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8073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

考研复习资料之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精述

1、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所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的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本原有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3)辩证法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古代自发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4)形而上学发展有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出现的形而上学。

3、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唯心主义最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

(3)认识论根源。

唯涯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产物。

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蹬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牲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

④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①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②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③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哲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抄写民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

第二,这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

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因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

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结构主义等。

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

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

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

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到它们中的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理论。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

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的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

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9、物质存在的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④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②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④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1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包括三层含义:

①指实践是人特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②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③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

①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②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③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④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运动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11、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关系。

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

(1)在物质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

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作用,即主体客体化。

(2)在精神的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处理信息的过程产生着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

1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1)所谓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和意识活动的成果。

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主观世界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谓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两部分。

(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①主观世界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反过来指导人们进一步去改造客观世界。

②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的。

主观世界本质上是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换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特别是理想的存在通过实践又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断地更新着客观世界的内容。

(3)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1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

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①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处大世界不断转化为人类世界。

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不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

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与统一。

(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

而社会是人自身通过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自然的社会。

(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

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①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

②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情、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③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④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⑤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

1)世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