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8643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

《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docx

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系别:

经济系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20081200733

姓名:

叶雪静

指导教师:

徐江帆

2011年6月1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突出起来。

当前,我国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障碍,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中引起了高度重视。

怎样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本文在对我国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剩余劳动力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Theruralsurpluslaborforceisarelativeconcept.Itisrelativetospecificcountries,thespecifichistoricalconditionsandspecificproductivitylevel.Forexample:

thesupplyofrurallaborforceexceedsthedemandissuperfluous.Withtheexpansionoftheproductiveforces,theproblemofruralsurpluslaboremergedasamajorissue.Rurallaborforcesurplushasbecomeabarriertothepeasantincomeincreaseandbroughttothegovernmentofficialsandacademicians'attention.HowtosolvetheoutletproblemforthesurplusrurallaborforceisadifficultproblemofgreatchallengethatfacesChina'smodernizationdrive.ThisarticleanalysesthepresentsituationofourcountrysurpluslaborinChinaonthebasisofsurpluslaborforce.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ofChina,weputforwardaseriesoffeasiblemeasures.

Keywords:

ruralsurpluslaborsomeproblemstakemeasures

绪论1

一、文献综述1

(一)刘易斯模型1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原因及特点2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问题3

(一)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3

(二)城市尚不具备消化吸收庞大剩余劳动力的能力3

(三)转移出去的农民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4

(四)现行户籍制度和国家政策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4

(五)缺乏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起不到基础作用4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实施政策5

(一)加强对我国剩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5

(二)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6

(三)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法律保护6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6

(五)改善转移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及择业待遇问题7

结论8

参考文献9

绪论

劳动力流动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影响非常大,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收入。

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我国目前的劳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以后长期内都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

现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改善,从而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一、文献综述

(一)刘易斯模型

在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的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增加新的资本和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如此反复进行,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不断扩大,而且利润、储蓄和资本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会逐渐增加,直到多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

在刘易斯的经济发展模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持续,通过两种在时空上并存的形式而最终实现的。

一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农业部门流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另一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转移,因为传统的、自给性的农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农村,而先进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主要在城市。

所以,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过程,从地域上讲,就是农村劳动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通过刘易斯模型我们得到了很多启示,我国应调整工农关系,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

还应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开创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等多方面的就业局面。

更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我国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处于高度流动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畅转移对提升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修正和补充并积极探索新的应用形式,不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

提高经典理论的适用性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原因及特点

图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据统计,在“十五”期间是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平均每年新增998万人,其中农村新增劳动力供给857万人,乡镇企业和城市化每年可以吸纳680~756万人就业,在这种形势下还不足以吸纳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

每年的下岗职工在不断地增加,也就意味着我国剩余劳动力仍在增加。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剩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以上,2000年则达到1.8亿,2012年预计达到2亿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会不断的提高,对劳动的需求量也会愈来愈少。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也会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与工业铲平的价格存在着很大的“剪刀差”,进一步造成了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目前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流动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京、沪等大城市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形成“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出现很多“北漂”,很多西北,西南地区的人民来到沿海地区。

流向的行为主要为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

流动者的素质较一般农村劳动力要高,大多是中青年弄明和有技术的劳动力,在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

由于通讯工具的发达,信息传播

更快,使农民的流动不再具有盲目性,减少了流动的不确定性。

但是,农民流动的成本却在不断地增加。

所以寻求众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对刘易斯模型及对我国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特点、原因的分析,我国剩余劳动力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农民不受法律的保护,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户籍制度等。

我国应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

表一: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百分比

类/年

1997

2001

2005

2009

文盲(半文盲)

1.87

1.57

1.50

1.20

小 学

21.32

19.88

18.61

18.14

初 中

58.50

58.66

59.74

61.24

高 中

13.77

14.30

14.23

13.38

中 专

3.51

4.33

4.62

4.65

大专以上

1.03

1.26

1.30

1.40

资料来源:

农调对农村住户劳动力抽样调查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所以导致她们的就业岗位选择面很窄,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显著特点就是数量多而且整体素质偏低。

在2001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初中以下劳动力的比重高达90%,其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占21%。

这样的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高,只能从事一些比较低级的体力劳动,而且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2009年,我国需要的劳动力农民工企业中,90%以上的岗位需要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有30%要求高中文化,60%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水平,17%需要中级工的职业资格。

我国经济正在不断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如果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没有较大的提高,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度会更大。

(二)城市尚不具备消化吸收庞大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计划经济模式,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城市的工业主要是国营大、中、小型企业,搞活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

它自身就存在严重的优化劳动组合的问题,不可能依靠它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现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在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寻找就业机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有限,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依靠他来吸收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明显力不从心。

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也不具备承载能力。

因此,在国家拿不出更多资金来进行城市建设的情况下,我国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而且目前城市也存在严重的待业问题。

(三)转移出去的农民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流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失去了明确的省份归属和社会生活的正式组织依托,使这种组织的保护也不复存在,农民的流动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更难组织。

与他们发生直接利益联系的是组织形态比较完整的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或是身份归属明确的城乡居民,因此发生利益纠纷时,受损害的往往是农民,当前农民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加之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弱,一些农民受到诈骗后,自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成了农民最担心的问题。

甚至有的农民宁愿在家种地,也不愿意去冒险,用法律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现行户籍制度和国家政策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目前,尽管农村剩余力向城市转移的呼声很高,但是城市户籍制度的转移很难,令广大的农民很失望。

城市里的很多单位对户籍制度的要求很严格,以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很困难。

还有一个主要的措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在这样的政策的领导下,绝大部分农民不能完全的脱离农业,包括放弃土地承包权,有6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兼业性”,在这种农业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农业的荒废,是以牺牲农业生产效率为代价的。

所以,必须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人口迁移的制度进行改革,使迁入外地的农民工沉淀下来,是城乡的经济得到良好的循环

(五)缺乏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起不到基础作用

据河北省农调队的抽样调查,农民通过各种自发形式,各种农民的自我组织外出的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85%左右,因此,我国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仍是“自发”流动,缺乏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去引导农民有序地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

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中介组织功能缺乏,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真正通过政府或者中介组织实现转移的比重很少。

主要是因为很多地方政府的权限还仅限于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上。

而且他们对剩余劳动力以及就业信息不是很了解。

劳务市场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很少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跟踪调查。

很多劳务管理部门对中介缺乏严格的管理审批等,使得一些专门骗取求聘者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导致一些地方农民对政府及中介机构寻求就业的信心不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盲流”。

这个问题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关键。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实施政策

通过对刘易斯模型,我国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特点、原因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我国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应该加强对我国剩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加强我过的户籍改革制度,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法律保护,对我国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及择业问题,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的配置。

(一)加强对我国剩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和素质。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国应该把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放在经济发的重要位置。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计划,通过加大国民收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扶持力度。

还要做好对农村的技能培训工作,加大对农村的教育力度,落实“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措施。

推行文凭与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相结合。

一是要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二是要加强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三是政府要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规划,根据就业市场需要

开办学校,

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农民谋职的能力;四是要发动科技人员“科技下乡”,以“能人”带动农民,巩固科技下乡成果。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所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教育水平是关键。

(二)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我国仍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劳动力得到合理的配置,要把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转为市民,使他们的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收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待遇。

改革现在的户籍制度,应该在坚持中央关于土地的承包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有偿转让,让这些农村剩余里有利可图,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使劳动力脱离土地的束缚。

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农民拥有与市民同等的权利。

现在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就业。

鉴于此,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应从立法上对其改革,取缔原有的不合理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的就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法律保护

首先我们应该深化企业的改革,扭转其盈亏并增加其盈利。

这样,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和企业的扩大,就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增加,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一个就业市场。

要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容纳更多的劳动力。

然后我们应该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等就业服务,促进劳动力的就业。

最后我们应该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的培训,减少其失业率。

还要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保证他们的权力不受损害,与本市人民有同等的权利。

农民工的子女也有在城市享受教育的权利,保证他们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间的转移,劳动力市场要整合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这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能与城乡的就业问题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把城乡的就业问题进行长远的计划和安排。

加强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是做好劳动力调节的重要手段。

要掌握农村的劳动力的用人需求,还要通过服务体系把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进行有效的衔接,实现劳动力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保证劳动

市场的供求相对稳定。

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真正使各个部门达到合作的目的,创造方便、安全、卫生、秩序、快捷的环境。

组织的转移也非常重要,农民工到

外地打工必须到县以上的办公室登记,政府应切实掌握输出、输入的人数。

农村剩余里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各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朝着“转移有组织、就业有管理、流动有服务、事业有保障”的方向健康发展。

(五)改善转移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及择业待遇问题

首先,我国政府还要健全农民工市场及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应真正建立并调控农民工市场,使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规范行为的场所,即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桥梁。

要有固定的场所,尽快从室外转变为室内,同时签订劳务合同。

创造经济实用的社会化服务设施,为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农民提供安全、卫生、廉价的住宿条件等。

还要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失业职工再就业的进程。

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应扩展到农民工。

这样才能体现保险的互济性和社会性,还有普遍性和收益均匀的原则。

农民工近城多从事危、难、脏、累的工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很重要在农村应实行养老保险,代替“养儿防老”,可以促进计划生育,减少新增劳动力,减少对农民劳动力的舒服,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结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可以保证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大的作用。

劳动力短缺的地区可以通过输入劳动力,可以避免生产停滞和销售量的减少,保持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合理的劳动力流动还可以实现充分就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我国的经济状况。

劳动力还能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劳动力使工作充满了竞争性,不仅促进了劳动力的素质,还提高了劳动力的地位,这样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还是劳动力的效率达到最高。

如果该能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帮助,也能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雷武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关怀林嘉.劳动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郭婕.劳动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张雷.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6]王雪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M].法律出版社.2010

[7]俞德鹏.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山东人名出版社.2002

[8]陆益龙.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甘春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0]刘丽伟.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11]崔占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