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8523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

《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docx

图书档案学图书军队文职专业考试科目

第一部分图书档案学类基础综合

一、管理学概论

管理与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的定义: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

2: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

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

管理就是决策。

——赫伯特西蒙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a: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

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

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

协调的中心是人

e:

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管理的必要性:

1:

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

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

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

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计划

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三)领导

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

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管理的上述五种职能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自然属性。

二.管理的社会属性

1: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2:

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

3: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

4:

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强调其客观的规律性。

四.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的运用只是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打到某种效果。

强调灵活性与创造性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种:

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一)归纳法

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

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研究。

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

(二)试验法

(三)演绎法:

一般——个别

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

1:

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

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重人——1:

重人心向背;2:

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

两个要点1:

预测2:

运筹

(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主要观点:

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

亚当。

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2:

查理巴贝奇(英国)

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3:

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

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

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泰罗提出以下管理制度

1:

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

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

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

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

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

“泰罗制”当时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

1:

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

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

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

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

5:

泰罗制主要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

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涉及。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

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

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4条原则1:

分工;2:

权力与责任;3:

纪律;4:

统一命令;5:

统一领导;6:

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

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

集权;9:

等级链;10:

秩序;11:

公平;12:

人员保持稳定;13:

主动性;14:

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贡献:

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行为科学学派特点:

(1)从单纯强调感情的因素,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向探索人类行为的规律,提倡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2)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不仅改进工作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要改进工作设计,从工作本身满足人的需要。

(3)认为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关系容易造成紧张气氛,对组织各层职工均有不利的影响。

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改变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由命令服从变为支持帮助,由监督变为引导,实行职工的自主自治。

“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a:

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感情和归属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

缺乏客观实际性

2:

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

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

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

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

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

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

(1)保健因素:

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包括:

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

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

(2)激励因素:

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包括:

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责

结论: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

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需要层次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

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理论

3:

X、Y理论

(1)X理论和Y理论——麦戈雷格

X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

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

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制造性。

结论:

x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理论则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的行为。

麦戈雷格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加工作于决策。

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建立良好的群体关

(2)超Y理论——乔伊·洛尔斯

主要观点:

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

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

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

这种人则欢迎用y理论来指导工作。

4:

Z理论——威廉·大内

主要观点: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管理的主要内容:

a:

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

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

实行个人责任制

d:

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

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

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

G:

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1:

生产和经营各项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

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3:

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

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主导思想:

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系统的6要素:

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

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6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决策理论”学派主要观点:

1:

管理就是决策

2:

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

程序化决策:

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

非程序化决策:

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的决策。

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传统:

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

新经济时代:

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1:

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

2:

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

3:

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

4:

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

5:

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6:

自动化运动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

1:

对等的知识联网

2:

集成的过程

3:

对话式工作

4:

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

建立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

(三)经营目标创新

1:

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

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四)经营战略创新

传统的竞争战略:

“零和博弈”

信息时代: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原则”

(五)生产系统创新

1990年代后由MPR和MPR2发展出EPR(企业资源计划)

EPR的核心思想:

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

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

体现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

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浪费。

所谓浪费就是消耗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类活动。

大野耐一列举了物质生产中通常的7种浪费:

(1)等待的浪费;

(2)搬运的浪费;(3)不良品的浪费;(4)动作的浪费;(5)加工的浪费;(6)库存的浪费;(7)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六)企业组织创新

1: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极端化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

建立学习型组织

3:

规模经济的传统正在改变

4:

虚拟公司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

系统的概念:

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1:

集合性。

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构成。

2:

层次性。

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3:

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

系统原理要点及内容:

1:

整体性原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佳

2:

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3:

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都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外部与本系统的联系,努力扩大本系统从外界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4:

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不断发生联系的

5:

综合性原理——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人本原理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的

1:

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

2:

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3:

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

总结:

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责任原理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三个因素

1:

权限2:

利益3:

能力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

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效益原理

效益的概念:

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效果:

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

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

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直接、明显,可有效度量;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只能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察

效益的评价:

不同的主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效益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不同的评价和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伦理原理

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方法的重要性——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

管理方法的概念:

管理方法是指用来实现管理目的而运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等的总称。

也就是运用管理原理,实现组织目的的方式。

任何管理,都要选择、运用相应的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的意义:

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它的作用是一切管理理论、原理本身所无法替代的。

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内容:

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实质:

体现全体人们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法律的特点与作用:

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

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内容:

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实质:

通过行政组织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

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

行政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

权威性——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

2:

强制性——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行政方法就是通过这种强制性来达到指挥与控制的目的

3:

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层次来实施的,基本上属于“条条“的纵向垂直管理

4:

具体性

5:

无偿性

行政方法的作用

1:

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能够迅速有力地贯彻上级的方针和政策,对全局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

2:

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3:

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

4:

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

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1:

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2:

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

3:

信息在运用行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4:

行政方法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所以对下属有较强的约束力。

这种特点使得上级在使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的要求,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

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不同的经济手段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一)价格

价格是计量和评价劳动的社会标准,价格体系合理,是社会经济活动能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二)税收

税收是国家取得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经济重要手段之一。

(三)信贷

信贷是最为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具体的手段主要有:

多贷、少贷、差别利率和贷款期限等。

(四)利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反映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利润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促使职工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经营及其结果。

(五)工资

此经济手段直接涉及到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正确使用它,对于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职工的个人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奖金与罚款

奖金和罚款最重要的是严明,该奖即奖,当罚则罚。

只有如此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经济方法的特点

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

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

1:

注重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2:

注重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实质:

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多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管理工作的任务:

不断地提高人地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水平素质。

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方式

应少采用被动的讲授教育,而多采用主动的小组讨论、现场实习、和体验实习等方法。

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技术方法:

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的管理方法。

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控制技术。

实质:

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

1:

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运用不同的技术

2:

在了解各种技术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一)特点

1:

客观性(技术是客观存在的,技术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2:

规律性(技术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技术的方法是有规律的)

3:

精确性(只要基础数据是正确的,技术的结果是精确的)

4:

动态性(在遇到新问题和新情况时要及时更新掌握的技术)

(二)作用

1: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

2:

决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

3:

计划、组织和控制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有关职能的执行效率,促进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

1:

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2:

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是不能只依靠技术方法

3:

要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性,并让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发挥长处,弥补不足。

二、信息管理学概论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概念:

信息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