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3629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 2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一语文26《孔雀东南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一语文2.6《孔雀东南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设想]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一些需要掌握的字词知识可安排在课前预习中解决。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学习时让学生从人物对话入手,体会其中的情感,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个性。

全诗很长,可指导欣赏关键或精彩的语段。

教法上,让学生读、感悟是重要手段,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3)理解铺陈、排比、比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歌咏美好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运用探究法,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探究故事浪漫主义结尾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过查字典、看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特殊词语先掌握

古今异义:

可怜、守节、自由、教训、驱使、区区、来信、处分、便利、逢迎、纷纭、交通等。

3、偏义复词:

作息、公姥、父兄、父母、弟兄。

4、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章脉络

2、归纳文中“相”“迎”“谢”“见”“适”在不同语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3、精彩语段的研读

教学难点:

文章如何通过人物对话彰显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助录音机播放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把学生带入凄婉伤感的情境当中。

听完歌曲,教师适时总结:

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

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不能长相斯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

为了摆脱独自徘徊的悲凉,他们选择了共同殉情。

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

终究,他们还是走在一起,好不令人掬泪的悲——“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叹的幸福——“死求同穴”......

二、以提问的方式检查预习

三、研习新课

在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章脉络,对全诗有一个整体把握。

(一)把握课前小序,概括其内容。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作诗的缘由。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根据情节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

课文按情节内容可划分为六部分: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三)以提问的形式把握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精彩语段的研读(选择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精彩语段来分析)

(1)速读全诗,找出诗中女主人公言行的语段,并揣摩人物心理,说说她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学生自读、分析形象、教师启发、引导、归纳)

兰芝自述段有教养、有修养、果敢刚强、有反抗精神

兰芝严妆段美丽坚强、遇事从容镇定

辞婆别姑段从容镇定、不卑不亢、善良有情

夫妻誓别段眷恋不舍、对爱忠贞

兰芝抗婚段忠于爱情、不慕富贵、遇事有主见

兰芝殉情段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

总结:

兰芝美丽,善良,坚强,忠于爱情,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对封建礼教有一种叛逆精神。

(2)以同样的方式分析仲卿、焦母、刘兄

仲卿:

懦弱、孝顺、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

焦母:

专横、冷酷、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代表

刘兄:

自私横暴、趋炎附势

四、课堂小结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主题,是汉乐府的特点之一。

而以人物形象的准确分析,又来源于对人物言语、故事细节的品读。

因此,细读作品是准确分析的基础。

汉乐府诗歌具有很强的叙述性,汉乐府塑造的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为他们在诗歌中别具一格的言行。

本文以丰富的情节塑造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个文学史长廊上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封建时代,爱情青年男女面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家长制而无畏无惧地坚持自己追求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课上提到的五个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课外再查找反映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收集两句名人对相关问题所作评价的评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比兴、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对悲剧故事却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尾的意义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分析《孔雀东南飞》中运用的比兴、铺陈排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本单元第四课已学过《诗经》中的篇章,学生已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所把握。

让学生从学过的诗文中举例,再次回顾赋、比、兴三种手法的特点

结合本课再次把握这几种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比兴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分析后教师归纳。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

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

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2、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结合初中学过的《木兰辞》体会这种手法的特点)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

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

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

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

(1)《木兰辞》里使用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学生发言,体会该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让学生找出本文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诗句(学生找准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教师归纳)

自述经历段:

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严妆”一段:

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

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太守家迎娶排场段:

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

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二、对文章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结尾的探究

1、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

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试举出一例,然后探讨一下,这样写表达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梁祝》中的“化蝶”也是这样的结尾。

本文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

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

“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

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流传至今的诗句也同样表达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如:

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课堂总结: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当焦刘化鸟,梁祝化蝶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

尽管我们可能会因他们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布置作业

1、自主学习与水平测试1-9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加强背诵

附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全文层次: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2019-2020年高一语文2.6《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四)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垓下歌》,大屏幕显示项羽歌唱片断及歌词;或背景用项羽垓下悲歌的图片,旁边显示歌词,抽生读,生齐读:

师:

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二、检查预习情况:

文学常识:

《史记》,司马迁

背景知识

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字词句:

1、课文疏通:

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师:

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军( )霸上  

(2) 王( )关中  (3)说( )项羽   (4)成五采() 

(5)此其志不在小()

师:

重点句子翻译:

(1)珍宝尽有之(被动句)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师: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第一件事:

曹无伤告密”。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

范增进言。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师:

项羽为什么大怒?

提示:

巨鹿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政治地位,使项羽高居诸侯上将军的位置。

此时的项羽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义中的最大功臣,也习惯了天下诸侯对他的尊崇和敬畏。

但是,他没有料到刘邦竟然抢先一步,先行入关。

按照事先与刘邦的约定,无论项羽有多大功劳,关中王都应该给刘邦。

这是项羽心中最难咽的一口气!

师:

范增的进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

范增发现,贪财好色的刘邦,入关之后竟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刘邦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收买人心,志存高远。

就这一点而言,范增比项羽高明,他看出了刘邦远大的政治志向,力劝项羽尽早解决刘邦的问题。

师:

全班齐读第一段。

矛盾激化,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开端,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事态又将会如何继续发展。

师: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毋()从俱死也 

(2) 鲰()生说我曰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要()项伯  (5) 沛公奉卮()酒为寿  (6)毋内()诸侯

师:

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具()告以事  (4)沛公今事有急(),亡(古今义)去不义  (5)不可不语()   (6) 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  (7)备他盗之出入(偏义副词)与非常也  (8) 非常(古今义)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师:

提问重点句子: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在疑问句末相当于“吗”)?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师:

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

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

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三是“刘项约婚”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师:

 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他们两人的“义”有和不同?

提示:

项伯完全低估了张良。

张良是何许人也?

他是刘邦手下的“三杰”之一,也是楚汉战争中一等一的谋士。

他一眼就看穿了项伯的人性弱点:

将个人义气置于集团利益之上。

所以,他紧紧抓住“义”这个字做足了文章。

他说: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意思是说:

我是替韩王护送刘邦的,如今刘邦有了危难,我却逃走了,这恐怕不够义气,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这番话是要让项伯明白:

你来救我是出于“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

正是这个“义”,迫使项伯不得不同意张良把这一绝密军情告诉刘邦。

师:

刘邦追问张良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刘邦连续向张良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君安与项伯有故?

刘邦在理解了张良传授的计谋之后,对张良和项伯非同一般的关系立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表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极高。

刘邦在解除了疑虑之后,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

孰与君少长?

刘邦的这两个问题大不一样,前一问是表达他心中对张良的疑虑,后一问是解除了疑虑之后所采取的行动。

在张良的指导下,刘邦立即实施了哄骗张良的行动。

这又是刘邦善纳意见的一方面。

为什么要哄骗项伯呢?

因为项伯是此时唯一能够给项羽传话的人,而且又是一个政治糊涂虫。

所以,争取项伯、哄骗项伯成为刘邦的第一要务。

师:

刘邦与项伯的会面与谈话,又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项伯一入帐,刘邦立即敬酒,并马上与项伯订为儿女亲家。

这是刘邦既实用又高明的一手,此计并非出自张良,张良仅仅是告诉刘邦要哄骗项伯,说你自己不敢背叛项王,并没有要他和项伯订为儿女亲家;但是,刘邦想到了,并且一见面就订成了。

刘邦的世故,可由此见出。

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初次见面,往往有一种陌生感,但是,刘邦却有这样的天赋,他能够在第一次见面时,迅速击碎两个人之间的陌生感,这是一种非常强的危机公关能力。

这使刘邦能与项伯一见面就结为儿女亲家。

此时刘邦一心想的是拉拢项伯,至于这门婚事是否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幸福,自然不在考虑之列。

(刘邦的薄情寡义)故事:

那是在彭城之战失败之后,刘邦在逃亡的路上遇见自己和吕后生的一儿一女。

刘邦看见项羽的追兵离得近了,为了逃命,一次又一次地将亲生儿子、女儿从车上踹下来。

后经夏侯婴苦苦劝告,才让儿子和女儿和他一同乘车逃命。

师:

大家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师:

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师: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者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6) 范增数()目项王

师:

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然() (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 范增数目()项王  (7) 因击沛公于坐()  (8) 不()者, 若属(为……所 :

表被动)皆且为所虏  (9) 翼()蔽沛公

师:

提问重点句子: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师:

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

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师:

刘邦与项羽的对话,分别看出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这段话出自刘邦之口,更是不容易。

《史记》中刘邦有三种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汉王,三是高祖;因此,《史记》写刘邦说话,最多的是“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

 但是,这个动辄“骂曰”的刘邦,此时对项羽却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骂人话都没有。

可以说,对刘邦一生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而项羽听着这些舒心,使他又找回骄傲与自信的话,竟然将自己的内奸和盘托出,毫无一点政治警觉性。

刘邦权谋善变,项羽粗鲁直爽,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

师:

座位安排又表明了什么?

提示:

战国秦汉时习俗,面向东的座位最尊贵,其次是面向南,再次是面向北,最后是面向西。

鸿门宴上,项羽面向东坐,是最尊贵的位次;范增面向南坐,是次尊贵的位次;刘邦面向北坐,是第三的位次;张良面向西坐,是最下一等的位次。

项羽坐在最为尊贵的面向东的位置,表现了项羽以诸侯总盟主自诩的心情;刘邦坐在位次第三的面向北的位置,让项羽、范增坐上位,从行动上有意表现对项羽的尊崇。

刘邦的做秀谦恭,项羽的自负自得,在位次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谋士范增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群臣隔膜,是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师:

项羽留饮,情节本来已经缓和,“舞剑”发生,大家都知道后世流传的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出自于此。

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师: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四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1)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 瞋()目视项王 (4) 目眦()尽裂  (5) 项王按剑而跽()曰 (6) 拔剑切而啖()之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8)刑人如恐不胜()

师: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师:

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2)头发上()指  (3)哙拜谢() (4)臣死且()不避 (5)刑()人如恐不胜() (6) 而听细说()

师:

提问重点句子: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师: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提示:

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师:

樊哙与项羽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提示:

樊哙闯帐后,借题发挥,慷慨陈词,与刘邦前后呼应。

一是以亡秦作比。

二是拈出怀王之约。

三是与刘邦前后呼应。

四是出自武夫之口。

(有勇有谋)明明是满口谎言,樊哙却说得振振有词,煞有介事;明明是被人欺骗,项羽却似乎真的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过之人!

刘邦集团的团结一心,项羽本人的政治幼稚,昭然若揭。

师:

樊哙闯帐后,项羽不但不治其罪,反而称其为壮士,赐以卮酒,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重义重信,豪爽耿直,颇有与樊哙“惺惺相惜”之感,是将帅之才,却不是君王之料。

     师:

大家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课文。

师:

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的斗争从刘邦谢罪,矛盾缓解到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最后樊哙闯帐,达到高潮。

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师: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五,六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1)如今人方为刀俎()  

(2)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3) 道芷阳间()行  (4) 度()我至军中 (5)沛公不胜杯杓()

师:

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1)会()其怒  

(2)相去()四十里 (3)道()芷阳间()行  (4)度()我至军中  (5)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师:

提问重点句子。

(1)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 项王曰:

“沛公安在?

师:

这三段讲述了哪几个情节故事?

刘邦脱逃  张良留谢  刘邦诛曹 

师:

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

提示: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刘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

张良的精明强干已经被刘邦所了解,所以,刘邦特地选张良作为善后人,留下来善后。

项羽与刘邦的驻地相距四十里,但是,刘邦逃席走的是小道,只有二十里。

即使如此,他仍然仔细交代张良,务必等到他回到大营,才能进帐辞行,以免范增再生事端。

刘邦的精细、老到,项羽怎么能比得上?

师: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

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师:

大家熟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记住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

2、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

师:

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就此结束,下面我们来把文章的结构梳理一遍。

提示:

本文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策,刘项约婚 高潮--刘邦谢罪,范增举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师: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师:

鸿门宴是为谁设的一场宴会?

最后得利的人又是谁?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结局?

(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方面去谈)

师: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刘邦与项羽集团我们可以分作四大类别:

主帅,谋士,武将,内奸。

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一小组分析一人物形象,然后派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