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docx
《水文地质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学基础.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2.地下水:
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
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
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
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
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
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
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
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
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
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
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
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
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
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
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
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
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
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
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1.岩石空隙:
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孔隙:
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3.孔隙度:
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4.裂隙:
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5.裂隙率:
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6.岩溶率:
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7.溶穴:
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8.结合水:
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9.重力水:
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毛细水:
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支持毛细水:
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12.悬挂毛细水:
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容水度:
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重量含水量:
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体积含水量:
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饱和含水量:
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饱和差:
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饱和度:
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孔角毛细水:
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20.给水度:
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持水度:
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22.残留含水量:
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有效应力:
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4.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
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
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
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6.毛细现象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的。
7.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8.岩性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与多少。
9.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四、简答题
1.1. 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
颗粒大小、分选程度、和颗粒排列方式。
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
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的孔隙被小颗粒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直经。
排列方式的影响:
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隙大。
2.简述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
颗粒排列情况、分选程度、颗粒形状及胶结程度。
排列方式愈规则、分选性愈好、颗粒形状愈不规则、胶结充填愈差时,孔隙度愈大;反之,排列方式愈不规则、分选性愈差、颗粒形状愈规则、胶结充填愈好时,孔隙度愈小。
3.裂隙率一般分为哪几种?
各自的定义?
裂隙率分为面裂隙率、线裂隙和体积裂隙率。
面裂隙率:
单位面积岩石上裂隙所占比例。
线裂隙率:
与裂隙走向垂直方向上单位长度内裂隙所占的比例。
体积裂隙率:
单位体积岩石裂隙所占体积。
4.地壳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哪些?
地壳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1)岩石“骨架”中的水(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
(2)岩石空隙中的水(结合水、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5.结合水、重力水和毛细水有何特点?
结合水束缚于固体表面,不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水分子排列精密、密度大,具抗剪强度;重力水在自身重力下运动,不具抗剪强度;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存在于固、液、气三相界上。
6.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岩性、初始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位降速。
岩性主要表现为决定空隙的大小和多少,空隙越大越多,给水度越大;反之,越小。
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下降后给水度偏小。
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大时,释水不充分,给水度偏小。
7.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
岩性、颗粒的分选性、孔隙度。
岩性越粗、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透水能力越强;反之,岩性越细、分选性越差、孔隙度越小,透水能力越弱。
8.简述太砂基有效应力原理?
在松散沉积物质构成的饱水砂层中,作用在任意水平断面上的总应力P由水和骨架共同承担。
及总应力P等于孔隙水压力U和有效应力P'之和。
因此,有效应力等于总应力减去孔隙水压力,这就是有效应力原理。
9.简述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地下水位下降后,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加,颗粒发生位移,排列更加紧密,颗粒的接触面积增加,孔隙度降低,岩土层受到压密。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一、名词解释
1.包气带:
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
2.饱水带:
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3.含水层:
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4.隔水层: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5.弱透水层:
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6.潜水: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7.潜水面:
潜水的表面。
8.潜水含水层厚度:
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
9.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
10.潜水位:
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
11.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12.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13.隔水顶板:
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
14.隔水底板:
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
15.承压含水层厚度:
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
16.承压高度:
揭穿隔水顶板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17.测压水位:
揭穿隔水顶板的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18.等水压线图:
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19.贮水系数:
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
20.上层滞水:
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二、填空
1.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2.岩层按其透水性可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3.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有决定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类型。
4.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5.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6.潜水的排泄除了流入其它含水层以外,泄入大气圈与地表水圈的方式有两类,即:
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
7.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埋藏深度变小。
8.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厚度变小,埋藏深度变大。
9.承压含水层获得补给时测压水位上升,一方面,由于压强增大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降低,含水层骨架发生少量回弹,空隙度增大。
10.承压含水层获得补给时,增加的水量通过水的密度加大及含水介质空隙的增大容纳。
11.承压含水层排泄时,减少的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变小及含水介质空隙缩减。
四、简答题
1.简述包气带特征?
(1)包气带一般含有结合水、毛细水、气态水、过路重力水;
(2)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3)包气带水来源于大气降水的入渗、地面水渗漏和地下水通过毛细上升输入的水分,以及地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
(4)包气带水的运移受毛细力和重力的共同影响。
2.简述饱水带特征?
(1)饱水带一般含有重力水和结合水。
(2)饱水带的水体是连续分布的,能传递静水压力(3)饱水带水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连续运动。
3.潜水的水位动态一般随季节如何变化?
丰水季节或年份,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水位埋深变浅。
干旱季节排泄量大于补给量,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厚度变小、水位埋深变大。
4.影响潜水面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潜水面因素有:
地形、水文网、含水层渗透性和厚度以及人为因素。
地形缓、含水层厚且渗透性好,则潜水面缓;反之,地形陡、含水层渗透性差且厚度小,则潜水面坡度大。
水文网与地下水有直接联系时,地表水体高于地下水面时,潜水面背向地表水体倾斜,潜水面高于地表水体时潜水面向地表水体倾斜。
5.承压水等水位线图可以揭示哪些水文地质信息?
(1)反应虚构的侧压水面的形状。
(2)确定承压水的流向。
(3)确定承压水的水力坡度。
(4)定性判断含水层的厚度与渗透性的变化。
6.任一承压含水层接受其它水体的补给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
(1)存在水头差。
(2)有水力联系。
7.一般承压水是由什么转化而来,其转化形式有哪几种?
除了构造封闭条件下和外界没有联系的承压含水层外,所有承压水最终都是由潜水转化而来;或由补给区的潜水侧向流入,或通过弱透水层接受潜水的补给。
8.上层滞水的特点?
(1)分布近地表。
(2)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为蒸发和向隔水底板边缘下渗。
(3)动态变化显著。
(4)极易受污染。
9.绘制简单水文地质剖面图,分别反映并表示地下水面、饱水带、包气带(土壤水带、中间带、毛细水带)?
10.绘制一水文地质剖面图,使之反映并表示出含水层、隔水层、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
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位;5—承压水测压水位;6—泉(上升泉);
7—水井,实线表示井壁不进水;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解释
1.渗流: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
2.渗流场:
发生渗流的区域。
3.层流运动:
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4.紊流运动:
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5.稳定流:
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6.非稳定流:
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7.渗透流速:
地下水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
8.有效空隙度:
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水力梯度:
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10.渗透系数:
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
11.流网:
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
12.流线:
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的流向与此线相切。
13.迹线:
渗流场中某一段时间内某一质点的运动轨迹。
14.层状非均质:
介质场内各岩层内部为均质各项同性,但不同岩层渗透性不同。
二、填空
1.据地下水流动状态,地下水运动分为层流和紊流。
2.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
3.水力梯度为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渗透流速就愈大。
4.渗透流速为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水力梯度愈小。
5.渗透系数可以定量说明岩石的渗透性能。
渗透系数愈大,岩石的透水能力愈强。
6.流网是由一系列流线与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
7.流线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迹线是渗流场中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水质点的运动轨迹。
8.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地下水必定沿着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垂直于等水头线的方向运动,因此,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正交网格。
9.流线总是由源指向汇。
10.如果规定相邻两条流线之间通过的流量相等,则流线的疏密可以反映径流强度,等水头线的疏密则说明水力梯度的大小。
四、简答题
1.叙述达西定律并说明达西定律表达式中各项物理意义?
式中:
Q——渗透流量;
w——过水断面;
h——水头损失(h=H1-H2,即上下游过水段面的水头差);
I——水力坡度;
L——渗透途径;
K——渗透系数。
2.何为渗透流速?
渗透流速与实际流速的关系如何?
水流通过整个岩石断面(包括颗粒和孔隙)的平均流速。
渗透流速等于实际流速乘以有效孔隙度。
3.有效孔隙度与孔隙度、给水度有何关系?
(1)有效孔隙度小于孔隙度。
(2)由于重力释水时孔隙中还保持结合水和孔角毛细水乃至悬挂毛细水,所以有效孔隙度大于给水度。
(3)对于孔隙大的岩石三者近似相等。
4.影响渗透系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渗透系数的因素:
岩石的孔隙性和水的物理性质。
岩石孔隙越大、连通性越好、孔隙度越高渗透系数越大;水的粘滞性越小、渗透系数越大。
5.简述汇制流网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和流线。
(2)流线总是由源指向汇。
(3)根据流线和等水头线正交在已知流线和等水头线间插入其它部分。
6.流网图一般能够反映什么信息?
7.在层状非均质中,流线与岩层界线以一定角度斜交时,发生折射,试写出折射定律,并说明各项的物理意义?
8.叙述粘性土渗透流速(V)与水力梯度(I)主要存在的三种关系?
(1)V-I关系为通过原点的直线,服从达西定律;
(2)V-I曲线不通过原点,水力梯度小于某一值I0时无渗透;大于I0时,起初
为一向I轴凸出的曲线,然后转为直线;
(3)V-I曲线通过原点,I小时曲线向I轴凸出,I大时为直线。
。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一、名词解释
1.毛细压强:
凹形弯液面产生的附加压强。
2.毛细饱和带:
在潜水面之上有一个含水量饱和的带。
二、填空
1.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弯曲的液面对液面以内的液体产生附加表面压强,而这一附加表面压强总是指向液体表面的曲率中心方向;突起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正的表面压强;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负的表面压强。
2.拉普拉斯公式的涵义是:
弯曲的液面将产生一个指向液面凹侧的附加表面压强;附加表面压强与张力系数成正比,与表面的曲率半径成反比。
3.包气带毛细负压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变大。
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降低而迅速变小。
四、简答题
1.附加表面压强的方向如何?
凸起和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什么样的表面压强?
附加表面压强总是指向液体表面的曲率中心:
凸起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正的表面压强;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负的表面压强。
2.当液面为凸形、凹形和水平时,实际表面压强各如何计算?
液面为凸形时,P=Po+Pc;
液面为凹形时,P=Po-Pc;
液面水平时,P=Po。
式中:
Po--为大气压强;
Pc--为附加表面压强。
3.为什么包气带中毛细负压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迅速变小?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毛细水退缩到孔隙更加细小处,弯液面的曲率增大,造成毛细负压的负值更大。
4.为什么包气带中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迅速变小?
(1)含水量降低,实际过水断面随之减小
(2)含水量降低,水流实际流动途径的弯曲程度增加;
(3)含水量降低,水流在更窄小的孔角通道及孔隙中流动,阻力增加。
5.毛细饱水带与饱水带有哪些区别?
毛细饱水带是在表面张力的支持下饱水的,不存在重力水,打井时打到毛细饱水带时,没有水流入井内;饱水带的水主要是重力水,井打到饱水带时,在重力作用下,水能流入井内。
6.包气带水与饱水带水运动的区别是什么?
(1)饱水带只存在重力势,包气带同时存在重力势与毛细势
(2)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个定值,包气带的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
(3)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一、名词解释
1.总溶解固体:
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
2.变温带:
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带。
3.常温带:
变温带以下,一个厚度极小的温度不变的带。
4.增温带:
常温带以下,随深度增大而温度有规律地升高的带。
5.地温梯度:
指每增加单位深度时地温的增值。
6.溶滤作用:
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
7.浓缩作用:
由于蒸发作用只排走水分,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随着时间延续,地下水溶液逐渐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大的作用。
8.脱碳酸作用:
地下水中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
9.脱硫酸作用:
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硫酸根离子还原为硫化氢的作用。
10.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11.混合作用:
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者都不相同的地下水,这便是混合作用。
12.溶滤水:
富含CO2与O2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这种水称之为溶滤水。
13.沉积水:
指与沉积物大体同时生成的古地下水。
14.内生水:
来自地球深部层圈物质分异和岩石变质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生成的水。
15.总硬度:
水中所含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总量。
16.暂时硬度:
指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结合的硬度。
17.永久硬度:
指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与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结合的硬度。
二、填空
1.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物质、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等。
2.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甲烷及硫化氢等。
3.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高的阴离子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及重碳酸根离子等。
4.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高的阳离子有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及镁离子等。
5.一般情况下,低矿化水中常以重碳酸离子、钙离子及镁离子为主;高矿化水则以氯离子及钠离子为主。
6.一般情况下,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阴离子常以硫酸根离子为主,主要阳离子则可以是钠离子,也可以是钙离子。
7.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有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混合作用。
8.据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成因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溶滤水、沉积水和内生水。
9.在低矿化水中,阴离子以重碳酸盐为主,阳离子以钙离子、镁离子为主。
随着蒸发浓缩,溶解度小的钙、镁的碳酸盐部分析出,硫酸根及钠离子逐渐成为主要成分,继续浓缩,水中硫酸盐达到饱和并开始析出,便将形成以氯离子、钠离子为主的高矿化水。
10.当含钙为主的地下水,进入主要吸附有钠离子的岩土时,水中的钙离子便置换岩土所吸附的一部分钠离子,使地下水中钠离子增多而钙离子减少。
1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
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味和味道。
12.地壳表层有两个主要热能来源:
一个是太阳的辐射,另一个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流。
13.根据受热源影响的情况,地壳表层可分为变温带、常温带、和增温带三个带。
四、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