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1419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北半球秋分日,当某地(40°N,6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A.1/3B.1/4C.1/8D.1/9

2.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下题。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如图为某日的近地面气压分布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郑州风力比西安小B.北京此时为偏东风

C.乙地天气晴朗干燥D.甲地处在阴雨天气

4.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和储存,以色列雨水收集利用率超过了75%。

这一举措主要会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产生影响

A.径流B.蒸发

C.降水D.水汽输送

5.下图是东非高原某地景观图,高大粗壮的猴面包树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

完成下题。

猴面包树反映当地具有的环境特征是

A.全年干旱少雨B.夏季炎热干燥

C.干季湿季分明D.终年高温多雨

6.造成图中甲、乙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B.盛行风、地形

C.地形、洋流D.太阳辐射、洋流

7.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B.风化作用

C.变质作用D.地壳作用

8.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石林、三角洲B.峡谷、曲流凹岸

C.沙滩、沙丘D.石林、河流凸岸

9.下列地理事物基本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是()

A.南极冰川面积B.地震发生频率

C.动物栖息地范围D.农业耕作方式

10.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某种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分布图,这种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台风B.暴雨

C.冻害D.沙尘

11.图中四地所在大洲排序正确的是()

A.①大洋洲、②南美洲、③欧洲、④亚洲

B.①非洲、②南美洲、③亚洲、④欧洲

C.①南美洲、②大洋洲、③亚洲、④欧洲

D.①非洲、②大洋洲、③北美洲、④亚洲

二、综合题

12.读下列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0地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观察者所在地的地平面上四个方位,E、F为观察者在二至日观测到的正午太阳方向,其中E处太阳直射当地地平面。

(1)图中地平面上A、B、C、D四个方位表示南方的是______,0地的纬度是______。

(2)北半球夏至日上午6:

00时,0地观察者见到的太阳方位应为______方向。

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

(3)若位于0地的观察者测得某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且当天日落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8点28分,据此可推算出观察者所在地的经度是______,当天日出的北京时间为______。

13.2021年9月4日至10日,应智利中国温州商会、秘鲁中华通惠总局的邀请,侨务访问团赴智利、秘鲁进行侨务访问。

阅读如下两幅秘鲁地图,回答问题。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简释秘鲁境内高大山脉的成因。

(2)概述秘鲁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

(3)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简析秘鲁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14.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

(2)判断图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3)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

为什么?

(4)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南北宽100~150千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

如图示意秦岭南北坡的景观差异。

(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指出北坡一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的专家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6.下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据此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2)比较西安与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北半球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当某地(6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则60°E经线与晨线重合,120°W与昏线重合,地球上从60°E向东至120°W均处于白昼范围,而东半球位于20°W向东至160°E范围内,两范围重合的经度范围是60°E向东至160°E,即东半球处于白昼的经度范围为100°,占全球面积的100°/360°,略大于1/4,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2.D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详解】

观察两个玻璃箱差别是一个有放土层一个没有,有土的气温偏高,说明土层使气温偏高,即土层吸收太阳辐射后向空气辐射热量多,说明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辐射。

D正确。

3.A

【详解】

图中显示,与西安相比,郑州等压线比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因此郑州风力比西安小,A正确。

读图可知,北京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风向右偏形成偏北风,北京此时不是偏东风,B错误。

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C错误。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高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D错误。

故选A。

4.A

【分析】

此题考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包括:

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水循环的环节有:

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详解】

材料中将雨水储存起来,是收集了雨水,拦截了雨水,影响径流.故这主要是影响水循环的径流这个环节。

A正确。

【点睛】

紧抓材料解题是关键,难度不大。

5.C

【解析】

高大粗壮的猴面包树能储存水份,适应环境变化。

猴面包树存储水分,反映当地具有的环境特征是干季湿季分明,雨季存储水分,旱季使用,C对。

全年干旱少雨无法存储水分,A错。

东非方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雨热同期,B错。

终年高温多雨不需要存储水分,D错。

6.C

【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等温线凸向高温区,表示甲处气温低于两侧,图中显示,甲处有山脉分布,海拔较高,气温比两侧低,因此造成图中甲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读图可知,乙处等温线凸向低温区,表示乙处气温高于两侧,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判断,乙处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具有增温作用,因此气温比两侧高,因此造成图中乙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是洋流。

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点睛】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和季节)、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下垫面的性质(包括反射率、热容量和海陆因素、地形和地势、洋流和人文因素(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地面性质)。

7.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

【详解】

抓住关键词“地质构造”的理解。

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或者错位,称为地质构造;由图可知,图示表示岩层的弯曲或错位,属于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本题选择D项。

8.B

【详解】

峡谷、曲流凹岸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石林是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三角洲、河流凸岸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9.B

【详解】

随着全球变暖,南极冰川大量融化,使得南极冰川面积会缩小,因此南极冰川面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A不符合题意。

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地震发生频率,基本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B符合题意。

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各地水热出现水热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动物栖息地范围,C不符合题意。

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各地水热出现水热变化,从而影响农业耕作方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①气候变化使资源条件变化,如热量资源、水资源的变化。

②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干旱。

③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

④气候变化对生产领域有影响,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⑤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传播疾病,危害人类活动。

10.C

【分析】

【详解】

读图,若是台风灾害,则分布在沿海地区最多,A错。

暴雨灾害,应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在山地东南迎风坡应严重,B错。

冻害是来自北方的寒冷空气,中、北部没有山地阻挡,冷空气可以到达南部,受P地山脉阻挡,所以P地频次最多,而山脉以南灾害频次却迅速减少。

西部山地较多,受灾较少。

东部由于山地阻挡,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影响较小,C对。

南方植被条件好,沙尘天气少,D错。

本题选C。

11.A

【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位于(23°26'S,140°E),应位于澳大利亚中东部,属大洋洲;图中②地位于(15°S,45°W),位于南半球、西半球,应位于南美洲;图中③地位于(50°N,10°E),位于北半球,本初子午线附近,应属欧洲;图中④地位于(20°N,80°E),应位于印度半岛,属亚洲。

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A23°26′N东偏北方向自北回归线向南北分别递减113°E6点28分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某地的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太阳方位判断、直射点位置判断、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地方时计算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详解】

(1)材料信息表明,该地位于我国,即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因此F所在视运动轨迹应为冬至日的,E所在视运动轨迹应为夏至日的,冬至日正午太阳位置应位于正南方,即F应在正南方上空,因此A表示正南方。

图文信息表明,E处太阳直射当地地平面,即O地在夏至日时受到太阳直射,因此O地位于北回归线上,纬度为23°26′N。

(2)北半球夏至日,O地东北日出,正午太阳位于天顶,因此整个上午太阳均在东北天空上,因此上午6:

00时,O地观察者见到的太阳方位应为东偏北方向。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自北回归线向南北分别递减。

(3)根据上面试题的分析可知,O地位于北回归线上,若位于O地的观察者测得某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则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各地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当天日落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8时28分,当地地方时为18时,当地比北京时间晚28分钟,即位于120°E以西7°,据此可推算出观察者所在地的经度是113°E,当天日出的地方时为6时,则北京时间为6时28分。

【点睛】

太阳方位规律:

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13.

(1)因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南极洲板块向下俯冲,美洲板块受挤压隆起,形成穿越秘鲁的高大山脉。

(2)西南部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山地为高原山地气候,东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3)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全年气温高;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上升气流旺盛;下垫面为亚马孙热带雨林水汽充足。

【分析】

本大题以秘鲁地形简图和秘鲁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山脉成因、气候分布特征描述、气候类型的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描述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1)题意表明,秘鲁境内高大山脉的成因应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进行解释,秘鲁境内高大山脉是安第斯山山脉的一段,根据学知识可知,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南极洲板块向下俯冲,美洲板块受挤压褶皱隆起,形成穿越秘鲁的高大山脉——安第斯山山脉。

(2)秘鲁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应结合秘鲁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归纳描述。

当地热带荒漠带由热带沙漠气候形成,因此西南部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当地高山植被区由高原山地气候形成,因此中部山地为高原山地气候;当地热带雨林带由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因此东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3)题意表明,秘鲁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应从纬度、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等自然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图中显示,秘鲁东北部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导致全年气温高,形成热带气候;东北部大多位于赤道与10°之间,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对流运动强烈,全年降水丰富;地表为亚马孙热带雨林植被,蒸腾作用强烈,空气中水汽充足;东北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从而形成了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14.

(1)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东北运动。

(2)寒流因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C的海区流向水温高于24°C的海区(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3)较多。

因为该季节这里盛行西南风,易于形成涌升流,海区营养物质较多,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

(4)这里,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较为干燥;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流仍然较为干燥;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会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

(任答两点即可)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环流、洋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气候等知识点。

【详解】

(1)该地西南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直射北半球,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受风力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大致向北运动。

(2)图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C的海区流向水温高于24°C的海区,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所以为寒流

(3)从鱼类饵料多少分析鱼群的多少。

因为7月份这里盛行西南风,为离岸风,受此影响,沿岸表层为离岸流,垂直方向上形成涌升流,使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类的饵料丰富,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

(4)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去分析,从风向分析,该地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为离岸风,较为干燥,降水少;冬季该地盛行东北季风,从大陆吹来,较为干燥,降水少;从气温分析,因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从洋流分析,该地沿岸有寒流,降温减湿,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

15.

(1)特点:

气温较低。

原因:

冬季风(或寒潮)影响大;阴坡多,不利于接受太阳光照:

纬度相对较高,获得太阳光热较少;

(2)特点:

冷湿。

原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3)赞同,理由:

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说明是亚热带(是亚热带的代表植被群落);800米以上(常绿阔叶林消失)为落叶阔叶林,说明是暖温带(是暖温带的代表植被群落)。

不赞同,理由:

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模糊性);水平方向的暖温带与亚热带以秦岭为界。

【分析】

本大题以秦岭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温分布及影响因素、植被形成条件及成因、区域分界指标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北坡一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及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坡向和纬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与秦岭南坡相比,北坡为冬季风(或寒潮)迎风坡,受寒冷气流影响大,气温较低;北坡处于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与南坡相比,北坡纬度相对略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导致气温较低。

(2)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及原因应从气温的垂直变化方面进行说明。

图中显示,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在海拔3400米附近及以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冷湿。

(3)材料信息表明,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表明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再结合自己的观念针对性地说明理由。

如果选择赞同专家观点,理由可从分界指标和图中信息进行归纳说明,我国暖温带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亚热带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图中显示,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以上为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暖温带植被分界线相同,因此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

如果选择不赞同专家观点,理由是自然区之间本身不具有明确的界线,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不需要更精确,也没有更精确的界线;图中800米等高线为垂直方向上的界线,水平方向暖温带与亚热带还是以秦岭为界更科学。

16.

(1)寒潮出现次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左右(东北与西南)两侧递减,向西南方向递减快,向东递减慢。

寒潮主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进入我国,越靠南能够到达的寒潮越少。

寒潮在我国境内主要自西、北向东、南移动,西南受地形阻挡寒潮影响小。

(2)成都小于西安;西安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较近,且位于寒潮路径上,受影响大,降温剧烈;成都北部有山地阻挡冬季风入侵,受影响小,降温较小。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寒潮频次分布特点及成因、寒潮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描述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

(1)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直接从图中信息进行归纳即可。

图中显示,我国西北内蒙古西部地区寒潮出现频次可达5次/年以上,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寒潮出现频次低于1次/年,因此寒潮出现次数大致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图中显示,我国寒潮高频次地区呈带状分布,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两侧递减,西南方向等值线密,表示向西南方向递减速度快,东北方向上等值线疏,表示向东(北)方向递减速度慢。

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的原因应从源地、移动路径、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

图中显示,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从西伯利亚和蒙古进入我国,西北离寒潮源地近,受寒潮影响的频次多,越向东南,离寒潮源地越远,寒潮势力减小,向东南受寒潮影响的频次减少;寒潮受大气活动中心影响,在我国境内主要自西、北向东、南移动,移动路径上受寒潮影响大,受高原、山地地形影响,西南地势起伏差异大,阻挡寒潮作用强,使得寒潮出现频次变化大,移动路径东侧,地形阻挡较小,寒潮出现频次变化小。

(2)西安与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的差异从寒潮出现频次等值线图中可以读出,成都平均每年寒潮出现次数低于1次,而西安平均每年寒潮出现次数约3次,因此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小于西安。

西安与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差异的原因应从位置、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

图中显示,西安纬度较高,离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冬季风源地较近,图中显示,西安位于寒潮移动的主要路径之上,因此受寒潮影响大;而成都离寒潮源地较远,离寒潮主要移动路径较远,特别是北部有秦岭、大巴山等东西向的山地阻挡寒潮入侵,因此受寒潮影响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