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0031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第2章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急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释“庶”

“庶”,作为文言一样词语,其义项要紧有:

①或许,差不多。

如本选段“庶罔上行私之徒”中的“庶”。

②希望,希望。

如“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庶”。

它仍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词,其义项要紧有:

①平民,百姓,今天仍在用。

②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家族中的旁支,如“庶子”。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

再迁给事中,知兵部选。

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

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

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

帝怒曰:

“县令,因此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

”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时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

滉曰:

“袁晁本一鞭背吏,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

”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婺州属县有犯令者,诛及邻伍,坐死数十百人。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县令,因此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

(4分)★

(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

民相与诵曰:

“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

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后三年,民又诵之曰:

“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

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使郑简(指郑简公)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必无能矣。

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夫开善岂易哉!

(魏襄王)召史起而问焉,曰:

“漳水犹能够灌邺田乎?

”史起对曰:

“可。

”王曰:

“子何不为寡人为之?

”史起曰:

“臣恐王之不能为也。

“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

”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

“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第二乃藉臣。

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诺。

”使之为邺令。

史起因往为之。

邺民大怨,欲藉史起。

史起不敢出而避之。

王乃使他人遂为之。

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

“邺有圣令,时为史公。

决漳水,灌邺旁。

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

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选自《吕氏春秋·

乐成》,有删改)

(1)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3分)★

(2)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3分)★

说“相与”

“相与”是文言文中较常常利用的复音词,有三个义项:

①彼此交往。

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相与”。

②一路,一路。

如“蔺相如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与”,又如本选段“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中的“相与”。

③交互。

那个义项用得较少。

自我反思

在翻译中,你有无虚词的“分点”意识?

你以为有哪些关键虚词能够译出或不可译出?

答:

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

1.县令,因此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

(4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2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译出了两个“分点”:

一是判断句式,二是“而田损不问”的句意。

但漏译了“所以”一词,误译了“隐”字。

最后得分:

2分。

学生乙

该答案译出了句式、“而田损不问”的句意,尤其是译出了“所以”这个词,很好。

只是把“隐”字译错了,如此翻译,正好与上文的语境相左。

3分。

总批语

该句翻译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分点”:

“所以”“恤隐”。

“所以”是常用的复言虚词,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的原因”,一是表示“用来……的……”,这里取后意。

学生甲漏译了“所以”,可能与平时虚词“分点”意识薄弱有关。

“恤隐”是同义复词,“隐”是“体恤”“怜悯”意。

从上文看,韩滉、刘藻确有隐瞒实情,但别忘了“岂恤隐意邪”是反问句式,如学生乙的答案,正好与皇帝的心意相左,可见不能译为“隐藏实情”。

满分

答案

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

(得分点:

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该答案译出了“乃禁屠牛”的句意;

对句中两个“以”的意思,前者是误译,后者是漏译;

“啸结”一词译得不准,把“啸结”理解成了“偷盗”。

1分。

该答案译得较好,尤其能准确译出两个“以”的意思。

如把“啸结”译得更明确一些,则更妙。

学生丙

该答案不仅准确译出了两个“以”字及“啸结”的意思,而且准确地译出了韩滉“禁屠牛”的原因和目的,主语“他”的补出,更反映了该生平时良好的翻译习惯。

4分。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两个“以”字及“啸结”一词的翻译。

“以”是文言虚词作为“分点”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只要它出现在句中,就要格外重视,准确翻译。

“啸结”,重点在“结”(结伙,聚结),而“啸”字作为一个修饰语,虽有“打着口哨”意,这里完全可以虚化不必译出。

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会聚集举事,(他)便禁止杀牛,来杜绝他们的图谋。

“以”“啸结”。

(韩)滉,字太冲,性格正直,精通吏治,在南曹任职五年,簿籍文书详尽细致。

两次升任给事中,主持兵部选举事务。

大历十二年秋季,大雨损害庄稼十有八成,京兆尹黎干上奏报告情形,韩滉恐怕会蠲免赋税赈贷百姓,坚持说表奏不实。

代宗命御史前去巡察,实际损失三万余顷田地。

起初,渭南令刘藻依附韩滉,说本县境内没受损失,御史赵计核查确如刘藻所说,皇帝又调派御史朱敖审察核实,受害田地有三千顷。

皇帝发怒说:

“县令,是用来抚育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只是问,哪里有同情百姓疾苦的心意呢?

”被贬为南浦员外尉,赵计也被贬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那时乡吏有罪,韩滉便格杀不赦,人们指责他。

韩滉说:

“袁晁本来是鞭背吏,依仗擒贼,聚集同伙而反叛,这些人都是乡县奸猾豪强,不如杀了他们,任用年轻人,能够惜身保家不做坏事。

”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集聚集举事,(他)便禁止杀牛,来杜绝他们的图谋。

婺州属县有违抗政令的人,诛杀连累邻里,获死刑处死的有数十上百人。

3.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3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3题]

该答案把“嗣”字及“子产若死”的句意译得较好,可惜“其”字表反问语气未译出。

该答案失分同学生甲答案一样,未译出反问语气,反而译成了假设语气。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其”。

“其”作为语气副词,表反问与推测两种语气,这两种语气的区分,是翻译中“其”的常考点。

这里应表示反问语气,后半句用肯定语气表示:

子产的政绩是无人作出也无人能继承下去的(这是赞美子产的强烈表达)。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

“其”“嗣”,句意。

4.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3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3题]

该答案对“为”译得准,但因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住假设语气,故把两个假设词“诚”“虽”译错了。

另外,“决善”译得想当然了。

该答案把“诚”“虽”“为”三个虚词译得好,美中不足的是“决善”未译对。

该答案在学生乙答案的基础上把“决善”译得很准确,这说明既对“决善”的语法结构把握得准,又很好地理解了上文语境。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三个虚词“诚”“虽”“为”和一个实词“决善”的译法。

应该说,“诚”“虽”两个均表示假设语气,“为”包括后面省略的“之”,考生稍有虚词的“分点”意识,就能译出。

至于“决善”,关键在于其语法关系,它是动宾关系——决断善行,而不是动补关系——决断得好。

如果联系上文,便会知道这个“善”字指的是“善行”。

由此可见,阻碍翻译得满分的往往就是一处小难点(陷阱),只要稍微留心,并有语境意识即可。

如果(君王)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诚”“为”“决善”。

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

人民一路怨恨地唱道:

“咱们有田亩,子产征军赋。

咱们有衣冠,子产收赋税。

谁要杀子产,咱们去帮忙。

”三年以后,人民又歌颂他说:

“咱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

咱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

子产若是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

”假使郑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再也不任用子产了,那么国家必然无所成绩,子产必然无法施展才能了。

舟、车开始显现的时候,人们都不适应,过了三代人们才感到适应。

开始做好事莫非容易吗?

魏襄王召来史起,问他说:

“漳水还能够浇灌邺的田地吗?

”史起回答说:

“能够。

”魏王说:

“你何不替我去做这件事?

”史起说:

“我忧虑您不能做啊。

“你若是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我全都听你的。

”史起恭恭顺敬地许诺了,并对魏王说:

“我去做这件事,那里的人民必然超级怨恨我,严峻了会弄死我,次之也会凌辱我。

即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

“好吧。

”派他去当邺令。

史起于是去邺开始了引漳工程。

邺地的人民超级怨恨史起,想要凌辱他。

史起不敢出门,躲了起来。

魏王就派他人最终完成这一工程。

水流到了田里,人民大大受益,一路歌颂他说:

“邺地有贤令,这人是史公。

引漳水,灌邺田。

古来盐碱地,能长稻和谷。

”魏襄王可说是能对善行做出决定了。

若是(君王)真能对善行做出决定,那么即便世人喧哗,也可不能因此而改变。

借题发挥 冲破题点

一、高频虚词:

只要显现,牢牢抓住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要紧有“以”“其”“因”“乃”四个。

这种虚词只要在翻译句中显现,便要额外留意,牢牢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1.以。

设为“分点”的频率最高,在语境中要紧考查其介词义,如“用(拿)”“把”“依照”“因为”等义项。

另外,其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轻忽。

2.其。

在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

另一重点是语气副词义,如表推测的“可能”,表反问的“莫非”,表期许的“可要”“必然”,表婉商的“仍是”等。

这些都需要语境及在句中的位置译出。

3.因。

在翻译中要紧考查“于是(就)”“乘隙”“通过”等虚词义,还有实词义“沿袭”“缘故”也不可轻忽。

4.乃。

主若是考查在语境中“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尤其是“于是(就)”与“才”的语境区别是个难点。

上面四个高频虚词的准确翻译要紧靠对语意、语法、语境三个层面的把握实现。

代入查验法也是一个不错的判定方式,不妨一用。

边练边悟

(杨素)明年复从齐王宪①拔晋州。

宪屯兵栖原,齐主②以大军至,宪惧而宵遁,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

素与骁将十余人尽力苦战,宪仅而获免。

(选自《杨素传》)

注 ①齐王宪:

北周武帝之子宇文宪,武成初年晋封齐国公,故称齐王。

②齐主:

那个地址指北齐国主。

宪屯兵栖原,齐主以大军至,宪惧而宵遁,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

答案 齐王宇文宪把军队聚集在栖原,北齐国主率领大军攻来,宇文宪因可怕趁天黑逃跑,被齐军追赶,手下大多溃败逃散。

“屯”“以”“遁”“蹑”。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

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募淘金户三百。

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

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破产。

中书因傒斯言:

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选自《元史·

揭傒斯传》)

(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答案 文宗常常驾临阁中,有咨询的问题,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中意,文宗常常常利用字号称号他,而不称号他的名。

“幸”,驾临;

“访”,咨询;

“以”,用,拿;

“名”,称号名字。

(2)中书因傒斯言:

答案 中书省依照揭傒斯的建议:

于是免去这项征调,老百姓依托这点取得恢复,富州人至今感恩揭傒斯。

“因”,依照;

“捐”,免去;

“德”,感激。

文宗常常驾临阁中,有咨询的问题,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中意,文宗常常常利用字号称号他,而不称号他的名。

富州本地不产黄金,官府被奸民的言语迷惑,招募淘金者三百户。

这些人采其他县的黄金而献上,每一年的赋税增至四十九两。

经历年代已经好久了,三百户百姓没有剩下十分之一了,又加上贫不聊生,有关部门责成那些受雇于官府的人代替淘金户输送黄金,那些人大多因此而财产尽失。

中书省依照揭傒斯的建议:

江西玉山县有水南寺,亦古刹也。

有老僧曰月印,年六十余,成天坐一室诵经,足不出户,戒行颇高。

畜一狗十许年矣,每一个月印诵经,狗必往听,一闻木鱼声,辄摇尾而至,僧俗咸叹异焉。

后其狗忽病癞,皮毛脱落,且有秽气,然每日听经如故。

一日,月印忽谓其徒曰:

“此狗可厌,汝曹可牵出扑杀之。

”其徒咸骇然,罔测其意。

以师素严峻,不敢违。

姑呼狗出,禁勿使听经,实未忍杀之也。

越三日,狗又乘间来听诵经,月印见之,惊曰:

“汝曹未杀此犬乎?

殆矣,殆矣!

”命其徒至某村某姓家探问,则有一妇坐蓐,三日未产,其势垂死,乳医束手。

月印乃曰:

“汝曹不忍杀此犬,乃忍杀彼妇乎?

此犬不死,彼妇不产。

”乃命其徒立时扑杀之。

再侦之,某姓家则已产矣,男也。

月印曰:

“此犬以听经善果,得托生为某姓男子,小有禄位。

吾不及见矣,汝曹识之。

”(选自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1)其徒咸骇然,罔测其意。

答案 他的徒弟都很惊讶,无法揣测他的用意。

(可是)因为师父向来谨严稳重,(大伙儿)不敢违抗(师父命令)。

“罔测”“以”“严峻”。

(2)月印乃曰:

答案 月印于是说道:

“你们不忍心杀死这条狗,莫非竟忍心杀死那个妇人吗?

这狗不死,那妇人就无法生下小孩。

前“乃”,于是;

“汝曹”;

后“乃”,竟然。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改,自以意治之,辄愈。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

“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选自《宋史·

钱乙传》)

答案 (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倦怠)得厉害,就叹息道:

“这确实是(医生)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可能要完了!

“藏”,通“脏”;

“其”,表推测,可能;

“已”,止,意为“终止”。

二、虚实义兼有的虚词:

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妥译则删

有一部份虚词,要紧以结构或语气助词用法为主,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样情形下可不译,但有少部份实义,不可不译。

那个地址,尤其要留意“焉”“者”。

焉: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

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需译出。

者:

要紧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址)”;

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组成判定,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没必要译出。

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认真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妥译而硬译。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卫兹,有大节,不该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

“平天下者,必这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选自《三国志·

魏书》)

答案 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通过,必然调派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涉”“祠”“焉”,“涉”译为“到”“去”亦可。

(2)(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生平所不行者。

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

答案 (张署)改任河南令,可是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爱的人。

“适”,恰恰、正好;

“者”,……的人。

三、常见副词:

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虽说《考试说明》都列出要把握的18个重点虚词,但在实际考查中尤其在翻译中,涉及的范围远不囿于此。

像部份常见的副词通常都设为“分点”,不可不重视。

1.部份副词放在句首,存在必然的意思,需要译出。

如表示“等到”的有:

比、迨、逮、洎、及。

表示“恰逢”的有:

会、适、属。

表示“旧日、先前”的有:

向、乡、曩。

表示“希望”的有:

愿、唯、教。

表示“只、只是”的有:

但、特、第、顾、直、止。

2.部份副词的意思易混,翻译时尤须加以区别。

(1)凡

例:

①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于天下。

②凡再变矣。

区分:

①但凡、大凡、所有。

②总共。

译为“总共”时后面跟数词;

未跟数词则译为另一用法。

(2)徒

①徒负盛名,只是尔尔。

②兵出无名,徒劳无功。

①只、只是。

②白白地。

前者强调从句事实的重要性,后者否定从句事实的重要性。

(3)无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①不管。

②通“毋”,不要。

“无”仅在后面为并列短语时译为“不管”。

(4)辄

①先达谓余曰:

“冰遇水辄化。

”余试之,不爽。

②自朔至晦,虽百般勖勉,辄不上朝。

①就。

②老是。

前者强调客观性,后者强调一贯性。

(5)今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②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

①此刻。

②假设。

译为“此刻”要紧着眼于和过去对照;

译为“假设”,往往后一分句要有“则”照顾。

(6)遂

①乃遂私见樊於期。

②屈原闻郢都已破,作《怀沙》,遂自投汨罗以死。

①于是、就。

②最终。

前者强调前后两个分句时刻的紧密相承,后者强调后一分句是经历了较长的时刻才显现的。

能够依照时刻跨度长短来区别。

另外,“见”(相)虽不是副词,但因显现频率高,在那个地址也予以说明一下。

①徒见欺。

②慈父见背。

①被。

②代“我”。

当“见”放在动词前是表示被动仍是偏指一方,要依照语境准确区别。

类似情形的还有“相”字。

边练边悟6

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