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9941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旅游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旅游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旅游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旅游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心理学.docx

《旅游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心理学.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心理学.docx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第1章旅游心理学概述

第1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旅游这一现象上来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

(亦是旅游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一、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旅游消费心理

勒温的行为公式:

行为=f(人格×环境)

(二)旅游服务心理

(三)旅游企业员工心理

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体系)

①以旅游消费者为对象,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的规律;②研究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的互动关系;③在我国最有代表性、更广泛被采用的体系与前面两种都有不同。

这种体系通常将旅游心理学分为三部分:

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管理心理。

④本书的体系是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工作者心理。

第2节旅游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一、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发展

1.从哲学的心理学到科学的心理学

古希腊哲学心理学

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现代心理学的三大学派

(1)精神分析心理学

(2)行为主义心理学

(3)人本主义心理学

3.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ConstructionistPsychology)是上一世纪末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它是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主要有三种形态:

(1)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亦称激进的社会建构论,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根(Gergen,K.J.)为代表,主要特征是完全否定心理现象的实在特性,认为所谓的意识、心理仅仅是一种社会建构。

(2)实在论的社会建构论,以英国心理学家黑尔(Harre,R.)为代表,其特色是话语心理学和后结构主义倾向。

(3)修辞—反应的社会建构论,以肖特(Shotter,j.)为代表,强调修辞和反应特性。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基本主张

(1)知识不是经验归纳的产物。

所有知识都是一种社会建构,是植根于特定历史和文化的人们的协商、对话的结果,是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明”的,而不是通过所谓“客观方法”发现的。

建构是社会性的,并不是个体的、内在的。

人际互动、社会协商、共同意识决定了知识和知识类型。

(2)实在(reality)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所谓的心理现象,包括意识、情绪、认知等,并不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脑的某个地方,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语言的建构。

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格、态度、情绪等并不是一种内在实在。

心理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3)语言并不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也不是表达思维内容的中性工具。

我们用以理解社会和自身的语言系统与语言系统所指涉和描绘的对象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以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语言是先在的,它不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和媒介,相反,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提供了范畴和分类发方式,并用于解释新的经验。

它不是表达思维,而是规定思维。

思潮的特征

(1)反本质主义

(2)反实在论

(3)坚持知识的历史文化特殊性

(4)认为语言构成思维的“前见”(precondition)

(5)将语言作为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

(6)关注社会实践和互动

(7)关注建构过程

(二)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一般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是指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的心理现象系统。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2.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4.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就是人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

管理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24年至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这个学说使管理心理学正式走向管理学的舞台,“人际关系学说”同时成为管理心理学核心理论之一。

管理心理学是以企业中人的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以达到最大的工作绩效。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企业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和领导心理四个方面。

三、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者行为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

“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处置产品、服务的体验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研究内容

消费者为什么购买(购买需求和动机)怎样购买(购买决策过程)影响购买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个人的、环境的和营销方面的)。

第3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信息来源

第二手资料和第一手资料。

二、旅游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一)定性研究

所谓定性研究就是通过综合描述与分类来对事物进行衡量的研究。

定性研究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不要求被试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回复类别来回答问题。

答案是文字性的,不是数量化的,被调查者要用自己的话来陈述答案。

(二)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通过数量对事物进行衡量的研究。

在定量研究中,被调查者根据数字化的量表进行回答。

量化答案具有可比较性,从而使研究人员可以研究大量的被试,然后将他们的答案集中在一起,对所研究的被试行为的某个方面进行总体评估。

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和实验法两大类。

(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他们用定性的研究结果来发现新的观点,用定量研究的成功预测人们的行为。

有时从定性研究中产生的观点又被经验检验并且成为设计定量研究的基础。

三、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因此,这种方法涉及在改变一个或多个变量的条件下,观察这种改变对另外一个变量的影响。

在控制条件下改变的变量被称为自变量,受自变量影响而改变的变量被称为因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形式:

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从大量消费者中系统收集信息的方法。

调查可以采用邮寄问卷、电话访问和人员访问等方式。

(四)问卷法

问卷设计步骤:

1.基本决定:

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向哪些人收集信息?

2.确定所问问题与内容:

这一问题确实需要吗?

被调查者能正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吗?

是否存在外部的事件使得被调查者的回答具有倾向性?

3.决定应答方式或形式:

这个问题是以自由回答式、多重选择式还是以两分式的形式提出来?

4.决定提问的措辞:

所用的词语是否对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只有一种含义?

问题里是否隐含任何的备选答案?

被调查者能从研究者所期待的参照体角度回答这一问题吗?

5.决定问题的排列顺序:

所有问题都是以一种合乎逻辑且避免产生偏差的方式排列的吗?

换句话说,前后问题之间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6.预试与修正:

最终问卷的确定是否取决于运用少量样本的预试?

预试中的应答者是否与最后要调查的被试相类似?

(五)访谈法

访问法是指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有目的的谈话、询问,以了解被调查者对所调查内容的态度倾向、人格特征等的方法。

访谈法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两种。

(六)投射技术

投射技术是指向被被试提供一些含义模糊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激发出被被试潜意识中的感情和态度。

四、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

(一)心理观由主客反映论向社会建构论转变

“意义”或“心理”既非附着于客体,也不是来自主体内心,而是存在于二者“之间”,存在于解释者与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互动之中。

心理不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的结果。

(二)研究对象由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向外部社会建构过程转移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是具有独立、自足的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组织系统与外部世界相对立。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了人的自我解体,现代文化意义上的理性而自主的“人”面临退役,代之以不断建构着的“新人”。

他们不再追求稳定的自我身份感,而是依据“他者”、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界定自我。

心理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成为一个流动的舞台。

个体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对象,从社会提供的脚本中选择合适的角色,参与社会互动,参与对意义的建构。

原来的主客体关系变成了多主体关系。

这使得现代心理学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内成论与外源论争论就此终结。

心理的社会建构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到个体,研究社会的文化、共识、话语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建构。

二是从个体到社会,研究社会成员之间的协商、互动,导致社会文化的变迁。

(三)研究目的由描述、揭示、预测、控制转向解放、解释、理解和和谐

(四)研究方法由单一的实证主义转向接纳多元方法论

现代心理学是以主客关系和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实证主义方法。

具体表现为:

真理是唯一的;事物之间是单向度的因果关系;要求消除文化和主观因素的干扰,达到事实与价值的剥离。

而基于后现代主要的观点,无论何种研究,它反映的都是研究者本人的立场,任何观察都事先预设了某种理论观点,不存在理论和价值中立知识,而批判的和历史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各种相对主义则是更合理的

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后退之后,心理学开始接纳多元方法论。

表现为:

一,承认多种研究方法的合法性,方法不再作为判断研究价值的标准。

二,让被研究者参与进来,问题直接来源于实践,以此解决心理学脱离现实并造成生存危机的问题。

三,不再坚持价值中立,承认任何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承载着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倾向,研究只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解和解释。

现实具有“客观事实性”和“主观意义性”双元特质,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恰恰是这样的“现实”。

很多时候对人而言,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怎样解释事实。

对旅游研究的启示

过去旅游研究领域基本上是以实证主义为圭臬的,研究中奉行实在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因果决定论,而实际结果是旅游领域没有公认的概念体系,没有具有统合性的理论,就连旅游的本质是什么都莫衷一是。

现实的结果是旅游学根本没有得到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和尊重。

如果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可使我们摆脱这些纠缠不清,没有答案的问题。

更不必削尖了脑壳往自然科学堆里钻了。

第2章旅游知觉

第1节旅游知觉概述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为了赋予环境以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一、感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

对刺激强度及其变化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它说明引起感觉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能识别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二)适应性

刺激物对感受器持续作用,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作感觉的适应。

(三)对比性

同一感觉器官在接受不同刺激时会产生感觉的对比现象。

二、旅游知觉

知觉,为了赋予环境以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一)知觉的选择性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运动

3、对象的组合

(二)知觉的理解性

(三)知觉的整体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具有较强特性的对象

2、反复出现的对象

3、运动变化的对象

4、新奇独特的事物

(二)主观因素

1、兴趣

2、需要与动机

3、个性

4、情绪

5、经验

四、旅游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即对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长短的知觉。

影响时间估计的因素

1.活动的内容。

2.情绪和态度。

3.时间标尺的利用。

游者者时间知觉的特点:

旅宜速,游宜慢,提供各种交通工具要准时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运动知觉依赖的条件:

1.物体运动的速度

2.运动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

3.运动知觉的参考标志

4.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

(四)错觉

错觉是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1、几何图形错觉

(1)垂直水平错觉

(2)缪勒──莱依尔错觉

(3)线条的影响

2.形重错觉

3.大小错觉

4.方位错觉

5.运动错觉

第2节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对人的知觉

(一)对人知觉的主要内容

1.对表情的知觉

2.对性格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误区

1、第一印象是陌生人在首次接触时所留下的印象。

影响因素:

其一,事前一无所知,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受其外表或容貌的影响。

其二,与陌生人见面之前获得的关于他的间接资料,它构成第一印象形成的重要基础。

2、光环作用

对其他人的大多数判断最初基本上是根据好坏得出来的。

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他们所有的性质。

由于一个人被标明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这就是光环作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的坏品质,这就是相反的情况,亦称扫帚星作用。

3、逻辑错误

人们往往从一个人一种品质的存在,推断出他还具备一些其他一些品质。

4、心理定势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习惯定向是指个人以习惯性的方式应付某类问题,而不作经验以外的尝试,以至形成机械的或盲目的习惯反应倾向。

5、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和印象。

6、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指在生活中人们的真心期望常常会变成现实的现象。

7、假定相似性偏见

人们有这样一种倾向,总是认为他人和自己是相同的。

8、行动者-观察者偏见

9、错觉思维

人们试图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现象.表现为错觉相关和控制错觉.

10、效果性偏见

那些鲜明的跟容易形象化的事件被认为是较容易发生的.

大部分人的推理是戏剧化的,而不是定量的.

二、人际知觉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

三、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一)生理的自我:

个体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身体、衣着、家庭和父母对他的态度以及对自己所有物的判断,从而表现为自豪或自卑的自我感情。

(二)社会的自我:

个体的自我评价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在社会上的荣誉、地位、社会中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等方面的判断和评价,从而表现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

(三)心理的自我:

处于这一阶段时,个体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智慧、能力、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判断和评价,从而表现出自我优越感等自我体验。

第3节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一、对旅游点的知觉

(一)旅游行为选择类型

旅游优势型旅游地优势型目的行为优势型

大众化以前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生活惯常行为的时代

(二)旅游知觉的四个阶段

主要集中在决策和消费行为阶段

影响旅游者知觉印象的因素

1.吸引力2.可进入性3.旅游设施4.个性化服务

二、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阻止作用激励作用

三、对旅游交通的知觉飞机火车汽车游轮

第三章旅游动机

第1节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

二是指向功能

三是强化功能

二、动机的分类

(一)根据动机的性质,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

(二)根据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动机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第2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指直接引发、维持个体的旅游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旅游目标的心理动力。

一、旅游动机分析

需要产生动机产生行为

(人格、环境)

未满足的需要紧张驱力寻求行为满足需要紧张降低

(一)旅游需要分析

1.需要的一般概念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

2.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

(2)紧张性(3)驱动性(4)层次性(5)发展性

3)需要的种类

(1)按需要的内容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2)按时间的顺序可以分为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3)按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按生活顺序可以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新解认识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这两类需要与前面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并不处于同一层次发展系统之中,而是表现出一种既相互重叠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4.单一性需要和复杂性需要

(1)单一性需要

单一性需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寻求平衡、和谐、相同、可预见性和没有冲突。

(2)复杂性需要

复杂性需要是指人们追求:

新奇、出乎意料、变化和不可预见性等。

(3)单一性和复杂性的平衡

5.好奇心

好奇心:

人类和其他一些高等动物在面对新奇、陌生、怪诞或复杂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趋近、探索和操弄,以求明白、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倾向状态。

二、旅游本质的心理学解释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特地谈到了心理学家奚恺元教授的研究成果。

奚教授认为经济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他认为,除了绝对财富外,有两个因素影响我们的幸福。

一是时间性的比较和社会的比较。

人们通过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以及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结果对自己有利的话,就会产生幸福感;二是脉冲式的变化。

舒适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一)刺激寻求(SensationSeeking)。

个体对刺激的需要性接收和主动追求、厌恶单调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刺激寻求

普通刺激寻求和高级刺激寻求,前者表现为对单纯物理刺激的需要心理和寻求行为,后者则是对具有情境性意义刺激的需要心理和寻求行为。

1.人需要刺激

20世纪50年代(贝克斯登Bexton1954)进行了刺激剥夺实验。

刺激剥夺实验导致人的活动全部失调,使被试烦恼不安,最终他们不顾自尊心和报酬方面的代价,发出立即释放的信号。

启示:

人们有追求刺激、紧张,以达到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激起、警醒状态的需要,而这种激起、警醒状态的不时存在是保持人身心正常的必要条件,并能够带给人快乐。

2.人需要什么样的刺激

S=alogI

S为感觉量(亦称心理量);I为刺激量;a为常数。

公式表示:

刺激量呈对数变化时,感觉量(心理量)呈算术变化。

效用的理论

效用:

一种商品或服务能够给人带来多大的快乐。

边际效用,是指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一段时间内,额外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使总效用数额相应增加。

当连续不断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开始时总效用增加速度递增,在达到某一消费量时,继续增加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则总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律。

启示

人在满足刺激寻求的需要时存在着适应现象。

面对持续的同样刺激,人们会出现适应,变得“麻木”;只有当刺激强度增加幅度很大,或刺激种类发生变化时,人们才能进入激起和警醒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刺激寻求需要的满足,达成了身心快乐。

3.好奇心是高级的刺激寻求

好奇心(CuriosityMotive)的内涵:

人类和其它一些高等动物在面对新奇、陌生、怪诞或者复杂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趋近、探索和操弄,以求明白、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人类的刺激寻求内容:

①寻求激动和冒险;②寻求体验;③放纵欲望;④厌恶单调。

能引起好奇心的刺激要具备“新奇性”(novelty)与“复杂性”(complexity)两个条件或两者之一,

好奇心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扩散好奇心,另一种是特殊好奇心。

前者没有一定的目标,是想获得各种各样信息。

后者是对某一特定目标抱有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动机。

(二)刺激寻求与旅游

1.旅游本质与旅游特征

旅游有两大特征:

“异地性、暂时性”,异地的未知性使其天然具有了神秘感,也就具有了“新奇性”和“复杂性”;而暂时性则避免了感觉适应问题。

风景名胜区的人与旅游

一、心理距离太小,过度的功利介入,导致失去审美视角。

布洛的审美心理距离说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

二、“审美疲劳”现象。

2.旅游本质与旅游属性

人们一般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休闲性、消费性。

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都是旅游行为的外在属性,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属性——心理性或称之为精神性。

旅游的所有特征都是围绕着满足以好奇心为核心的刺激寻求需要而展开的.

3.现代生活与旅游

以工作为中心的、很大程度上可以预见的日常生活是“第一现实”,人们从中逃进以游戏为中心并缺乏可预见性的旅游这个“第二现实”,既是躲避“单调的紧张”的压力,同时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的自由空间和现实的自由空间。

旅游完成了人们“逃避”和“寻求刺激”双重任务。

旅游定义为:

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主要以获得好奇心为核心的刺激寻求需要的满足为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精神、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三、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

经济条件

时间条件

社会条件

四、旅游动机的分类

(一)国外学者对旅游动机的分类

1.日本学者

田中喜一先生对旅游动机作如下分类:

心理动机:

思乡心、交游心、信仰心;

精神动机:

知识的需要、见闻的需要、欢乐的需要;

身体动机:

治疗的需要、修养的需要、运动的需要;

经济动机:

购物的目的、商业的目的。

今井省吾先生对现代旅游动机的分类是:

消除紧张的动机:

变换气氛,从繁杂中解脱出来,接触自然;

充实和发展自我的成就动机:

对未来的向往,了解外部未知的世界;

社会存在的动机:

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家庭团聚,从众心理等。

2.美国学者的分类

(1)美国学者麦金托什

生理因素诱发的动机

文化因素诱发的动机

地位和声望因素诱发的动机

人际因素诱发的动机

(2)美国的奥德曼把旅游动机分为八个方面:

健康的动机;好奇的动机

体育的动机;寻找乐趣的动机

专业或商业;探亲访友;

自我尊重;精神寄托和宗教信仰的动机

(3)约翰·A·托马斯

十八种重要的旅游动机

(4)达恩的推—拉理论

达恩(Dann,1977)认为旅游者外出旅游并不仅仅只是受自身需要的推动,还受外界环境的吸引,因此,他提出旅游动机的推—拉理论。

推的因素是指由于不平衡或紧张引起的动机因素或需求,它促使旅游愿望的产生,是内在的;拉的因素是由旅游者对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属性的认识所产生,影响目的地的选择。

Crompton(1979)支持Dann的观点,并提出推动型动机包括7种社会心理动机:

逃避世俗环境、寻找自我和评价自我、放松、声望、回归、增进亲友关系以及加强社会交往;拉动型动机包括两种社会文化动机:

新奇和教育。

而后,Mannel&Iso-Ahola(1987)也提出与Dann的推—拉理论相似的动机模型:

逃和寻。

“逃”指离开日常环境的愿望;“寻”指通过相对照的环境旅游获得内在的心理回报的愿望。

不过Iso-Ahola把“拉”理解为内在的利益,而Dann把“拉”定义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5)旅游动机的整合

Fodness(1994)把旅游动机整合成了一个功能框架,包括:

“知识”功能(文化和教育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