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8940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

《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docx

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及事故案例

XXX公司危险化学品

 

 

20xx-xx-xx

 

氯气(液氯)Cl2

英文名:

Chlorine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黄绿色、有强烈窒息性异味的气体。

主要用途:

用于漂白,制造氯化合成物、盐酸、聚氯乙烯等。

熔点(℃):

-101。

液态相对密度(水=1):

1.47,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

2.48。

沸点(℃):

-34.5。

饱和蒸气压(Kpa):

506.62/10.3℃。

溶解性:

易溶于水,碱液。

临界温度(℃):

144。

临界压力(Mpa):

7.71

2.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特性:

强氧化剂,助燃。

建筑火险分级:

乙级。

危险特性:

本品不燃烧,但可助燃。

在强光照射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爆炸燃烧。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裂开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产物:

氯化氢。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可能出现。

禁忌物:

易燃和可燃物、醇类、乙醚、氢。

3.毒性及健康危害性

毒性:

属高毒类,接触极限:

1mg/m3(最高允许浓度)

健康危害:

对人体有严重危害,它能刺激眼、鼻、喉以及上呼吸道等。

当质量浓度为5~10mg/m3时,对人有显著刺激,30~60分钟可致严重中毒;40~80mg/m3咽喉即受刺激而发生咳嗽,30~60分钟生命发生危险;120~170mg/m3时极为危险,引起急性肺水肿及肺炎;2500mg/m3时,可立即麻痹呼吸中枢,出现“闪电性死亡”。

长期吸入低浓度的氯会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对氯敏感的人,当接触较高浓度的氯气后,即可发生皮炎或湿疹。

氯气对植物有危害作用,对金属制品和建筑有腐蚀作用。

侵入途径:

吸入

4.急救及防护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若有灼伤,按酸灼伤处理。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通。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就医。

工艺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

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

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后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5.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

有毒气体

储运注意事项:

不燃、有毒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

仓温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日光直射。

应与易燃、可燃物,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

不可混存混运。

储存区应有泄漏报警装置和应急处理设备。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行。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本品单元中储量在10吨及以上属于《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规定的重大危险源之一,各企业应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班组职工应积极参与事故预案演习。

6.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本品不燃烧,但可助燃。

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氢。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不燃。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注意事项:

建议灭火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火防毒服。

7.泄漏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1000m),直至气体散尽。

大面积泄漏时应立即报警。

建议应急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避免与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等物质接触。

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石灰乳液或烧碱溶液中。

也可以将漏气钢瓶置于石灰乳液或烧碱溶液中。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8.事故案例

案例1:

1979年9月7日,温州电化厂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突然爆炸,氯气大量泄漏,总量约10吨。

事故共死亡59人,住院治疗779人,门诊治疗429人。

事故原因:

液氯钢瓶用户使用不当,工艺不合理,导致氯化石蜡倒灌入钢瓶内;同时,温州电化厂钢瓶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充装液氯前检查不严,没有检验余压,复核皮重,导致液氯与瓶内蜡油反应发生爆炸。

案例2:

2002年10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泰达制钠厂液氯车间的氯气输送管道法兰垫子突然破损,致使氯气泄漏,经过约20分钟紧急处理,泄漏得到控制。

该事故造成一人当场中毒死亡,40多人不同程度中毒,上千人有刺激性反应,600多头(只)家禽、牲畜中毒死亡。

案例3:

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冷凝器穿孔,造成氯气泄漏,排污罐发生爆炸,工厂随即进行紧急处置。

16日有关人员在处置氯气泄漏事故时,液氯贮罐突然发生爆炸,导致该厂9人死亡,周围15万群众疏散。

案例4:

2005年3月29日,一辆液氯运输车在京沪高速淮安段爆胎,罐车向左侧翻在行车道上,造成槽罐顶部的阀门脱落,罐内液氯大量泄漏。

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弃车逃离现场,没有及时报警,致使周围群众没有及时疏散,当场死亡28人,数千群众中毒住院治疗。

 

氢(氢气)H2

英文名:

Hydrogen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嗅气体。

主要用途:

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等,石油精制,有机物氢化及作火箭燃料。

熔点(℃):

-259.2。

液态相对密度(水=1):

0.07/-252oC,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

0.07。

沸点(℃):

-252.8。

饱和蒸气压(Kpa):

13.33/-257.9oC。

溶解性:

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临界温度(℃):

-240。

临界压力(Mpa):

1.3

2.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特性:

可燃。

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V/V)4.1%—74.1%。

建筑火险分级:

甲级。

危险特性:

与空气或氯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产物:

水或氯化氢。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可能出现。

禁忌物:

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

3.毒性及健康危害性

毒性:

无毒,接触极限:

无相关规定

健康危害:

在很高的浓度时,由于正常氧分压的降低造成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可出现麻醉作用。

4.急救及防护措施

皮肤接触:

无。

眼睛接触:

无。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通。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工艺控制:

本品使用和生产中,密闭系统,通风,采用防爆电器和照明,在传送过程中,管道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呼吸系统防护:

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时,佩带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无。

防护服:

穿防静电服。

手防护:

无。

5.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

易燃气体

储运注意事项:

易燃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

仓温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本品单元中储量在20吨及以上属于《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规定的重大危险源之一,各企业应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班组职工应积极参与事故预案演习。

6.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

与卤素燃烧生成酸性气体。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切断气源后用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扑灭。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注意事项:

灭火人员应站在上风向。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

7.泄漏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

如大量泄漏应立即报警。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

切断气源,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8.事故案例

案例1:

2001年2月27日,江苏盐城大丰市化肥厂氢气管道破裂,大量氢气泄漏,抢险人员无法靠近,厂领导命令立即关闭氢气主阀、附阀,全厂紧急停车,大约过了5分钟,突然发生空间爆炸,声如巨雷,厂房经受不住爆炸气体冲击,塌陷下来。

事故造成死亡5人,重伤1人,20余人受伤。

事故原因:

泄漏发生后大量可燃气体积聚,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或静电后导致爆炸。

案例2:

2003年2月28日新疆八一钢铁集团能源中心制氧厂所属氢气站10m3氢气储罐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生爆炸。

爆炸后,除罐体基座水泥预制基础外,已无金属构件。

氢气储罐本体破裂成数十块,分别散落在距爆炸中心方圆300m范围内,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事故原因:

1#制氢电解槽电极接反,造成氢气系统排出的气体实际为氧气,氧气系统排出的气体实际为氢气,氢气储罐中氢氧气体混合,形成爆炸气体。

案例3:

2005年10月17日,某氯碱厂新建离子膜烧碱装置氢气通过阻火器放空,在距放空管不到3m处,保温施工人员使用手电钻产生火花,将放空氢气引燃,造成施工人员1人手背轻度烧伤,另1人眉毛烧焦。

赶到现场的抢险人员及时打开接在氢气放空管的蒸汽阀门,向氢气放空管中通入蒸汽,并调集人员接通就近楼层的两路消防水带,一路水对氢气管进行降温,另一路喷向附近设备防止被烧坏;另一部人员拿来了泡沫灭火器,由于火势太猛,无法靠近火源,灭火器派不上用场。

通过水和蒸汽的双重作用,15min后火被扑灭。

案例4:

2007年12月16日,湖北海基气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氢气瓶连续发生2起氢气瓶爆炸事故,造成3死3伤。

随后对库存的248只气瓶进行检验,发现有含氧超标的现象,剩余516只氢气瓶全部集中进行排气处置。

事故原因:

充装前没有进行残气纯度检验。

 

乙炔(电石气)C2H2

英文名:

Acetylene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纯净的乙炔无味,工业乙炔因含PH3和H2S等杂质具有大蒜气味。

主要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可生成一系列极有价值的产品;配合氧气可用于气割。

沸点:

-84℃,液态相对密度(水=1):

0.6208/-82.4℃,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

0.7。

溶解性: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苯、丙酮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起加成、氧化、聚合及金属取代等反应。

2.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特性:

易燃,自燃点305℃。

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V/V)2.3%-72.3%。

建筑火险分级:

甲级。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产物:

水和二氧化碳。

稳定性:

极活泼。

聚合危害:

自聚。

禁忌物:

氧气、空气、银、汞、铜、氧化剂等。

3.毒性及健康危害性

毒性:

弱麻醉作用,接触极限:

无相关规定

健康危害:

在很高的浓度时,由于正常氧分压的降低造成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可出现麻醉作用。

4.急救及防护措施

皮肤接触:

无。

眼睛接触:

无。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通。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工艺控制:

本品使用和生产中,密闭系统,全面通风,采用防爆电器和照明,在传送过程中,管道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呼吸系统防护:

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时,佩带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无。

防护服:

穿防静电服。

手防护:

无。

5.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

易燃气体

储运注意事项:

使用乙炔瓶的现场,储存量不得超过5瓶;超过5瓶不超过20瓶的,应在现场或车间内用非燃烧或难燃体、墙隔成单独的储存间,应有一面靠外墙;超过20瓶,应设置乙炔瓶库。

储存间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且不应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本品单元内储量在20吨及以上属于《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规定的重大危险源之一,各企业应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班组职工应积极参与事故预案演习。

6.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当乙炔温度达到300~450℃或压力超过0.15MPa时乙炔分子能“聚合”发热而引起自燃。

当温度超过580℃,压力超过0.15MPa时,会发生爆炸。

乙炔与铜、银长期接触后,会生成爆炸性的化合物乙炔铜和乙炔银,当受到剧烈震动或温度高达110~120℃时,就能引起爆炸。

当乙炔中的磷化氢含量超过0.15%时,能引起自燃。

当乙炔在空气中的含量在2.3%~72.3%时,接触明火会发生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切断气源后用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扑灭。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注意事项:

严禁使用四氯化灭火器,灭火人员应站在上风向。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

7.泄漏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

如大量泄漏应立即报警。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

切断气源,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8.事故案例

案例1:

1994年11月24日,河北省某电化厂乙炔工段乙炔发生器溢流管堵塞,疏通后又堵,工人用力敲打下料斗法兰盘时发生爆炸,当场死亡1人、重伤1人、轻伤1人。

事故原因:

下料口堵塞时间过久,(干式)发生器电石吸入水分分解放热,又因加料斗密封失效进入空气,当下料口砸通突然下料时,形成负压,吸入空气引发爆炸。

  

案例2:

1995年5月8日,河北省某化工总厂乙炔分厂乙炔发生器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3人轻伤,200平方米的厂房倒塌。

事故原因:

乙炔高压干燥器压力过高,排污时产生静电导致爆炸。

案例3:

1996年2月29日,四川省某化工总厂氯碱车间l号乙炔发生器检修,2名工人对其进行冲洗,拆开人孔盖检查,未进行气体分析,检查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冲击波将1名工人冲出栏杆,从5米高处坠地而亡,另1名工人受伤。

案例4:

1999年3月24日,哈尔滨汽轮机厂十四车间数控工段准备用来进行焊接作业的溶解乙炔气瓶发生爆炸,1名工作人员当场炸死,另3名送往医院后死亡,13人重伤,17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

事故原因:

事故乙炔瓶严重缺丙酮,且在丙酮不足的情况下,超量充装乙炔,导致使用时发生爆炸。

案例5:

2005年10月7日,广州增城新塘镇西洲工业区一乙炔气厂发生爆炸,并引发火灾,烧毁乙炔气体充装车间及充装台建筑物400平米,烧毁充装台约400瓶乙炔气和瓶体,以及装卸台约400个空瓶,所幸无人员伤亡。

事故原因:

输气胶管发生泄漏,气体高速窜出产生静电,引发爆炸并延伸起火。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英文名:

Sodiumhydroxide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纯的无水氢氧化钠为白色半透明,结晶状固体。

水溶液无色透明,有涩味和滑腻感。

主要用途:

用于化学药品的制造,造纸、炼铝、炼钨、人造丝、人造棉和肥皂制造业。

熔点(℃):

318.4(固碱)。

固态相对密度(水=1):

2.12(固碱),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

2.48。

沸点(℃):

1390(固碱)。

饱和蒸气压(Kpa):

0.13/739℃(固碱)。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2.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特性:

无燃烧爆炸危险。

禁忌物:

酸类、有机物、部分金属(铝、镁等)。

3.毒性及健康危害性

毒性:

属碱性腐蚀品,接触极限:

2mg/m3(最高允许浓度)

健康危害: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侵入途径:

食入、吸入、皮肤接触。

4.急救及防护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通。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就医。

食入:

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工艺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管道法兰连接处应有防喷溅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化学防护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

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后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5.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

碱性腐蚀品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清洁的仓库内。

注意防潮和雨水浸入。

应与易燃、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雨天不宜运输。

6.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本品不燃烧,与强酸(如硫酸)强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热。

与某些金属如锌、铝反应产生爆炸性气体氢气。

溶于水产生热,稀释溶液时,应缓慢地加入水中,以免飞溅。

有害燃烧产物:

可能产生有害的腐蚀性烟雾。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不燃。

灭火注意事项:

灭火人员穿化学防护服,戴好防毒面具,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7.泄漏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8.事故案例

案例1:

1994年5月20日,河南省郑州化工厂烧碱车间在更换新烧碱蒸发工段楼下Ⅱ效强制循环泵时,泵内碱液将在场的7名工人烧伤,其中重伤2人,烧伤面积达60%以上;轻伤5人。

案例2:

1996年10月18日,四川省某化工厂维修车间工人在烧碱车间蒸发工段拆卸强制循环泵,当拆完螺丝栓用电动葫芦悬空泵体并撬开时,碱液喷出,灼伤在场5名维修工,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蒸发器底部堆盐,管道堵塞,而泵的压力表已坏,造成液料排尽的假象。

案例3:

1997年4月26日,河南省焦作市化工二厂二分厂蒸发工段发生烧碱灼伤事故,造成3人重伤,5人轻伤。

事故原因:

更换II效强制循环泵时,在排放液料过程中,由于管道内结晶盐堵塞,有关人员误认为液料已经排放干净,以致检修人员在拆除II效强制循环泵时,部分残液喷出,灼伤在场人员。

案例4:

2005年4月11日,南京雨花台区某化工添加剂厂一工人将袋装烧碱往炼制锅炉里倒时,突然锅炉发出巨响,大量的白烟从锅炉填料口里冲出,造成该工人三度烧伤面积达12%。

事故原因:

锅炉内有水未排干,固态烧碱遇水大量放热,形成爆沸。

 

盐酸(氢氯酸)HCl水溶液

英文名:

Hydrochloricacid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易挥发性液体,有刺鼻的气味。

主要用途:

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染料、医药、食品、印染、皮革、冶金等行业。

20%水溶液沸点(℃):

108.6,相对密度(水=1):

1.20,饱和蒸气压(KPa):

30.66(21℃)。

熔点(℃):

-114.8(纯)。

蒸汽相对密度(空气=1):

1.26。

溶解性:

与水混溶,溶于碱液。

2.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特性:

无燃烧爆炸危险。

禁忌物:

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或可燃物。

3.毒性及健康危害性

毒性:

属酸性腐蚀品,接触极限:

7.5mg/m3(最高允许浓度)

健康危害: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变。

误服盐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造成胃穿孔、腹膜炎等。

侵入途径:

吸入、经皮肤吸收

4.急救及防护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通。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就医。

食入:

误服者立即漱口,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

立即就医。

工艺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呼吸系统防护:

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化学防护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

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后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5.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

酸性腐蚀品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应与碱类、金属粉末、卤素(氟、氯、溴)、易燃、可燃物等分开存放。

不可混储混运。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6.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本品不燃烧,与强碱(如烧碱)强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热。

与大多数金属如锌、铁反应产生爆炸性气体氢气。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有害分解产物:

HCl。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不燃。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

灭火注意事项:

灭火人员穿化学防护服,戴好防毒面具。

7.泄漏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水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8.事故案例

案例1:

1997年9月12日,陕西省某氯碱厂盐酸合成工段2号空冷系统泄漏,在安排检修时发现3号盐酸储罐进酸口也泄漏,于是派4名维修工用塑料焊枪焊补,因未对盐酸储罐进行清洗、置换、分析,焊接过程中发生爆炸,其中3人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2:

2002年10月2日,湖北省鄂州市某个体修理厂为一盐酸罐车修补泄漏的阀门,当时罐车已空,修理工既没清洗也没置换,就开始工作,当气割阀门时突发爆炸,两人当场被炸死,另有两人被炸成重伤。

案例3:

2007年7月5日,吉林省公主岭市某化工厂装有30%盐酸的储罐突然爆炸,造成1死8伤。

事故原因:

维修储罐时没有清理置换,致使罐内残留氢气遇热爆炸。

案例4:

2008年9月19日,湖北宜都大江化工有限公司3名工人在维修一盐酸罐管道的漏点时,盐酸罐突然发生爆炸,其中两名工人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从5米多高的平台上抛出后摔落于地面,导致1人死亡1人轻伤。

事故原因:

维修盐酸罐管道的漏点时没有下盲板与系统有效隔绝,亦没有清洗置换、分析,致使在用塑料焊枪维修最后一处漏点时管内混合气体遇热爆炸,引爆盐酸罐内的混合气体。

 

硫酸(H2SO4)

英文名:

Sulfuricacid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无味油状液体。

主要用途:

用于肥料的生产,在化工、医药、石油提炼等工业也有广泛应有。

沸点(℃):

290℃,相对密度(水=1):

1.841(96~98%),熔点(℃):

10.35(纯)。

溶解性:

与水混溶,从空气和有机物中吸收水分。

与水、醇混合产生大量热,体积缩小。

用水稀释时应把酸加到稀释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