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784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时政热点:

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

姓名: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余秋雨说:

“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 四大发明有原创性                                              

B. 发明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必然关联

C. 应有六项重要发明                                              

D. 重要的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2.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霍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

这反映了中医(   )

A.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B. 具有迷信色彩             

C. 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D. 理念发生变化

3.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

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

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

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 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 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

C. 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 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4.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

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B.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 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5.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

这反映了()

A. 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B. 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健全

C. 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6.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

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

据此可知(   )

A. 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 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 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 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

“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

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

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

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

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

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

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

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

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

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

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8.中华医学源远流长:

材料一:

中土医书,方论浩繁。

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

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

盖中土风俗,平日视医学为末技,待医士如贱工。

——(英)合信《医学五种》(1858年)

材料二:

清朝末期,西医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立1门中国医学和16门西医学科,但将前者列为首位。

一些顽固中医“既不愧不学无术,以人命为草菅,反而造谣诽谤,大有不与西医两立之势”。

   民国初年,蔡元培、鲁迅等把中医学当作文化糟粕加以反对。

1919年,民间成立“中医改进研究会”,系统整理中医学说,吸收西医科学改进中医。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

“中医学校讲授与实验既不以科学为基础,故不在学制系统之内。

   建国后,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实现中医科学化。

”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实现卫生工作全面大跃进”。

60年代后期,中医被称为“复古倒退”,大批中医教学、研究机构被取消。

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肯定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都要大力发展”。

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

(1)阅读材料,概括阻碍传统中医发展的因素。

(2)阅读上述材料,以“挑战与发展”为主题,对中医的变迁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

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

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

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

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

……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

“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

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

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租界引入了一系列西方的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颁行了许多卫生行政法令,使租界的公共卫生坏境大为改善。

   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于1902年设立天津卫生总局,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

此后,清廷于1905年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卫生”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

次年的官制改革,又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卫生科亦升格为卫生司。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的卫生行政机构隶属于内务部,设卫生司,总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宜。

1913年政府将内务部卫生司又降级为卫生科。

1916年虽恢复了内务部卫生司建制,但学校、工业和军队卫生却分别由教育部、农业和商业部以及陆军和海军部管理。

   1918年,为了应对绥远、山西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北洋政府成立了临时性的防疫委员会,并为解决各地防疫、检疫名称级别编制混乱,制定了省区防疫机关暂行编制。

次年,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

该处生产的生物制品,到1934年共达48种,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与警政司并立的卫生司。

随后,又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

同年,还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卫生处和卫生局,并在各大海港及边境要地设立海陆检疫所。

到1947年,全国已有26省设立了卫生处,各省辖卫生机关共214个。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的演变特征,并说明其演变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八纲辩证是书中贯彻辩证论治的具体原则。

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纲领。

八纲辩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用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为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材料二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

他把药物分成矿物药、植树药、动物药。

材料三 2009年12月17日,由北京多家中西医科研机构联合研制出来的世界首个抗甲流中药方——金花清感方,现已进入新药研发阶段,有望为全球治疗甲流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

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以及对410例甲流轻症患者的临床研究,均证实“金花清感方”是治疗甲流的一剂有效方药,与达菲效果相当。

这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严格的医学方法来评估中医药对甲流的治疗效果。

甲流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科研和医疗机构就开展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甲型H1N1流感患者头痛咳嗽症状、缩短退烧时间等方面效果明显。

(1)材料一中的“书”是指什么?

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什么?

如何评价其价值?

(3)根据材料三,谈谈今天应如何对待中医理论?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

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

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

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

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

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含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

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

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关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

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0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在2019年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

请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渡。

20世纪60年代,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全球疟疾的发病率上升。

1967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并担任项目组长。

屠呦呦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最终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失败了190次之后,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说: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在评价屠呦呦的抗疟贡献时说:

“青蒿素联合疗法对全球疟疾防控做出卓越贡献,这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

”至今这位年近90岁的老科学家,仍然将全部的精力花在青蒿素的科研上,努力把中国中医科学院青高素研究中心打造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科研平台

——摘编自徐婧《屠呦呦:

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作为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屠呦呦的历史贡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

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

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

这一时期德、法、意、英等国出版针灸著述57种,介绍了针灸理论与实践、针灸对关节炎和风湿痛风等的临床疗效及成功案例。

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经传教士之手或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术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近代西医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合信、傅兰雅等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教会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

他们所译述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

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

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

他们医术精湛,著述宏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花是中国所认识的最古老疾病之一。

16世纪下半叶,人痘接种开始在长江中下游施行;18世纪时,一位痘医声称:

“中土高贵之家的子女80%都经过人痘接种”。

这一时期,政府通过惠民药局等向贫民提供医疗帮助的传统最终消失,施方上的慈善家组织起施医局,给一方乡里提供药品和医疗照顾。

中国人对隔离检疫缺乏兴趣,道学家宣称:

当一个人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留下来照顾病人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力量会使疫气不敢近身。

17-18世纪,天花对英国的侵袭程度增强。

与腺鼠疫的长期斗争使英国人懂得检疫和隔离的价值,各地建立了用于隔离天花病人的传染病院。

在理性化思潮的刺激下,一批具有社会良知的中产阶级涌现出来,由私人慈善组织资助的门诊医院和小诊所相继问世,致力于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1760年以后,由君士坦丁堡传入的人疽接种技术在罗伯特・萨顿的革新下变得更加简化、安全,得到广泛接受。

18世纪90年代,杰出科学家爱德华・居纳开始推介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落并通过广东传入中国,但到新中国成立前天花发病率仍高达200/10万。

——摘编自(美)肯尼思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英两国在应对天花时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相对于中国的有效应对措施,并简析其施行的历史背景。

(3)英国的应对方式对当代中国的流行病防治工作有哪些启示?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大量集中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

马萨诸塞州卫生局在其报告中谈到该州河流被严重污染,已经不适合作为家庭用水供应。

这份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在19世纪美国的大多数城市中都是存在的,水体污染往往是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

为了创造卫生、健康的城市环境,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为解决城市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

1888年,普罗堆登斯组建了第一座市立的细菌学实验室。

5年后,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

到1910年,超过1000万的美国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过滤的水,使得纽约、费城、波士頓的死亡率至少下降

.除由市政修建统一的下水道工程之外,19世纪80年代,环卫工程师们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最新成果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

这些努力的结果就是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1908年1月,芝加哥市议会通过了城市规划,并授权市长组织一个委员会来研究和推动这一规划。

此后,城市规划逐漸得到每一个城市的重视。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承继古代城市而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很难适应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欧美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

传教医生认为“对于引起疾病的神秘因素的恐惧也势必成为基督教进步的障碍”。

因此,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突出成效领域有:

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

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

上海租界自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

到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上海积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华界。

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1916年成立中华卫生教育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

从总体上说,在民国年同內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地城市较差。

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与中国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

近现代

先秦:

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

《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

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

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

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明清: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上表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

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时珍的科学创造,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刺激,更受到明代中后期文化领域掀起的革新思潮的鼓舞。

他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历代医学、药物学,博览群书,批判地汲取历代医药学成果,从而完成了《本草纲目》。

他把1892种药物分为16部,依次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最后是“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排列次序,富有实用科学价值。

——据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材料二:

曼陀罗花的特性当时无人知晓,而且名称不一。

李时珍按照古籍的描写,到武当山访问药农,并亲身进行了种种尝试。

“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

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

”说明笑或舞不是来自采花者,而是麻醉后的表现。

另外,经过多次尝试,李时珍还准确弄清了曼陀罗花同火麻子花合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知道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摘编自赵坤《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本草纲目》反映的李时珍的科学成就。

材料一同时指出了李时珍取得成就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什么具体成果?

他采用了怎样的科学探究方法?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学到李时珍的哪些优秀品质?

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末民初,一些了解西方科学和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传统医学提出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欧化思潮、反传统主义对传统中医的命运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余云岫(1879﹣1954)于1908年入大阪医科大.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汉医遭到废止,日本医学得到全新发展,给了余云岫强烈的刺激和启示.他把在日本学到的西洋医学和早年学到的中医两相对比,后者无疑相形见拙.由此他发出了“长习新医,服膺名理(即近代科学)”的感叹.1917年,余云岫著《灵素商兑》,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理论,要求“坚决消灭中医”,但也承认很多中医的药方医案还是宝贵的,其所谓“废医存药”的观点,几乎被认为是中医科学化的唯一道路.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余云岫对中医药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余云岫对中医药态度的原因.

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伍连德1879年生于马来亚槟榔屿,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07年受清政府邀聘回国任教,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

1910年底肺鼠疫在东北大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吉林、黑龙江两省死者高达数万人,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派兵要挟。

清政府迫于形势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他不避艰险,深入疫区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