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8433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学科发展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及行为的科学。

二、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上述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影响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先天遗传因素脑的充分发育是心理产生的基础,先天遗传因素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环境与教育因素没有外界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的产生,这里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2)情绪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3)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4)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二)人格

(1)心理动力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和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2)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概念:

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2)观察步骤:

明确观察的目的;制定观察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3)需要注意的问题: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引起行为上的改变;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观察了希望看见的被观察者行为,有选择地进行记录而丢失了可能重要的行为细节;

(4)优点:

在自然情境下进行,保持了被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5)缺点:

观察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的出现,需要的时间较长;收集到的资料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容易受到观察者的主观臆测。

2.实验法

(1)概念:

指人为地、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2)种类:

实验法根据控制的严密性可以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步骤:

明确实验目的;制定实验计划;实施实验过程中无关刺激的干扰控制和结果记录。

3.调查法

(1)概念:

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2)种类:

问卷法和访谈法。

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收集资料,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相关心理状态的方法,省时省力。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一问一答中收集资料,分析和推测其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方法。

比较容易掌握和实行,但费时费力。

4.档案研究法

(1)概念:

利用现存的档案材料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方法。

可以收集到研究对象的各方面资料,而且不受研究对象的干扰;但是时效性和准确性稍差,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2)优点:

可以在长时间内和较广阔的空间中收集资料,不直接面对研究对象,不受研究对象反应倾向的影响。

(3)缺点:

材料的时效性、准确性有一定的局限,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5.相关研究法

(1)概念:

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描述事物之间共同变化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越大相关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2)优点:

能够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可以从一个变量的值推断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大小,因而具有预测的能力。

(3)缺点:

相关研究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六、心理学的发生

近代心理学的诞生受到哲学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1、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2、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

(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1、英国人柏尔和法国人马戎弟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区别。

2、赫尔姆霍兹测量了神经传导的速度。

3、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了语言云运动区的位置等。

八、心理学的发展

诞生标志: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一)构造主义创始人:

冯特研究方法:

内省法

思想: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把经验分解为一些基本的元素,对经验从内容、过程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机能主义创始人:

詹姆斯

思想:

研究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认为意识不是由要素组成的,而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不注重心理的结构而注重心理的作用。

(三)行为主义创始人:

华生研究方法:

实验法

思想:

研究人可以看到的外显行为,遵循刺激-系行为的研究模式,忽视遗传的作用,过分夸大了环境在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四)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

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思想:

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总体大于部分之和,在知觉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五)精神分析创始人:

弗洛伊德研究方法:

临床法

思想:

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就像冰山一样,意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隐藏在海面之下。

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六)人本主义创始人:

马斯洛研究方法:

个案法、档案分析法等。

思想:

强调以正常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认为人是重要的、有潜力的,追求人的自我实现。

(七)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计算机模拟法等

思想:

整合了众多心理学派的观点,重新研究人的意识,认为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重点在于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机制,以及人对信息的获得、储存和加工、使用。

第二讲条件反射和学习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

(1)学习由经验引起,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和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反应以适应或影响环境。

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习得的知识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

学习获得的行为变化即不包括个体因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成熟或由发育带来的改变,或由疾病、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也不包括由动机、疲劳、心境或药物引起的暂时性行为变化。

(2)持久的变化,那些因疲劳而产生的工作效率波动等不属于学习。

二、学习与反射

1、如果只是单纯地重复一个反应并不一定能产生学习。

强化是学习的钥匙,强化是指增加一个反应发生可能性的任何事件。

例如:

想让狗坐起来,就要在其每次坐起来的时候给予食物,以强化它的正确反应;一个女孩被蜜蜂蛰过而害怕蜜蜂,是另一种强化,即女孩的恐惧是因为她一看到蜜蜂就想到了疼痛。

2、反射是有机体对内在和外在刺激有规律的反应。

如手遇火就缩回等。

3、反射的类型

(1)无条件反射:

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本能就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如孩子的抓握反射,防御反射等。

物种发展的水平越高无条件反射越少。

(2)条件反射:

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如对金钱的追求、听到铃声就上课等。

第二节经典性条件反射

一、概念:

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二、形成:

取决于一个反应之前发生的事情

巴甫洛夫的实验:

三、原理

1、习得:

个体在学习的两个刺激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关系:

(1)同时性条件作用:

条件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或条件刺激先呈现若干秒,然后再呈现无条件刺激。

(2)延迟性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先呈现一段时间,当它还未消失时,呈现无条件刺激。

(3)痕迹性条件作用:

在无条件刺激呈现之前,先呈现条件刺激,终止一段时间之后,在呈现无条件刺激。

在上述三种呈现方式中,延迟性条件作用最容易建立条件反射,最佳的间隔时间是1.5-5秒。

2、泛化:

当人或动物形成某种条件反射之后,与特定的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刺激泛化有一定的限度。

例如:

一个孩子在玩火柴时烧到了手指,以后他可能会对打火机、火炉中的火焰都形成条件反射,如果人和动物没有这种学习结果泛化到其他情境中的能力,会很难适应环境。

3、分化:

条件反射精确化的过程,指对特定刺激作出特定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反应。

例如:

儿童总是很容易就区分出父母是否是真的生气,从而作出不同的反应。

4、消退:

如果条件刺激呈现后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那么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退。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用与无条件刺激匹配,条件反射依然可以突然出现,这叫自发性恢复。

例如:

在经历了一场可怕的车祸之后,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安全的乘车之后,对乘车的恐惧才会消除。

5、二级条件反射:

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如将原来的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性刺激同时呈现,就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更复杂的条件反射。

6、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使用的语言、文字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四、应用

(1)习得性恐惧:

对某种并没有危险的事物产生的恐惧反应。

如对某种事物的害怕、广场恐怖症、恐高症等。

(2)广告的应用。

产品与某些能引起人快乐的音乐、颜色及人物的结合。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反射

一、概念:

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某种自发的反应结果能够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受到影响。

斯金纳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

(1)由刺激情境引发的反应,即S-R的经典性反应;

(2)个体自发的行为产生的操作性作用。

操作性行为与经典的条件化行为不同,它不是由特定的刺激引发的,而是机体自发产生的,如一些人讲话时做手势等。

这些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操纵它们对环境作用的结果来增加或减少。

二、形成

三、原理

1、强化:

能够增加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

根据性质分为:

(1)正强化物:

喜爱的刺激物;如喜欢的食物、某种奖励等;

(2)负强化物:

讨厌的刺激物。

如令人厌恶的食物、气味、声音等。

这两种强化物都能增加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物是在反应发生之后呈现它而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考试成绩提高之后进行奖励;负强化物是在反应发生之后减少、解除厌恶刺激物而增加行为的发生,考试成绩提高之后不增加额外的作业。

(3)条件性强化物:

某些中性刺激与初级强化物联合后,逐渐具有了强化的作用,如金钱、奖励、分数、名誉等。

2、惩罚:

在反应发生之后呈现的能够减少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

(1)阳性惩罚:

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的讨厌刺激物,如触摸炉子会疼痛,下次就不敢再摸了;

(2)阴性惩罚:

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除。

如小孩打架之后,没有零花钱了;

3、消退:

在操作性条件反应建立之后,没有强化反应将逐渐消退,如孩子哭闹之后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就不会再哭闹了。

4、辨别性刺激:

通过强化或惩罚,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就会成为行为发生的背景。

如绿灯亮时车走,红灯亮时就停。

5、普雷马克原则:

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

如写完作业才可以玩或看电视等。

6、强化的程序

(1)固定比率强化:

计件工资;

(2)变动比率强化:

如赌博;(3)固定间隔强化:

计时工资;(4)变动间隔强化:

突然的测验。

四、应用

(1)迷信行为

(2)行为塑造(3)教学辅助

第四节学习理论

一、顿悟理论(格式塔)

学习是重新组织知觉情境并领悟其内在关系的过程。

二、目的性学习理论(托尔曼)

学习是有目的的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1)认知地图:

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有关场景的类似地图的表征。

(2)潜伏学习:

个体在学习期间,学习效果没有显现为外部行为的学习过程。

三、观察学习(班杜拉)

(一)概念:

个体没有直接参与学习活动,而是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行为的过程。

(二)影响因素:

(1)榜样的特点

(2)观察者的特点(3)行为的结果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结果

(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第三讲意识和意识状态

第一节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1)刺激感应性阶段

刺激感应性是生物反映的最初形式,是有机体对事物个别特征发生不同反应的能力,即对事物个别属性产生感应的能力。

单细胞动物的感应性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Eg:

植物的根伸向有营养和水分的地方;向日葵向着太阳旋转;

(2)感觉和知觉阶段

有机体不仅能对具有直接生存意义的刺激反映,而且能反映那些对有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信号,这标志着心理的产生。

Eg:

猛兽根据小动物的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而小动物根据猛兽的吼声来逃避猛兽的追踪和袭击;

(3)思维萌芽阶段:

主要指高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

Eg:

类人猿

第二节意识

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即意识就是知道。

(1)人对客观事物与周围环境的意识:

包括对自然环境中发生的现象的意识,如四季更替;对社会活动中发生的事件和现象的意识,如战争;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识。

(2)人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意识

①对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如感觉自己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②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即觉知到自己的主观体验,称为自我意识,如对自己的感知、思考、愿望、动机、人格特征等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出现的标志。

二、意识的功能

(一)意识的觉知功能

(二)意识的计划功能

(三)意识的选择和监控功能

意识的选择功能使人能够在环境中接受最适宜和最有效的刺激信息,限制并过滤与目标和目的无关的信息,能够有选择地存储与自己需要相关的信息

意识的监控功能表现在不仅能够监控内部心理活动状态和外部环境信息,而且能够调节和控制自身状况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执行控制的功能使你能够压抑那些与道德、伦理和实践要求冲突的强烈愿望。

没有这种意识,你也许会在饿的时候,只要看到食物就会把它偷来。

三、意识的脑机制

(一)脑机能定位说:

不同的意识活动与心理机能是人脑特定区域的功能。

Eg:

加尔的颅相说;布罗卡区的发现;布罗德曼、潘菲尔德的脑皮层分区;

(二)脑机能整体说(拉什利):

脑机能与大脑的特定部位无关,而与整个大脑皮层有关。

Eg:

拉什利的研究(脑损毁技术)得出的两条定理:

(1)均恒定理:

大脑皮层上的各个区域与部位,都以均等方式接受刺激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2)整体活动说:

大脑皮层总是以整体方式对刺激信息发生作用,人的各种活动及其效率与大脑皮层所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

(三)脑机能系统说(鲁利亚)

大脑皮层的机能具有代偿作用,大脑是一个动态的机能系统,分为:

(1)动力系统,主要是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2)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系统;(3)行为调节系统;

(四)脑机能模块说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机能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实现人的复杂而精细的认知活动的基础。

四、意识的分类

(一)无意识:

人对其内在身心活动状态以及周围环境变化没有知觉。

如人对自身的呼吸、血压、脉搏并没有意识。

(二)前意识:

指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或信息,平时虽不能被觉知到,但在需要的时候或被注意时,可以复现或提取而达到知觉。

(三)未被注意的信息:

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信息上,而忽视了周围的背景。

如认真思考时,没有注意到钟表的滴答声;在喧闹的舞会上,你一直和朋友聊天,没有注意到周围的其他事情,但当有人叫你名字的时候,你会马上意识到。

(四)潜意识:

指对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人本身并没有知觉。

第三节睡眠与梦

一、睡眠

(一)概念:

半意识状态,人一生大约有25年的时间处于这种状态。

人在睡眠时并不是完全没有反应,如熟睡的母亲对孩子发出的非常轻的哭声也会马上醒来。

(二)睡眠需要:

对一般人来说,持续4天以上不睡觉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觉醒时间的世界记录是加德纳创造的,他在17岁时曾连续268小时不睡觉,后来他只睡了14小时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长时间睡眠剥夺可导致暂时性睡眠剥夺精神病,如特里普的表现。

睡眠缺乏最常见的反应是双手颤抖、眼睑下垂、注意力涣散、目光呆滞、痛敏感性提高和全身不适。

还会出现微睡眠状态,即大脑在短暂的时间内进入正常睡眠时的状态,如疲劳驾驶。

(三)睡眠模式

1、人的睡眠和觉醒节律是稳定的,即使在不知道时间和看不到昼夜交替的条件下,也可以持续多日,但是最终会变为25小时一个周期,而不是24小时,也就是说24小时的正常睡眠节律实际上是在昼夜循环和外部时间标记的基础上建立的。

2、正常的睡眠范围为5-11小时,短睡眠者(少于5小时)和长睡眠者(多于9小时)分别占人口的8%.

3、睡眠时间与年龄有关,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夜只睡6小时,而婴儿每天要睡20小时,一般为2小时或4小时一个周期。

4、每个人的睡眠节律与工作性质、年龄和个人特质有关,如长途司机、飞行员等。

(四)睡眠阶段

(五)睡眠状态

1、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者眼睛不时转动,与做梦有紧密关系,大约85%的人会报告说自己正在做生动的梦;而且EEG会返回睡眠第一阶段的模式。

睡眠时间中20%为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期中的梦一般持续时间更长,内容更为清晰、详细、古怪和富有梦幻性。

摆脱的压力会增加快速眼动睡眠。

2、非快速眼动睡眠:

入睡后先出现非快速眼动睡眠,大约90分钟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90%的时间没有梦,因此可以帮助人从白天的疲劳中恢复过来,体育锻炼会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

3、快速眼动期中心率不规则,血压和呼吸有波动,情绪高涨,躯体一般静止。

快速眼动睡眠时肌肉不能被正常麻痹是一种病,称为快速眼动行为障碍。

(六)睡眠障碍

1、失眠(30%)

(1)表现出多种现象,如难以入睡、容易惊醒、时睡时醒、难以沉睡等。

(2)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多见。

(3)根据失眠状况分为起始性失眠,难以入睡;维持性失眠,夜间经常醒来;终止性失眠,凌晨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

(4)根据失眠的原因分为:

①情境性失眠:

暂时性失眠,由于生活情境发生了某些变化而造成的暂时性适应困难而导致的情绪性失眠;

②假性失眠:

本身没有失眠但经常抱怨自己深受失眠之苦的不真实失眠,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睡眠缺乏自知,或者只根据某种标准来判断自己的睡眠。

③失律性失眠:

由于生活变化过快过大,身体的生物钟一时难以适应而导致的失眠,如过度劳累、时差等;

④药物性失眠:

求助于服用安眠药来帮助自己入睡而形成的药物心理依赖导致的失眠。

(5)治疗失眠的方法

2、嗜睡症:

在觉醒时会突然不可抵抗地想睡觉,并会直接从清醒状态进入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10-20分钟。

患者可能在站立、说话甚至驾驶时突然睡着。

具有遗传性,发病年龄多为10-12岁。

半数以上还伴有猝倒症,即肌肉出现突然性暂时麻痹,身体完全瘫痪。

3、睡眠窒息:

睡眠呼吸暂停时,呼吸会停止约20秒-2分钟,打鼾的人迫切需要氧,他们会醒来吞咽几口空气,又睡过去,这一循环会重复数百次。

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之一是大脑暂时停止向隔膜发送保持呼吸的信号,另一个原因是上呼吸道阻塞。

婴儿呼吸暂停是十分危险的,这可能是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原因之一,这与婴儿的睡眠姿势有一定关系,对大多数婴儿来说,仰卧是最安全的睡姿。

4、梦游和说梦话:

梦游发生在睡眠的第三、四阶段,即非快速眼动睡眠中,说梦话也大多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5、噩梦和梦惊:

(1)噩梦是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时的一些内容不好的梦,又称梦魇,一般很短,容易记住。

(2)梦惊多发生在睡眠的第四阶段,是一种极度恐慌的夜插曲,持续时间为15-20分钟,做梦者可能坐起身来、尖叫、离开床或在房间里来回跑动。

二、梦

人在睡眠过程中,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其中一部分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梦境的出现。

(1)大多数人每夜做4-6次梦,常占90分钟左右,平均持续时间为10分钟。

大多数梦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事件;也可能与人的需要和愿望有关,如憋尿了就会梦见找厕所;还与个人想象力有关。

醒来只记得少数内容的原因是梦境之间相互干扰;没有复述。

(2)快速眼动剥夺之后会出现快速眼动反弹,即会做出奇地多的梦。

他们会抱怨,说白天焦虑、记忆衰退、注意力不能集中。

(3)在生命早期,做梦可以刺激脑的发育,新生儿大约有50%是快速眼动睡眠;成人的快速眼动可能是为了避免睡眠时出现感觉剥夺,有助于对情绪事件的加工,也可以帮助整理和整合白天形成的记忆。

(4)梦的理论(弗洛伊德)

①梦是通向潜意识的康庄大道,即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变形的满足方式。

②梦的伪装方式:

压缩,即将不同的人、物品或事件结合成为一个单一的梦像。

如梦中的人物看起来像老师,行为像父亲,说话像母亲,穿着像老板¡ª¡ª这个人是对你生活中那些权威人物的压缩;

象征化:

一个学生梦见自己裸体走进教室,从表面上看,这个学生也许有裸露癖,但其象征意义很可能是这个学生感到不情愿走进教室,或在里面易受到攻击。

旅途代表死亡、小动物代表儿童、骑马或跳舞代表性交。

再度修饰:

通过详细补充使我们在回忆时感到梦更加符合逻辑。

三、催眠:

指人在诱导下的意识改变状态,表现为注意范围的缩小和对暗示接受程度的提高。

1、催眠术兴起于18世纪的医生麦斯麦。

2、催眠与睡眠不同,脑电图的波形与清醒状态时一样。

3、对催眠的易感性:

催眠更多依赖于被催眠者的努力和能力,而不是催眠师的技术。

那些平时喜欢沉思幻想,经常做白日梦的人;容易被任务吸引而集中精神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深信催眠作用,想获得新鲜意识经验的人;依赖性强,经常需要寻求他人指点的人。

4、催眠诱导

(1)环境安静舒适,尽量减少外界干扰,个别进行。

(2)集中注意于某些特定事情上,语言单调、重复、语义简单。

(3)暗示分为:

现实指令性暗示,即按照现实状况,催眠师直接指示被催眠者该怎么做;

意念动作性暗示,即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集中注意默想某个动作,由此引发出实际的外显工作;

反应抑制性暗示,即催眠师使被催眠者对一些指令不作反应;

认知歪曲性暗示,即催眠师让被催眠者对现实的认知状况发生歪曲,并将这些歪曲的认知当作现实。

5、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①主动性减低②注意狭窄化③旧的记忆还原④出现错觉和幻觉⑤暗示接受性增高⑥角色扮演⑦催眠中经验失忆

第四节、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

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

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一切心理活动共同的心理特性。

注意没有特定的反映内容,注意保证心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注意和意识

区别在于选择一种经验和意识到所选择的事件。

注意一般是活动的、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