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1258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鸭嘴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鸭嘴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鸭嘴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鸭嘴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鸭嘴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鸭嘴兽.docx

《鸭嘴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鸭嘴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鸭嘴兽.docx

鸭嘴兽

鸭嘴兽、针鼹、负鼠、袋各种、袋鼠(考拉是袋鼠的一种)。

最简单的记法了。

原兽亚纲Prototheria:

卵生、泄殖腔、澳洲

简单记法:

鸭嘴兽(1种)和针鼹(1种+原针鼹3种)

(下纲)

(总目)

单孔目Monotremata

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

1种鸭嘴兽Ornithorhynchusanatinus,澳大利亚,无育儿袋、有乳腺无乳头

针鼹科Tachyglossidae:

新几内亚,有育儿袋、有乳腺无乳头

原针鼹属Zaglossus:

3种

针鼹属Tachyglossus:

1种澳洲针鼹Tachyglossusaculeatus

兽亚纲Theria

后兽下纲(有袋下纲)Metatheria:

澳洲or南美洲,无胎盘有卵黄

美洲有袋总目Ameridelphia

简单记法:

负鼠(约80种+鼩负鼠6种):

那个眼球太多脂肪挤成斜视的。

负鼠目Didelphimorphia

负鼠科Didelphidae:

约80种,南美洲,只有1种北美负鼠Didelphisvirginiana在北美洲

绵负鼠亚科

负鼠亚科

鼩负鼠目Paucituberculata:

无真正袋,只有皮肤褶皱

鼩负鼠科Caenolestidae:

6种,南美洲

澳洲有袋总目Australidelphia

简单记法:

袋各种+袋鼠

袋各种=微兽(1种)+袋鼬(约70种+已灭袋狼+袋食蚁兽1种)+袋狸(约20种)+袋鼹(2种)

袋鼠=袋熊(1种+树袋熊1种)+袋貂(约30种)+袋鼠(约60种)

微兽目Microbiotheria

微兽科Microbiotheriidae:

1种南倪

袋鼬目Dasyuromorphia

袋鼬科Dasyuridae:

约70种

袋狼科Thylacinidae:

澳洲,5种已全灭

袋食蚁兽科Myrmecobiidae:

1袋食蚁兽Myrmecobiusfasciatus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

澳洲

兔袋狸科Thylacomyidae:

1种已灭

豚足袋狸科Caerophodidae:

1种已灭

袋狸科Peramelidae:

19种现存,1种已灭

袋鼹目Notoryctemorphia

袋鼹科Notoryctidae:

2种

袋鼠目(双门齿目)Diprotodontia

袋熊亚目Vombatiformes

无尾熊科Phascolarctidae:

1种考拉/树袋熊Phascolarctoscinereus,澳大利亚

袋熊科Vombatidae:

3种

Ilariidae:

已灭

袋貘科Palorchestidae:

已灭

袋犀科Zygomaturdae:

已灭

双门齿科Diprotodontidae:

已灭

袋貂亚目Phalangeriformes:

约30种

袋鼠亚目Macropodiformes

麝袋鼠科Hypsiprymnodontidae:

1种麝袋鼠Hypsiprymnodonmoschatus

袋鼠科Macropodidae:

约50种

鼠袋鼠科Potoroidae:

约10种,澳大利亚

兽亚纲是胎生的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动物。

兽亚纲包括祖兽下纲、阴兽下纲、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其中前两个下纲是仅生活于中生代的原是哺乳动物,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则是现代占统治地位的哺乳动物,在大洋洲以后兽下纲占优势,而其它地区则均以真兽下纲为优势动物,其中南美洲后兽下纲也曾经占据一定优势,在南北美洲再次相连真兽大量涌入南美洲后,后兽下纲才失去优势。

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在不同大陆平行演化,分别发展了类似的类群,是趋同演化的好例子。

原兽亚纲Prototheria

原兽亚纲是原始的卵生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动物。

其中中生代的早期原兽亚纲成员曾经被列为始兽亚纲和异兽亚纲,而原兽亚纲特指单孔目,现在一般讲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均归入原兽亚纲,和胎生的兽亚纲并列,与兽亚纲代表着不同的进化方向。

单孔目Momotremata

单孔目是原兽亚纲现存的唯一代表,也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

单孔目因消化、生殖和泌尿管道均通入泄殖腔,有一个共同的开口而得名。

单孔目成员为卵生,无齿而具有喙,无外耳,后肢有毒距(仅有的有毒的哺乳动物)。

这些特征均更接近于鸟类而有别于其它哺乳动物。

单孔目成员也具有很多哺乳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被毛,哺乳,心脏四室,体温比较恒定,脑较大而发达,下颌为单块齿骨构成(此为区分哺乳动物和似哺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单孔目化石并不丰富,真正的单孔目化石仅能追溯到中新世,其起源尚不明朗,有人认为可能和摩根锥齿兽等早期原兽类相关,有人认为单孔目可能和现代的其它哺乳动物分别起源于不同的爬行动物祖先,二者独立演化,也有人认为新近的研究表明单孔目实际上可能和现代的其它哺乳动物关系并不是很远。

单孔目现存仅2科3属3种,唯一的分布地区是大洋洲。

∙针鼹科Tachyglossidae

针鼹科有2属2种,即针鼹Tachygolssusaculeatus(或称短吻针鼹)和原鼹Zaglossusbruijnii(或称长吻针鼹)。

针鼹又称刺食蚁兽,身上即有毛又有棘刺,喙长,以白蚁等为食,擅长挖掘。

针鼹虽为卵生的单孔类,却也有育儿袋,卵直接产到育儿袋中孵化,而孵化后幼兽继续在袋中生活一段时间。

短吻针鼹是现存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单孔目,遍布澳洲大陆,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中部和南部。

塔斯马尼亚岛的短吻针鼹身上毛较多,曾经被当作是独立的种。

长吻针鼹现在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但是在更新世则可见于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

长吻针鼹的体型几乎比短吻针鼹大一倍,是最大的单孔目成员,喙长而弯,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发则比较多。

长吻针鼹过去曾被分成3个不同的种,其中三趾原鼹在岛上分布广泛,而立另外两种则局限于东北部的高地。

现在长吻针鼹均被归入同一种,下设不同的亚种。

针鼹Tachygolssusaculeatus

原鼹Zaglossusbruijnii

鸭嘴兽Orhithorhychusanatinus

∙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

鸭嘴兽科仅鸭嘴兽Orhithorhychusanatinus一种,是单孔目中人们最熟悉的代表,仅分布于澳洲大陆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是澳洲的象征性动物之一。

鸭嘴兽是体型最小的单孔目动物,适应水路两栖的生活,在溪流或湖泊边挖穴居住,在水中捕食螯虾等水生动物。

鸭嘴兽最显著的特征是似鸭般扁平的嘴,嘴触觉灵敏,可以用来在浑浊的水中寻找猎物。

脚上有蹼,尾部似河狸,擅长游泳,在晨昏活动。

 

后兽下纲Metatheria,有袋目Marsupialia

后兽下纲即有袋类,以没有真正的胎盘,出生时幼兽发育不全,需要在育儿袋内抚育后代为特征。

这种繁殖习性可能不是后兽下纲特有,而在早期的兽亚纲成员中已经产生。

有袋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中期的北美洲,是一些类似现代的负鼠的小型食肉、食虫动物,在白垩纪晚期已经在北美洲非常繁盛,并进入其它大陆。

在新生代大部分地区的有袋类由于真兽类的竞争而灭绝,在南极洲的有袋类则由于冰盖的形成而灭绝,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保存了下来并且非常繁盛。

现存的有袋类可以分成美洲的负鼠(

)、新袋鼠(

鼠),大洋洲的袋鼬(包括袋鼬、袋狼和袋鼹等)、袋狸和袋貂(包括袋鼠、袋貂和袋熊等)5大类,这5类一般作为总科置于有袋目一个单一的目,也有人将其分为5个不同的目。

这5类之上和之下的分类均有不同的看法。

过去常将负鼠、袋鼬、袋狸合并成食肉和食虫的多门齿类,袋貂组成主要食植物的双门齿类,新袋鼠独自组成新袋鼠类。

近来一般将美洲的有袋类合并成美洲有袋类Ameridelphia,大洋洲的有袋类合并成澳洲有袋类Australidelpha,史前时期其它大陆的有袋类则另形成其它的类群。

美洲有袋类Ameridelphia

美洲有袋类现存约有75种,分成2总科3科,其中负鼠总科(

总科)Didelphoidea包含负鼠科(

科)Didelphidae和小

科Microbiotheriidae,新袋鼠总科(

鼠总科)Caenolestoidea包含新袋鼠科(

鼠科)Caenolestidae。

美洲的有袋类比大洋洲的更加原始,其中负鼠非常接近有袋类的祖先类型。

在史前时期南美洲虽然和大洋洲一样和其它大陆隔离,但是由于南美洲有一些植食性的真兽类,所以美洲没有进化出大洋洲那样多样化的植食性有袋类,主要为食虫、食肉或者杂食动物,只有一些小型植食性成员。

现存的美洲有袋类均是小型的食虫、食肉或者杂食动物,与其最原始的祖先类型多少有些相似,而在史前时期则曾经进化出强有力的大型食肉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袋剑齿虎Thylacosmilus(右图),占据者和北方大陆的剑齿虎相应的生态地位,其发达的犬齿甚至比剑齿虎的犬齿更长些,这与当时南美洲拥有大型的厚皮有蹄动物相适应。

在南美美洲重新相连后,大型的真兽类从北美洲涌入,南美洲的大型食肉有袋类随之灭绝,现在南美洲的食肉类和其它大陆一样以食肉目成员为主,而有袋类中只有类似负鼠的小型动物生存了下来,负鼠到现在仍然相当繁盛,并且重新进入了北美洲。

∙负鼠科(

科)Didelphidae

负鼠科(

科)Didelphidae是有袋类的最大也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科,包括美洲有袋类的绝大多数种类,共约有67种,其分布几乎遍及拉丁美洲各地,其中一种即北美负鼠(北美

)Didelphisvirginiana(左图)进入了北美洲,最北达到了加拿大南部,是现存分布最北的有袋类。

负鼠科虽然属于有袋类,但是只有3个属的成员有清晰的育儿袋,其它种类则无袋囊或只有简单的皮褶。

负鼠的习性比较多样,有些种类为地栖,有些种类为树栖,还有一种即水负鼠(水

)Chironectesminima为半水栖性,大型的种类大小似猫,小型种类大小似鼠,其中多数种类特别是树栖的类型有可以缠绕的尾巴。

负鼠多为杂食性,但也有只食肉和食虫的种类。

负鼠寿命短,繁殖率高,是拉丁美洲森林种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之一,但多夜间活动且善于隐蔽而不易见到。

∙小

科Microbiotheriidae

科Microbiotheriidae有悠久的化石历史,但现存仅以分布于南美洲南部温带雨林中的南

Dromiciopsaustralis(右图)为代表。

只有小型大家鼠的大小,以昆虫的幼虫和蛹为食。

原本被置于

科,现在多将其列为独立的科,而近来有些专家认为小

不仅和

有一定联系,也同时和澳洲有袋类有一定联系,可能处于两大类的中间地位。

∙新袋鼠科(

鼠科)Caenolestidae

新袋鼠科(

鼠科)Caenolestidae成员有完好的化石纪录,现存则仅有分布局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7个种。

不同种类的

鼠的体型大约介于大家鼠和小家鼠之间,有一对发达的门齿,用于捕捉大型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

新袋鼩Rhyncholestesraphanurus

澳洲有袋类Australidelpha

澳洲有袋类现存将近两百种,是一个非常繁盛而多样化的类群。

澳洲有袋类的分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Morris的早期分类方案将其归入3总科6科,后来一些分类方案则多达16个科。

大洋洲除了啮齿目和翼兽目以外,没有其它的真兽类,因此有袋类成了这里的绝对优势类群,并且拥有植食性、杂食性、食虫性和肉食性的不同成员。

澳洲有袋类不仅习性上非常多样化,形态和体型上也非常多样,有些似鼠,有些似狼,有些似熊,现存最大型的大袋鼠体重超过90公斤,最小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二者相差超过两万倍,而史前更有体重数吨的巨型有袋类,没有其它的动物类群体型有如此大的差别。

o袋鼬总科Dasyuroidea

袋鼬总科Dasyuroidea代表主要以食虫性或食肉性为主的澳洲有袋类,多数种类体型较小,也有一些较大型的肉食动物,在人类到达澳洲以后,较大型的肉食有袋类趋于衰落,现在已经不再有大型的肉食性有袋类了。

袋鼬总科现在一般分成4个科,除了袋鼬科以外,其余各科均只有一两个成员,过去则合并成2个甚至1个科,也有人将袋鼹科单成立袋鼹总科。

∙袋鼬科Dasyuridae

袋鼬科Dasyuridae是现存有袋类中肉食性最强的成员,种类繁多,约有50余种。

袋鼬科成员多数体型较小,与老鼠接近,其中某些种类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头体长不及6厘米,是最小的有袋类,也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

袋鼬科现存最大的成员是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獾Sarcophilusharrisii,也是现存最大型的食肉有袋类,头体长约60厘米,强壮而凶悍。

袋鼬科第二大的成员是斑袋鼬,大小如猫,也是澳洲大陆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

原本常见与澳洲大陆东部的东袋鼬(食鱼袋鼬)Dasyurusviverrinus现在在澳洲大陆可能已经灭绝,仅存于塔斯马尼亚岛。

袋鼬科成员很多为树栖性,也有一些为陆栖,其树栖性成员尾部均不具缠绕性,但是有些种类有蓬松的尾毛用于平衡。

袋獾Sarcophilusharrisii

东袋鼬Dasyurusviverrinus

毛尾袋小鼠Dasycercusbyrnei

 

∙袋狼科Thylacinidae

袋狼科Thylacinidae仅包括袋狼Thylacinuscynocephalus,曾经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近几十年再也没有见到过,据信已经灭绝。

袋狼曾经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食肉有袋类,大小和体型均似狼,而身上的花纹似虎,也称塔斯马尼亚虎。

在史前时期袋狼和袋獾均曾经分布于澳洲大陆,可能由于野犬到达澳洲大陆相关,袋狼和袋獾均只局限于野犬没有到达的塔斯马尼亚岛,在白人到达以后,袋狼被大量捕杀,最终灭绝。

袋狼Thylacinuscynocephalus

 

∙袋

科Myrmecobiidae

科Myrmecobiidae仅袋

Myrmecobiusfasciatus一种,也有人另分出一种应该已经灭绝的赤袋

Myrmecobiusrufus。

又称袋食蚁兽,缟食蚁兽,顾名思义,其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身上则有带斑。

体型似松鼠,前肢有适合挖掘的爪,口中有长舌,牙齿小而数量多,与食蚁生活相适应。

原分布于澳洲南部和西南部广大地区,现在则仅局限于极西南部的少数地区。

Myrmecobiusfasciatus

∙袋鼹科Notoryctidae

袋鼹科Notoryctidae仅袋鼹Notorytestypholops一种,分布于澳洲西部的荒漠中,也有人将分布更偏于西北部的另分成北袋鼹Notorytescaurinus。

袋鼹为生活于地下的食虫性有袋类,与食虫目的金鼹和鼹鼠非常相似,是生物趋同进化的好例子。

袋鼹高度适应地下生活,眼睛已经退化,耳朵也只有小的孔洞。

由于袋鼹分布于偏僻地区,又生活于地下,人们对其所知甚少,对于袋鼹与其它有袋类的亲缘关系也尚不明确,现在常被单设一总科,甚至被设为独立的目。

袋鼹Notorytestypholops

o袋狸总科Perameloidea

袋狸总科Perameloidea与袋鼬总科一样为多门齿,但是后肢的第二、三趾愈合,看似一个脚趾长了两个爪子,与袋貂总科类似。

袋狸总科成员均为杂食性的有袋类,体型介于鼠和兔之间。

袋狸总科一般分成袋立科和兔袋狸科两科,过去Morris曾只设袋狸一科,而近来研究表明新几内亚袋狸和刺袋狸可能和其它的袋狸亲缘关系较远,有人将其列为单独的科而将兔袋狸并入袋狸科。

∙袋狸科Peramelidae

小斑袋狸Peramelesbougainville

袋狸科Peramelidae分布比较广泛,在澳洲大陆,塔斯嘛尼亚,新几内亚以及印度尼西亚东部的一些岛屿均有分布,生活于从荒漠到热带雨林的不同生活环境中,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袋狸的分布区已经大大减少,有些种类特别是一些荒漠种类已经灭绝。

典型的袋狸体型似鼩鼱,毛短而硬,耳、尾和四肢均短,四足跳跃行走。

19世纪灭绝的豕足袋狸Chaeropusecaudatus则四肢和耳均比较长,用趾尖奔跑。

豕足袋狸Chaeropusecaudatus

 

∙兔袋狸科Thylacomyidae

兔袋狸科Thylacomyidae现存仅兔袋狸Macrotislagotis一种,生活于澳洲内陆荒漠、半荒漠地带,也是现在仅存的生活于荒漠地带的袋狸。

另外一种白尾兔袋狸Macrotisleucura已经于近代灭绝,兔袋狸的分布范围也比过去大大缩减。

兔袋狸的外貌与袋狸显著不同,体型较大,有一对长而似兔的耳朵,后肢很长,如袋鼠般跳跃行走,尾长而多毛。

兔袋狸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居住在深洞中躲避荒漠的酷热。

兔袋狸Macrotislagotis

o袋貂总科Phalangeridea

袋貂总科Phalangeridea即双门齿类,包括澳洲有袋类近半数的种类,其中一些澳洲史前和现代最具特色,大家最熟悉的物种均属于此类。

袋貂总科最显著的特征是只有一对门齿,后肢的第二、三趾愈合,看似一个脚趾长了两个爪子。

袋貂总科包括了一些外表和习性相差比较远的动物,现存的成员可以分成袋貂、袋熊和袋鼠三大类,Morris为每一类单设一个科,现在一般将袋鼠设成袋鼠和鼠袋鼠两个科,而袋貂则设成7个不同的科。

袋貂总科多数为植食性,一些小型的袋貂为食虫性或者杂食性,也有些食蜜或者植物的汁液。

现代的有袋类中只有袋貂总科拥有较大型的有袋类,在袋狼灭绝之后,现存所有体重超过10公斤的有袋类均属此类,也只有袋貂总科拥有真正植食性成员。

在史前时期,袋貂总科中还有以袋狮Thylacoleo为代表的大型肉食动物,袋狮是澳洲历史上最大型的肉食哺乳动物,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类关系较远而属于以植食性为主的袋貂总科,其结构也与其它的肉食动物有一定差别。

袋狮的主要猎物可能是当时同属于袋貂总科的大型植食性动物。

史前的大型植食性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是双门齿兽Diprotodon,双门齿兽和袋熊关系较密切,体型大如河马,是地球上生存过的最大型的有袋类。

这些大型的有袋类在更新世结束时全部灭绝,它们的灭绝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和人类的到来相关。

袋狮的头骨和复原图

∙袋貂科Phalangeridae

袋貂科Phalangeridae包括袋貂、鳞尾袋貂和扫尾袋貂(狐袋貂)3属,均为以植食为主食的较大型树栖动物。

除了扫尾袋貂有蓬松多毛的尾部以外,均为可缠绕性的尾部,适应树栖生活。

鳞尾袋貂和扫尾袋貂分布于澳大利亚,而袋貂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最远可以到达苏拉威西岛,在那里,袋貂和猴子成为竞争者。

扫尾袋貂是澳洲最常见的哺乳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澳洲沿海地区,适应力比较强,现在被引进新西兰,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者。

扫尾袋貂原本在澳洲内陆也有广泛分布,但是现在内陆的种群已趋于灭绝。

苏岛袋貂Phalangercelebensis

 

袋鼯Petaurusbreviceps

∙袋鼯科Petauridae

袋鼯科Petauridae包括各种大中型的袋鼯类和缟袋貂、环尾袋貂等中型的袋貂类。

袋鼯科成员除了岩栖环尾袋貂Petriseydesdahli以外均为树栖动物,也有人将大袋鼯Petauroidesvolans和各种环尾袋貂单置环尾袋貂科Pseudocheiridae,均以树叶为食,其中大袋鼯和树袋熊一样仅食桉树叶,大袋鼯是澳洲最大的滑翔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滑翔动物之一。

而缟袋貂和其它袋鼯保留在袋鼯科,袋鼯主要食用植物的汁液和昆虫,因为喜食植物的甜汁而又称作糖袋鼯,缟袋貂则食树干中的昆虫。

袋鼯科拥有一些澳洲比较常见的哺乳动物,如袋鼯Petaurusbreviceps和普通环尾袋貂Pseudocheirusperegrinus,它们广泛分布于澳洲动物的森林地带,时常进入公园和居民区。

普通环尾袋貂Pseudocheirusperegrinus

∙树袋熊科Phascolarctidae

树袋熊科Phascolarctidae仅树袋熊Phascolarctoscinereus一种,是无尾的袋貂类,又称无尾熊,或音译为考拉。

树袋熊相貌可爱,颇似玩具熊,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以说是澳洲最受欢迎的一种动物。

树袋熊是严格的树栖动物,看似笨重可爱,在树上却比较灵活,手指可以对握,善于攀爬,并可以在树间跳跃,且富于攻击性。

树袋熊仅以桉树叶为食,主要分布于澳洲动物从昆士兰到维多利亚之间的沿海桉树林中,在南澳大利亚的袋鼠岛也有分布,并可沿河岸森林分布到部分内陆地区。

昆士兰的树袋熊体型较小,毛发较短,维多利亚的树袋熊体型较大,毛较长。

树袋熊Phascolarctoscinereus

鼯科Burramyidae

鼯Acrobatespygmaeus

鼯科Burramyidae包括一些小型的袋貂和袋鼯,大者体重不过几十克,小者不到十克。

鼯Acrobatespygmaeus是本科唯一会滑翔的动物,体重10~14克,是世界上最小的滑翔哺乳动物。

鼯分布于澳洲东部,尾侧有两排毛发,看起来似羽毛,又称羽尾袋鼯。

分布于新几内亚的羽尾鼠袋貂Distoechuruspennatus有和

鼯的类似尾巴,但是不能滑翔。

有些分类体系将

鼯和羽尾鼠袋貂这两种尾部似羽的成员单分出一科。

鼯科的其它成员均有裸露的尾巴,其中几种鼠袋貂如西部鼠袋貂Cercartetusconcinnus有可以缠绕的尾巴。

鼯科的成员多为树栖,善于盘爬,在树上非常灵活,甚至可以在垂直的玻璃上短距离奔跑。

只有山

鼯Burramysparvus一种为陆栖。

鼯生活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交界处的山区,这里是澳洲海拔最高的地区,山

鼯也是唯一生活于雪线以上的澳洲有袋类,在这里的地面上寻找昆虫和植物。

西部鼠袋貂Cercartetusconcinnus

 

∙蜜貂科Tarsipedidae

蜜貂科Tarsipedidae仅蜜貂Tarsipesspenserae一种,是体型最小的袋貂,雄兽体重不到10克,雌兽也仅12克。

蜜貂吻部极长,又称长吻袋貂,舌头也很长,长吻长舌有助于伸入花中采食花蜜,背部有深浅不一的纵纹,易于辨认。

蜜貂尾长而具有缠绕性,帮助在花丛中攀爬,动作灵活。

蜜貂仅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地区,其生存地区需要有多种植物使其整年均有花蜜可食用。

蜜貂Tarsipesspenserae

 

∙袋熊科Tarsipedidae

袋熊科Tarsipedidae包括2属3种,即袋熊Vombatusursinus和南方毛鼻袋熊Lasiorhinuslatifron和北方毛鼻袋熊Lasiorhinuskreffti,其中北方毛鼻袋熊已经濒于灭绝。

袋熊体格粗壮,为极短,外表似小型的熊类,而习性更接近啮齿类,为食草动物,善于挖掘,在地下挖复杂的深洞居住。

南方毛鼻袋熊Lasiorhinuslatifron

 

∙鼠袋鼠科Potoroidae

鼠袋鼠科Potoroidae又称

科,包括鼠袋鼠(

)和麝袋鼠,曾经被当作是袋鼠科的一个亚科。

麝袋鼠Hypsiprymnodonmoschatus是体型最小,最原始的袋鼠,是唯一后足有5趾的袋鼠,尾部裸露有鳞,似袋狸和兔般的四足跳跃而与其它袋鼠不同。

各种鼠袋鼠和袋鼠科成员一样,后足4趾,双足跳跃,尾巴用于平衡,有微弱的缠绕性,可以用于抓取筑巢的材料。

麝袋鼠Hypsiprymnodonmoschatus

∙袋鼠科Macropididae

袋鼠科Macropididae是个种类繁多的大科,超过50种,包括各种大袋鼠、树袋鼠和袋

大袋鼠分布于澳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