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349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docx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分析用讲解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分析用

一.语言基础知识和应用(选择题每题3分,共2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创痕(chuāng)倔强(juè)jué编辑(jí)载入史册(zǎi)

B.参与(yù)镌刻(juān)妊娠(shēn)长歌当哭(dàng)

C.攒射(cuán)筵席(yán)嫉恨(jì)jí义愤填膺(yīng)

D.未遂(suí)suì忌惮(dàn)碾砣(niǎn)兵不血刃(xu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次一章将考查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考察

“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考查”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

“考察”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两者的目的和对象都不相同.

B.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置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

质疑

C.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条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弯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

D.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陨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殒身不恤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A.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其间”与“期间”都表示在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期中间,但“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时间状语,而“期间”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它的前面必须添加修饰语。

B.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

围之广,反映之强烈,出乎意料。

“反映”与“反应”都可表示外界对机体刺激而引起其活动或变化。

但“反应”表被动,可做动词、名词,“反映”具有主动性,只做动词,根据句意,此处应为名词“反应”。

C.古玩是历代流传下来的珍宝,藏之名山,散之村野,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

藏之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D.在很短的时间内,张明老师就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

“侧目而视”形容又怕又恨地看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现年84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多年的夙愿。

成分赘余,“夙”的意思是一向有的,旧有的。

B.为了更好地为读者呈现多样化的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隐藏的态势。

C.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

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搭配不当,“社会矛盾”和“分担”搭配不当。

D.当前某些引起巨大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

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不留丁点印象。

“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逻辑语序不当,应是“也许在五

年以后,甚至两年以后”。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古代官职变动有些比较固定的词语,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里的“左迁”,指的是“降职”,而“拜臣郎中”“除臣洗马”里的“拜”、“除”二字,则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一般表升官。

B.古代的地名有许多专称,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里的“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的北岸和东岸;四季的“风”也有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如“小楼昨夜又东风”“西风紧,北雁南飞”里的“东风”“西风”分别指“春风”和“秋风”。

C.古人往往在名字之外还有“字”“号”。

如李义山、柳耆卿、晏同叔、李重光分别是李煜、柳永、晏殊、李商隐;青莲居士、香山居士、易安居士则分别是李白、白居易和李清照。

李重光为李煜,李义山为李商隐。

D.古人称呼书信时常用代称,如“欲寄彩笺兼尺素”中的“尺素”,“一春鱼雁无消息”中的“鱼雁”。

甚至连“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的“青鸾”都指神话里报信的鸟。

6.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请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介绍画面内容。

(4分)

图画整体由上下两个部分构成;(1分)上半部分

主体画着楼上两个窗户一排栏杆,中间一墙隔开

代表两家,两家小孩紧贴隔墙相互献花,左边竖

写两行字——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最左边是落

款“子恺画”;(2分)图画的下半部分两家门前各站着一对夫妇,相

互手指对方互骂。

(1分)(顺序合理即可,两家小孩献花若看不清楚,

只要写出他们友好地一起也可以)

注意图画中内容:

标题说了什么?

主体有几个板块?

说明顺序如何?

7.请仿照例诗的大致结构,从司马迁、鲁迅、达尔文、马克思中任选一人,另写一节,要求语言生动,富有诗意。

(4分)

例:

那是什么?

那是屈原滚烫的热血啊!

洒在汨罗江滚滚的波涛里,

染红了泱泱华夏的,

历史。

(1)那是什么?

那是司马迁混浊的泪水啊!

滴在《史记》泛黄的封面上,

打湿了一个民族的,

记忆。

(2)那是什么?

那是鲁迅悲愤的呐喊啊!

响彻在刘和珍的悲戚的灵堂前,

惊醒了一个民族的,

意识。

【句式大致一致即可:

那是……在……,……的,……,不求严格一致,如叠词等。

(2分,有结构没诗意,最多2分。

)诗意突出表现在后两句,尤其是最后的提升。

(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昆曲中的“竹肉相发”(有删节)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早出自房玄龄等撰《晋书》中的“孟嘉传”。

丝,指的是弦索乐器;竹,指的是笛子;肉,则是美妙的歌喉。

通俗地说,这句话是指在戏曲舞台上,弹的不如吹的,吹的不如唱的—音乐的本然状态是最难能可贵的。

昆曲界历来主张“竹肉相发”。

伴奏的笛声与歌唱的嗓音和谐相配,足以居诸乐之上。

回顾昆曲史,昆山腔在萌芽时是“不被弦索”的嘌唱,即干唱。

在魏良辅、张野塘改良后,开始有了伴奏乐器。

三弦(曲弦)就是因昆山腔而诞生的。

再后来,在为昆曲演唱伴奏时,于弦索中合以箫管,又将原本没有主次之分的丝竹乐器,渐渐变成以曲笛为主奏。

曲笛讲求笛色,在伴奏中音色嘹亮却不掩盖唱腔,尺幅舒展却不影响剧情,连中有断,断中有连,将曲子中的顿挫转折表现得恰到好处。

以笛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及本身受吴地民歌的影响,具有流丽悠远的特色,因而昆山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同样,谙熟传统乐器的知识阶层雅好笛、箫,将此引入主流社会的音乐生活,大加推崇,也就促使伴奏乐器逐渐变为以笛、箫为主。

不少原来擅长北曲的家乐都转而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调相协,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到了晚明时期,昆曲清唱已经形成了以笛、笙、鼓板、三弦相结合的小型丝竹乐队演奏模式,竹笛也因此定名为“曲笛”。

明末沈德符所说的“今吴下皆以三弦南曲合南曲,而又以箫管叶之”,可以作为佐证。

在职业性的昆剧演出中,曲笛更是专门司职于随腔伴奏,成为标识性乐器。

江南丝竹的演奏,素来以轻快、活泼、细腻、儒雅见长。

这是由它所用全部乐器的演奏风格决定的。

然而在与昆曲相伴时,演奏的技艺要求则更高。

笛子必须使用不同的技巧与声腔配合默契,于是产生了颤、叠、震、打、赠、唤等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

同时运用气息的控制,演奏出不同的腔,如从腔、带腔、润腔等等,形成了平稳悠长、强弱相宜、虚实相间、声若游丝的演奏技术,走向“致雅”的峰巅。

从乐器形制、音域和乐队构成的角度看,曲笛是中音笛,音色自然柔和,很能切合“肉声”腔调的特征。

所以,为昆曲伴奏的竹笛演奏技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既“熟”又“软”的范式。

这被清代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称之为“二绝”。

“熟”,指诸家唱法,无一不合;“软”,指细致缜密无处不入。

贴合诸家唱法的抒情性演奏,无处不入与唱腔贴切的修润性技法,让竹笛的演奏日臻完善。

竹肉相发,就成为昆曲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选自2015年第7期《书屋》

8.文中下列有关“竹肉相发”的“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笛子作为昆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具有流丽悠远的特色,因而昆山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一是对象不清,二是要点不全

B.三弦作为昆曲的伴奏乐器之一,因昆山腔而诞生,但在地位上逊于笛子。

C.丝竹在与昆曲相伴时,演奏的技艺要求更高,演奏时运用不同的技巧与声腔相配合,产生了更细腻的演奏方法。

对象应为笛子而不是“丝竹”

D.因为曲笛在音域中处于中音的位置,切合“肉腔”的腔调特征,所以很快形成了既“熟”又“软”的范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在昆曲发展的早期,昆山腔是“不被弦索”的嘌唱,即干唱。

B.“熟”的抒情性演奏,“熟”与“软”的修润性技法,让竹笛的演奏日臻完善。

C.许多原来擅长北曲的家乐都开始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调相协,

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原文中“转而”改成“开始”,意思并没有变化。

D.为了与声腔配合默契,江南丝竹形成了轻快、活泼、细腻、儒雅

的风格,笛子则产生了更为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

D原文“江南丝竹演奏的风格素来以轻快、活泼、细腻、儒雅见长”,

“为了与声腔配合默契”的是竹笛。

10.根据文章内容,“竹肉相发”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为昆曲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的?

(3分)注意:

题干中“竹肉相发”是指“笛子”和“声腔”,两者结合发展的过程如何?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

①昆曲改良后,逐渐形成以曲笛为主奏的演唱方式。

②南北音乐家纷纷以笛子等乐器来伴奏昆山腔;

③笛子的演奏技巧与声腔配合默契,形成了“致雅”的演奏技术;

④笛子演奏贴合诸家唱法,修润性技法无处不入,且与唱腔贴切,竹笛的演奏日臻完善。

(①②任答一点给一分,③④每点一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7分)

翡翠莲雾

林清玄

①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

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②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去摘水果。

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祖母的怀抱。

③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

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④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

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

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

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⑤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

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⑥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

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⑦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

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⑧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

外祖母的果园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为探收方便,在两排莲雾树间开了一条脚踏车可以走的路,不久之后,摩托车来了,路又开宽一些,最后汽车来了,两排莲雾首先遭殃,现在单向的汽车道也不足了,最后一株莲雾因而不保。

⑨听说要砍那株莲雾树,方圆几里的人都跑去参观,因为它是附近仅存长绿色果实的莲雾,它的树龄五十几年,也是附近最老的果树了。

砍倒一棵莲雾树在道路拓宽时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而言,却如同砍除了心中的一片果园。

我知道,再也不能吃到那棵树结成的莲雾了。

⑩我的表兄弟,近年来因为纷纷离乡而星散了,家园已不复昔日规模,家前的果园自然日益缩小,现在剩下的,只是几株零散的荔枝、柿子了。

⑪最后一株莲雾树的砍除不只是情伤,也让我想起品种改良的一些问题。

现在市场上的所有水果无不是经过品种的改良,我幼年的时候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现在竟有那么大的荔枝、龙眼、枣子的,然而这些新的品种,有时候味道真是不如从前,翡翠莲雾是最好的例子。

⑫有一回我在市场上买到几条土生的小萝卜,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打过荷尔蒙、施过大量农药与肥料,收成时还经过漂白的大萝卜,只是好看罢了,哪里有小萝卜结实呢,可惜我们生长的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连水果青菜都不能避免膨胀,结果是,品种不断改良,田园风味逐渐丧失,有许多最适合台湾气候和环境的品种也因而灭绝,这是值得担忧的现象。

⑬外祖母手植的莲雾树不在了,我只好把它种在心中,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任何事物只有放在心中最保险。

我把它种在心灵果园的一角,这样我可以随时采摘,并且时刻记得,在这片土地上曾生长过绿如翡翠的莲雾,是别的品种不能取代的。

11.翡翠莲雾有哪些特点?

(2分)

颜色翠绿且透明、果实很瘦、形状像翡翠雕成的铃铛、坚实香脆。

(2点1分)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①此句采用了想象(联想/虚写)的手法,写出了莲雾树被砍倒、莲雾满地乱滚的画面;②以明媚的阳光反衬青色的莲雾满地乱滚的画面,表现了工程队砍树的残忍。

(每点2分)(或者写成“现代文明对原生态等美好事物的残酷吞噬”,“表达了作者对美好逝去的怅然和伤感”亦可)

13.请分析倒数二、三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5分)

①内容上,二三两段由莲雾树被砍引出对水果和萝卜品种改良的联

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分)

②主旨上,将新品种与老品种的味道进行对比,突出了原有品种的味道的纯正,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事物的眷恋,同时也对品种改良的做法提出了含蓄的批评,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2分)

③结构上,也与前文翡翠莲雾的消失形成照应。

(1分)

1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6分)

①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对外祖母等亲人的怀念,

②对承载着人们美好情感的事物的消失的无奈,

③对社会片面追求物质丰富而不断改良品种从而使田园风味逐渐丧失的现象感到担忧。

(每点2分)

(“对亲情的离散、家园的不复昔日的惆怅;对传统文化等逝去的感伤。

”亦可)

三.古诗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两部分文字,完成15—19题。

(选择题每题3分,共19分)

(一)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③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④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⑤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明·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

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

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②苏子美:

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

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③禅者:

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

④释子:

佛教徒的通称。

⑤澌然:

冰块消融的样子。

【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

“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

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

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

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

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15.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大母过余曰过:

探望B.令人长号不自禁号:

哭泣

C.钱镠因乱攘窃攘:

窃取D.与吾徒游游玩交往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B.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代词,……的原因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代词,……的时候

C.望五湖之渺茫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副词,却,竟然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项脊轩志》用笔细腻,情真意切。

作者借老妪之口,追忆了姐姐在乳母怀中时母亲嘘寒问暖的生活细节,以此凸显母亲慈爱的形象。

B.《项脊轩志》中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C.《沧浪亭记》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

文中记述了沦浪亭的演变过程,并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赞美了苏舜卿的沧浪亭至今仍广为人重的现实。

广为人重,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为“释子”所重。

D.《沧浪亭记》中作者通过写沧浪亭的兴衰变迁,强调了“士之欲垂名于千载”、“则有在矣”的道理,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的胸怀。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

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其中“//”处可断可不断,不计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3分)(先、乳、抚各1分)

老婆婆,是去世的祖母的女仆,喂养了两代人,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4分)(之、状语后置、其、句意通畅各1分)

由此看来,读书人想要千古留名,而不与形体一同像冰块那样很快就完全消失,是有具体原因存在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0—21题。

(6分)

临江仙

宋·苏庠

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

野航渡口带烟横。

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

秋水芙蓉聊荡桨,一樽同破愁城。

蓼花滩上白鸥明。

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

【赏析】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从诗句看来依然是隐居时的闲适,但是作者却在诗中流露出来了一种莫名的愁。

上阕首句点出了诗歌描写景物的时令是夏过秋至。

一阵秋风扫着蒲叶而来,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可能真是这声响惊动了闲居的作者,他放下酒杯,这酒杯一起一落之间,庭院竟然变了样子,杂草枯败,木叶在空中打着旋,原来,秋天又不期而至了。

作者走出庭院,村头渡口还笼罩在早晨未散尽的雾霭之中,几条渡船懒洋洋地横七竖八地停在渡口,它们想要随着秋风而去,可以有着船索的羁绊。

远山连绵,横在眼前,隔断了作者与外界的联系,但是虽然身在山内,可心仍系山外。

正当作者的思绪准备飘向远方的时候,远处的几声鹤鸣倏地抓住了它。

20.上阕主要采用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远近结合手法,描绘了冷清/凄清的秋景。

(2分)(每格一分)

21.有人说此词的愁不像李后主“恰似一江东水向东流”的愁浓重,你同意吗?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分)(判断1分,理由3分)

参考一:

同意。

李后主浓重之愁像无穷无尽的江水绵延不绝,而作者

之愁却可借芙蓉、酒和水中荡舟的消遣破解,诗中蓼花之红、白鸥之

明也使整个画面色泽鲜明,减轻了愁的分量,所以诗人之愁确实不如

李后主愁之浓重。

参考二:

不同意。

李后主之愁像无穷无尽的江水绵延不绝,苏庠之愁如城池坚固,虽可借赏花、荡舟、喝酒来排遣,但最终因暮云、急雨而排遣不得,愁绪依然郁结于心,很难说哪一个更愁。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任选3小题,共6分)

22.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琵琶行》)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长亭送别》)

(4)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渔父》)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

四.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