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1153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煜編]考研資料彙編

 

 

煜編【文藝學論綱】考研資料

 

[煜编]文學考研資料前言與說明

前言

我,落煜,河南新乡人,现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前两名是南大本校的)。

在2011年6月至8月,笔者历近百日,总结了这四百馀页的考研资料。

它们包括:

[中国古代文学]四卷,[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古代汉语]一册,[语言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册,[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

编完之后,又在去年最后的百馀日里,一边记诵,一边修改,时至今日,方修订完毕。

将这套粗陋芜鄙的资料公诸于世,我有些自己的想法。

考研,作为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拔形式,要求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

作为备战文学硕士的我们,试卷以应试题的面目出现,我们不得不以“一二三四”诸答题模式应对;而真正能够提升我们功力的,却在文本之中。

所以,笔者把略备的资料贡献出来,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文本,博览群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硕士(而不是只背了一脑袋“一二三四”的学子)。

当然,这些资料亦能使大家事半功倍(这是无需赘言的)。

但是,诸位,这套资料在被你发现的同时,已有千千万万的对手拥有了它。

所以,你们最终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功底。

说明

1任何资料的编纂,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渗入著者的个性。

这些资料在力求全面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平衡,还望诸研友见谅。

(比如,在[古代文学]中,由于笔者热心于先秦、古小说,资料里便出现了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

2打印本资料时,建议用word2003或word2007,字库内有楷体、黑体、宋体,这样可显示出资料中的重点、次重点、一般知识点等。

3一般情况下,标题用黑体,正文用小五宋体,并以加黑、楷体、六号小字等方式来区分重点与一般知识点。

(字体在屏幕中显得虽小,但打印出来后十分清晰。

页数不至于太多,便于大家携带与记诵。

4以愚拙见,大家最好在8月之后再开始背这些资料。

在此之前,应细过教材,熟读文学文本。

(这是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这样,在背这套资料时,便能将框架与“血肉”紧密结合起来。

建议背第一轮用40天,第二轮用30天,(前两轮是硬功夫,必须努力背下来。

)第三轮结合教材与文学文本,过一遍资料,约25天。

最后一轮,边背边按自己的风格总结出提纲、符号。

(比如:

苏轼词特色:

1诗词一体,自是一家;2表现功能、词境:

自我豪情,哲理,生活、自然;3以诗为词(标题、小序、用典);4清雄。

到考前,脑中只有符号与大量相关的诗词文。

5请灵活运用资料。

有些知识点既是名词解释,也是简答。

有些知识点详略不一。

(如“李清照”一节,先详列其艺术成就,其后所列的名解“易安体”就一笔而过,大家可从前面列的知识点将其充实。

)还有些大的版块,视考题而定。

(以“《史记》的文学成就”为例,如果考试出了论述,分值在25分以上,便可将相关的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全部答上,并结合文本;如果只出了简答,便可只写以附有“一、二、三”的大标题;如果考了专题(如:

简谈《史记》的叙事艺术),答上第二节内容即可。

6本资料在力求体系清晰简洁、知识点完整之外,颇具“太康”遗风,诸如稼轩词的艺术成就,其中有“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之句,背之甚难。

但以愚拙见,如能在试卷上写出此等文字,定会取悦于阅卷老师。

下面是这些资料的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四卷

这套资料,我主要参考了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

一百四十馀页的文档,我为其倾耗了大量的心血,评以“全面无误”四字,笔者认为是中肯的。

建议大家佐以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储备300首以上的诗文词,以积累功底。

【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

关于[现代文学],我主要参考了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关于[当代文学],我主要参考的是董健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二者并参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坦言之,笔者读过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总结资料并非写文学批评,加之许多作家作品至今仍在界内论争,是以利用价值与可背性没有【中国古代文学】高。

(倘若二者相比,[当代]部分会更好一些。

)这点请大家谅解。

笔者仍然建议大家尽量多读些文本,再参以教材,最后以本资料为框架来记诵。

【古代汉语】一册

编这份资料,我主要参考了王力的[中华书局版]和高小方的[江苏教育版],并以北师大版的《古代汉语教程》佐之。

评以“基础细致”,笔者颇堪承担。

但以愚拙见,必要的基本功在应试考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议大家熟诵一些先秦的诗文,至少精读王力、高小方教材中的选文。

【语言学概论】一册

由于在笔者所应付的试卷中,这门科目只考两道基础性很强的简答,所以只以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为据,以名词解释、基础知识、大体框架为重,对于专门考语言学的朋友而言,价值并不高,还望海涵。

【文艺学概论】&【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二册

关于[文艺学],我只参考了胡有清的《文艺学论纲》,并根据他编写的《文艺学研习》,总结了一套资料。

由于这门科目笔者只需应付两个名词解释,因此又总结了一套[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

这门学科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建议无意考南大的同学以自己报考学校的教材为据。

对于考南大的朋友,希望这些资料会对你们有用。

不得不说,由于笔者后来只把那套名解资料背了几遍,是以所编的[概论]质量没有[名解]高。

在[名解]中,加下划线的名词是往届考过的,楷体的名词不在出题范围内,但出于胡本教材,后面的“补录”部分只作一般了解。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

总结这些名解,我主要用郑克鲁等主编的高教版《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的“文革馀孽版”也略作参考。

也是因为笔者应付考试的只有名解,加之近十年来读了百来本外国小说,所以只总结了192个与术语和作品相关的名词。

它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希望多少对大家有用。

落煜洛师壬辰年三月初十

[12033161923]

 

緒論文藝學的對象、體系和方法

文学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考察文学的含义:

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第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文艺狭义的“文艺”概念单指文学;广义的“文艺”概念是艺术的同义词,包括了艺术的各个部门。

除了文学外,艺术主要还包括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电视剧、建筑、曲艺、书法、杂技等等。

各门艺术都创造艺术形象作为非现实的审美观照物,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

艺术的范畴包括文学的范畴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艺术语言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借用语言这个词汇,可把各门艺术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物质手段统称艺术语言。

我国通行的艺术分类便以此为标准,将艺术分为四类:

造型艺术,运用线条、色彩等作为艺术语言,包括绘画、雕塑等样式;表演艺术,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人体动作等作为艺术语言,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样式;语言艺术,即文学,它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综合艺术,综合地运用上述各种艺术语言,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样式。

实用艺术是既具实用价值又具审美价值的艺术样式或品种,和审美艺术或纯艺术相对。

它既包括工艺美术、书法、建筑等艺术门类,也包括各种艺术门类中的一些特殊品种,如装饰绘画和雕塑,文学中的杂文学(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等),还包括综合各种艺术因素形成的某些艺术,如广告艺术。

文艺学是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和探究其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学形态的分支构成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部分。

它们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广泛的文学现象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从而给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文学观念、价值标准和基本方法。

它被称为体系性的文艺学,在整个文学科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文学批评以当代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它通过考察评价对象,帮助作家总结创作经验,引导读者提高鉴赏水平,并研究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提出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推动和促进文学事业和文学科学的发展。

它被称为应用性的文艺学,是文学科学中最直接参与文学过程的一个部门。

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

它可以是某一国家、地区或更大范围的通史,某一时代的断代史,或某一体裁、题材或风格等的分类史。

它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相互演变更迭、继承革新,剖析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与文学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等,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探讨文学规律,为现实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它被称为历史性的文艺学。

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学过程包括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四要素,它们构成某种确定的三角关系。

在这组关系中,作品是中心,连接其他三个要素。

艾布拉姆斯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涉及到这四个要素,但几乎所有理论都明显地侧重于其中一个要素。

他把艺术理论相应地分为模仿理论、表现理论、实用理论和客观理论。

前三者分别通过与世界、艺术家、欣赏者的关系来解释作品,而客观理论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地加以研究。

这些分析有力地说明了文学活动多环节特点所造成的理论模式的多样性,为学术界所重视。

文化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轫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后来逐步波及世界,90年代以来在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

它实际是以文化问题为中心进行社会研究,即以文学现象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文学作品为个案分析的素材,它所关注并着力开掘的总是文本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信息、文学文本与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等内容,对于文学文本自身的美学价值、艺术特色并不予以更多的注意。

文化研究是为了研究社会而研究文学。

文学本质论主要研究文学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研究体现其本质的各种特征,研究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

文学过程论具体研究现实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所构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包括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

其内容分别为:

研究文学创作的主体、现实基础和历史背景、过程和规律;研究作品的个体构成和群体构成;研究文学接受的主体、过程和规律;研究一般文学阅读与审美的文学阅读即文学鉴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

文学批评论主要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性质、作用和用法,提供一般的指导理论。

文学发展论研究文学批评在文学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等。

系统方法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文学研究工作者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和界定系统方法的主要原则,将其运用于文艺学的各个部门中。

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系统方法往往需要和其他文艺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原型批评加拿大学者弗莱等人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弗雷泽关于巫术、宗教、科学顺序发展的思想进化理论,创造性地用于文学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学理论和方法。

这种方法着力于在作品中寻找反复出现的原型(包括形象、主题、结构等),进而分析作家个人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比较具有同一原型作品的异同,追溯它们同神话等原始文化形态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和历史等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

这种研究方法兼有社会学、心理学、形式主义等方法的特征,又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

评点(批点)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批评模式,最初用于诗文,后随小说、戏曲的发展而盛行一时,包括评注(或称批注)和圈点两个方面。

评注既包括对作品整体或部分的总评,也包括眉批、夹注或旁批等对于作品细部艺术描写以至字词运用的分析。

圈点则是给最重要、最精彩或应引起注意的字句乃至段落标上引人注目的记号。

评点这种随感式的批评方法,不但形式灵便,容量自由,而且由于紧密结合作品实际,便于指导读者深入体验品味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中有着悠久传统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点在于强调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现实。

因此应把文学置于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对文学活动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关系、文学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作广泛深入的研究。

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创作到接受的文学活动的完整过程、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社会内容、文学的社会本质等等。

此外,文学社会学还涉及一些其他研究方法较少注意或不予注意的领域,如文学的社会传播、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社会生态等,并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之中。

文学心理学现代意义的文学心理学方法以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基础,从文学与心理学的相互联系中研究文学。

它既包括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文学现象,也包括将心理学研究所特有或惯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某些技术措施)用于文学研究。

完整的文艺心理学体系包括文学社会心理学、创作心理学、作品心理学和接受心理学等部分。

它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和更为准确的语言来揭示作家、读者以及文学人物的心理奥秘,对于文艺学各个领域都有积极的意义。

精神分析文艺观精神分析学者在文学研究中注重通过作品和传记材料来探寻作家所受的性压抑等精神创伤,研究判断创作动机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对于作品的分析,注意寻找支配人物行为的无意识因素,用精神分析的一整套理论和术语来解释文学现象。

精神分析方法把文艺学研究引入到主体的心灵深处,对于那些以描写人们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尤有阐释剖解的力量,对于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欲望升华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作家心灵深处,和常人一样有着为人类社会伦理、宗教、法律等所不容的本能欲望,这种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泄而得到满足。

而文学创作就是作家白昼梦即幻想的结果,它和夜间梦一样,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经过改装以后的实现。

至于读者,则通过阅读鉴赏分享作家的白昼梦以使自己类似的欲望得到实现。

在此过程中,由于本能的目标及对象变得更富有社会价值,所以文学不但是本能的补偿,而且是本能的升华。

形式主义文学研究1915年至1930年盛行于俄国,强调文学是独立自足的,把研究范围限制在文学本身,偏重艺术形式方面,排斥一切从外部或从文学与外部的关系展开的研究。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强调对作品进行反复的精细的阅读和赏析,从中体味作品字句乃至整个作品的内涵、象征意蕴及其相互联系,对作品个体或群体的结构形式作出阐释。

形式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形而上学的,但它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研究的客观性,重视对作品形式因素的细致分析等都有可借鉴之处。

比较文学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揭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发展规律。

在比较文学中形成了注重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和提倡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

法国学派的研究一般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文化系统,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偏向。

美国学派代表了比较文学新的潮流和方向。

他们注意探讨那些不能直接互相施加影响的文学之间的美学联系,提倡不同文化体系的类同研究和对比研究,主张进行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形成了非常宽泛的比较文学概念。

结构主义批评是运用结构主义分析研究文学艺术和进行文艺批评的一种文艺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

该理论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是纯形式的,揭示文本内部各种成分构成、制约、组合的关系和规律;是超越具体作品、作家和时代,探索支配和制约文学作品结构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研究。

其操作手段为:

先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然后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最后发掘文学的深层结构。

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重视、对语言符号的分析和对叙述模式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但它对于科学化批评的强调,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属性,具有片面性。

第一章文學本質論

再现理论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影响很大,着重从文学作品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明文学艺术的本质,将其解释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这一理论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把揭示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作为诗人的职责。

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指出艺术的三大任务首先是再现生活,认为艺术应承担说明生活,给生活下判断的任务,从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强调了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模仿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重要理论著作《诗学》中,对模仿学说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生活本身。

他指出,艺术家“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

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即简单地模仿自然、根据神话传说,并把揭示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作为诗人的职责。

表现理论着重从文学作品与创作主体的关系解释文学本质,认为文学是作者思想感情以至感觉的表现。

这种理论在中国自古得到推崇,“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源远流长。

到了近代,表现理论在西方兴起和盛行,其理论渊源在于康德从人的主观天性和才能去探讨艺术本质的观点。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表现理论作为它的理论根据而逐渐盛行。

而稍后的另外一些理论家,如叔本华、尼采等人,则把康德思想中的非理性因素大大加以发挥,形成了现代西方文论中表现理论的新潮流。

诗言志《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源远流长。

《毛诗序》从志情合一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特点:

“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该论点从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以致感觉的表现来解释文学本质。

文以载道基本特点为“载道”。

中国古代有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等说法,道基本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或规范。

“载道”理论曾经被推向极端,在我国文学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西方理论家如柏拉图、黑格尔等人所说的“理念”,和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道”,有着接近和类似之处。

“道”和“理念”,都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或绝对精神。

但西方更强调这种绝对精神是客观存在的灵魂;而中国则强调它融于作家心志之中,并让文学去言、去载、去明。

因此,常把前者归入模仿理论或再现理论,而把后者归入“诗言志”的主流。

童心说明代李贽从反抗封建礼教的立场提出“童心说”。

他认为: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而所谓“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他对载道说持批判态度,认为“多读书识义理”只能是“障其童心”,“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性灵说清代诗人袁枚力倡“性灵说”,其理论源于钟嵘等人,更是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他所谓“性灵”,即“性情”与“灵机”的结合,而又以前者为主,其主要内涵就是要求自然风趣地抒写个人的真情实感。

他指出“诗之本旨”是表达感情的,“诗者,各人之性情耳”。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绝对理念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强调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理念”。

他的理论已进入现实,成为现实世界的灵魂,体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

他认为艺术、宗教、哲学是由绝对理念发展出来的三种形式,而艺术则是其中最不完善的一种。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审美观照亦称静观,是文学活动的基本内容,指的是主体以审美态度对客观对象静观默察,达到物我两忘、相互交融,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消除了现实的各种束缚和界限,进入一种恬静的、怡然自得的玄妙境界。

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审美观照是艺术活动保持其独立性的根本特点,审美观照所感受到的并不是审美客体纯粹自在的属性,而是客体所蕴含或体现的人的情感内容和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精神过程。

惯例论美国学者迪基提出关于艺术本质的“惯例”(或译“习俗”)论观点。

他认为,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是人的意向活动的结果。

艺术品地位是人授予的,这种授予艺术品地位的活动取决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即艺术世界中的制度和惯例。

艺术世界的中坚力量是一批组织松散却又相互联系的人,主要包括艺术家、报刊记者、理论家、批评家、艺术史学家、美学家等等,艺术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习俗惯例的水平上进行的。

当人们(特别是艺术世界的中坚分子们)突出强调或者授予作品的某一方面的性质时,引起的便往往是相关的反应。

审美心理距离说英国美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的概念,认为人们可以超越个人的目的、功利需要和感觉,与对象建立起心理距离。

这种心理距离和时空距离一样,能使人们更好地排除现实的功利的考虑,欣赏对象的美。

他提出,“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一种“审美原则”。

他这一观点揭示了艺术活动的重要心理特征。

间离说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或译“间情”、“陌生化”)观点,要求艺术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心理距离的一种理论主张。

他要求演员、角色、观众的相互关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主张并在创作实践中运用种种“间离”手法,有意识地打破存在于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所谓“第四堵墙”,造成观众对角色和整个作品的“间离”和“旁观”态度,使观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判断。

文学的社会作用是一个以审美观照为基本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的系统。

1是审美观照的作用,最基本最核心;2是由于文学的审美观照作用而必然产生的其他一些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和交际作用;3是由第一、二两个层次派生出来的、受到一定时空限制的文学功能,它们往往只是一部分文学作品、一定时空范围内文学的功能。

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文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不但可以加深对周围世界和已经历过的事物的认识,而且可以增长见闻,扩大自己的间接生活经验;不但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人生,而且可以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不但可以更多地了解现实生活的外部面貌,而且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他人以及反思自己的灵魂;不但可以促进自身以清醒的态度面对现实,而且可以更多更好地了解历史、展望未来;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给人们提供了更深刻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知识。

由于文学的认识作用是通过审美实现的,因而它带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文学的教育作用体现在文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的灵魂,增强人们改造和创造生活的信心、勇气和能力,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它还体现在作家以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去感染和影响读者,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培养人们健康高尚的情操。

文学还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增强人的创造欲望,提高人的想象、观察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文学给人以美的熏陶,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美,能够逐步成为人格更完善、更健全的个体存在。

文学的娱乐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学活动中人们通过审美在精神上得到自由享受和愉悦。

由于文学活动的非现实性和非功利性,人们在参与其中时可以摆脱现实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的束缚,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自由的享受,因而几乎所有作品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可供消遣性。

文学引起读者的审美快感和由此产生的娱乐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