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681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

论文题目: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诗恬淡自然,醇厚隽永;将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

他的诗作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

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

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已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的道路,归田以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在当时玄言诗笼罩试探的情况下,他一反玄言诗的脱离实际和枯燥无味,别开生面,为我国创作了第一流的诗歌。

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纯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歌现存一百二十多首,多写于归田之后,故田园诗占了很大的比例。

他的田园诗风格恬淡自然,淳朴隽永;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

这些特色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和美学观点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现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清人东方树曾说:

“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

”四个“真”字,可见他的田园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

从整体来看,他所作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来自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常见。

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的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

同时他又能与读者相见,不虚夸,不掩饰。

自己的生活苦难、思想矛盾,都能坦率地和盘托出不避丑拙,毫无矫揉做作之态,诗中处处有诗人在,有真情在,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确实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琴书。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吴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

全篇似乎只随意拈了几个极平常的生活场景,“堂前有树可以乘凉,闲暇之际可以读书弹琴、蔬菜粮仓小有盈余,新酿美酒自斟自饮和学语稚子嬉戏身边。

”但诗人紧扣一个“乐”字将它们组合起来,整个生活的淳真之趣就跃然纸上。

如前两句写景只一个“贮”字,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翁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

又如“卧起弄琴书”的一个“弄”字,用在此处微妙的表现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全诗“无夸张”,“无虚浮”,任意淳朴真情动人。

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了那片宁静、清幽的村庄。

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悠的琴韵,看到了小康和谐的家庭,自斟自酌的酒翁和父子嬉戏的乐趣。

这些场景虽平淡无奇,但意境浑成。

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故而使人倍感亲切。

从中不难体会诗人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心志。

陶渊明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自己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

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的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露着一种超然洒脱。

在陶渊明之前的诗人,他们所作诗中很少见的那种平凡的事物,如桑、麻、鸡、狗等等事物,一经陶渊明写入诗篇,和他的生活、志趣融合起来,就无不充满奇趣盎然诗意。

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图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鸡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

再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人是似乎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感觉。

这种感觉所体现的和谐,是人与自然泯合为一的结果。

更主要的是这些景语在各首诗中都和诗人所描写的感情很微妙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表现诗人胸怀志趣的有机组成部分。

陶诗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

正如鲁迅所说的,陶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

另外,陶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之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在躬耕自资,淡泊自持的田园生活中,既深刻地感悟着达生贵我、知足常乐的人生之理,从而获得心灵的喜悦和心愿的满足,同时也坚持了一个不屈己、不媚俗的“真我”品格和“固穷”气节。

许多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在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

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正如朱光潜所云,“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

这两对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调和在一起呢?

把它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正与他在性格方面把许多不同的性质调和在一起是同样的奇迹。

二、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

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

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陶渊明曾借《五柳先生传》道: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可见其田园诗的特点乃以“意”为诗,不用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

陶渊明诗的魅力,在于他用自己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语言创造出平淡完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平和、少有激荡,以及严谨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脱俗的意境;在于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哲理,从而实现田园诗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

总体而言,陶诗的意境都较为完整,是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不是以一字一句或某个片断吸引人。

如《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郎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城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巧林。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死幻化,终当归空无。

这首诗先说自己久游后回来,携子侄去访问故友,却只见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见“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可想而知,这间屋舍荒芜已久。

借问路过的“采薪者”,才知道“死殁无复馀”。

不由悲叹“一世异朝市”,最后更体悟到:

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

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可以说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境界。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理三者融合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事情,“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

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

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开始看只觉得清净,悠闲,仔细想想,才能感觉到作者的愁情:

一个人很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则向往喧闹的声音,这是人之常情。

一个“无”字尽显作者的遗憾。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看上去好像没有问,实际上是在扣心自问,敲响警钟。

终于蓦然回首,否极泰来,再看眼前的青山绿水,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飘逸的情景!

菊是清新而淡雅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长于自然的怀抱,游离于世俗的喧嚣;同时,“菊”又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高洁品质的象征与自比,陶渊明也不例外,他以寄情山水的深意与情思,借“菊”来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远志向。

他看到了飞鸟在山间徘徊,他更看到了自己,正像他在《归园田居》中所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相与还”指的是什么?

周而复始,返璞归真,这便是他此时的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正是这一点睛之笔,将无限深情融于诗的美景之中,给读者留下无边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抒情、写景和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前四句是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则是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又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

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

这就是田园诗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无可取代地位的原因。

三、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

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的特点。

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

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

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与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