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4150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

《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

生物贵州省铜仁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

贵州省铜仁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一、选择题

1.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成元素如下表:

有机化合物

组成元素

C、H、O

C、H、O、N、P

C、H、O、N,很多种类还含有P、S

C、H、O,很多种类还含有N和P

请根据上表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玉米细胞核中不含甲类化合物B.酵母菌线粒体中不含丁类化合物

C.红螺菌细胞质中不含丙类化合物D.甘蔗细胞壁中不含乙类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甲为糖类;

2、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其中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丁为脂质;

3、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丙为蛋白质;

4、核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乙为核酸。

【详解】A、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细胞核中的DNA中含有脱氧核糖,A错误;

B、线粒体中含有核酸,B错误;

C、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为C、H、O、N,很多种类还含有P、S,红螺菌细胞质中含有蛋白质,C错误;

D、植物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不含核酸,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考生首先要能够识记组成生物体的四种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从而判断甲乙丙丁的化合物种类,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2.下列与教材实验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时,水解后需用蒸馏水

缓水流冲洗载玻片

B.淀粉酶与淀粉常温下混合后,快速置于预设温度环境中可减小实验误差

C.为加速健那绿染液对线粒体染色,可用适宜浓度的盐酸处理细胞

D.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橙黄色颗粒

【答案】A

【解析】

【分析】

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顺序:

取材、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时,水解后需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A正确;

B、应该先将淀粉酶与淀粉分别置于预设温度环境中,然后再混合,B错误;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因此用健那绿染线粒体时,不能用盐酸处理细胞,C错误;

D、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橙黄色颗粒,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检测脂肪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

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

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  )

A.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B.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

C.y只存在于细胞核中D.x可能是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则x表示蛋白质;“y含有化学元素N和P”,而细胞膜上没有y,说明不是磷脂,推测可能是核酸。

【详解】A、y可能是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A正确;

B、x是蛋白质,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能是载体,B正确;

C、y是核酸,包括DNA和RNA,细胞质中含有RNA,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核酸,C错误;

D、胃液含胃蛋白酶,可以将x分解,所以x很可能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和核酸的分布,组成,需要学生识记相关知识。

4.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

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

B.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C.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后,经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质发挥作用

D.人体成熟

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核孔是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最根本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的,A正确;

B、核膜具有2层膜结构,4层磷脂分子,B错误;

C、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有关,C错误;

D、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更没有核孔,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核孔是核质交流的孔道,允许某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小分子物质通过生物膜运输。

5.图为细胞中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图,A〜K为结构名称,①、②代表分泌蛋白分泌时转移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上产生水,I消耗水

B.完成过程①和②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C.J和K膜上附着核糖体,与其加工多肽链的功能相适应

D.E是叶绿体内膜,其上附着多种光合色素,与其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功能相适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核膜、B细胞膜、C叶绿体、G线粒体、J内质网、K高尔基体。

【详解】H是线粒体内膜,产生水,I是线粒体外膜,消耗水的阶段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A错误;分泌蛋白合成运输相关的具膜细胞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通过囊泡联系,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J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K高尔基体上无核糖体,C错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E上,D错误。

故选B。

【点睛】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相关的细胞结构有: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

6.一红色月季花瓣制成两组相同的临时装片,分别浸润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在2min后开始进入细胞

B.甲溶液中细胞体积与液泡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6min乙溶液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

D.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甲溶液的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处于乙溶液中的月季花瓣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

【详解】A、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从一开始就不断进入细胞,在2min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甲溶液的浓度,A错误;

B、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伸缩性小,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因此细胞体积的变化量小于液泡体积的变化量,B错误。

C、2-6min乙溶液中细胞逐渐渗透失水,细胞液的浓度不断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在2分钟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月季花瓣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大,D错误。

故选C。

【点睛】细胞和外界溶液浓度差越大,单位时间内细胞吸水或失水越多;如果溶质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则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

7.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图中b曲线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蛋白的数量

B.甲图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C.乙图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D.乙图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说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

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图乙是对胞吐和胞吞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是胞吞过程,b是胞吐过程,不论是胞吞还是胞吐都伴随着细胞膜的变化和具膜小泡的形成,因此胞吐与胞吞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

【详解】A、甲图中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故可能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其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A正确;

B、分析曲线甲图:

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其他因素如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B正确;

C、胞吞和胞吐是耗能过程,需要细胞内部提供能量,C正确;

D、胞吞和胞吐作用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胞吐和胞吞的过程、结构基础和意义,对于胞吐或胞吞过程与生物膜流动性的关系的理解的解题的关键。

8.2019新年伊始是乙型流感的高峰期,而奥司他韦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药物之一,其抗感机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神经氨酸酶活性,从而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

下列与此病毒及神经氨酸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氨酸酶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B.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

C.奥司他韦可直接杀死乙型流感病毒

D.神经氨酸酶中的氨基酸数量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的生活史包括吸附在宿主表面,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结构,从宿主细胞释放共四个步骤,而奥司他韦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

从这个信息中来理解该药物的抗感原理。

【详解】A、神经氨酸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其单体是氨基酸,A错误;

B、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其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B正确;

C、奥司他韦是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防止感染其他细胞,而不是直接杀死病毒,C错误;

D、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定性鉴定,但不能确定氨基酸的个数,D错误。

故选B。

【点睛】该题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病毒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病毒生活史的基础上来理解奥司他韦的抗感原理。

9.已知酸和淀粉酶都能促进淀粉分解,而碱不能。

下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在不同pH条件下测定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pH为3和9时,淀粉酶的活性不同

B.pH为11时,淀粉酶的活性完全丧失

C.先将淀粉与淀粉酶溶液混合,再调节各组混合液的pH

D.试管中溶液的pH由13调为7后,淀粉含量明显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

图示为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图,由图可知pH为7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pH在3~7时,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pH在7~11时,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pH达到13时,酶已经变性失活。

【详解】A、pH为3和9时,虽然淀粉剩余量相同,但在酸性条件下,淀粉会发生分解,碱性条件下淀粉不分解,所以pH为9时,酶的活性大于pH值为3,A正确;

B、pH为11时,1h后淀粉剩余量相对值小于1.0,说明淀粉酶的活性没有完全丧失,B错误;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该对酶进行调节pH后,再将酶和底物混合,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pH为13时,淀粉酶已经完全丧失活性,将pH由13调为7后,淀粉酶的活性不会恢复,淀粉含量不会明显减少,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在理解pH对酶活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酸性环境下淀粉也可以发生分解这个条件,因此pH也会影响淀粉的分解。

10.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不变

B.若在B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C.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D.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横坐标是反应物浓度,纵坐标是反应速率,B点前酶促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而B点及其以后酶促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是不再是反应物浓度,而是酶浓度等。

【详解】A.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B点时的限制因素不是反应物浓度,而是酶浓度,故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增大,A错误;

B.题意表明原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最适温度下酶活性最高,故若在B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减慢,B错误;

C.C点时的限制因素不是反应物浓度,而是酶浓度,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不变,C错误;

D.A点时的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而不是酶浓度,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要求考生理解温度、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准确判断出曲线中。

11.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类型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B.装置一中液滴不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D.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瓶中加入NaOH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CO2。

【详解】A、装置一液滴向左移动,说明消耗了氧气,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装置二液滴向右移动,说明产生的CO2多于消耗的氧气,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则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正确;

B、装置一液滴不移动,说明没有消耗氧气;装置二液滴向右移动,说明产生了CO2,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根据A选项可知,装置一液滴向左移动,装置二液滴向右移动,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错误;

D、装置一液滴向左移动,说明消耗了氧气;装置二液滴不移动,说明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CO2相等,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2.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B.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C.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b

D.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溶于有机溶剂,分离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所以随着层析液扩散时速度不同,溶解度大的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扩散速度慢;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原核生物)只含有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

【详解】A、层析液可以由石油醚、丙酮和苯混合而成,也可以用92号汽油代替,不能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缓冲液,A错误;

B、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不被破坏,B错误;

C、由图可知,蓝藻只有两条色素带,不含有叶绿素b,C正确;

D、层析时,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需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3.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30℃

B.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C.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10℃时的2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本题是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在读表时,要明确光照下吸收CO2的量为净吸收量,即净光合作用量;黑暗条件下CO2的释放了代表呼吸作用,看植物是否生长关键看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有机物的积累量=实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

【详解】A、不停地光照,净光合作用最大的是在25℃,所以25℃是最适温度,A错误;

B、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可以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当温度为25℃时净光合作用速率为3.75,呼吸作用消耗速率为2.25,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有机物的积累量为(3.75-2.25)×12=18,而在5℃、10℃、15℃、20℃、30℃、35℃时依据公式可得有机物的积累量分别为6、12、18、21、6、-6,因此,在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B正确;

C、不停地光照,35℃时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量为3mg/h,能够正常生长,C错误;

D、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可以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每天光照12小时,30℃时积累的有机物量是:

(3.50-3.00)×12=6(mg),10℃时积累的有机的量是:

(1.75-0.75)×12=12(mg),两者的比值为0.5,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运用单因素研究光合作用的能力,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关物质的计算能力,在计算时善于利用公式:

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消耗总量=净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消耗量+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

14.下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BD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突变

D.EF所对应的时间段,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

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

【详解】A.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这两个阶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

C.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份裂过程的任何时期,故BD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突变,C正确;

D.EF所对应的时间段,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细胞一分为二导致,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下列对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相关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A.a、b细胞染色体数不同,染色单体数相同

B.a、b、c、d细胞可出现于同一器官中

C.b、c细胞均含有两个四分体

D.b、c、d细胞均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

图a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因此属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图;图b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发生分离,因此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图;图c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并且具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图;图d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因此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

【详解】A、a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b细胞中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错误;

B、由于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因此a、b、c、d细胞可出现于同一器官中,B正确;

C、b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不存在四分体,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四分体,C错误;

D、d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解题关键能够识别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组个数等。

16.如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和DE段

B.甲、乙两图所示细胞都有2个染色体组

C.图丁中a时期可对应图丙的DE段,图丁中b时期的细胞可以对应图乙所示的细胞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

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乙图:

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丙图:

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丁图:

a组中染色体:

DNA=1:

1,b组染色体:

DNA=1:

2,且染色体数目减半;c组染色体:

DNA=1:

1,且染色体数目减半。

【详解】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丙的BC段,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丙图的DE段,A正确;

B、甲和乙细胞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图丁a时期没有单体,对于图丙的DE段,b时期有姐妹染色单体,而图乙所示细胞,没有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要经过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分裂,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准确判断各选项。

17.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凋亡蛋白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