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展与影响分析.docx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展与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展与影响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展与影响分析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展与影响分析
摘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展与合作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并结合现实情况综合分析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对双方产生的影响,认为加强农业合作有利于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农产品出口
目前WTO农业多边谈判仍然困难重重,各国都对本国农业给以高度保护,因此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开展区域合作,提高中国农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中国农产品出口。
在各国开展双边或区域经济合作谈判中,农业问题一直都是难点,但中国东盟合作中首先把农产品贸易开放作为先导,不断加快区域农业合作进程,这将会对双方农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进展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不仅表现为贸易壁垒减少与取消,还表现为一系列技术经济合作,合作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扩大与深化。
1、《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开端。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
在该协议中,确定双方的合作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4—2006年,大约500多种产品关税要逐步减免为零,这一阶段被称作“早期收获”计划,减税范围以农产品为主;第二阶段:
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
同年农业部与东盟又正式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备忘录具体提出了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并将杂交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生物工艺、农场产品和机械等方面列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科技方面长期合作的重点。
2、“早期收获”计划加快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
为了使双方尽快享受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中国与东盟制订了“早期收获”计划,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HS1-8章的所有产品实行降税,主要有畜产品、乳制品、植物产品、植物油、水果和蔬菜,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际性降税阶段,东盟6国2006年这些产品的关税降为零,越南及老、柬、缅三国到2010年降为0。
而在此之前,双方对这些产品征收的平均关税为30%。
3、《中泰加速取消果蔬关税协议》的签署,提前实施了部分“早期收获”计划。
为了加快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2003年6月18日,在“早期收获”计划框架内,中国与泰国正式签署了关于加速取消两国蔬菜和水果关税的协议。
根据该协议,从2003年10月开始,两国间的蔬菜、水果、坚果产品(共188种产品)的贸易将实行零关税。
到2005年1月,果蔬“零关税”安排扩展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东盟6国,这一零关税措施共涉及194税目的产品,其对应的最惠国税率约为%。
这些措施使双方提前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中的部分内容,双方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在加快。
4、《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协议》的签署加快了其余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2004年11月29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对于没有列入“早期收获”计划的所有产品(包括HS1-8章外的农产品)互相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产品分正常类和敏感类按不同时间表进行减税,并从2005年7月20日起对7000个税目产品实施降税,对双方农业发展又迎来了新的一轮发展机遇。
此外中国还分别与柬埔寨、印尼、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八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农业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加强了双边农业合作政策的制定和农业技术交流。
二、中国东盟农业经济合作的内容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先后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能源等方面开展合作;形式上包括人才培训、技术交流(考察团和研讨会)、试验示范和促进商业合作等,各方面合作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加快人才培训和开展研究交流活动。
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交流合作项目。
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先后举办了18个技术培训班,如“国际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培训班”、“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养猪生产培训班”等,内容涉及面广,近400名来自东盟各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效果良好,受到东盟国家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
同时,中国与东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研讨会,希望通过召开研讨会推动各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统一标准。
2、在农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取得进展。
中国政府无偿援助菲律宾的中菲农业技术中心项目已于2003年3月20日完工,目前技术合作工作已全面展开,该项目将大力促进菲律宾杂交稻技术的发展。
湖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杂交水稻种植示范合作项目也已经启动,对印尼的杂交水稻生产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中国在动植物检疫检验、优势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农村沼气建设、农业机械进入东盟市场、农业项目管理人力建设和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产品贸易等领域全面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3、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区的建立。
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区是中国向东盟国家展示中国农业技术实力,争取国际信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输出和促进农业经贸合作的重要形式。
对东盟国家来说,中国的许多农业技术和设备是价廉物美,实用而且易于推广,深受东盟国家的欢迎,我们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区,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与输出,扩大对东盟国家的影响力,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基础。
如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优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力口快了百色与东盟间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较大成功。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程的加快,对双方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有关理论,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如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出口扩大效应、市场扩大效应、投资刺激效应、提高国际地位等,除了贸易转移外,其余都对合作双方带来利益。
中国东盟农业方面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因此以下主要探讨农业合作对双方带来的利益。
三、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对东盟各国带来的利益
1、中国广阔的市场,将大大促进东盟尤其是农业较发达的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
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得知,东盟国家在稻米、热带农作物、热带水果、林业产品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农产品贸易壁垒取消后,将大大促进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到中国,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由1993年的多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多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东盟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说明中国已成为东盟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
尤其是自从2001年双方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后,2003年双方农产品贸易增长率达到36%,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亿美元,其中东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由2002年的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增长率高达54%,从东盟农产品出口看,向中国出口的比重由1993年的%提高到2033年的%(见表1),可见东盟农产品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
从具体国家来看,农业较发达的国家农产品出口中国的增长较陕,如表2所示,泰国2001年农产品出口中国为74763万美元,到2005年增长到197851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马来西亚和印尼这几年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48%和30%,远高于整个东盟农产品出口中国的年均增长率。
2、提高东盟国家农业技术水平。
中国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东盟国家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首先,中国开展的一系列针对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各种技术交流研讨会的举办,将大大提高东盟农业技术水平。
其次,在东盟国家建立的技术中心并提供技术援助。
如湖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杂交水稻种植示范合作项目、柬埔寨种猪示范场、老挝农村户用沼气示范、缅甸橡胶苗木生产基地等促进了东盟国家农业技术的提高。
再次,东盟国家通过引进中国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改变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
部分东盟国家农业传统种植地区基本处在手工操作阶段,耕作方式落后,机械化程度极低,而中国有20多年的农业改革经验,通过开展宣传、传授、培训和指导,可将该经验移植到这些国家,大大改变其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3、东盟国家将获得更多中国农业投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快农业生产。
由于东盟多个成员国的经济结构雷同,经济资源相似,互补性不强,资金缺乏,相互间发展贸易与投资受限,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接近,经济互补性较强,双方的农业合作具有广阔前景,双方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双方的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区域性国际竞争力。
中国将加快对东盟国家的农业投资,如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劳动力到东南亚地区去租赁土地,发展农业合作项目。
对中国,一方面可以充分引进东盟国家的农业资源,满足中国原材料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劳务输出部分缓解中国农业劳动力闲置的状况。
对东盟国家,可以弥补东盟国家的资金不足,带来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这些国家农业的发展。
4、新加坡、文莱等农产品净进口国消费者可获得物美价廉的多样化农产品。
新加坡、文莱等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小,除了少量养鸡、养鱼、种植蔬菜外,其所需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大量依赖外国供应,如文莱80%农产品都依靠进口。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短时间运输对于保证水果、蔬菜、花卉的新鲜程度及迅速占领市场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中国廉价的劳动成本使得中国的水果、蔬菜、花卉在新加坡、文莱市场上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
与东盟国家相比,由于中国拥有从寒温带到南热带9个热量带,气候多样,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口感更好;而东南亚国家处于热带地区,农产品品种较少,如水果只有热带水果,这样中国丰富多样化的农产品将使这些国家的消费者从中受益。
四、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对中国的有利影响
从以上分析得知,东盟国家可以在合作中获取较大的利益。
对中国而言,不但有利于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1、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看,中国主要农产品优势有水产品、蔬菜、水果、肉类、及其加工品,与东盟国家有较大的互补性,东盟农产品降低或取消关税后,将会产生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各种非关税壁垒的降低,特别是各种通关程序的协调,标准及认证的统一将大大降低产品出口的成本,进而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
从表3可见,中国农产品出口东盟,从2001年到2005年,出口总额由142997万美元增加到285253万美元,可以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达到20%。
特别是自从2003年与泰国签署蔬菜水果零关税协议后,双方的贸易额大增,中国向泰国出口蔬菜增长率高达158%,而同时泰国向中国水果出口增长率也高达118%(见表4)。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温带农业的大发展。
中国和东盟国家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现互补关系,中国大多数省份处于温带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是温带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温带水果、玉米、小麦以及肉类和蔬菜水果制品,市场农产品价格差异很大,在蔬菜方面,温带作物如大蒜、洋葱、大豆、土豆、蘑菇等,价格都大大高于中国市场,水果方面,中国的苹果、雪梨、葡萄、红枣、水蜜桃、猕猴桃、哈蜜瓜等温带或寒温带水果在东盟国家的价格同样高出中国很多,随着零关税的逐步实现,将充分发挥中国这些农产品优势,温带区的中国农产品大省将获得更大的农产品出口东南亚机会。
3.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业吸引外资。
首先,有利于中国吸引更多的区域外农业投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到中国投资生产就可以方便地进入东盟市场,而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投资环境更为宽松,投资政策更为稳定,基础设施更完善,因此中国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投资于中国将可以获得中国东盟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其次,有利于加快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农业投资。
一些东盟国家企业正把农业作为在华投资的重点,开始在中国开发高科技农业园,中国东盟在农业领域的合作的加强,特别是在投资方面的相互便利化和保护,更是进一步推动东盟国家对中国农业投资的信心。
4.推动中国农业“走出去”,带动中国农业技术的输出。
中国提出了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中国东盟各自独特的区位优势,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显示了双方在农业领域合作的巨大潜力。
中国鼓励国内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东盟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享受到东盟内部更优惠的农产品关税政策,还可以规避发达国家专门针对中国农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从而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出口。
同时,中国许多农业技术比较实用,易于推广,深受东盟国家的欢迎,加快中国农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有利于推动中国农业技术的输出。
目前,中国在东盟国家建立的农业技术中心、农业技术示范项目正成为我国展示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窗口。
5.促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工业的带动,与东盟国家相比,除了泰国之外,中国在农产品加工业如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制品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开展农业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制品在东盟国家的市场份额,促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稳定、廉价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
6.利于促进中国农机产品和农资产品的出口。
东盟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农机生产能力极为有限,而中国农机产品生产能力较强,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中国在化肥、农药、种子及果苗等农资产品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一方面让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在中国市场获利,另一方面为中国农机、农资产品出口提供一个稳定的渠道,实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五、小结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双方农产品贸易,加快了双方农业投资,共享了双方技术资源,提高了双方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一个农业较强大的地区,创造了一个“双赢”局面,从整体上提高了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