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理论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547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理论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5理论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5理论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5理论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5理论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理论解析.docx

《5理论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理论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理论解析.docx

5理论解析

2016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党中央提出所有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包括“五个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D

【解析】忠诚、审慎和勤勉是职业活动中内在的三个具有原则意义的道德准则。

忠诚是指从业人员忠实于服务对象并对自己的委托人认真担负职责,以寻求实现职责的最优效果的强烈态度和意向。

审慎是指选择最佳的手段以实现职责最优的结果,并努力规避风险。

审慎要求重视过程和结果,仔细思考各种手段的利弊得失,尽可能地选择好的手段。

勤勉就是要求从业者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非常投入,集中精力做好事情,不能分心,不能偷懒,不能三心二意。

3.C

【解析】道德与法律关系:

①自从国家产生以来,道德与法律都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②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③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现象。

此外,在调节范围上,道德的适用范围更广。

4.C

【解析】职业良心是职业道德的要素之一,指的是从业者在履行职业义务中所形成的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评价活动,是从业人员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工作。

5.B

【解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确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

6.D

【解析】职业技能是指从业人员从事职业劳动和完成岗位工作应具有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

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术

7.A

【解析】敬业就是从业人员应该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具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职业活动中具有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从事工作。

因此,敬业意味着从业人员对工作和生活享有乐趣。

8.B

【解析】作为职业道德规范,诚信的特征包括:

通识性、智慧性、止损性以及资质性。

(二)多项选择题

9.ABD

【解析】尊重是平等待人的精髓,平等待人要求在人格层面实现平等。

平等待人在本质上的精神就是认为服务对象和自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平等待人不能片面理解为完全相同地待人,而是要求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对待。

对老弱妇幼等特殊群体,应当提供更加耐心细致的服务;企业的岗位晋升是按照贡献标准来进行分配的,品东行和才能是贡献的决定因素。

10.AD

【解析】执业纪律是劳动者在从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从业规则和程序,它是保证劳动者执行职务、履行职责、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的行为规则,是对员工素质和职业活动表现的一种评价体系。

职业纪律是约束员工行为的“红线”,违反职业纪律要受到制裁。

职业纪律一般由公司的职能部门制定并对企业领导和员工都有效。

11.ABC

【解析】操作规程,一般是指有权部门为保证本部门的生产、工作能够安全、稳定、有效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操作设备或办理业务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在操作规程环节上,要求一般员工做到牢记操作规程、演练操作规程、坚持操作规程。

12.BCD

【解析】节约是企业兴盛的重要保证。

节约的要求(践行规范):

①爱护公物(强化爱护公物意识、对公物要爱护使用、不占公物);②节约资源(具备节约资源意识、明确节约资源责任、创新节约资源方法);③艰苦奋斗(正确理解艰苦奋斗;树立不怕困难精神;永远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13.ABC

【解析】从业人员在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时,要做到求同存异,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①端正态度,树立大局意识;②善于沟通,提高合作能力;③律己宽人,融入团队之中。

14.AB

【解析】对从业人员而言,奉献是在职业活动中,不以追求报酬为最终目的而付出劳动、付出时间,以创造成果的思想和行为。

奉献意味着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局限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报酬相等,总是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奉献可以是本职工作之内的,也可以是职责以外的,如见义勇为,它往往与无私联系在一起,人们称之为“无私奉献”。

15.ABD

【解析】当代社会,从业人员掌握职业道德的途径和方法,养成倍守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而且也有利于每个从业人员的成长和发展。

具体途径和方法包括:

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②努力学习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③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加自律性;④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独”。

16.ABD

【解析】在IBM公司,选人用人的标准包括:

拥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敢于对企业上司说“不”的勇气;具有逻辑分析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

敬业精神并不是其雇佣的先决条件。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

17~25(略)

第二部分理论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26.B

【解析】1879年,冯特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

27.D

【解析】人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称为“单侧化”,如左半球的言语功能占优势,负责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活动;右半球的空间知觉与形象思维活动等功能占优势,如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

28.C

【解析】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声音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

29.D

【解析】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采用无意义音节进行记忆实验,得出一条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称为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来看,遗忘的速率开始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率越来越慢,呈负加速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30.A

【解析】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或称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31.B

【解析】I个体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如清醒和警觉状态、安静和休息状态以及睡眠状态等,脑活动的状态也因此产生变化。

科学家用脑电波的变化作为观察脑的活动的客观指标。

32.C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最高)部位。

33.D

【解析】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包括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

激情与应激是情绪的两种状态。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4.A

【解析】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同遗传素质密切相关。

因此,气质主要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

35.D

【解析】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6.B

【解析】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男女会出现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同果

37.C

【解析】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种现象称为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38.A

【解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侵犯行为的学习机

39.A

【解析】态度的维度包括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和外显度。

方向,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

强度指态度倾向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深度指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向中度是指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外显度指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40.B

【解析】态度包括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和行为倾向性(behavioraltendency)三种成分,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41.B

【解析】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

他提出P-O-X模型,其中P代表个体,0代表他人,X代表另一个对象。

X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个事物。

当三者之间存在不平衡状态时,个体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因此,在P-O-X模型中,P-0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

42.D

【解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

熟悉与临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和人格品质。

其中,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在人际吸引中排在最前面。

43.C

【解析】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由远及近可分为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及亲密距离。

社交距离是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人际距离应为社交距离。

44.D

【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45.C

【解析】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国内外关于词汇量发展的研究表明,3岁儿童的词汇量为一千个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其中3~4岁儿童的词汇量发展最快,幼儿期平均每天增加数个词。

46.C

【解析】分离焦虑,又称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这时会出现恐惧警觉行为,痛苦、愤怒等情绪,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谨慎等行为。

47.C

【解析】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发展和客体我的自我意识发展。

其中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

①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②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

48.D

【解析】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具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49.B

【解析】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语词杂拌,属于破裂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语词杂拌,属于思维不连贯,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50.C

【解析】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的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常常违背患者的意愿,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苦恼,多见于强迫症。

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往往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插入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是外力强行塞入其脑中。

若患者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

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重要意义。

51.C

【解析】强大的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称为“灾难症候群”。

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

一是惊吓期,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事件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二是恢复期,受害者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阵等症状;三是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52.B

【解析】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

其中分裂样人格是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偏执型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特点。

冲动型以阵发性情绪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

表演性又称癔症性,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53.D

【解析】许又新教授对神经症的病程评分标准为:

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1分;3个月到1年为中程,评2分;1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54.A

【解析】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该定义包括三个元素,即事物、数字和法则。

事物是指要测量的对象;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该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法则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55.C

【解析】发展常模又称年龄量表,就是根据不同年龄上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表现(如智力、技能、感觉运动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所制定的量表。

在此量表中,个人的分数指出了他的行为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56.D

【解析】标准分是指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分数。

常见的标准分数有T分数、标准九分、标准十分、标准二十分及离差智商等。

其中标准十分以5.5为平均数,以1.5为标准差。

57.A

【解析】斯坦福一比内智力量表采用了比率智商,在心理年龄的基础上以智商表示测验结果。

比率智商(IQ)被定义为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58.A

【解析】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采用重测法,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受测者前后施测两次,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

重测信度最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和受测者的特点而异,一般是两周到四周较宜,间隔时间最好不超过六个月。

59.B

【解析】项目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受测者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

在具体估计项目区分度时,常采用鉴别指数代替实际能力水平。

其中项目鉴别指数为0.40以上,项目评价为很好;鉴别指数为0.30~0.39,项目评价为良好,修改后会更佳;鉴别指数为0.20~0.29,项目评价为尚可,但需修改;鉴别指数为0.19以下,项目评价为差,必须淘汰。

60.C

【解析】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他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①口欲期(约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吸吮、咀嚼和吞咽来获得;②肛欲期(约1~3岁),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快感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③性器期(约3~5岁),又称生殖器期,原始欲力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期易发生俄狄浦斯情节;④潜伏期(约6~12岁),孩子此时进入到安静的时期,兴趣扩大,由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⑤生殖期(12岁以后),个体性器官成熟,两性差异开始显著,心理社会性发展及生物性成熟。

61.C

【解析】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为替代学习。

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己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

62.A

【解析】心理咨询按形式分类可分为门诊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和互联网心理咨询。

其中门诊咨询是进行面对面的咨询,能及时对求助者进行各类检查、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妥善处理。

因此,面询是心理咨询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

63.A

【解析】治疗性会谈是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是心理治疗的一种。

鉴别性会谈是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

咨询性会谈是针对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职业选择、家庭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而进行的会谈。

危机性会谈是当求助者发生意外和受到创伤时采用的会谈。

64.B

【解析】修饰性反问是心理咨询师提问题的一种不良形式。

在修饰性反问中实际上并不存在问题答案,修饰性反问中的问题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

修饰性反问常使谈话陷入僵局,或者使所谈的内容引向空洞和抽象的评价,离开具体问题,对求诊者毫无益处。

65.B

【解析】许又新教授提出了神经症临床的评定方法,关键在于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弄清楚心理冲突的性质。

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心理冲突的常形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并具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心理冲突的变形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其中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常形则是个体都有的经验。

66.C

【解析】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应做到:

①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语言;②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③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④可使用开放性提问和封闭性提问的方式,了解求助者的情况。

67.B

【解析】心理咨询时,咨询师应做到:

①避免使用影响言语的方言;②会谈中若使用专业术语,应向求助者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③尽量使会谈有趣,避免太过职业化。

68.A

【解析】心理咨询师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的方法有三种:

①就事论事,这种方法并不能揭示来访者事件的全部含义;②相关分析,根据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去分析问题,带有猜测性质;③分析迹象,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和症状,进一步去寻找原因。

69.D

【解析】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保证心理咨询成功的必要条件。

可以使求助者觉得自在,帮助求助者减轻紧张不安与疑虑,有利于建立一个可以有效工作的咨询关系。

70.C

【解析】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

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并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所面临问题的理解。

71.A

【解析】人本主义学派把自我实现作为咨询的目标。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求助者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并能自我实现的人。

罗杰斯提出,咨询应使求助者变得可以自主,不过分苛求,而整个人可以有较好的组织和整合。

72.B

【解析】咨询阶段是心理咨询职业活动的核心、最重要的实质性阶段,包括调整求助动机、商定咨询目标、商定咨询方案、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步骤。

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促进求助者的发展与成长。

73.C

【解析】在影响性技术中,指导技术是指心理咨询师直接的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

指导技术是对求助者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咨询技术。

74.C

【解析】面质技术又称“对峙”、“对抗”、“正视现实”,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

求助者因为自身的原因,常常存在各种矛盾,而这种矛盾往往就是求助者的问题所在。

75.A

【解析】合理情绪治疗,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在美国创立的。

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疗法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76.D

【解析】阻抗是指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

阻抗在本质上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

77.B

【解析】咨询目标就是求助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咨询目标也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求助者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是由咨询的双方商定的结果。

咨询效果的评价内容应围绕咨询目标展开,只有实现咨询目标,才是咨询效果的直接体现。

通过对咨询结束前与咨询最初商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实现了咨询目标。

78.C

【解析】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对心理测验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创立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所有智力活动都依赖于G因素,即普通智力;除了G因素外,人的智力活动中还存在着S因素,即特殊智力,它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

79.D

【解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分为成人和幼年两套问卷,各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量表,均为88个题目。

其中EPQ成人问卷用于调查16岁以上成人的个性类型,幼年问卷用于调查7~15岁幼年的个性类型。

80.B

【解析】抑郁自评量表(SDS)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0个为正向评分,10个为反向评分。

81.D

【解析】应对方式问卷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

该问卷可解释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应对行为差异,并且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还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

82.A

【解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编制,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

83.C

【解析】90项症状清单(SCL-90)又称症状自评量表,用于作为了解就诊者或咨询者心理卫生的一种评定工具。

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

84.C

【解析】人的基本味觉有四种:

甜、咸、酸、苦。

舌表面不同部位对这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舌尖部对甜味最敏感,舌两则前部对咸味最敏感,舌两侧中部对酸味最敏感,舌根部对苦味最敏感。

众多不同的味道都是由这四种基本味觉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形成的。

85.B

【解析】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保持个体内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解释经验以及决定期待。

通过维持内在的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86.ABCD

【解析】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必然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87.ACD

【解析】有些人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不能分辨颜色,称为色觉异常。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三种。

色觉异常的人自己察觉不到自己色觉上有缺陷,因为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

88.CD

【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间接性指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思维的概括性指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89.ABD

【解析】梦有许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

梦中的情节可能前后没有联系,不连续;甚至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体现了不协调;梦中的情境既熟悉又模糊,具有认知的不确寓性。

90.ABC

【解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