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终结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3062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8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终结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特终结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特终结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特终结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特终结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特终结者.docx

《中特终结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终结者.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特终结者.docx

中特终结者

中特终结者

题目

1、文化内涵和结构~~~~~~~~~~~~~~~~~~~~~~~~~~~~~~~~~~~~~~~~~~~~~~~~~~~~~~~~~~~~~~~~~~~~~~~~~~~~~~~~~~~P2

2、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内在契合性的表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和结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

6、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有什么特征?

~~~~~~~~~~~~~~~~~~~~~~~~~~~~~~~~~~~~~~~~~~~~~~~~~~~~~~~~~~~~~~~~P4

7、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一个自然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8、你如何认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9、“两型社会”的内涵以及建设的途径是什么?

10、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11、国家现代化的不同道路问题。

~~~~~~~~~~~~~~~~~~~~~~~~~~~~~~~~~~~~~~~~~~~~~~~~~~~~~~~~~~~~~~~~~~~~~~~~~~~~P5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及对策建议。

13、为什么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

14、为什么说创新是不同时代的永恒话题?

15、关于“山寨文化”现象与创新。

导论思考题~~~~~~~~~~~~~~~~~~~~~~~~~~~~~~~~~~~~~~~~~~~~~~~~~~~~~~~~~~~~~~~~~~~~~~~~~~~~~~~~~~~~~~~~~~~~~~~~P7

16、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1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进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们必须加倍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请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8、面对中国的发展,国家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1讲基本国情思考题~~~~~~~~~~~~~~~~~~~~~~~~~~~~~~~~~~~~~~~~~~~~~~~~~~~~~~~~~~~~~~~~~~~~~~~~~~~~~~~~~~~~~~~~~P9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讲经济建设思考题~~~~~~~~~~~~~~~~~~~~~~~~~~~~~~~~~~~~~~~~~~~~~~~~~~~~~~~~~~~~~~~~~~~~~~~~~~~~~~~~~~~~~~~~P11

2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24、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

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3讲政治建设思考题~~~~~~~~~~~~~~~~~~~~~~~~~~~~~~~~~~~~~~~~~~~~~~~~~~~~~~~~~~~~~~~~~~~~~~~~~~~~~~~~~~~~~~~~~P15

25.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6,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27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

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4讲文化建设大纲思考题~~~~~~~~~~~~~~~~~~~~~~~~~~~~~~~~~~~~~~~~~~~~~~~~~~~~~~~~~~~~~~~~~~~~~~~~~~~~~~~~~~~~~~P17

28.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9.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

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就可以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请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

30.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5讲社会建设思考题~~~~~~~~~~~~~~~~~~~~~~~~~~~~~~~~~~~~~~~~~~~~~~~~~~~~~~~~~~~~~~~~~~~~~~~~~~~~~~~~~~~~~~~~P19

31.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

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33.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

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6讲生态文明建设思考题:

~~~~~~~~~~~~~~~~~~~~~~~~~~~~~~~~~~~~~~~~~~~~~~~~~~~~~~~~~~~~~~~~~~~~~~~~~~~~~~~~~~~P21

34、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5、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36、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请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7讲共产党的建设思考题~~~~~~~~~~~~~~~~~~~~~~~~~~~~~~~~~~~~~~~~~~~~~~~~~~~~~~~~~~~~~~~~~~~~~~~~~~~~~~~~~~~~P22

37、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38、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8讲当代中国与世界思考题~~~~~~~~~~~~~~~~~~~~~~~~~~~~~~~~~~~~~~~~~~~~~~~~~~~~~~~~~~~~~~~~~~~~~~~~~~~~~~~~~~P23

40.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41.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

如何认识和评价估计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42.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

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

答案

1、文化内涵和结构

狭义的“文化”内涵: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传》。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马克思关于“文化”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

”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文化即“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泰勒关于“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等。

文化是过着社会生活的人所特有的,社会是文化的主体。

.广义的“文化”内涵: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总之: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

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

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

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时的一种自我对话和观察的方式。

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

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高级文化(high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deep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2、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内在契合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哲学(19世纪)-物质本体论、实践思维论。

中国哲学:

理本体或心本体、现世的务实论,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其内涵严整性和实用效应到宋明时代发展到顶峰。

程朱陆王吸收道佛思想方法,将儒家道德说教发展为哲学,兼顾了天人、道体、心性、知行等思考,进一步为内圣外王的价值人生和纲常伦理的社会理想提供了统一的逻辑认知和信仰原则,成为统摄人心、维系政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处相融的特性:

其一,传统儒释道是中国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富于实用理性,关注人生,注重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远承古希腊人文理性、近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历史实践的基本观点相通;

其二,中国文化有阴阳变易、对立统一等丰富的辩证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相通之处;

其三,儒家讲调和,也承认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讲民本、爱民、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讲夷夏之防,也讲大一统和世界大同。

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反抗压迫、追求平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相通。

其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在研究思路和价值理念上是同质性的,即:

本原或本体与万事万物或现象统一于现实生活世界,本原或本体内在于万事万物或现象,万事万物或现象分有本原或本体。

这些相通相合之处,是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人接受,与中国文化相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取代或改造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人意识的现代化,实质表现为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矛盾发展和变革中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社会化形式和满足身心需求形式内容的变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和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理论的结构: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表层:

关于重要历史事件的历史结论。

中层:

社会历史理论深层:

关于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

西方马克思学,东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的列宁斯大林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马尔库塞---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为:

(1)文化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融合的过程、因此具有浓郁的民族性;(3)在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文化都强调实事求是,因为文化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只有多元文化的相互监督,才能保证主导文化的正确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高度的民主性;(5)文化源自群众,群众创造历史,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广的群众性;(6)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早由东欧社会主义学家提出,之后中国创造性的发展应用,这说明其具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特点。

1.鲜明的时代性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浓郁的民族性

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不管人们如何认识体现主流文化的电影《云水谣》

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民为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4.高度的民主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继承优良民主传统,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

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5.深广的群众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

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市场空前繁荣

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

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

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

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

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

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

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过程,而且是在人与人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为先导,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历史经验证明:

“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国无宁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

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我国目前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具体归结为八个方面-也是文化建设的重点:

(1)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2)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3)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4)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6)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7)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8)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总之,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目前文化建设存在的八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核心价值观和思想理论凝聚力不强,理论信仰和基本价值观缺乏基本共识。

其客观原因是市场经济价值理念的冲击,主观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工具化的定位。

践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本之道。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