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290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5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精品导学案

(9-11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脚本)

一、新课导入

1.读一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白居易)

3.师: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4.师:

这只是我们第9课要学习的其中一首诗,第9课,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

5.出示课题:

古诗三首

二、目标引领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懂得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的哲理。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诗,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三、字词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mùsèyínshītímùcèmiànlúshān

(暮色)(吟诗)(题目)(侧面)(庐山)

yǒuyuánjiànɡluòfèilìwénzhānɡshānfēnɡ

(有缘)(降落)(费力)(文章)(山峰)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

可爱。

(2)题西林壁题:

书写,题写。

(3)只缘身在此山中缘:

因为。

(4)梅雪争春未肯降降:

服输。

四、示范朗读(全文配音朗读)

五、初读感知

1.问题引领:

(1)你能读出三首诗的节奏吗?

(2)读古诗,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给古诗划分节奏。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同桌间互相朗读,互相评价。

(3)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结合书中注释串联整首诗的意思,并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梳理小结:

《暮江吟》一诗描写了在江边看到的景色:

一半绿一半红的江水、像珍珠一样圆润的露珠、弯弯的新月,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

《题西林壁》一诗描写了庐山变幻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看待事物应客观全面。

《雪梅》一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雪和梅的特点。

作者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

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才能有所长进。

六、精读领悟

(一)探究《暮江吟》诗意

1.问题引领: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习提示:

(1)教师范读《暮江吟》。

(2)朗读《暮江吟》,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3)交流学习第一、二两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你觉得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色。

(4)交流学习第三、四两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物?

露珠月亮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珠和月亮?

是怎样写的?

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

②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连用两个比喻来描写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

可怜

(5)诗人笔下的傍晚江景多么迷人啊!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6)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3.梳理小结:

这首诗写了江面柔和、迷人的景色。

用一个“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用红绿两色展现了夕阳映照下江水的斑斓;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露珠的圆润和新月的弯弯。

这样的江面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二)学习《题西林壁》

1.问题引领: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2)你能用我们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学习《题西林壁》吗?

2.学习提示:

(1)学习古诗的方法口诀。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2)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解诗题,知作者。

①解诗题。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②知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诗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4)抓字眼,明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耸立的山峰。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A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教师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B练习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句式说话。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5)多诵读,悟诗情。

①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因为作者喜爱庐山。

②多种方式诵读。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

③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他身在山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始终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不能真正看到庐山的全貌。

④明哲理。

读了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梳理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三)学习古诗《雪梅》

1.问题引领:

从《雪梅》一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学习提示:

(1)看图片,赏雪梅。

(出示几幅雪景中腊梅开放图)

(2)“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3)读古诗,诵雪梅。

(4)品诗句,悟道理。

①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③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④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3.梳理小结:

这首诗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课堂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你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七、巩固提高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打“√”。

日暮(mǔmù)瑟瑟(sèbì)投降(xiángjiàng)

2.辨字组词。

幕(屏幕)吟(吟诵)峰(山峰)

暮(暮色)铃(铃铛)锋(锋利)

3.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圆润的珍珠,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4.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C)

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5.用诗句回答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暮江吟》一诗中含有比喻的诗句是:

露似真珠月似弓。

(3)《雪梅》一诗中“雪”和“梅”对比的诗句是: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6.按古诗的内容重新排列诗句。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①雪却输梅一段香

②一道残阳铺水中②梅雪争春未肯降

③露似真珠月似弓③梅须逊雪三分白

④半江瑟瑟半江红④骚人阁笔费评章

排序:

②④①③排序:

②④③①

八、比较阅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1.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

(1)指极短的时间。

(须臾)

(2)江海汇合之处。

(海门)

2.把“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写成现代汉语。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3.“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

大海真蓝啊,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

雪梅•其二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1.解释词语。

日暮:

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

十分春:

全部的春天。

2.把“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改写成现代汉语。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

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

3.从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包括(D)

A.梅和雪B.梅和诗

C.雪和诗D.梅、雪、诗

4.你还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呢?

写一写吧。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九、检测反馈

1.看词语,写拼音。

运输(yùnshū)暮色(mùsè)

瑟瑟(sèsè)降落(jiàngluò)

2.给多音字注音。

(1)敌人在八路军的猛攻下只有投降(xiáng)。

(2)蒲公英的种子降(jiàng)落在大地上。

3.《暮江吟》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_残阳、江水、露珠、新月__

4.课文整体梳理。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_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_对庐山景色的描绘_之中。

(2)《雪梅》的作者是卢钺,作者通过描写雪与梅花争春,在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__白_,梅花更__香__。

5.重点段落品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比喻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3)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景。

6.画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

 

十、佳作欣赏

十一、板书设计

暮江吟

残阳——铺

瑟瑟——红

露似——珍珠

月似——弓

景色怡人安闲舒适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观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真面目明理

因在此山中

         

雪梅

雪白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梅香

十二、动漫微课(配乐朗诵,图片加动漫)

《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图景,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景。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巧妙。

诗人还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把一幅绝妙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脚本)

一、新课导入

1.出示爬山虎植物图片。

2.介绍爬山虎:

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

卷须前端有吸盘。

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

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

茎和根可以入药。

3.板书课题:

爬山虎的脚

4.读题,质疑。

二、目标引领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操、占、嫩”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讨论,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图文对照,学会认真观察,体会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观察植物,热爱大自然。

三、字词运用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蜗牛(wōwò)均匀(jùnjūn)枯萎(wéiwěi)

2.看拼音写汉字。

cāochǎnɡláoɡùnènyè

(操场)(牢固)(嫩叶)

3.近义词。

新鲜——鲜嫩均匀——平均牢固——坚固

4.反义词。

舒服——难受弯曲——笔直细小——粗壮

5.词语资料。

均匀:

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空隙:

缝隙;中间空着的不大的地方。

蜗牛:

一种软体动物。

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的表皮,危害农业。

蛟龙: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龙,能兴风作浪,发洪水。

四、示范朗读(全文配音朗读)

五、初读感知

1.问题引领:

(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爬山虎?

(2)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内容?

说说你的理由。

2.学习提示:

(1)读题质疑,说说你从课题知道了什么。

(课文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2)读了课题,你最希望探究什么?

为什么?

(3)自由读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4)小组讨论课文的内容。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4)你认为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

为什么?

3.梳理小结:

课文讲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具体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六、精读领悟

(一)自主探究,理解第1自然段

1.问题引领:

第一自然段中的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学习提示:

(1)全班齐读,思考问题。

(2)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

(3)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问题引领:

自读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什么?

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2.学习提示:

(1)听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这一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什么?

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嫩红

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

嫩绿

叶子排列的形状: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风吹起叶子的样子:

漾起波纹

(2)想象并描绘一下读了这一自然段后,眼前浮现的景象。

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占满了一面墙,看上去绿绿的一片,就像静静的湖面。

当风轻轻吹过,叶子轻轻摆动,就像湖水在荡漾,真美啊!

(3)这么美的描写,我们要用怎样的情感去读呢?

哪些词语需要重读?

(三)研读第3~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问题引领: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学习提示:

(1)默读文中第3~5自然段,思考问题。

(2)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①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

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啊!

②通过这段描述你能想象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吗?

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画完后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运用比喻,描写更生动、形象。

③看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可以结合作者的描述来说。

)(教师板书: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④这段话将爬山虎的样子描写得多形象啊,再读一读,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独特之处。

(3)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①你能想象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

②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动作的词句。

触、变成、巴住、拉、紧贴

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攀爬的劲呀!

③你能读出爬山虎不断向上攀登的劲吗?

试一试,注意动词要稍微读重点。

(4)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5)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在一步一步往上爬,它们爬得稳吗?

那没有触着墙的脚呢?

课文是怎么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梳理小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样牢牢抓住墙壁,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课外我们也可以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多观察。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读了课文,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罗丹说过: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要学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周围事物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3.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

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七、巩固提高

1.组词。

隙(空隙)嫩(嫩绿)顺(顺序)茎(茎叶)

占(占有)瞧(瞧见)柄(叶柄)叠(重叠)

2.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并仿写。

(1)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我会仿写: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微风中柳树正在向人们展示那美丽的腰肢。

(拟人)

我会仿写:

_鸟儿们在欢快地歌唱。

3.我会填。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八、比较阅读

喇叭花

我家有许多漂亮的花。

有双喜临门的双喜藤,有清香宜人的茉莉花,还有热情如火的太阳花,可我最喜欢的花却是喇叭花。

喇叭花的藤是暗绿色的,它一圈一圈地沿着竹杆往上爬,而绿叶就像藤的朋友一样陪着它一起生长,并给它加油鼓劲,让它一天比一天爬得更高。

喇叭花的叶子颜色十分丰富。

在它刚长出来的时候,是淡绿色的。

后来,叶子的颜色慢慢地从绿色变成了深绿色,这时的它,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

一阵风吹过,传来柔和的沙沙声,枝摇叶摆,像是向我们频频招手。

喇叭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它还是花骨朵的时候,就已经出类拔萃了。

它的外形像一颗随时发射的子弹,上面点缀着浅蓝色的花纹。

喇叭花盛开的时候,像一个个斗志昂扬的小喇叭,又像小姑娘扬起的裙摆。

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那么引人注目。

喇叭花不但外表美,而且生命力还很顽强。

有一次,我去外婆家玩,两天没给喇叭花浇水。

等我回家时,喇叭花已经被烈日晒得奄奄一息了,它耷拉着脑袋,有些叶子都快枯萎了。

我以为喇叭花已经死了。

可没料到,我浇了水之后,过了一会儿,忽然发现倒下的喇叭花又“站起来”了,变得精神抖擞,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我看着这些重新站起来的喇叭花,好像看到了一个个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小战士。

我爱这美丽又坚强的喇叭花!

1.读文填空。

(1)本文从喇叭花的藤、叶子、花等方面描写了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喇叭花的喜爱。

(2)这篇文章不但描写了喇叭花的外表美,还写了它的生命力顽强。

2.抄写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我看着这些重新站起来的喇叭花,好像看到了一个个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小战士。

3.说说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先写喇叭花的外表美,再写喇叭花顽强的生命力。

九、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cāochǎngkūwěiyèbǐngqiáojiàn

(操场)(枯萎)(叶柄)(瞧见)

2.比一比,组词语。

站(站立)嫩(嫩绿)瞧(瞧见)

贴(粘贴)漱(洗漱)焦(焦虑)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

(牢固)

(2)舒适。

(舒服)

(3)仔细地看。

(观察)

4.基础积累大巩固。

(1)从文中抄写描写颜色的词语。

嫩绿嫩红灰色

(2)写一句含有颜色的句子。

红色的玫瑰花香味四溢。

5.课文整体梳理。

学校有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

作者介绍爬山虎的叶子是抓住叶子变化的特点来讲的。

从形状看,叶子由_小_到_大__;从颜色看,是由_嫩红_到_嫩绿_。

6.重点段落品析。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从语段中找出作者将爬山虎比作什么。

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又像_蛟龙的爪子_。

(2)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_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像蜗牛的触角。

(3)读短文,说说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4)请你观察身边的植物,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佳作欣赏

十一、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爬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十二、动漫微课(朗读配音,动漫)

细致观察写好事物

同学们,读了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之后,你是不是仿佛看到了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

叶圣陶爷爷之所以能将爬山虎写得这么具体细致,与他对爬山虎细致的连续观察分不开。

他观察得有多仔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我们先来看他对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描写:

“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可见观察的仔细、认真。

还有对爬山虎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描写也十分细致生动:

爬山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