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6965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

《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测试B卷提升.docx

同步课堂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B卷提升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B卷(提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则图解中①~④内容依次为()

A.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

B.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

D.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2、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3、据调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为XBXB的比例为20%,XBXb为20%,XbXb为10%,XBY为30%,XbY为20%,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20%,80%B.30%,70%C.78%,92%D.60%,40%

4、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蛾(二倍体生物)的常染色体上,该种蛾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理想环境下进化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相关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AA、aa、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B.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D.A基因的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5

5、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前,a点处的害虫种群中可能已经存在抗药基因

B.a→b的变化是由于农药对具有不同抗药性的害虫进行了选择

C.使用农药后,该害虫种群中抗药基因频率的增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抗药性害虫的产生是农药诱导害虫发生定向基因突变导致的

6、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可以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D.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

7、如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形成的机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1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

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8、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

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

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

有关超深渊獅子鱼的叙述,正确的是()

A.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一定不能交配成功

B.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是超深渊狮子鱼形成的根本原因

D.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9、如表是关于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对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的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

64

32

4

乙地区

74

24

2

丙地区

83

16

1

A.乙地区家蝇种群抗性基因频率为26%

B.使用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效果最不明显的应该是丙

C.若干年后,甲、乙、丙三地区的家蝇种群间如果未出现生殖隔离,说明家蝇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家蝇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10、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某地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害虫外,蔗蟾蜍还能捕食多种动物由于蔗蟾蜍本身有毒,在该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

研究发现,引入后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

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蔗蟾蜍与该地害虫等动物会发生协同进化

B.蔗蟾蜍的变异可能来自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

D.该地蔗蟾蜍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任何因素制约

11、某小岛的蜥蜴种群中有两种类型,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控制;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

如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趾性状和联趾性状的出现属于物种多样性

B.图示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是蜥蜴数量超过小岛的环境容纳量导致的

C.第10代时该蜥蜴种群中联趾个体所占比例为49%

D.蜥蜴中所有基因W与基因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

12、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1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B.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不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14、如图表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不同种的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B.物种戊的形成是基因频率不定向改变的结果

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群岛上各种蝉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

15、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和中长尾两种山鸡。

距今5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大河将该地区分割为甲、乙两区域。

大约距今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为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乙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

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两种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杂交,但受精卵不能发育。

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内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__多样性。

2.乙区域内出现的短尾山鸡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

3.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乙区域短尾山鸡出现的原因__________。

4.近些年,该区域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对该区域的山鸡的数量与山鸡的翅色基因(A/a)、翅形基因(B/b)频率的研究数据如下表:

中长尾鸡

长尾鸡

数量

A

B

数量

A

B

1980年

8000

31%

66%

5900

38%

59%

1988年

7900

29%

57%

6050

41%

60%

1997年

5900

30%

48%

6000

40%

57%

2006年

4200

31%

32%

5950

39%

61%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些年发生明显进化的山鸡是__________。

1997年时,基因型为AA的长尾山鸡数量为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四个方面,其基础是过度繁殖,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结果是适者生存,D正确。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A项内容反应的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害虫的抗药性并不是使用杀虫剂才出现的,抗药性的产生是随机突变的结果;狼和鹿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反映出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人类无论生活在何种环境都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知,在该种群中XBXB的比例为20%,XBXb为20%,XbXb为10%,XBY为30%,XbY为20%,因此XB的基因频率是(2×20%+20%+30%)÷(50%×2+50%)×100%=60%,Xb的基因频率是(2×10%+20%+20%)÷(50%×2+50%)×100%=40%故选:

D。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当a基因的频率为0时,该种群只有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以Ⅰ表示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当a基因的频率为1.0时,该种群只有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以Ⅲ表示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任一时间时,Ⅰ、Ⅱ、Ⅲ对应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均为1.0,可知Ⅲ表示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正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正确。

A基因的频率为0.25时,a基因的频率为0.75,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5×0.75=0.375,D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多方向性等特点,a点种群中可能已经存在抗药基因,A正确。

开始使用农药后,小部分害虫由于具有较强的抗药性生存了下来,大部分害虫由于不具有或具有较弱的抗药性而被淘汰,因而使用农药后害虫的种群密度出现了下降,B正确。

使用农药后,该害虫种群中抗药基因频率的增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多方向性等,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D错误。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图中A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基因突变才是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只是地理隔离,B错误;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或杂交产生不育后代,C错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D正确;故选D。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A、一个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的基因多样性,A错误;

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是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C错误;

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生活的区域环境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不同,D错误。

故选:

B.

8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温带靠海岸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不能交配成功,A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选择斗争可称为共同进化,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的斗争过程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只是起到选择作用,C错误;由题干可知,自然选择导致温带靠海岸狮子负与超深渊狮子鱼这两个物种的基因库不同,D正确。

9答案及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乙地区抗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2%,抗性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24%,则抗性基因频率是2%+24%÷2=14%,A项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在三地区使用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效果最不明显的应该是甲,B项错误;若干年后,甲、乙、丙三地区的家蝇种群只要有基因频率的变化,无论种群间是否发生了生殖隔离,都说明家蝇种群发生了进化,C项错误;家蝇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项正确。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蔗蟾蜍和害虫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A正确;生物变异可能来源于基因重组,也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B正确;长腿蔗蟾蜍易生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长腿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蔗蟾蜍在该地生存时,空间资源、自身密度等均会限制其种群数量的增长,D错误。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蜥蜴数量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剧烈的种内斗争使适应环境的表现型比例上升,不适应环境的表现型比例下降,进而可能会发生图示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杀虫剂可以识别并通过靶位点,进入昆虫细胞从而杀死昆虫,突变后,靶位点变为抗药靶位点,杀虫剂不能进入细胞,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确;基因突变型昆虫与野生型昆虫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A、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并意味着新物种形成,只有形成生殖隔离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

D、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D正确。

故选:

D。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而A岛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最终选择了丙和丁两个物种,A正确;新物种的形成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淘汰了不利变异,保留了有利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变化,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D正确。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

1.基因;2.是;短尾山鸡与其它山鸡间存在生殖隔离;3.突变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4.中长尾鸡;960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