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7409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x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怀集一中活页教案

科目:

高二语文课型:

必读模块:

先秦诸子选读

课题

《当仁,不让于师》

课时

三课时

执教者

班级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与弟子间深厚的感情。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2、自主学习、启发式、讨论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弟子眼中孔子的形象以及孔子的为师之道。

2、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在学问道德方面的追求。

审阅

签字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万世师表最早是用来形容谁的?

为什么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在弟子们的眼中到底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对待自己的学生又是如何态度的?

今天我们就揭开谜底,来认识一下孔子。

二、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则。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则。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则。

三、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一)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

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

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

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

像这样,或不译。

其:

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扞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

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

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二),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五、小结

六:

作业:

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板书: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则。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则。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则。

《当仁,不让于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当仁,不让于师》9——13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当仁,不让于师》反映的主要思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

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

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

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

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

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

子恸矣!

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

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戎答: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

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课外拓展:

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

比如:

季康子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

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

“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小结

四:

作业:

习题二

《当仁,不让于师》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4——8则,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教学重点

领会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二、新授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

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

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

末句自我表白:

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

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三、问题探索。

?

  学习了本文,请同学们根据生活实际,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师生间的关系应该的如何的?

四:

小结

五:

作业?

完成课时训练之《当仁,不让于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