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组.docx
《初中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组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方案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初中数学资源网更新时间:
2006-5-59:
13:
10
一、课题提出
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处于真正具体落脚点的地位,具有综合、集结的性质。
教学组织形式的沿革,反映了教学理论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它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也因而成为西方当今最受欢迎的教学策略之一。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集体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本选题针对我国实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在理论上企图吸取国外教学理论的精华,从而丰富、深化和完善我国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组织形式理论;在实践上,企图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移植、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本土化,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要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
同时《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中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确很重要。
2.现实状况。
目前数学教与学方式上存在着种种弊端:
要么是学习没有目标或目标不能落实;要么是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要么是教师作“高级保姆”,事必躬亲,样样包办;要么是教师主观臆断,脱离学生实际;要么是教师生硬说教和高压恐吓。
尤其突出的是: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被动学习、轻自主学习。
总之,数学学习方式亟待进一步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假设
(一)理论依据
1、卢梭活动建构理论
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是个体与他人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强调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思考与反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2、主体教育论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把符合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要求的教育影响,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
因为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心理上才能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兴趣和情感,在认识上才能产生当当家作主积极学习数学的理念。
3、动机激发论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每种情感都有三个方面,即客观情境、情绪反应和自觉体验,情境首先产生情感,进而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
动机激发论旨在创设一种每个人对达成集体目标做出努力的公开承诺的情境,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关系相互作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
“合作”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小组目标、小组分工、角色分配与轮换、集体奖励等方式激发每个学生“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德情感,通过感染、舆论、集体荣誉等体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感悟到只有自己努力对小组做贡献。
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4、需要满足论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需要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因,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
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
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他们在和睦的气氛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所以我们要设法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合作”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享成功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促进发展论
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促进发展论的倡导者认为:
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
在“最近发展区”概念中,维果茨基强调教育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同时也体现与能力较强的同学的合作中。
“合作”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学生内部的争论、磋商、讨论、协调等方式,达成某个问题的共同意见与解决办法,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每个人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课题的界定
1、“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这种小组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而且,学生们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的管理的情况下来进行学习的。
这样看来,合作学习的含义很广,它包括了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各种形式,但它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小组,这便把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学生小组活动排之于外了。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2、“合作”学习方式:
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10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在每个小组活动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依靠,一句句闪烁着童心的诗歌喷薄而出。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的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使我们所立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方法更科学,以保证课题的研究质量。
2、调查法:
运用座谈、问卷等方式,向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现状,并对此作出科学的分析。
3、个案研究法:
为了研究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形成过程,对某一个学生或某一个小组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一般规律。
4、实验法:
在学习方式的实验阶段,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这一学习方式的实践操作效果。
5.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6、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小组“合作”的途径、方法和原则。
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搜集反映小组“合作”学习中事实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和加工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作为“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学习方式观念转化的研究。
3、小组“合作”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
4、如何把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5、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
6、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7、小组学生“合作”学习评价标准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过程,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融合。
2、转变观念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向导、参谋、设计师、管理者和参与者。
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和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5年3月—2005年4月):
进行调查分析,确立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向市教科所申请立项、开题,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
(二)实施过程(2005年5月—2008年2月)
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行动研究。
不断实践,定期总结,每学期都有阶段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
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
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七、预计成果形式:
1.课题的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合作”学习活动特色设计方案辑集;
4.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实录。
初中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组组长:
王建华
课题组副组长:
黄云龙
课题组成员:
黄云龙 陆建英 赵国清 高玉根
张祥英 吴建军 陆建宏
实验学校:
常熟市杨园中学
实验对象:
初一(3)、(5)班
初二
(1)
(2)班
初三(3)(4)(5)班
实验时间:
2004年12月~2007年12月
设计时间:
2004年12月
初中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形成与思考
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基础教育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
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颁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推行素质教育的新高潮,开创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初中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后备力量。
2、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苏州地区,历来把重教、兴科研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教科研处在全国领先地位。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理念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进入了苏州地区的每一所中学。
新课程的实验已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至2005年6月使用新教材的首批学生即将中考。
如何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靠一线初中教师的实践与研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学生是探究的主人,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态度、情感、价值观。
3、地处常熟南大门的杨园中学,随着高中的撤销,规模有所缩小;近几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不大,现代化装备相对滞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够神速。
就农村中学的条件、现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002年我校实施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我们选取了《初中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二、本课题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1、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成效的途径。
它强调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
2、发现式学习:
其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不是由教师现成地给与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
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发现过程,是认知结构重组过程,是内部思维的外在操作过程。
3、美国心理学家认知派的Zimmerman认为,学生的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主动的。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力争让学习内容趣味、好玩,就地取材,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气氛活跃,提高参与率。
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要层次说认为:
在个体的个性中包括不同的需要层次,这些层次由低向高发展,“自我实现需要”是需要层次的顶峰。
人作为高级动物,有自然属性,有与生俱来的自然需要。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有社会属性,有劳动、交往、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
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是“符合”,即学生在学生群体中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自我实现一是学生通过自我操作、自我思考、自己阐述给本组其他学生实现的,二是通过综合小组研究成果向全班公布,全体共同提高而实现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由此可见协作、伙伴帮助对于意义建构十分重要,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把“交流与合作能力”视为当今学生必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开展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家长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促进学生间、师生间、亲情间的感情交流,融洽人际关系,促成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四、本课题实施研究的基础
1、软件基础:
有市教科室有关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有校领导的锐意进取,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科研气氛浓烈。
近几年来有十多位教师的几十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年会上交流,有四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有一位教师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
2、硬件基础:
本校有常规的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二个电脑教室,普通教室内装有二机一幕。
这些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加之学校地处农村,砖、土、木等物品的获取比较容易,可谓合作交流学习的道具垂手而得,农作物生长情况、农民生活现状、民风田园风光等等合作交流的素材比较丰富。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阻碍学生发展的许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时间、地点、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度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界限。
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衔接,更要加强情感的沟通与共鸣。
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适度少讲,开拓学生多思善问的时间与空间,师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竭力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简言之要达到:
情感沟通与保护学生主动性的目标。
2、变单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为引导学生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人与人和谐相处。
简言之要达到:
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的目标。
3、“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对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十分重要。
遇事要认真思考、独立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剖析身边的事物,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加以归纳整理。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并非对立,更不矛盾。
独立思考有利于合作交流,我们反对不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考,急于展开合作交流,这是不利于认知的发展的。
简言之要达到: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交互使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于学生模糊不清、容易混淆、疑难不明方向、面广量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概率预测是比较适宜于使用合作交流的。
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素材适宜于合作交流?
显然不分清红皂白,每一课、每一节、每一知识点都来进行合作交流是愚蠢的作法。
例如有理数概念的引入、与数学有关典故、史话的解释等采用合作学习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
根据新教材的内容编排,逐一仔细梳理一遍,将适宜于合作交流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挑选出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整体把握。
2、合作交流的常见类型:
根据我们近几年来的实践以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初步归纳如下四种常见类型:
(1)操作演示型
(2)讲解解释型(3)作业展示型(4)争论辩解型。
在什么样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采用何种合作交流的类型,才能效果最佳,同样是我们研究的任务之一。
3、合作交流学习时空研究。
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保证。
合作交流学习的主战场要放在课堂上,便于教师掌控交流的情况。
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合作交流及合作交流的所有过程都放在课堂上处理。
有些合作交流需要前期准备,需要取得家长的帮助,学生本人化时间去深思,这些为交流作准备的动作要建议学生放到课外去。
因此我们要研究:
如何适度、有条件地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对合作的束缚。
4、合作交流结果的研究。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习结果,并把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比对,以便能更好地自我评价。
在实际合作交流中,由于时间、空间、智力因素等的限制,学生的合作交流往往会“重形式轻规律研究”,仅仅停留在好玩、有趣是远远不够的。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交流是为了探求规律,学生合作交流的落脚点是:
找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作一般意义上的指导,还要深入分析某些小组合作学习失败原因?
某些小组合作学习与预期偏差很大的原因?
研究之后采用恰当措施,指导学生进行以后的合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合作交流常需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离不开实实在在的事物或数据。
例如抛掷硬币,扑克牌中随机抽一张,期中考试本班的数学成绩……当然直观是手段,抽象是目的,通过有形的直观促成学生无形的抽象。
2、整体性原则。
实验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
即使后进生也要让他们在知识、智力上有所提高。
3、个体性原则。
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心声,把握合作交流的脉搏,承认学生思维的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我们要去作个别指导;欣赏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正因为思维的多样性才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张扬学生的个性,促成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4、循序渐进原则。
合作交流的实践活动要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个人与班级的能力,在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大合作交流的量,提升合作交流的质。
在初一刚开始时适宜低起点、低要求,手动起来,脑子动起来。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合作交流时,要求逐步提高,难度逐步增加,复杂程度逐步加大。
5、巩固性原则。
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和运用,更不可能发展记忆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反复,但不要机械地重复、做好了,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有新突破、新发展。
6、科学性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育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要结合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制定合作交流的方案,形成一定风格的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研习“合作交流学”理论,明确合作学习的内涵、外延,加强理论指导。
2、实验法。
选定实验对象,召集课题组成员对实验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控制实验的条件,把握研究的深广度。
3、调查法。
采用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班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策,进行实验过程的调查,及时改变条件,控制无关变量。
实施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因班施教。
4、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比较、评价和概括,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和效率。
5、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合作小组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报告,然后由点致面铺开。
6、行动研究法。
研究学生在现有资源和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合作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关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注学生个体,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发现真实教育情境中的问题。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经常性的反思,写好反思日记。
鼓励并督促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反思,特别要反思错误,善于纠错。
7、适当采用计算机等辅助科研手段。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观摩课、公开课。
根据研究进程,结合本校工作安排,利用片校公开课、开放日等活动,展示局部、阶段性研究成果,找出不足之处,修正研究偏差。
2、合作学习的调查结果、心得体会、实验报告。
课题组成员要不忘使命,做有心人,勤动手,善于思考,将研究的点滴收集整理成文。
3、系列论文。
围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推广成功经验。
4、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定为2004年12月~2007年12月,具体分为:
1、研究准备阶段(2004年12月~2005年2月)
这一阶段完成课题酝酿、资料整理、文献研究;人员选定,明确分工,进行短期学习与培训;学校班级的现状分析与研究,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的整体设计,实施步骤的分解、细化,制定操作细则与规范。
2、研究实施阶段(2005年3月~2007年9月)
这一阶段,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总体设计方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内容,确立实验方法、子课题研究,按实验细化步骤与操作细则及规范步步推进。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不断进行总结,纠正实验中不恰当的做法。
邀请专家对实验进行评估,调整计划,取得中期研究成果。
3、研究总结阶段(2007年9月~2007年月12月)
这一阶段,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评定;分析、总结,深化研究,扩大战果;针对此课题研究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完成结题,将成果加以推广。
常熟市杨园中学
初中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组
二○○四年十二月
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课题研究方案沛县胡寨中学杜法永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免费教育文稿网,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刚、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
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针对性。
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
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指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2、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具体做法为:
(1)预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2)听课方法的指导。
要求学生一听、二思、三记。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要求学生做到一化、二画、三表达。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列、三做。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针对学生知识面、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则采取不同指导方法;2、实践性原则学生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
3、实用性原则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用较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