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9202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docx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

《广西之自然资源评价》

广西资源之一土地资源

广西土地类型齐全。

广西地貌周高中低,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南部临海。

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域等土地类型俱全。

岩溶石山面积之大,全国少见。

全区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桂东南与桂西北区域差异大。

桂西北山地多,山体高大,坡陡土薄,其间又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土少石多,易旱易涝,土地适宜性差,土地生产率低,土地综合利用率不到70%。

桂东南多为低山丘陵和盆地、平原,水利条件好,土地肥沃,交通方便,耕作精细,土地生产率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一、土地资源的开发形态

广西土地资源有明显的优势。

广西地域位于祖国南部,南邻越南和北部湾,直接面对东南亚;东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是祖国西部与东部、中部经济的结合带,又是西南的出海通道,具有沿边、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

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生物物质循环活跃,气候生产潜力高。

广西复杂的地形地貌又造成土地类型多样性,加上光、热、水分配的差异决定了广西农业生态的多样性,利于大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做到地尽其利,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广西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上也有制约因素,主要是岩溶石山面积大,石山地区石多土少,土壤资源少,蓄水能力低,土壤及植被难于恢复,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很大。

根据广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xx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为2375.58万公顷(35634万亩)。

其构成如下:

1、农用地

全区农用地面积为1789.14万公顷(2683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5.31%。

其中:

耕地面积为424.71万公顷(637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88%;园地面积为50.88万公顷(763万亩);林地面积为1161.47万公顷(1742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72.77万公顷(1091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79.32万公顷(1190万亩)。

2、建设用地

全区建设用地面积为90.97万公顷(13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3%。

其中: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67.87万公顷(1018万亩);交通用地面积为8.22万公顷(12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4.88万公顷(223万亩)。

3、未利用地

全区未利用地面积为495.47万公顷(74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0.86%。

其中:

裸岩石砾地面积为229.82万公顷(3447万亩);荒草地面积为216.67万公顷(3250万亩);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及其它未利用地面积为5.36万公顷(80万亩);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等其它土地面积为43.62万公顷(654万亩)。

二、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xx-2020年)》(的全面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等多区域合作框架的形成,我区面临着多重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提升民族地区经济水平、保障边疆繁荣稳定、促进西部地区开放开发、完善沿海沿边经济布局等方面担负着新的历史重任,土地利用与管理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机遇,目前广西存在的土地资源问题如下:

1、耕地仍趋于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xx年底,人均耕地面积由xx年的1.44亩减为1.29亩。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等,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人地矛盾进一步凸显。

2、土地利用粗放低效,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亟待提高

截止xx年底,全区存量建设用地为1.01万公顷(15万亩),低效用地为2.46万公顷(37万亩)。

单位建设用地gdp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单位建设用地

二、三产业产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节约集约用地空间较大。

3、建设用地需求旺盛,用地保障压力加大

规划期是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和机遇期,建设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

全区适宜建设的土地面积约为500万公顷(7500万亩),可开发建设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0%左右,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十分有限。

在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下,各项建设用地的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4、土地生态问题逐步显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难度加大

我区属多山地丘陵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8.30%。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281万公顷(421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

石漠化面积238万公顷(357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10%,局部地区石漠化还在扩张。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农业污染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显现。

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统筹协调好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三、解决方法

1、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土地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和基本农产品安全。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和景观用地。

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确保土地资源长远和可持续利用。

2、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

在确保实现耕地保有量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规划和政策,依据坡耕地调查和评价成果确定退耕的条件,做好退耕还林计划。

凡不符合国家退耕还林规划和政策、未纳入退耕还林计划自行退耕的,限期恢复耕种或者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据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履行补充耕地的义务。

3、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快各类各业各区域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保障合理用地需求

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对北部湾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给予倾斜;优先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保障给排水、供电、消防、文教、体育、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移民安置、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民生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

通过探索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等政策,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

到xx年和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为100.16万公顷(1502万亩)和112.61万公顷(1689万亩),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9.53万公顷(143万亩)和23.59万公顷(354万亩)。

5、加强统筹和引导,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进一步开展未利用地潜力调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引导合理利用缓坡丘陵地、咸酸性土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形成新增建设用地4.93万公顷以上。

充分利用农垦、林业等系统的国有农林场土地。

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科学合理推进填海造地,因地制宜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鼓励推广使用工业生产立体配置技术,增加工业发展新空间。

6、坚持协调利用土地

协调各类各业各区域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7、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公益林地、防护林区、自然文化遗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石漠化重点治理区、江河与水库等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地质环境不适宜地区、湿地(沿海滩涂、沼泽)等生态用地的保护和建设。

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提高水生态环境修复能力。

8、强化自然保护区用地保护,逐渐扩大保护范围

对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特殊和严格的保护。

强化对现有的72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加快对其他残存自然生态系统的抢救性保护,逐步扩大保护类型和范围,有计划、分阶段提高保护级别,维护生物多样性。

确保9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所在区域得到良好保护。

到202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在7%以上。

广西资源之二水资源

广西为全国水资源丰富的省区。

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川径流和入境河流,河川径流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量,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

广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12%,居全国第5位。

入境水量为716.7亿立方米。

xx年广西人均水资源量为4,138立方米,每公顷为7.2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河川径流为23%,地下水为9.2%。

广西全区流域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计937条,总面积为2364275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9条。

主要河流分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桂南直流入海域与百都河红河水系。

一、利用形态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建成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喷灌工程、江海堤围工程、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工程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类型的水利设施29万多处,其中大中小型水库4,439座,引水工程136,499处,初步具备了有一定规模的防洪、灌溉、水土流失的治理,山区人畜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工程体系。

据xx年统计有效灌溉面积为147.21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为122.17万公顷,实际供水量为223.72亿立方米,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23%左右。

二、存在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中,广西水资源保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区内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仍然很严重,突出表现为:

部分居住山区的群众还习惯于“刀耕火种”;有些开发商大面积毁林种果;一些专业户毁林烧炭、种植农作物;甚至有的经营者专门挖采砍伐名贵树种和百年老树。

又如农业灌溉效率不高,用水比重大,水漫灌现象严重,渠道工程老化失修,导致水渗漏流失量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表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灌溉用水占地区水资源总量比例过高。

目前,广西独流入海的河流中,建立了下游流域与上游流域的补偿机制的河流较少,造成了雨季浪费水资源、旱季无水灌溉的功能性缺水现象。

其次,我区水质污染严重。

广大市民用水意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生活和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污染,不仅地表水如此,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也是一样,通过水样分析,一些地区的水中的超标项目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等。

主要是由于城市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同时污水点源排放严重、农业面源污染较广、综合管理缺乏力度等也都是使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

水体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河道生命健康,破坏水生态环境。

具体反应是造成河床中的石头变黑,藻类等水生生物滋长,影响到了江河的容貌。

比如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南流江水体受到污染越来越大,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向严重,南流江流域面临着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

据文献记载,近年,南流江曾发生严重的水体污染事件。

三、解决方法

1.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广大公民宣传节水意识。

首先是全面开展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

建议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尽早尽快拟定地区水资源规划,由区政府组织审定、发布,就全区水资源按功能分区、性质、用途、保护目标、保护措施予以明确规定。

特别是要做好饮用水源地规划,完善后备水源建设。

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具体目标和依据,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达到目的和效果政府已经着手出台相关措施,加大投入,准备向全区范围内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其次,继续贯彻退耕还林政策,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活动,巩固绿化成果。

对于水土流失中、强度区域,要加强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的有机结合,突出植物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

对于宜林地区,要全面绿化植树,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森林植被的蓄积水能力,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

另外,新开发的建设项目必须尽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植被破坏,必须坚决贯彻“谁破坏、谁负责恢复,谁破坏、谁负责治理”的原则,防止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

再次,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让全社会都关注水、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

牢固树立水患意识,促进人、水和谐,共建节水型社会。

最后,要科学配置、合理调度水资源。

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合理调度水资源是重要环节。

必须进行科学调度,才能确保不挤占江河湖泊的生态用水。

2.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

首先是严格控制自备水源。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于自来水覆盖范围内能保障供水的,要严禁私采地表、地下水资源。

对已取用的且违法的要予以查封。

对于一些公共场所管理处区域,自备水源可以取缔,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规划,逐步退出服务用水,保留管理用水,确保生态和生活用水。

其次,严治江河湖泊排污。

要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尽可能扩大污水收集范围和处理能力。

杜绝新增排污口的审批、建设,对于已建好的,要逐步污水回网。

污水处理厂也要严格按有关规程操作,确保达标排放。

对于索溪河沿线点、面污染,要进行综合整治,所有污染源必须实现达标排放。

未达标的或治理后不能达标的,该封停的要封停,该拆迁的要拆迁。

再次,强化水质的监测,掌握水质变化动态,摸清水质变化原因,提出治水措施。

3.积极探索节水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水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和重视,节水已成当今社会的共识。

面对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节水,要作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

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

”同时,要积极推广节水器具。

由政府积极引导、扶持节水企业,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

还要加大对雨水蓄积的投入力度,缓解城区与农村集中供水的压力,确保河道、水系源头有充足的水量。

同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自然资源评价结课论文

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班级:

水保101姓名:

陈洪敏

学号:

xx011498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