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4329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docx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与明代吴门文人饮茶风尚

中国美术学院王非非

摘要

茶会题材是明代文人雅集活动中出现的一个新表征,它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趣味取向并引领当时社会风尚。

本文以文徴明的《惠山茶会图》为切入点,通过画作分析来探究当时吴门地区的文人饮茶风尚,其次就“茶”在文徴明个人生活中的情况试图来了解当时文人饮茶活动作为雅集的某种意义。

关键词:

茶会文人饮茶风尚文徴明

Abstract

ThesubjectmatterofteapartyisanewspecialtyarisinginthepartiesoftheclerisyinMingDynasty.Itstandsfortheinterestoftheclerisyandleadsthewayofthepassagebeginswithapicturecalled《ATeaPartyAtHyesan》whichwaspaintedbyanalysisingthepicture,Itrytoknowthefashionofdrinkingteaamongtheclerisywhowerein,ItrytoknowhowtheteaplaysaroleduringthelivelihoodofWenZhengminginordertomakeclearsomemeaningofteadrinkingintheclerisylife.

Keywords:

TeaPartyTheclerisyFashionofteadrinkingWenZhengming

前言

文人雅集活动到明代以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反映在绘画上,有大量“茶会”题材的作品问世。

中国古人饮茶风尚已久,早在唐宋时期便已蔚然成风,明代之前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不少“茶”元素的参与,但是却唯独没有明代这种专门的以茶事或以茶会为题材的作品,而明代尤其吴门地区此类作品却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让理解这种现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文徴明的《惠山茶会图》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明代吴门地区文人饮茶风尚的特点,茶事活动与文人的生活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本文将分三大章节来写,其中第一部分是文徴明的《惠山茶会图》作品分析,并且提到了这次茶会之所以选择惠山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有天下“第二泉”,还因为惠山泉水所带有的更多人文色彩。

第二部分,我选择从《惠山茶会图》画卷本身提供的信息入手,讲述明代的文人们对饮茶的讲究,即他们的饮茶特点:

第一节重点讲的是水,“无水不可与论茶”,这个时期的水品突出一个“清”字;第二节讲的是饮茶环境的特点,在这里,我发现此时饮茶环境的变化与明中后期极为盛行的旅游之风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部分,则回到画作的作者身上,文徴明是个酷爱饮茶的人,他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茶,他对茶事也狠有研究。

同时,作为明中后期吴门文人的代表,我想通过了解茶事活动在文徴明的个人生活中的状况来洞悉整个吴门士大夫阶层的此种饮茶趣味。

第一章文徴明《惠山茶会图》

正德十三年(1518)清明,文徴明与其友人蔡羽1、汤珍2及其徒子朋、王宠3、王守4、潘和甫等人在无锡惠山泉雅集。

此前,他们便有惠山之行的夙愿,但因都忙于各自的事务而未能成行。

正德十一年(1516)秋,长洲博士郑鹏5在武进掌教,居住在毘陵(今常州市)。

第二年(1517)下,蔡羽的老师大学士太保靳公致政居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又过了一年,戊寅(1518)春,汤珍因为父亲病重打算前往茅山为他父亲祈祷,而王宠、王守兄弟也想去惠山品评泉水。

这一年的二月初九日,蔡羽在虎丘会见了一些朋友之后,便与潘和甫二人坐船离开了。

汤珍则和他的学生汤子朋一同载舟前往,三日方抵达润州。

在润州,蔡羽除了登门拜访太保靳公以外,还登临甘露寺,游览了多景楼故址。

江海之观,尽收眼底。

数日后,蔡羽一行,已抵达昆陵。

早饭后,他便前去拜访学谕郑先生,同时,汤珍的舟船也从茅山抵达昆陵。

而文徴明、王氏兄弟早已从苏州先至,借居在郑先生家,郑先生开宴款待这七位朋友,之后,他们又游赏了白氏之园,第二天(丁亥)便下起了暴风雨,第三天(戊子)便是十九日清明,雨渐止,行至离惠山十里之处,天空忽放晴日。

中午到达惠泉,他们便拿出王氏所带古鼎,立于二泉亭下,七人环亭而坐,取水于泉,注入鼎中,“三沸而三啜之”。

品评水品之高下。

此日雅集之后,这几位朋友便相约各自赋诗以纪行。

文徴明则以丹青妙笔描绘了他们惠泉品茗的场景,这便是流传后世的《惠山茶会图》,现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6。

画卷中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山间有一座茅亭,亭中立一口古井,两人围井沿而对坐。

亭旁一人拱手作揖,几案立于亭下,案上有汤瓶数支,童子于几案旁煮茗,不远处山林间童子引二人迤逦行来。

整幅画作以二泉亭为中心,人物布置错落有致,画面设色明丽,工细秀雅,风格俊逸,是比较典型的仿赵孟頫作品。

画面左下角钤有“文徴明印”、“悟言室印”。

 

1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蔡孔目羽》,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第307页。

2同上,第309页,《汤迪功珍》。

3同上,第308页,《王贡士宠》。

4王宠兄弟,字履约,吴县人。

曾学于蔡羽。

5郑鹏,字蒲涧,福建人。

文徴明曾有《古风赠郑先生》。

6见《文物》1966年第4期《故宫博物院藏品资料选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2册,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1页;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二,文物出版社,1986-2000年,第226页。

 

清代顾文彬在其《过云楼书画记》中有关于这幅画作的著录:

卷首蔡九逵楷书《惠山茶会序》称:

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是日清明,衡山偕九逵、履约、履吉、潘和甫、汤子重及其徒子朋游惠山,举王氏鼎立二泉亭下,七人者环亭坐,注泉于鼎,三沸而三啜之。

今图作半山碧松之阴,两人倚石对谈,一童子执军持而下,茅亭中二人倚并阑坐,就支茶竃,几上列铜鼎石銚之属,有二童篝火侯沸,旁一人拱立以待,正龙吻玉溅羊肠车转时也。

被服古雅,景色妍丽,酷似松雪翁手笔,当为吾楼文卷第一。

后装九逵、子重、履吉精楷书纪游诗各数首,惟衡山无诗。

余按《莆田集》有《煎茶赠履约》云:

“嫩汤自候鱼生眼,新茗还夸翠展旂。

穀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

山人纱帽笼头处,禪榻风花绕髩飞。

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

”移题此画,觉有九龙峰下,松风茶烟,飘堕襟袖矣。

7

与这幅《惠山茶会图》同一题材、同一内容还有另一件作品,现藏上海市博物馆8。

卷首也有蔡羽所书《惠山茶会序》,然卷后有文徴明诗及序,蔡羽纪游诗较故宫卷少《惠山望中呈子重》、《花朝与子重分路》、《丹徒舟中话潘生》三首。

汤珍诗则多录数首。

其后还有王守诗,故宫卷则无。

王宠诗亦多录数首。

《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中记载了徐邦达、傅松年先生对这幅作品的怀疑,认为:

“明人画,明人跋有真有伪,清人跋真”9。

除了上海市博物馆这幅画作以外,刘九庵在他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中曾记载:

乙酉嘉靖四年(公元1525),十一月望前一日,文嘉(休承)作惠山茶会图,并注明现存上海市博物馆;十一月,文嘉(休承)补作惠山茶会图,现存故宫博物院。

10而对文徴明所作的这幅《惠山茶会图》则被描述成:

戊寅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春三月朔,文徴明(衡山)偕蔡羽(九逵)、王宠(履吉)等游惠山煮泉啜茗,因作惠山茶会图卷。

蔡羽小楷《惠山茶会》于文徴明图后并诗。

现存上海市博物馆。

11

所以,惠山茶会在当时就成为了着名的文人雅会活动,并且作为一种绘画题材被狠多人描绘过。

《无锡县志》卷二讲道惠山“山根有圣水”12。

惠山泉水之品,早已名重天下。

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13中,就记载了刑部侍郎刘伯芻评出茶水七品,无锡惠山寺石泉水居第二;同书所载,陆羽评水二十,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仍居第二。

 

7【清】顾文彬顾麟士,《过云楼书画记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8页。

8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二十,文物出版社,1986-2000年,第327-329页。

9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卷叁,文物出版社,1985,第17页。

10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第187页。

11同上,第179页。

12《无锡县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2-673页。

13【唐】张又新,《煎茶水记》,上海博古斋,民国10年。

北宋苏軾对茶和水的品评造诣颇高。

其诗《感山渴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有句云: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此处所说“第二泉”便是无锡惠山泉。

元代赵孟頫\法书题跋《诸贤天冠山题咏》中也有“我尝游惠山泉,味胜牛乳”14之说。

文徴明在其《煮茶》诗中感慨:

“绢封阳羡月(一种名茶),瓦缶惠山泉。

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

地炉残雪后,禪榻晚风前。

为问贫陶穀,何如病玉川?

”15可见,至明代惠山泉水在煮茶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

第二章由《惠山茶会图》看明代吴中地区文人饮茶风尚

一、无水不可与论茶

明代许次紓《茶疏》16择水篇中讲道: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煮茶需论水,明代的文人对水品的讲究已登极致。

至明中晚期,与饮茶相关的品水论着已相当广泛。

田艺蘅《煮泉小品》17中认为饮用泉水可以治疗疾病,他对泉水的“源泉”、“石流”有明确的分别,佳泉宜饮,恶泉伤身。

佳泉的特点要“清”、“寒”,温泉则为“仙饮”。

泉味应当甘香,水中有丹者,更能延年却疾。

温泉与丹泉都富含硫化物,多用於治疗皮肤疾病。

但古人受到炼丹升仙思想的影响,认为可以饮用。

他还列出“灵水”、“异泉”、“江水”、“井水”数条,品其高下优劣。

徐献忠《水品》18也是从“源”、“清”、“流”、“甘”、“寒”、“品”诸方面品水。

佳泉宜茶,而用于茗茶之水则更有讲究。

屠隆《茶说》除了择水品评以外还强调养水,即“取白石子入瓮中,能养其味,亦可澄水不淆19”。

许次紓认为贮存甘泉之器应用大瓮,但忌用新器,恐其火气败水。

瓮口用箬叶与泥封住。

舀水之器也臻精致,需用磁甌轻出瓮中,不可用力以至淋漓瓮内而导致水味败坏,此点尤为关键。

至於煮水之器,火候等等更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明代文人对饮水品质的高要求促使他们不遗余力的遍访天下名泉。

张岱曾经在南京桃叶渡访问一位老者闵汶水。

闵汶水开始以為张岱是俗客,所以倨傲不太热情。

张岱执意与其品茶,汶水乃大喜。

张岱於沏茶之水尤为称奇,询问方知乃是惠泉。

惠泉距桃叶渡很远,所以张岱疑问道:

“莫紿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

”结果汶水的回答更令人称奇:

“其取惠水,必淘井,精夜侯新泉至,旋汲之。

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故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邪!

”20

14见【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九。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艺术类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8-130页。

15【明】文徴明,《莆田集》卷十二。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六,别集类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73-87页。

16【明】许次紓,《茶疏》,国学扶轮社,清宣统2年。

17见朱自振、郑培凯,《中国歷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中编明代茶书》,商务印书馆,2007。

18同上。

19【明】屠隆,《茶说养水篇》。

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

20【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叁,《閔老子茶》,中华书局,2007,第38-39页。

可见为取惠山泉水,居住在桃叶渡的闵汶水竟不厌其烦的前往惠山淘井侯泉,甚至连装运水的方法都别具一格。

之后张岱便因此与闵汶水定交结为好友。

天下名泉甚多,明代江南地区唯惠山泉因被评为“天下第二泉”而倍受青睞。

《文徴明集》有记载在去金陵的途中第一次到惠泉品茗时他便对惠泉之水赞不绝口,写了《秋日将至金陵泊舟惠山同诸友汲泉煮茗喜而有作》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

少时阅茶经,水品谓能记。

如何百里间,惠泉曾未试。

空餘裹茗兴,十载劳梦寐。

秋风吹扁舟,晓及山前寺。

始寻琴筑声,旋见珠颗泌。

龙唇雪濆薄,月沼玉渟泗。

乳腹信坡言,圆方亦随地。

不论味如何,清澈已云异。

俯窥鉴鬚眉,下掬走童稚。

高情殊未已,纷然各携器。

昔闻李卫公,千里曾驛致。

好奇虽自篤,那可辨真伪?

吾来良已晚,手致不烦使。

袖中有先春,活火还手炽。

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

虽非古易牙,其理可寻譬。

向来所会尝,虎阜出其次。

行当酌中泠,一验逋翁智。

诗中特别强调了泉水的清澈,“清”作为佳泉的第一特征可令人想见惠山泉的甘美之味,煮出来的茶更是让人心醉。

带着这份留恋,文徴明在返程中又回到惠山酌泉试茗,并以小瓶汲取泉水带回苏州。

他赋诗记之曰:

妙绝龙山水,相传陆羽开。

千年遗志在,百里裹茶来。

洗鼎风生鬢,临阑月堕杯。

解维忘未得,汲取小缾回。

22

二、侧室一斗,相傍书斋

明人雅好品茶,对於饮茶的环境也颇为讲究。

高濂在《遵生八笺》23中提到:

侧室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灶一,茶盏六,茶注二,余一以注熟水。

茶臼一,拂刷、凈布个一,碳箱一,火钳一,火箸一,火扇一,火斗一,可烧香饼。

茶盘一,茶橐二,当教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

煎法另具。

这裡简单提到茶寮中的器具布置与功用。

许次紓《茶疏》中也有:

“小斋之外,别置茶寮。

高燥明爽,勿令闭塞”的记载。

并具体的描述了茶寮的功能面貌:

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

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腾散。

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

别置一几,以顿他器。

旁列一架,巾帨悬之,见用之时,即置房中。

斟酌之后,旋加以盖,毋受尘污,使损水力。

炭宜远置,勿令进炉,尤宜多办宿干易炽。

炉少去壁,灰宜频扫。

总之以慎火防热,此为最急。

24

21【明】文徴明着,周道振辑校,《文徴明集》卷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页。

22同上,《还过无锡同诸友游惠山酌泉试茗》。

23【明】高濂撰,王大淳校点,《遵生八笺》。

成都:

巴蜀书社,1988年。

24同注释16,《茶所篇》。

 

尽管如此,将泉水取回家中毕竟不方便,且泉水不易贮存。

所以煮水品茗的另一个最佳方式乃是登山临水,前往名泉所在。

《茶疏》中还特别指出“出游”这一方式:

“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觴。

乃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游于豪举,未托素交也。

余欲特制游装,备诸器具,精茗名香,同行异室.。

25”

中晚明的文人士大夫不仅热衷于旅游,有时在旅游中还会故作异态,用以表现自己独特的高雅之情。

如袁宏道在旅游时喜欢独树一帜,故意作出一些特异的行径。

他在北京游高粱桥时所写的游记中就描写他和友人故作风雅,“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而对来往游客的眼光则嗤之以鼻地说:

“堤上游人,见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

”26所谓“茗饮以为酒”正展示了品茶活动在旅游中的特殊地位,甚至成为高雅身份的象徵。

高濂和屠龙的书中都写到他们最重视的四件东西是:

提盒、提炉、备具匣与酒樽。

其中“提盒”内有多层,可装酒杯、酒壶、果肴、菜肴等。

“提炉”内则分為三层,最下一层中有铜造的水火炉嵌入底层;其上的夹板有二孔,一边是放茶壶煮茶用,一边放像桶子的锅,可燉汤与温酒用;最上层则放备用的炭火。

“备具匣”是上浅下深的箱子,内有小梳具匣、茶盏、香炉、香盒、茶盒等,还可以装文房四宝;再加上图书小匣、股牌匣、香炭饼匣与诗筒等27。

装这些东西的作用是:

“以便山宿”,“携之山游,亦似甚备”。

二人咸以为山游时应当携以上四物,“束以二架,共作一肩,彼此助我逸兴”28。

文徴明这次在惠山茶会所用器具和冲泡方法也非常讲究。

蔡羽《惠山茶会序》中讲道“注泉于鼎,三沸而三啜之”,顾文彬在《过云楼书画记》中也提出“几上列铜鼎石銚之属”。

张谦德《茶经》中茶炉的记载有“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

四周饰以兽面饕餮纹,置茶寮中,乃不俗29”的说法。

这次茶会用的茶炉也是铜质地的“鼎”。

由此看来,不仅水是一流,茶具亦是“不俗”。

在冲泡方法方面,他们遵循“三沸三啜”之法。

《茶疏》饮啜篇30有提到饮茶之法云: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

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侯,以初巡为停停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

开之大以为然。

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芬剩馥,尚留业中,犹堪饭后供啜漱之用,未遂弃之可也。

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

但需涓滴,何论品尝,何知风味乎。

25同上,《出游篇》。

26【明】袁宏道着,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17《游高粱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82页。

27途利文具匣中还藏有裁刀、挖耳、挑牙、修指甲等物。

诗筒内藏红叶个笺,以录诗作用。

28【明】屠隆,《考槃余事》,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卷四,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6-90页。

29【明】张谦德,《茶经》(下篇《茶炉》)。

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

30同注释16。

第三章茶事与文徴明的生活

文震亨《长物志》香茗篇中提到: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

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

晴窗搨帖,挥尘閒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

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

坐雨闭窗,饭餘散步,可以遣寂除烦。

醉筵醒客,夜语蓬窗长啸空楼,冰絃戛指,可以佐欢解渴。

品之最优者,以沉香芥为首,第焚煮有法,必贞夫韵士乃能究心耳。

31

香茗有“辟睡魔、助情热、遣寂除烦”的功能,同时喝茶还须讲究人品。

屠隆《茶说》有章节专论对饮茶人的人品要求: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

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

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

”许次紓也认为:

“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点汤。

”这意味着只有品德精修之人才有资格体味到真正的茗香,而与心灵相通的知己相会方能篝火品茗。

因此茗茶不仅是明代文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品茶也具有了身份或品德象征的意义。

文人士大夫无不对茗茶亲爱有加,品茶问泉之风遂蔚为大观。

文徴明也不例外,他对茶的喜爱,不仅表现在他专门前往惠山泉去品茶;还表现在他对茶道的研究。

在他的诗作《煎茶》有句云:

“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烧松翠鬣香”32。

令童子“竹符取水”,不惜辛苦,为的是能够品尝到真正醇香的好茶。

翻阅文徴明的诗集,几乎处处都能觅到茶的踪影。

如:

一枕清风卧北窗,高楼六月似秋凉。

陶情图史忘贫病,夹耳笙歌欲老狂。

客至仅能修茗供,心閒聊尔续炉香。

淹留不觉斜阳尽,月印花梢上短墻。

33

又如:

落落高松下午荫,静闻飞涧激清音。

幽人相对无余事,啜罢茶甌再鼓琴。

34

在书斋中高卧北窗,在读书与书画雅事中陶冶情操,即使六月酷暑都宛如秋凉。

有朋友来访便拥炉煮茶,焚香高坐而谈。

而对坐斋中,品茗鼓琴更是再寻常不过的文人清雅的生活场景了。

文徴明早岁开始便在仕途频频失意,屡试不中。

虽然后来得到机会前往北京出任小官,但他显然不适合宦场沉浮。

所以在文徴明诗歌中大多充满了对文人生活的倡导和书斋雅事的留恋。

他描写自己书斋生活的一组诗歌如《岁暮斋居即事》:

 

31明】文震亨,《长物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杂家类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72-86页。

32“吴中诸公,遣力往宝云取泉,恐其进取他水以貽,乃先以竹作筹子付山僧,侯力至,随水运\出以為质。

此未经人道者,衡老拈的,可补茗杜故实”(《六砚斋二笔》卷二,《文徴明集》附录)。

33【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彚考》。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第569页。

34同上,第570页。

檐树扶疏带乱鸦,萧斋只似野人家。

纸窗邋邋风生竹,土盎浮浮火宿茶。

日色射云时弄彩,雨丝吹雪不成花。

庭中卉物凋零尽,独有苍松领岁华。

陋巷萧条少过从,燕閒真味泊然空。

荒鸡寂画深庭院,寒雀西风小树聚。

抚事蹉跎岁云暮,怀人牢落雨其濛。

罏香欲歇茶杯覆,咏得梅花苦未工。

35

一杯茗茶、一卷诗书相伴,面对窗外残雨,心绪便可得以宁静。

还有《暮春斋居即事》:

经旬寡人事,踪跡小窗前。

暝色连残雨,春寒宿野烟。

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

零落梅花瘦,风吹更可怜。

36

其他相关的诗句在文徴明诗集中比比皆是。

如“就中别有閒缘在,竹榻风炉自煮茶”37。

“高情更在樽罍外,坐对清香荐一茶”。

在这些诗句中无不充满了对茗茶的吟咏赞美,品茶成为生活的一种寄托,对於文徴明这样的书画家来说,其功用并不啻于书画本身。

除了自己饮茶以外,饮茶品茗在文徴明的交友活动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的友人也大多乐于此道。

他们不仅在文徴明斋中高会,还经常邀请他作回访。

如《雨中杂述》“客去茶甌歇,閒愁总上眉38”便提到了文徴明以茶招待客人,而客人离去后,閒愁拥心头的复杂情绪。

还有一次,文徴明的朋友邵宝赠给白巖先生惠泉水,刚好另一位朋友寄来阳羡茶,于是众人烹茶品茗,并请文徴明当众赋诗:

谏议印封阳羡茗,卫公驿送惠山泉。

百年佳茗人兼胜,一笑风檐手自煎。

閒兴未夸禪榻畔,月明还到酒樽前。

品尝只合王公贵,惭愧清风被玉川。

39

 

35【明】文徴明,《莆田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六,别集类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第1273-8页。

36同上,题名《暮春斋居即事》,第1273-9页。

37见注释21,《文徴明集》,《壮陶阁书画录卷十•艺苑真赏社本•诗稿真蹟》第960页。

38同注释35,《莆田集》,题名《雨中杂述》,第1273-52页。

39【明】文徴明,《莆田集》卷六。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六,别集类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73-48页。

文徴明还常常跟朋友一起去品试新茶,并有多首试茶小诗流传,如:

推脱尘缘意绪佳,衝泥先到故人家。

春来未负樽前笑,雨后犹餘叶底花。

矮纸凝霜供小草,浅甌吹雪试新茶。

凭君莫话蹉跎事,绿树黄鸝有岁华。

40

这首诗作是文徴明和王守“过復东堂时”所作,里面就提到了“吹雪试新茶”。

文徴明和王守是问茶的密友,他还有专门为王守作了《煎茶诗赠履约》云:

嫩汤自侯鱼生眼,新茗还夸翠展旂。

穀雨江南佳节进,惠泉山下小船归。

山人纱帽笼\头处,禪榻风花绕髩飞。

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

41

清代顾文彬在其《过云楼书画记》中提到,他见《惠山茶会图》后诸家题诗俱在,而独缺文徴明题诗,于是他便将这首诗移题,遂“觉有九龙峰下,松风茶烟,飘堕襟袖矣”42。

除《惠山茶会图》以外,文徴明亦有多幅以“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

比较著名的有《品茶图》、《茶事图》、《林榭煎茶图》、《乔林煮茗图》等,同时期的吴门茶题材绘画,还有唐寅《品茶图》、《煎茶图》,陆治《竹泉试茗图》等。

大量茶题材绘画作品的出现,是当时文人茶事兴盛的一个反映,也是绘画作品迎合当时社会趣味风尚转变的一个表现。

如文徴明在其《品茶图》43中题诗道:

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

穀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

这幅画作描绘的是在嘉靖(1531)辛卯的一天,陆师道来造访文徵明山间茶室。

穀雨刚过,正值茶事的好时令,友朋一起汲泉煮茗,又成为陶醉自然的一段佳话。

画中绘有一书斋,斋内两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