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746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厘米

课型

新授1

设计者

使用者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知识:

经历用不同工具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估测的意识。

能力:

在建立厘米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能力,培养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新思考

(一)故事情境:

1、师讲:

小熊猫量衣服的故事。

(课件)

2、请同学们帮小熊猫想一想:

为什么小熊猫做的腰带不行呢?

3、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需要用一样的工具测量)

4、看来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就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不然的话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

5、现在要量一量课桌的长边到底有多长,准备给课桌做个套,可以用什么量呢?

对了,生活中我们用尺子测量。

(二)认识尺和厘米

1、 认识尺.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刻度尺,找一找尺上有什么,告诉大家。

2、 认识1厘米.

1) 认识:

在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用字母cm表示。

2) 找找: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并说一说.

3) 比划:

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

4) 举例:

你见过哪些东西大约长1厘米?

   5) 测量:

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也大约1厘米长?

   6) 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请在尺上比划出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

(三)在操作中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1、判断谁的测量方法正确,说出错误原因。

2、测量数学书的长边、短边的长度。

自己手腕的长度。

(注意合作)

(四)练一练

1、巩固练习(出示书上练习)

看图标长度。

3、量一量:

先估测,再亲自动手用厘米单位测量

课桌:

长约()厘米宽约()厘米

(五)作业:

用直尺量量书包里的物品。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

 

设计

厘米的认识

1厘米1cm

 

作业

训练

(自己

组编)

1、动手测量书包里的笔盒、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做好记录。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自己的身高。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米

课型

新授2

设计者

使用者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知识:

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米的概念,明确1米有多长,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

在建立厘米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能力,培养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新思考

(一)实践活动

1、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尺子量一量练习本的长度和宽度,同桌交流;

2、请两名学生活动,用厘米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度;

3、你有什么想法?

(太麻烦了,能不能用比厘米尺子长的工具测量)

(二)认识米

1、测量这样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尺会比较方便;

2、米也是长度单位。

拿出塑料米尺抻直,感受一米有多长。

同桌合作用米尺测一测,看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

3、空手比划1米有多长;

4、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黑板的宽度、窗户的宽度)

5、闭眼想一想1米的长度。

(三)在操作中知道1米=100厘米

1、用上次剪好的10厘米纸条、线绳或直尺,量量你的米尺;

2、你量了多少次?

(10次)

3、数一数共多少厘米?

你有什么发现?

(1米=100厘米)

4、厘米可以用字母什么表示?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m=100cm

(四)练一练

1、巩固练习(出示黑板)

(1)书柜的高度是2米,用厘米做单位怎么表示呢?

为什么?

(因为1米=100厘米,2米就是200厘米)

(2)在横线上填上米、厘米:

蜡笔长6____、跳绳长2____、课桌长70_____

2、独立完成P6-1,同桌检查

在()里填上厘米和米:

床长2()楼高30()花瓶高30()

3、量一量:

先估测,再亲自动手用米作单位测量

黑板:

长约()米门高约()米车身长约()米

4、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4人正好围了一棵树一圈,这棵树的一圈大约有几米?

你是怎么想的?

(五)作业:

用米尺量量家里的物品。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吗?

导入时可以再自然些,加上一些复习,如:

1厘米有多长?

1支粉笔有多长?

板书

 

设计

1米=100厘米

1m=100cm

 

作业

训练

(自己

组编)

1、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笔盒的长和宽,门的长和宽。

2、先估测教室的长度,再准确测量。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课型

新授3

设计者

使用者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测量物体和线段长度的方法。

2、在测量和绘画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画图能力。

3、渗透线段的作用,让学生感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线段是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助手。

教学重点:

会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

会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新思考

(一)认识线段

1、同学们,星期天小明要去小红家走哪条路好呢?

为什么?

2、这条直直的路线可以看成线段,(板书:

线段)线段里的学问可多了,想和它交朋友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

认识)一起读一读!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线段)这条线段是什么样的?

它两边还有?

(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端点。

看,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2个端点)

2、小组交流探讨:

能在小组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开始吧!

说好了吗?

好,你来试试。

3、比较发现:

师:

刚才,老师是把这条线段横着摆的,(竖着摆、斜着摆)那么它们还是线段吗?

为什么?

4、教师小结:

线段它可以方向不同,长短不一,但是无论怎样摆,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5、练习:

你能说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课件出示)

师评价:

你们真的好眼力!

6、合作探讨:

我们身边的线段可多了,让我们一起找找,说说吧!

师评价:

小朋友们,善于观察,找到了这么多线段,真棒!

(三)量线段

1、刚才我们认识了线段,老师把我照片上的一条线段搬了下来,你想不想知道它的长度?

2、小组合作测量线段的长度。

自学指南:

(1)组内说一说测量物体的方法。

(2)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3)把线段的长度标在线段的上面。

(4)用这种方法测量出其它2条线段的长度。

3、分组汇报:

测量方法及长度。

四、画线段

1、你想不想自己画一条线段?

自己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组内交流画法。

分组汇报画法。

2、谢谢这两位小老师,我们知道了画线段时的注意点。

那么你能画出1条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吗?

3、订正,画线段时应注意什么?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线段了,也会画线段了,可线段在和我们捉迷藏呢?

看:

1、数一数:

课件学生自己做小片子后订正。

师评价:

你们真爱动脑筋。

2、量一量:

同学们,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请看题目:

(课件出示)7页量一量

(1)和

(2)。

六、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认识线段

作业训练

(自己

组编)

画一画,书8页3题。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长度单位专项练习

课型

新授4

设计者

使用者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进一步巩固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测、测量物体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物体的能力。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思考

一、课前谈话:

这学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

谁能说一说,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你都了解了哪些?

二、基本练习:

1.请你看图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2.判断下面哪个是线段。

策略一:

如果大部分学生能选择正确,说明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选择的理由,进一步明确线段的特点。

策略二:

如果有学生漏选了其中的一条,可让学生先说说选择的理由,再提示他重新观察是否还有线段,并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好习惯。

策略三:

如果有学生选择了

,说明学生知道线段是直的,但是对于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印象不深刻,可在学生陈述中加以强化。

3.填空:

100厘米=()米24厘米—5厘米=()厘米

200厘米=()米3米=()厘米

50米+5米=()米1米-30厘米=()厘米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

1米-20厘米=()厘米

1米-70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

*上题没有注明单位,一是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二是通过学生间答案的交流,进一步明确“米”和“厘米”的进率关系。

4、填上合适的单位:

   

5.先估计一下,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里。

(每人一张小篇子)

(1)

()()

二、综合练习:

1

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再量一量每条线段的长度。

练一练:

()厘米

()厘米

()厘米

板书

 

设计

练习

100厘米=()米

200厘米=()米

50米+5米=()米

24厘米—5厘米=()厘米

3米=()厘米

1米-30厘米=()厘米

作业

训练

(自己

组编)

1.量一量:

()厘米

()厘米

()厘米

()厘米

()厘米

 

2.算一算:

1米=()厘米34厘米—6厘米=()厘米

700厘米=()米4米=()厘米

30米+5米=()米1米-60厘米=()厘米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P8练习一

课型

新授5

设计者

使用者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掌握测量物体和线段长度的方法,能熟练测量线段长度,正确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

2、运用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做简单的计算;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重点:

在练习和活动中复习、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在练习和活动中复习、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新思考

(一)复习所学知识

1、你都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什么关系?

举例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和1米?

2、练习

(1)填空(出示黑板):

桌面长约50()写字台高约80()电线杆高约15()

国旗杆高约()米笤帚长约()厘米黑板长约()米

(2)画一画:

画一条12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这条线段短5厘米的线段。

(二)P8练习一

1、在()里填上厘米和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量一量两个图形各边的长度。

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cm

()cm()cm

3、填一填。

同桌比赛,集体订正,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m+4m=()m1m-80cm=()cm13cm-6cm=()cm25cm+75cm=()m

3、摆一摆,算一算。

同桌检查,全班交流。

4、

3cm2cm1cm

用上面这三种规格的纸盒摆成下面的样子,它们的高分别是多少?

()cm()cm()cm

5、做一做

(1)测量自己拳头一周的长、脚的长和身高,将测量数据填在表里。

比较拳头一周长和脚长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再比较脚长和身高的数据,你又有什么发现?

4人一组合作完成。

(2)做卡通头饰。

用自己的方法先量头围,记下数据,回家后制作成喜爱的卡通头饰。

板书

 

设计

100厘米=1米

作业

训练

(自己

组编)

7m+4m=()m

1m-80cm=()cm

13cm-6cm=()cm

25cm+75cm=()m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