍、蓝天游鸭等“新八景”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北齐摩岩造像、宋代文庙、元代圣源王庙、许由洗耳河、大舜井、冯奉世墓等文化古迹星罗棋布,遍布XX大地。
该区民风纯朴、风俗敦厚,勤劳善良,忠厚朴实。
在长期的改造自然与对敌斗争中,孕育了许多留存青史。
催人奋进的不朽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该区人民创造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黄崖洞精神”,敌我伤亡6:
1的辉煌战绩创造了抗日史上的奇迹,威名远扬,彪炳千秋。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这里创建了黄崖洞兵工厂,后来发展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是当时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北方局等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武乡、潞城等地,是这里成了华北抗日前线的中枢。
上XX村地处黄崖洞脚下,位于县城正北43公里,东北至高南庄1.5公里,东南与下XX村毗邻。
清康熙《XX县志》载:
“XX里”。
此村名有两说:
一说此处因桃花女与奴隶主英勇奋战,血染山谷,得名XX。
另一说因坐落在花岗岩所形成的岭谷丹崖,故名XX。
后因居民增而村址扩,分为两村。
此村居上,故名上XX。
对下XX而言之。
1962年前,该村为XX主村的副村。
1962年与下XX大队分设。
3.1.2地理位置
黄崖洞在太行山XX县北黄崖洞镇上XX村西得板山岭下,面对狭长的河谷平地,面积约14km2,因一座海拔1600m的黄色崖壁上有一个可容纳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
这里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
黄崖洞景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行政上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XX县黄崖洞镇,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东以桃花寨东侧山谷为界,西-北以武乡板山为界,南以上XX至善陀山谷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