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1896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docx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资料八上部分

八上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

(19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xún):

确实。

④浣:

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仿佛若有光()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苗油油然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顾而慕之

C、具答之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

(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

(19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

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

真是,实在。

③舅:

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

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才通人才:

仅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妻子儿女

C子之哭也子:

儿子D苛政猛于虎也苛:

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

(1)皆出酒食

(2)夫子式而听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6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今吾子又死焉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3分)

5.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6.甲文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乙文哪一句话能体现文章主旨,它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4分)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

(19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房玄龄①奏:

“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③曰:

“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

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

唐太宗时任宰相。

②阅:

查看。

③上:

指唐太宗。

④炀帝:

指隋炀帝。

⑤乂(yì):

安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

并且

C诚不可缺诚:

确实D卒亡天下卒:

终于

2.与“渔人甚异之”一句中“之”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3分)

A.处处志之。

B.此乃朕之甲兵也。

C.具答之。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

4.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分)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6.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

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3分)

四、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

(19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①,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②,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时:

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季节。

②谨:

严。

这里指重视。

庠序:

古代的学校。

③颁通“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盗窃乱贼而不作()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

2.翻译下面的语句。

(6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

(1)不独子其子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甲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乙文作者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

(4分)

五、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

(19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

“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

悠闲和乐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憎恶

B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兴起

C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属:

属于

D皆不私藏皆:

2.翻译下面的语句。

(6分)

(1)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3.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具答之D.辍耕之垄上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

(1)是故谋闭而不兴

(2)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5.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1)甲文中所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乙文中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6.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3分)

六、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

(19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

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哂:

微笑。

③徭:

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

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  

(3)或请重法以禁之 ()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不暇顾廉耻耳B是谓大同自是数年之后

C民之所以为盗者              不必为己        D使老有所终使民衣食有余

3.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只划一处)(2分)

(1)盗窃乱贼而不作

(2)上与群臣论止盗

5.以下二题二选一作答。

(4分)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

(2)“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甲文中的什么句子?

“外户不闭,商旅野焉”又能使你联想到甲文中的什么句子?

我选第()题

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19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3)每移案()(4)人至不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

(1)无丝竹之乱耳

(2)小鸟时来啄食

4、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写居室清静。

(3分)

5、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谈谈。

(4分)

八、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19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簿②。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

“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释】

①分宁:

地名。

②主簿:

官名。

③手版:

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陶后鲜有闻()

③有狱久不决()④乃委手版归()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②有囚法不当死

4、原文语句填空。

(4分)

(1)甲文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2)乙文中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周敦颐的哪两个特点?

请结合所学课文《爱莲说》,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九、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19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

【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

《宜都记》曰: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⑧,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④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⑦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①。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

“常闻峡中水疾②,书记⑤及口传悉③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⑥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⑨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

(节选自郦道元《江水》)

注释:

(1)泠泠不【绝】(停止)

(2)常闻峡中水【疾】(快)(3)【悉】以临惧相戒(都)(4)其石彩色【形容】(状态;样子)(5)【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书本记载)(6)及余来践【跻】此境(临)(7)【略】尽冬春(略微)(8)山水【纡曲】(即曲折)(9)其【叠崿】秀峰(即层叠的山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⑴虽乘奔御风 (    )        ⑵则素湍绿潭 (    )

⑶江水又东,迳西陵峡 (    )⑷绝壁或十许丈 (    )

2.下列各句中的“自”与例句中的“自”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有朋自远方来 

A.自三峡七百里中B.自非亭午夜分 

C.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D.不能妄自非薄,引喻失义

3.翻译下面句子。

(6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

⑴、至于夏水襄陵⑵、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5.原文语句填空。

(2分)

⑴“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

”在甲文中有着同样的描述,请写出来。

⑵乙文中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甲文写的是三峡的全貌,乙文则是描写的西陵峡的景象。

比较两段文字,说说他们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19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左刻“,”,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

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魏学洢《核舟记》)

【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

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

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④。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⑤;洞开,如延纳⑥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⑦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一小舟。

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

舣⑧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

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馀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     ,     ”之句。

 计人凡七:

僧四,客一,童一,卒一。

宫室器具凡九:

城一,楼一,招提⑨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

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

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

“纳须弥⑩于芥子。

”殆谓是欤!

(宋起凤《核工记》)

注释:

(1)雉(zhì):

城墙垛子。

 

(2)司更卒:

更夫。

司,管理。

 (3)桴(fú):

鼓槌。

     (4)章:

棵。

(5)应门:

应声开门。

(6)延纳:

邀请(人)进门。

(7)浮屠:

宝塔。

(8)舣:

拢船靠岸。

(9)招提:

寺。

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

 (10)须弥:

佛经里的高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高可二黍许(    )          

(2)珠可历历数也。

(    )

(3)计人凡七。

(   )       (4)殆谓是欤!

(    )

2.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

(1)盖大苏泛赤壁云

(2)纳须弥于芥子

4.根据原文填空(6分)

(1)甲文横线处应填的是:

闭之,则右刻“,”,左刻“,”

(2)乙文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是一首七言唐诗的意境的再现,你知道是哪一首诗吗?

请在横线上填写诗句:

取诗“                     ”之句。

5.甲文与乙文相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分)

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

“捞笋!

”鼓枻⑧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张岱《天镜园》)

注:

①浴凫堂:

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

树荫。

③兰荡:

湖名。

④明瑟:

明净新鲜。

⑤破塘:

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轻舠:

小船。

⑦牙人:

商人。

⑧枻:

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

①晓雾将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