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5471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8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

《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docx

教师手册十训俭示康

训俭示康司马光

壹.教学重点

  在“家训”文类的篇章中,司马光的家训绝不容忽视。

当时及之后的许多世家大族都将其视为治家教子的模板,后来不少家训作者,也多次引用司马光的论述,作为立论的根据或佐证。

本文节俭持家的观点和“以清白相承”、“以俭素为美”的家风,为人们所称道,影响极为深远,可视为司马光家训代表作。

  俭,是传统的美德。

司马光在这篇家训中,表白了对节俭的身体力行,并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告诫儿子司马康生在官宦之家应保持清廉家风。

俭,即“欲望管理学”。

在这能源有限、通货膨胀的年代,“欲望管理学”已成为全球风潮。

英国广播公司(BBC)提倡“知足经济”(theeconomicsofenough),作为人们调节物欲的良方。

因此本文所提倡的俭德非但不过时,还格外具有时代意义。

  本文教学时请掌握下列各点:

1.认识司马光的性情、道德、学问、成就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思辨“俭以立德,奢则致败”的道理。

3.欣赏深切日用、不尚空谈的议论风格。

4.学习列举史例、言例,以增强说服力的写作手法。

5.学习运用对比的论述手法。

6.培养言行的收敛节制、为人的谦抑逊让,以俭德锻鍊人格。

7.思考“俭”对环境保育的意义。

8.思考如何将“俭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贰.题解参考资料

一 写作背景

  这篇家训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

随着政治长期的稳定,宋初统治者奖励垦荒,与民休养生息,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到了北宋中期都有所发展,商业贸易和城镇建设也蓬勃兴起,开封、洛阳、杭州、苏州、成都、广州都是当时商业繁盛的大城市。

到宋神宗时,都城开封已有二十万户,约百多万人口,从东京梦华录的记述和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从达官显贵到普通百姓无不追求奢靡的风气。

司马光对当时讲排场、比阔气的侈靡之风极不以为然。

他认为当官者虽然无法制止这种不良风气,但应从自己做起,力行节俭,因此撰写了训俭示康,垂训子孙,期能延续俭朴家风。

二 宋代奢靡风气

  宋初百余年间,国内比较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

冶金、造船、纺织、印刷、制盐、医药等行业的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和商业也非常繁盛,宋代的城市因经济繁荣而奢华侈靡。

此外,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的俸禄及贴补收入比较优厚,宫廷和官僚阶层的生活奢华,一般市民也崇尚奢靡。

  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

宋代还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区)的界限,不禁夜市,为商业和娱乐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末年的开封,“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即便是在小市镇,酒肆茶坊也不可或缺,另外,村市邸店往往兼营饮食。

宋人较普遍的是一日三餐,古时席地饮食的习俗,到宋代已完全改变。

在烹饪技术上,宋人使用水、油以及各种佐料的烹饪,如煮、蒸、炒、煎、炸、脍、炙等,大体已与今人相似。

达官显贵的豪华宴席相当讲究排场,奢靡之风盛行。

茶和酒是宋代最重要的饮料,即使在社会底层,饮茶也成为重要的交际方式,而社会各阶层饮酒之风都很盛。

  说到宋代商业的繁荣景象,人们通常会想到以一幅伟大的绘画作品—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来说明。

这幅绘在绢上的长卷描画了当时国都汴京的极盛景象,全卷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表现由乡村到城市闹区的全景图,各节的时间不同。

右端开卷处有乡下人赶着载有菜蔬的驴子上市,树顶透着朝雾,光景是早上;左端则象是一场戏的谢幕,黄昏来临,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准备收摊回家。

在画卷上有各色人物五百余,衣着不同,神色各异。

场景有城门、十字街头、大街小巷,街边有人以摊担叫卖,也有高至三层的商铺、旅舍,各式酒肆、茶坊、食店散布于大街小巷。

市中心还有一座拱桥连接汴河两岸,河道中有游船、货船二十余。

  有关北宋社会奢靡风气的记载,很多文献中均提及:

司马光在论财利疏中就指出:

“左右侍御之人,宗戚贵臣之家,第宅园圃,服食器用,往往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

……以豪华相尚,以俭陋相訾(批评)。

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

”较晚的陈舜俞也说:

“今夫诸夏必取法于京师。

所谓京师则何为?

百奇之渊,众伪之府,异服奇器,朝新于宫庭,暮仿于市井,不几月而满天下。

”(都官集卷二)此外,这些拥有购买力的消费者,他们对于消费品的要求,主要是要奇与精的商品,倒不计较价格的高低,甚至竟以愈贵愈好。

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条说:

“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

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

……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閤分争以贵价取之。

  北宋的首都汴京,满城青楼、歌厅、茶坊、酒肆,达数万家之多,彻夜弦管之声,处处舞燕歌莺。

出入这些场所的,有普通市民,也有达官贵人。

这种奢靡享乐之风由上而下,终于成为瀰漫社会的共同风气。

三 文类简介—家训

(一)家训的定义及分类

  家训,就是某一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做的训示、教诫。

训诫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诫者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教诫者取材于祖上的遗言和族规、族训、俗训或乡约等文献中的有关条款,或者具有约束性,或者两者兼具。

  按内容而言,家训可分为如下几类:

1.家规:

是指将家庭成员所应遵守的,诸如为人处世及护家保族之类的事项,以规条的形式列出,对家族的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

如:

元代郑太和郑氏规范、清代孙其逢孝友堂家规等。

2.家传:

是指将家族成员日常起居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仪式作为训诫事项,对家族成员一般也具有强制性。

如:

宋代司马光涑水家仪、朱熹家礼等。

3.家教:

是指家庭成员中一般性的教诫,主要重视对家庭成员的劝诫,基本上没有强制性。

如: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等。

按本文属于“家教”类。

(二)中国家训的发展

  中国家训起源甚早,就写定且流传至今者而言,大约可以分作四个发展时期:

1.酝酿期:

先秦至两汉属之,这个时期篇章较为零星,如:

尚书顾命篇记载周成王临终遗言、吕氏春秋顺民篇有田常的遗令、史记则载有周公的戒子伯禽及任公的家规等。

另外,东方朔戒子、刘向戒子歆书、马援戒兄子严敦书、郑玄戒子益恩书等,则是两汉著名的家训作品。

2.承转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属之,其前乃传承三代两汉以来家训的发展,其后则开启宋、元、明、清等各代家训撰作的风气,其中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部成书的家训,深深影响后世家训写作的体制。

其他如:

曹操内戒令及遗令、曹丕内戒及戒子、王肃家戒、嵇康家戒、刘备遗诏敕后主、诸葛亮诫子书、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及命子诗、颜延之庭诰、王僧虔戒子书、萧绎终制、顾宪之终制、王褒幼训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3.成熟期:

宋、元两代属之,撰作家训已成为士大夫的文化自觉,并且将中国传统的儒学主体精神更通俗化、更具体化的展现在家训作品中,其中常被后人所关注者则有:

范仲淹家训、邵雍戒子孙、程颐训言、司马光司马温公家范及涑水家仪、朱熹家礼、陆游放翁家训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第一部家训选集—刘清之诫子通录,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4.完善期:

明、清两代属之。

一方面有大量成书的家训产生,如:

高攀龙高子家训、杨士奇东里家训、杨继盛杨忠愍公家训、清圣祖庭训格言、朱用纯治家格言、郑燮郑板桥家书、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等。

另一方面则由家训扩展至族训,如:

金敞宗约及宗范、何伦何氏家训等。

四 司马康

  司马康,字公休,司马光之子。

司马康十七岁时,开始参与资治通鉴的编辑,负责一些事务性的工作。

后来考中明经科,仕于神宗、哲宗两朝,官至司谏(即补阙,掌规谏讽谕),死后追赠右谏议大夫(谏院长官)。

  司马康为人端庄谨慎,天性孝顺,母亲去世时,三天都没有吃一口饭,拄着枴杖才能站起来。

司马光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往来于陕州夏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与洛阳之间,许多读书人跟着司马光学习,然后再与司马康交谈,仍然能学到很多道理。

  司马光死时,司马康跟守母丧时一样,但悲哀更甚。

宋哲宗追悼司马光所给的赏赐,他都分给宗族。

  司马康为侍讲(为天子讲解经史)时,曾上疏陈述前代历史治少而乱多,祖先创业维艰,治国备极辛劳,用意在劝导天子及时学习古人的经验,固守天下社稷,劝太后在宫中训导天子,言语非常恳切。

又说孟子一书最为醇正,指出怎样才能达到王道,应该要读读此书。

宋哲宗于是下诏命讲筵官编孟子节解,共编成十四卷进呈。

这时司马康已经生病,还勉强支撑着讲解两卷孟子。

  当时,宋哲宗曾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他没有接受,又把意见写成条款,开列他想要说的话,等待天子的答覆。

他说:

“得一见天子诉说我的建议,死也没有遗憾了。

  司马康得病后,在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延请医生李积。

李积那时已经很老了,乡间百姓听说后,自动去找他,并且对他说:

“百姓受司马相公的恩惠很多,现在他儿子病了,请你火速前往。

”来说情的人络绎不绝,李积便动身起程,可惜晚了一步,司马康的病情已经无法挽救。

司马康死时,宋哲宗叹息哀悼不已,抚卹馈赠之礼甚厚。

(取材自朱熹编宋名臣言行录)

参.作者参考资料

甲 生平传略

一 勤奋好学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

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一○一九年),当时他父亲司马池正任光山县令,所以把他取名为“光”。

现在河南省的光山县还有一口“司马井”,据说司马光诞生时,曾用那口井的水洗澡。

父亲司马池后来升任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等职。

司马池为官清廉,有学识,对司马光管教甚严,因此司马光还是儿童的时候,举止便如成年人一样严肃。

七岁时听别人讲左氏春秋,非常喜爱,回家后讲给家人听,已能略解书中大意。

  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时常废寝忘食。

他睡觉时以圆木为枕,称为“警枕”,熟睡中只要木枕一滚动,他就醒来,立刻起床,伏案读书。

  司马光的记忆并不顶好。

众兄弟一起读书时,其他兄弟很快就背好了,只有司马光还得拉下窗帘,躲在里面,勤背勤看,连书的订线都翻断了。

积下的工夫既多,收效自然也大。

他所背诵的文章,乃得以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一定要读到可以流畅地背诵出来。

坐在马背上也好,晚上就寝之前也好,都要不断吟咏文章,不断深思其义,自然而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司马光十五岁时,已经读了很多书。

二 终生力行“诚”字

  司马光五、六岁时,有一天拿了一个青胡桃,请他姊姊帮忙把胡桃的皮剥掉。

他姊姊忙了半天剥不掉,便生气地走开了。

一个女仆走来,用开水烫青胡桃,轻易地把皮剥好了。

她姊姊回来,看见司马光在吃胡桃,问胡桃皮是谁剥的。

司马光撒了谎说:

“我自己剥掉的呀!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恰巧看到女仆替儿子剥胡桃皮的情形,便叱责司马光说:

“小孩子怎么可以撒谎!

  从此以后,司马光再也不敢撒谎了。

多少年后,甚至做了大官,他还是以“诚”字作为律己待人的信条。

后来他闲居洛阳时,有一天吩咐一老兵把他骑的马牵到市场上卖了。

老兵临走时,司马光叮咛道:

“这匹马曾犯有肺病,有人买马时,要据实告诉人家。

”老兵私下里笑他是笨伯,却不知他对人诚实的用心。

  他做官直言敢谏,为人处世言行一致,表里相应。

修资治通鉴能据事直书,不为尊者讳,褒贬皆按照历史直书。

他的性格“其直如矢而归之不止”,言行如一,只要认为是应该做的就坚持做到底。

宋史中记载: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

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

『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诚心自然,天下敬信。

”正足以道出他为人的诚信坦荡。

三 初露头角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一○三八年),司马光二十岁时中了进士甲科。

金榜题名后,朝廷拜任他为奉礼郎、华州判官。

第二年,父亲司马池由同州调往杭州任职。

司马光为便于侍亲,请求调任苏州判官。

不久父母相继过世,为了悼念他的父母,他闭门在家服丧,并注解孝经。

他常对人说:

“孝经、论语,文字虽然不多,可是立身治国的大道理,都在其中。

  丧事料理完毕后,他又上京出仕。

当时他初出茅庐,认识他的人很少。

这时宋仁宗的宰相庞籍,知道他是个不凡的人物,很器重他,推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太常礼院等职。

  司马光刚当官时,年纪还轻,家人常常见他躺在屋中,忽然一跃而起,穿着朝服,手拿笏板,正襟危坐。

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司马光回答说:

“我有时忽然想起天下大事,不自觉便坐起来了。

一个人如果考虑的是天下安危,岂能不正襟危坐呢?

  太常礼院,属太常寺,掌管礼仪祭祀。

司马光对朝廷不合礼法的事总是毫不客气地纠正。

皇祐四年(公元一○五二年),深受宋仁宗恩宠的宰相夏竦死了,宋仁宗特别赐予谥号“文正”,司马光认为不合礼法,上书反对。

他说:

“谥是用以劝善阻恶的,要和德行相合,不可有私心。

夏竦在您做太子时就伺候您,得您的欢心,您知道他所作所为,汲汲营利,不合众心,『文正』是个无以复加的美谥,像夏竦这样的人,绝无可能得到。

”又说:

“夏竦为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奢侈无度,贪得无厌。

您怀念他,可以厚抚其家,但谥号是不能随便给的。

”司马光终于使宋仁宗改变初衷,最后改赐夏竦为“文庄”。

  嘉祐元年(公元一○五六年)的春天,宋仁宗忽然病倒了,一连好几个月,都不能上朝。

宋仁宗无子,全国上下都焦急万分。

这年五月,谏官范镇上书,请宋仁宗立皇储,可是这表上奏,并没有得到回应。

司马光当时在并州(今山西省阳曲县),不管自己官卑职小,也上了一则奏章,大意道:

“陛下没有皇太子,全国上下都忧虑万分。

希望陛下体念祖宗创业艰难,在宗室中,挑选一位能干刚正的人,立为皇储,以安天下民心。

”可是这个奏章上去,仍然没有下文,司马光又接连上了二道奏章,还是没有结果。

嘉祐六年(公元一○六一年)六月,司马光做了谏官,十月间他又上了一则奏章道:

“以往臣上书请立皇太子,何以至今毫无动静呢?

一定是有人在陛下面前进谗言,从中作梗,等到有机会,立他们所欢喜的人,来满足他们的私欲,如真是这样就太危险了!

”司马光这一封奏章,言词恳切,宋仁宗大受感动,于是在这年八月,立濮王的儿子宗实为皇子。

  嘉祐八年(公元一○六三年),宋仁宗逝世,皇子宗实做了皇帝,是为宋英宗。

宋英宗在位仅四年,便因病去世,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后,参知政事欧阳脩,特地把司马光推荐给宋神宗。

欧阳脩说他:

“德行淳厚,学术通明。

”宋神宗久闻他的大名,当即拜他为翰林学士。

司马光推辞不肯接受,宋神宗道:

“你既有才能,又能信笔写文章,古来的君子,很少有你这样的成就,你又何必拒而不受呢?

”司马光道:

“臣不会作四

六文章。

”经宋神宗再三劝勉,他才接受。

四 反对新法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权,力行新法。

王安石的新法,如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等,都是志在抑止兼并,力求全民的均足。

可惜王安石个性执拗,又自视极高,和他意见相左的,他便骂人不读书,批评人无知鄙陋。

致使温和而有自尊心的正人君子们都相率引去,不肯与他共事。

正直的人既去,王安石便不得不任用吕惠卿、曾布、章惇、蔡京等人。

  司马光本和王安石在群牧司共事,私交很好,但见王安石新法施行后,万民骚动,有一天,司马光当面问王安石道:

“你推行新法,用意虽善,但何苦要用那班小人?

小人一旦得势,将对国家不利!

”王安石道:

“推行新法,必须要用一批新人。

因为新人能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不顾一切的去做;等到相当时期,我会罢免他们的。

”司马光道:

“你错了!

你要知道任用一个正人君子虽困难,但辞退一个正人君子却十分容易;小人恰相反,一旦获得地位或权力,他们就攀住不放,到时候,你若硬要赶走他们,势必遭到报复,将来你会后悔的!

”王安石一时无语以应。

后来吕惠卿等人果然背叛王安石,天下人都佩服司马光有先见之明。

  由于和王安石政治见解不同,司马光遂在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一○七○年),自请调为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宣抚使,但仍不肯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免役法。

以后又被调知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与西京御史台,而留居在洛阳。

司马光居洛阳十余年,不评论国事,专心致力于资治通鉴的撰述,一直到他六十七岁的那年,才再度回到京城,重新跨上政治舞台。

五 入朝为相

  元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年),宋神宗逝世,太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

宋哲宗那时仅十岁,由神宗的母亲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

高太皇太后对王安石的新法一向不满意,因此主政后,便召拜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司马光自洛阳至汴京途中,百姓拦住他说:

“公勿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司马光到当时的宰相家中拜会,汴京人爬上大树、爬上屋顶看司马光,宰相家丁出来干涉,老百姓说:

“我们不是看你家老爷,我们想看看司马相公的风采。

”宰相家丁撵不走热情的观众,结果宰相府的屋瓦也踏碎了,树枝也压折了。

(事见宋王明清挥麈后录)

  大辽、西夏派使臣入宋,或是宋朝派人到大辽、西夏,夷、狄中的人一定会问候司马光的生活情况。

等到司马光做宰相时,辽便约束他们边境上的官吏说:

“中国用司马光做宰相,要谨慎从事,不要挑起边境冲突。

  司马光执政后,不到一年,尽罢熙宁以来所行保甲、青苗、均输、保马、免役诸新法。

那时起居舍人苏轼极言免役法有五利,不可轻易废除,但司马光仍不采纳。

苏轼回家,气得连声骂道:

“司马牛!

司马牛!

”程伊川等人,对司马光这种不问新法内容,全予废止的作风也表示不满。

  当时司马光不但尽罢新法,对那班曾经在王安石手下做过事的人,也全予排斥。

出蔡京知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章惇知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放邓绾于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吕惠卿于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从前主张新法的人从此尽去。

而昔日被王安石所排斥的吕公着、文彦博、范纯仁、吕大防、刘安世、苏轼、苏辙等,从此全再起用。

司马光死后,旧派排挤新派,更流于刻薄意气,终致酿成了新旧党争,互相报复,假政争以泄私愤,朋比阿私,祸及于国家,这更是司马光生前所料不到的事了!

  司马光执政后,很为高太皇太后所信任,每次朝见,司马光也能尽心国事,常常不舍昼夜,力疾从公。

不久,终因辛劳过甚,执政年余就病死了,享年六十八岁。

太皇太后得知司马光的死讯后,十分悲伤,追赠他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参考资料:

宋史司马光传;宋朱熹编宋名臣言行录)

六 原典资料书目

(一)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

(二)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康传

(请见教学光盘(六)—数据库‧文言文‧第6册)

乙 作者轶闻掌故

一 不好女色

  司马光年轻时娶礼部尚书张存的三女儿为妻,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子,贤惠的张夫人跟司马光的顶头上司太原知府庞颖公商量,替丈夫讨了一个小老婆,可是司马光向来也不看她一眼,更别说跟她亲热了。

  有一天,这位小妾刻意打扮得如花似玉,来到司马光的书房里,希望司马光会喜欢上她,可是司马光连头也不抬一下,只顾着看书。

小妾只好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帙书,问司马光说:

“这是什么书啊?

  司马光听了,站起身来拱手施礼,容色端庄地说:

“这是尚书。

”小妾无计可施,只好默然地退出了书房。

  事情传到庞知府耳中,庞公开玩笑地对司马光说:

“你比起你祖先,作风真不像一家人。

”庞公口中的“祖先”,指的是汉朝时琴挑寡妇卓文君的司马相如。

  司马光很爱他的妻子,张夫人死后,司马光常郁郁不乐,一个人来到独乐园,危坐终日,写小诗悼亡,中有“暂来还似客,归去不成家”之句,惆怅感人。

【原典】

  司马温公与庞元鲁俱为张存龙图婿。

张夫人贤惠(通“慧”)。

庞颖公帅太原,温公从辟,是年三十余,未有子。

庞公与刘夫人欲有所置,刘发之,张欣然莫逆。

未几得之,温公未尝盼睐。

庞、刘知之,必以主母在嫌。

一日召张夫人赏花,温公不出。

食已具,是婢靓妆就书院供茶,公怫然曰:

“这下人!

今日院君不在宅,尔出来此作什么?

”明日,颖公幕府白司马院丞却有祖风,谓相如、卓氏也。

县君孙兆曰:

“司马院丞可惜不会弹琴,却会鳖厮趯(嘲讽司马光不解风情,像鳖用脚踢)。

”闻者大笑。

(宋张舜民画墁录)

  刘蒙贤良书干司马温公云:

“乞以鬻一下婢之资五十万以济其贫。

”公复书,略曰:

“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

何敢以五十万巿一婢乎?

”旧传公未有子,清河郡君为置一妾,一日乘间,婢盛饰入书室,觊一顾,而公略不顾。

妾思所以尝之,取一帙问曰:

“中丞此是何书?

”公拱手庄色对曰:

“此是尚书。

”妾逡巡而退。

(宋周煇清波别志)

二 司马入地

  司马光平日生活俭朴,不贪财好利,一辈子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普通饭菜。

司马光在洛阳时,所居仅能避风雨,极为简陋,曾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

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建造的宅第极为奢侈,中堂起屋三层,最上曰“朝天阁”。

洛阳人戏称:

“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原典】

  北京留守王宣徽,洛中园宅尤胜。

司马公在陋巷,所居才能避风雨,又作地室,读书其间。

洛人语曰:

“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

三 家内点灯,何必出看

  有一年元宵节,夫人张氏吃完饭后,兴冲冲地说要出门看花灯。

司马光问说:

“家里不也点了灯吗?

何必外出去看灯?

”夫人耐心地解释说:

“除了看灯,还要看看人。

”司马光听了,讶异地说:

“难道我是鬼吗?

【原典】

  司马温公居洛时,上元节,夫人欲出看灯,公曰:

“家内点灯,何必出看?

”夫人曰:

“兼欲看游人。

”公曰:

“某是鬼耶!

”(宋吕本中轩渠录)

四 不吝名分

  司马光有个仆人,称呼主人为“君实秀才”,其实司马光早已是宰相了,仆人却一直不改口。

苏轼来作客时听到了,私下里教那个仆人改口称主人“君实相公”(相公为宰相的敬称)。

仆人改换称呼后,司马光问他为什么要改称呼?

仆人回答说:

“苏学士教我的。

”司马光叹了口气说:

“吾素来不吝名分,我的仆从,竟被苏东坡教坏了!

【原典】

  司马温公有一仆,每呼君实秀才,苏子瞻教之称君实相公。

公闻,讯之,曰:

“苏学士教我。

”公叹曰:

“我有一仆,被苏子瞻教坏了。

”(宋余怀东山谈苑)

丙 史学成就

◆呕心沥血编撰《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何要编写资治通鉴呢?

他看到当时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通史,使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也为了给帝王提供历史借鉴,他便决心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进资治通鉴表)的史书。

司马光以个人的力量,在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写出一部八卷本的通志,献给宋英宗。

这部通志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二○七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爱好稽古的宋英宗看了,十分高兴,设置编修局,让司马光自选合作编纂人员,继续撰写通志。

宋英宗还准许他借阅龙图阁、天章阁、祕阁珍藏的国家文献和典籍,并赐予编书需要的笔墨缯帛等,鼓励他写作。

就在支持司马光续书事后第二年正月,宋英宗病死了。

宋英宗的长子赵顼(宋神宗)继位,支持司马光续修,取意“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主要助手前后有刘恕、刘攽、范祖禹。

刘攽负责两汉部分,刘恕起草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部分,唐代部分则由范祖禹执笔,这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此外,其子司马康也为此工作十余年。

资治通鉴的编写是非常认真的,先由司马光写出提纲,包括总纲与每年的细纲。

助手再根据提纲排比材料,按年月日列出“丛目”,然后逐条考辨整理材料,写成“长编”,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

最后,由司马光删削定稿,并撰写史论。

这部史书凝聚了集体的心血,既有丰富的史料,又有始终一贯的体例与风格,言必有据,文字精鍊。

  为了修撰资治通鉴,司马光及其助手参阅大量史料。

据今人考订,资治通鉴引用的书目多达三百多种,实际上在编丛目及长编时,参考的书目想必更在数倍以上。

由于时代越近史料越丰富,故资治通鉴自魏、晋以后更多采用了正史以外的资料。

特别是唐、五代时期,档案俱在,其他史料更多。

资治通鉴不仅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