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1125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心理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心理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心理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心理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2.docx

《心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2.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2.docx

心理2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及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要探索什么?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心理过程(process)

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心理结构(structure)

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心理的脑机制(mechanism)

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心理与环境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

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

心理现象:

动力系统:

情绪、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等

↑↓

社会现象调节系统:

能力与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基础心理学类:

普通心理学general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学习心理学learning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社会心理学social

变态心理学abnormal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动物心理学animal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应用心理学类: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临床心理学clinical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消费心理学consumer法律心理学forensic广告心理学advertising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健康心理学health

三、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是什么?

”、“怎么样?

”(首要任务)

2、解释——“为什么?

3、预测——“未来如何?

4、控制——“如何能够”(根本、终极任务)

四、普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认知情感动机人格

五、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心理学的哲学根源

2、心理学的生物学根源

3、冯特

科学心理学,父亲是哲学,母亲是生理学。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Ebbinghours,1908)

1、心理学的哲学根源

哲学背景(理论基础):

(1)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笛卡儿——天赋观念;我思故我在。

(2)经验主义:

洛克——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

2、心理学的生物学与生理学根源

(1)生物学:

达尔文——《物种起源》:

进化论

(2)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

神经生理;感官生理

3、冯特:

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

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

心理学诞生标志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冯特创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就像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

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二、现代心理学的派别

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

Behaviorism行为主义GestaltPsychology完形心理学

PsychodynamicPerspective精神分析Humanism人本主义

1、结构主义

人物:

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2、功能主义

人物:

詹姆斯

观点: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3、完形心理学

人物:

韦特海默;柯勒

观点: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

人物:

华生;斯金纳

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目标:

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

强调环境决定论:

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被动学习的结果。

“给我一打健康的人类婴儿,让我在由我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无论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的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盗贼。

Watson在1913年发表著名论文,1915年就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年37岁。

实验:

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实验被试:

11个月大的婴儿

实验目的:

利用婴儿对敲击声的情绪反应产生对白鼠的恐惧。

实验原理:

条件反射

强化:

通过某种强化物的作用,来增强某一特定行为的出现。

动物训练;学生学习;人格是不断强化的结果

5、精神分析学派

观点: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行为动力:

生本能、死本能;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弟子们

Freud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效果,他50年如一日,从1923年患口腔癌后,16年33次手术,说话困难,仍坚持看病,直到逝世前2个月。

弗洛伊德最为器重的两个大弟子阿德勒和荣格后来相继背叛了他,各自建立了新的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强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

以安娜•弗洛伊德等为代表的正统精神分析学派沿着自我心理学的方向继续发展.

6、人本主义心理学

批评:

行为主义:

幼稚心理学(动物、儿童)

精神分析:

伤残心理学

心理学要研究正常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复杂经验)

对人性抱持乐观的看法,坚持从人的需要而不是从科学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性。

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

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来访者中心疗法

无条件积极关注

三、当代心理学的取向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心理动力观)

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

认知观:

主要研究对象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

生物学观:

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能够最终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

文化观:

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中的跨文化差异

不同学派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精神分析:

死本能

人本主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行为主义:

强化

认知观:

信息加工,对敌意性的解释

生物学:

遗传、进化、脑机制

文化观:

不同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个案法:

又称为临床法

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

观察法:

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拟人化错误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安慰剂效应、实验者效应

相关法:

(夜间睡眠时间与第二天下午瞌睡程度)

一、观察法(observationmethod)

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

适用条件:

优点:

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

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研究现象没有出现;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二、测验法(measurementmethod)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基本要求:

信度:

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

测验的有效性

优点:

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

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三、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种类:

实验室实验: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

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实验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优点: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四、个案法(casemethod)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

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缺点:

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五、其它

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临床法

作品分析法

附:

一、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程序

科学方法:

就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对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

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命题

假设的类型:

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

如:

一个团队凝聚力的高低影响团队的整体满意度。

团队凝聚力与团队的整体满意度呈正相关。

(二)确定研究对象

被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样本:

所选出来的少数被试。

总体:

所有与样本同类的对象。

抽样:

从总体中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随机抽样:

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被抽到机会均等。

(三)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变量

操作性定义:

就是对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重要变量/概念,予以清楚具体的界定。

如:

研究小学生的智力与学科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四)选择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及所提假设的类型来选择。

一般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实验法相关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五)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研究者通过某种方法获得研究结果后,要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严格的统计原理,看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并作出解释。

另外,根据样本情况,还需谨慎地将样本的研究结果推论到总体。

示例:

期望效应研究

期望效应:

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

三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方法类型

研究重点

回答问题

观察法

描述

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相关法

预测

知道了X,能预测Y吗?

实验法

因果

变量X是变量Y的原因吗?

第三章感觉

感觉:

生理与心理的交汇

定义;测量(心理物理学);特征(基本感觉现象);种类

一、感觉的定义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如何发生的?

感觉是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并将信息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完成信息属性分辨的过程。

任何感觉的产生都离不开刺激物和感觉器官。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剥夺严重影响了人的认识活动,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过程。

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感觉测量

心理物理学(费希纳):

研究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大小之间的关系。

(一)绝对阈限

定义: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差别阈限

定义:

刚刚能辨别出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一)绝对阈限

测量方法:

对个体施加一系列由弱变强的刺激,使被试从完全不能察觉到刺激存在到明确报告刺激存在为止。

多次测试时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强度为绝对阈限。

刺激量(hz)

2

4

6

8

10

test1

-

-

-

-

+

test2

-

-

-

+

+

test3

-

-

+

+

+

test4

-

+

+

+

+

“有感觉”概率

0

25%

50%

75%

100%

实际上,绝对阈限只是一个统计值。

个体在每次的刺激觉察过程中会发生微小的变化(由于注意、疲劳等因素)

个体没有觉察到刺激也进行反应(期望的作用)

反应偏差:

对信号出现的期望较高,反应标准降低,测量的绝对阈限偏低;反之,对信号出现的期望较低,反应标准提高,测量的绝对阈限偏高。

信号检测论(SDT)将感觉觉察看作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最初的感觉过程(感受能力)、决策过程(反应标准)。

信号判断的四种情况

信号

反应

有(击中)

有(虚报)

无(漏报)

无(正确

否定)

(二)差别阈限

测量方法:

对个体施加两个同类别的刺激,一个是强度保持不变的标准刺激(100g),另一个是强度逐渐改变的比较刺激。

采用被试多次反应中50%能够觉察到差异时的刺激增量为差别阈限

比较刺激量(g)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test1

-

-

-

-

=

=

=

=

+

test2

-

-

-

=

=

=

=

+

+

test3

-

-

=

=

=

=

+

+

+

test4

-

=

=

=

=

+

+

+

+

“有差别”概率(%)

100

75

50

25

0

25

50

75

100

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I为原有刺激量,△I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常数,即韦伯常数。

例如:

对重量进行判断,100克为标准刺激,102克时恰能辨别两者的差异,故2克为差别阈限。

K=2/100=4/200=8/400=16/800=20/1000=1/50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Schiffman,1982

对于不同的刺激,韦伯常数不同。

例如感觉重量的变化与感觉光的强度的变化不同,其韦伯常数也不同。

某种感觉的K值越小,说明该感觉越敏锐。

韦伯定律

感觉

K

视觉(亮度差异辨别)

1/60

动觉(重量差异辨别)

1/50

痛觉(皮肤灼痛刺激强度差异辨别)

1/30

听觉(声音高低差异辨别)

1/10

触觉(皮肤表面对压力大小差异的辨别)

1/7

嗅觉(对天然橡胶气味差异辨别)

1/4

味觉(对盐量咸度差异辨别)

1/3

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阈下刺激: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限,我们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

两耳分听试验

说明:

阈下刺激在不知不觉中仍然会对人发生影响。

三、基本感觉现象

(一)后像

●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正后像:

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

●负后像:

与刺激的品质相反或互补

●刺激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二)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视觉的适应现象:

明适应;暗适应

(三)感觉对比

四、几种主要感觉

(一)视觉

1.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

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2.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

3.研究证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80%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有三个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1.色调由光波的波长决定,是区别物体颜色的主要属性。

2.明度由物体表面反射光波的强度决定,是区别物体明暗程度的属性。

3.饱和度由物体发射或反射光波的纯度决定,是区别某种颜色纯杂程度的属性。

混色与补色:

1.混色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波混合之后所得到的颜色视觉。

a)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后可得到白色,所以各种混合光的颜色都可以由红、绿、蓝三色光按比例混合而成。

2.补色是两色光混合之后变成灰色的现象。

a)黄色光与蓝色光相混,得到的将是灰色;红色光与绿色光相混,也会变成灰色。

因此,黄蓝二色光为互补色,红绿二色光也为互补色。

加法混色与减法混色:

1.色光混合时用加法混色,因为在多种色光的刺激下,视网膜上感受到的是不同光波的重叠,因而我们的视觉产生了色光相加的效果。

2.颜料混合用减法混色,因为视觉中颜料的颜色是颜料在日光或白色光照射下吸收了部分波长的光线后,其它的反射光线刺激视网膜产生的,反射光线的波长才是决定颜料色感的要素。

(二)听觉

1.听觉也具有三种属性,即音高,响度和音色,是声波频率、振幅和波形物理属性在听觉中的体现。

a)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高。

b)响度的高低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振幅越小,声音越轻。

c)音色也叫音质,由声音的振动成分决定。

声音的成分反映在声波波形上,由基音与陪音的比例关系决定。

(三)其他感觉

a)嗅觉和味觉

i.味蕾分布:

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后→苦

b)皮肤感觉:

触觉、温度觉、痛觉

c)对内部刺激的感觉:

动觉与平衡觉

第四章知觉

体验多彩大千世界概念;特征;种类

第一节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

三、信息加工理论关于知觉

(一)知觉的信息来源:

客体及客体所处的情境;主体的知识经验;

(二)知觉的信息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2、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四、知觉的种类

1.以感觉的作用划分:

视知觉、听知觉、……

2.以知觉的对象划分:

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3.以客体的特性划分: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选择性)

知觉过程即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与依赖

二、知觉中整体性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整体优于个别

主体倾向于将具有某种潜在关系的客体组合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予以解释;

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共同命运原则;完好性原则;封闭性原则

不合理图形

1.有关知觉整体性的心理现象,可以从另一角度予以说明。

2.不合理图形(impossiblefigure)。

3.每个部分都是合理的,但整体是不合理的。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理解有助于直觉的整体性;理解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四、知觉的恒常性

概念: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种类:

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第三节空间知觉

施特拉顿实验:

带上将视像倒转180度的眼镜。

被试的视觉和触觉、动觉之间产生矛盾。

头疼、恶心。

8天之后视觉和触觉、动觉协调。

摘掉眼镜后,又重新经历适应空间关系的过程。

结果表明:

空间知觉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将视觉信息、触觉信息、动觉信息等多种感官的信息综合分析后所产生的。

一、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说:

i.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大小公式:

a=A/D

ii.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膜大小×距离。

2.大小知觉的影响因素:

a)物体的熟悉性;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

二、形状知觉

1.内涵:

i.形状知觉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它是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2.轮廓与图形:

i.内涵:

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

而轮廓则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

ii.轮廓的作用:

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3.眼动与形状知觉

微动:

一开始对感知事物形状没有作用,但对其后维持物体形状知觉的稳定性是有作用的。

跳动:

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移动。

眼跳的模式受到观察任务的影响。

三、深度知觉(或叫距离知觉)

单眼线索之线条透视

单眼线索之纹理梯度

单眼线索之对象重叠

单眼线索之明暗和阴影

单眼线索之空气透视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概念:

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形式:

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对时间的预测

内在线索:

生理上的日节律:

生理时钟。

身体上代谢作用

主体心理因素也会影响时间估计

二、运动知觉

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①真动知觉:

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②似动现象: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第五节错觉

概念:

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大小错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联系: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

第五章意识

——一个古老而难解的迷

意识:

是个人对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身心活动的综合觉知。

一、意识及其状态与层面

意识的界说:

是对环境的感觉觉知

是选择性注意:

鸡尾酒会效应

是内部指向觉知

意识的状态:

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

非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

催眠、毒品、酒精

意识的层面:

•焦点意识:

全神贯注、茶不思饭不香

•边缘意识:

视而不见

•半意识(下意识):

注意阈限较低的事情

•前意识:

待提取的长时记忆

•潜意识(无意识)

二、睡眠:

美妙的境地

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

动物的微睡眠

生物节律论:

身体内部的过程和意识经历有规则的循环和波动,周期为24小时

演化论:

人类缺少夜行能力

恢复论:

睡眠具有恢复精力与消除疲劳的功能

一个人持续不睡觉的时间有多长?

加德纳世界纪录:

268小时

睡眠缺失的代价

正常睡眠的时距范围是多少?

7——8小时

睡眠的过程:

阶段1:

过渡期持续数分钟

阶段2:

轻睡期持续20分钟左右

阶段3、4:

沉睡期

阶段5:

RapidEyeMovement(不断的眼皮动作)

•失眠症:

•情境性失眠:

生活压力事件

•假性失眠:

失眠感

失律性失眠:

生物钟不适应,时差

药物性失眠:

咖啡、茶等,安眠药依赖

•对付失眠的行为疗法

避免使用兴奋剂;不把忧虑带上床;放松;睡眠时间控制;

刺激控制:

不困不上床、每天早晨按时醒、按时上床睡觉、睡不着就起来

睡不着时睁大眼睛

除了失眠症,睡眠障碍还有突发性睡眠症、睡眠窒息、日间嗜睡等

嗜眠症

睡眠窒息症

“你笑,世界就会跟你一起笑;你打呼噜,就只好一个人睡觉”

睡眠呼吸暂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大脑;呼吸道阻塞

噩梦与梦惊

二、梦:

心理的剧场

每个人都做梦吗?

一个梦能持续多长时间?

10分钟左右

为什么醒来后只能记得极少数的梦呢?

每夜会做4-5个梦;干扰论;

动机性遗忘(不快乐的梦比快乐的多);信息处理论(短时记忆)

睡眠中“做梦”有必要吗?

缺梦VS补梦

梦的特征:

与自己有关;受生活环境影响;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预示性

梦境有多大意义?

弗洛伊德:

愿望VS审查;激活-整合模型

梦能预言未来吗?

周公解梦;梦与创造性思维

如何捕捉梦?

计划准备记录;不用闹钟醒;醒后不要睁眼;在同一本梦的日记本里记录梦

如何对梦提出问题?

人物(有谁?

认识谁?

发生了什么

什么地方

什么时候?

你在梦中是几岁?

谁应对梦中的事负责

在梦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

催眠;

是不是人人都能被催眠?

影响催眠最重要的因素:

对催眠的态度;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稳定的人格特质:

容易受暗示;喜欢沉思幻想;容易集中精神;能够分离不愉快的记忆;好奇心

催眠易感性

易受催眠者特征:

①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②想象力丰富;

③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④依赖性强;

⑤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⑥有经验分离的经历。

催眠如何进行?

集中注意催眠师说的话;

放松并感到疲倦

顺其自然,心甘情愿地服从催眠师的指令

进行生动想象

对催眠的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