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学科技能培养技能五解题能力培养学案1030186.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学科技能培养技能五解题能力培养学案103018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学科技能培养技能五解题能力培养学案1030186.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学科技能培养技能五解题能力培养学案1030186
技能五 解题能力培养
能力点一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典题示例]
【典例1】 (2014·课标全国Ⅱ,10)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A
[方法总结]
审题是应试第一关。
“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
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
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
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
地理信息一般有两类:
一是文字材料信息,二是图表信息。
1.对于文字材料,审题时要注意“一看四找两关注”
“一看”,是看题目分值,做到心中有数——宏观把握此题大致有几个得分点。
“四找”是:
一找“主语”——确定题中主题,确定答案中“动词”或“动作”的实施者。
二找“谓语”——把握答题详略,若是“说出”、“指出”,是简单列出答案;若是“分析”、“说明”,则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层层推理,要求有因有果;若是“比较”,则两个对象的特征都要表述,或是分异同点进行阐述。
三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防止答案“跑偏”或“答非所问”。
四找“连词”——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个数,这也是考生经常丢分的原因。
“两关注”是指要特别关注文字材料中的“时间”、“地点”,地理题目往往是在特定的时空内做文章,如果没有关注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地理规律与原理往往无法准确运用。
2.对于“图表信息”,要注意“一看二读三回归四分析”
第一步应看“图(表)名”,由此定下图(表)的主题;
第二步应仔细研读“图例”,明确图中主要地理事象用什么来表示的;
第三步,把“图例”回归到原图中,此时要与图中“注记”结合,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第四步,就是“分析”地理要素时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考虑可能用到的地理规律与原理。
[培优演练]
题组一 结合红包单向流量图分析地理特征
1.(2017·江苏地理,1~2)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
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
A.京→冀B.闽→川
C.桂→黔D.粤→湘
(2)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D.条件相似性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图例红包流向及箭头粗细含义可知,流量最大的为图中箭头最粗的,故选D。
第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向前四位的都是发生在相邻省区间,反映了地理空间邻近性,故选C。
答案
(1)D
(2)C
题组二 惠灵顿多风原因
2.(2017·海南地理,21,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
上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10分)
解析 分析图文材料可知,惠灵顿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控制,盛行西风,加上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喇叭形的地貌,有利于风的深入。
答案 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
能力点二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方法
[典题示例]
【典例2】 [2016·课标全国Ⅱ,37
(1)、
(2),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9分)
第1步:
审设问,明确试题要求和答题方向
1.设问
(1)答题方向是:
描述变化;描述内容是:
熊猫栖息地范围,只能从图中获取。
2.设问
(2)分析(指令词)……范围变化(限制词)的人为原因(中心词)。
第2步:
审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1.文字材料有效信息
文字材料中能体现的人为原因有:
①该地曾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②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进行采伐作业,说明该区受到一定生态破坏。
③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说明植被得到恢复。
2.图像材料有效信息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方法总结]
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表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
又要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形式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
方法如下:
综合题常见的行为动词与试题设问指令词语及其含义。
描述
详细描写:
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概述
概要描写:
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明
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简述
“分析+叙述”:
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
语言格式:
因为……所以(导致)……
例析
“实例+分析”:
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
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分析
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判断
理由+结论。
语言格式:
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比较
分析不同事物异同和联系、分析相同事物的差别
[培优演练]
题组 区域地理特征及产业活动
(2017·海南地理,22,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蕉是热带水果。
巴拉圭生产的香蕉因甜度高而闻名,主要出口阿根廷。
近年来,巴拉圭因香蕉滞销而催生了香蕉粉产业,收获的香蕉经过去皮、干燥、磨粉,制成的香蕉粉可用于制作面包、饼干、冰激凌等。
下图示意巴拉圭位置及地形。
(1)归纳巴拉圭的地形特征。
(6分)
(2)分析巴拉圭香蕉主要出口阿根廷而不出口巴西的原因。
(6分)
(3)推测香蕉粉工厂的布局特点,并说明理由。
(8分)
解析 第
(1)题,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巴拉圭地势自中向东西两侧逐渐升高。
地形以平原为主。
第
(2)题,根据课本相关知识,香蕉是热带作物,巴西主要是热带而阿根廷主要在温带地区,故巴拉圭香蕉主要出口阿根廷。
第(3)题,香蕉不适宜长途运输,且香蕉粉工厂对原料需求量大,故主要布局在原料产地周围。
答案
(1)地势较低,海拔在500米以下;以平原为主;地势自巴拉圭河(中部)向两侧逐渐升高。
(2)巴西纬度低,地处热带,香蕉产量大。
阿根廷纬度高,香蕉主要依赖进口,市场需求大。
(3)特点:
靠近原料地;布局分散。
原因:
原料运输量大,产品运输量小;技术要求低,设备简单,小型化。
能力点三 掌握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技巧
[典题示例]
【典例3】 (2016·全国文综Ⅰ,36,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
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
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
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
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
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6分)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8分)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
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6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4分)
问题①:
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
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
(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
)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
(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
(4)问题①: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
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方法总结]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
这类问题在高考命题中多以开放性题目呈现。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观点明确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亮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其辞。
在探讨地理问题时,尤其是对开放性题目进行解答时,要选择熟悉的论点,这样论据会更充分,要点会更全面,得分率会更高。
2.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在论证观点时要表达清晰,逻辑性要强,切不可出现与观点相悖的论据或前后矛盾的论证。
3.论证观点、表述和内容有机结合
论证时做到论点、论据相统一,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不能以原理代替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作答。
4.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
具备了以上基础和能力之后,具体的论证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论证方式。
针对性论证
主要是针对“区位因素的分析”“采取的对策”等的论证策略,这类试题在论证类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解释性论证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有结果,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
在试题中往往以分析“原因”“成因”“规律”“特征”等的形式出现
判断性论证
这类试题没有直接呈现结果,需要考生对结果先做一个判断,然后论述判断的理由,形成论点、论据相结合的完整的论证过程
评价性论证
主要是对“利弊”“优劣”“重要性”“影响”等的评价
比较性论证
主要是对不同地域、不同事物、不同现象的特点、过程和原因的辨析、对比
推理性论证
对于某些内容并不是很熟悉,但试题中又提供了充足的地理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试题信息进行推理论证
[培优演练]
题组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2017·河北衡水中学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草原,冬虫夏草主要产于我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和贵州等省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
三江源区是我国冬虫夏草的优质产区。
材料二 三江源区(图中虚线圈内)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的东南部,以牧业经济为主,草地资源是该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1)分析三江源区成为我国冬虫夏草优质产区的气候条件。
(2)分析青海省三江源区草地退化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3)冬虫夏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有人建议在三江源地区大规模种植冬虫夏草,你是否赞同?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
(1)题,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
第
(2)题,青海省三江源区草地退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为气候异常与鼠虫害严重,人为原因主要为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治理措施要从产生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第(3)题,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选择赞同或者不赞同。
赞同的理由可以从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不赞同的理由可以从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①海拔高,气温低;②昼夜温差大;③日照充足。
(2)自然原因:
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降水减少,鼠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牲畜超载严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治理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经济结构,退牧还草,牧畜舍饲,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3)赞同。
理由:
三江源区有独特的药材生长自然环境,是地球上极少数未被污染的动植物“天堂”;虫草药用价值高;种植冬虫夏草经济效益高,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
不赞同。
理由:
过度采挖冬虫夏草破坏地表植被,导致草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能力点四 规范准确答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典题示例]
【典例4】 [2016·课标全国Ⅰ,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6分)
【析阅采样试卷,提升得分能力】
考卷实录
【名师点评】
第
(1)题:
要点①答案不具体,要点②没有突出气候垂直差异。
第
(2)题:
要点②只“点明”食物少,但没有“分析”食物少的原因。
第(3)题:
只关注了该地河流有“熊出没”“山地隐蔽性好”,但没有说明“有森林,便于隐蔽”及“位于夏季风背风坡,晴天多,利于拍摄”等方面。
【品味评分细则,提高答题能力】
标准答案
评分细则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3分)”,只答出地形特点不得分;“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答成“迎风坡(东坡,或东南坡)降水多,背风坡(西坡,或西北坡)降水少”,得3分。
“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3分)”,只答出地形特点不得分。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4分)”答出“纬度高”或“气温低”,得2分;答出“食物供应量少”或“植物少”得2分。
“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3分)”答出“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得3分,只答出区域差异大、气候差异大、地形复杂,或有火山,均不得分。
“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分)”,答出“冬季寒冷”,或“生存条件恶劣(差)”,得3分。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2分)”,答为“地处河流附近”,或“熊的食物多(或鲑鱼多)”,或“熊出没的几率大”,得2分。
“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2分)”,答为“山地地形”,或“有森林”,或“便于隐蔽”,得2分。
“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2分)”,答为“降水较少”,或“晴天较多”,得2分。
[方法总结]
对主观题,可针对高考评卷“流水作业,采点给分”特点,进行“采点答题”,把握好答案的方向性、全面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具体要求有:
1.答案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
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如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评价影响,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
明确了作答的基本方向,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
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交通和市场,则这七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2.答案的全面性
每个主观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答题漏点是许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采点答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
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高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避免失分。
如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要尽量多答几个方面。
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注意答案全面性的同时,要避免重复采点。
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
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反复阐述,结果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
如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有的考生回答:
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
其实这三个方面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的。
3.答案的逻辑性
答案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从几个方面作答,让得分点一目了然。
同时还要主次分明。
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形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总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把主导因素放在最前面。
对因果联系密切的事物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究条理,或由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层层深入,切莫乱序。
4.答案的准确性
要用精练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不说废话,少使用或不使用方言、口语。
如不能将“经济发展水平高”答成“有钱”“钱多”。
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非选择题中的简答题不能写成小作文,要考虑阅卷者连续阅卷可能产生疲劳,要让阅卷者“一秒钟改完”“爽快给分”。
量体裁衣,酌情用笔。
有时可依据题目的分值、答题卷所留空白的大小,大致确定书写量。
答卷规范,卷面整洁。
字体工整清晰,不连笔,大小均匀,尽量少涂改。
不要在规定的答题区外答题,更不能用箭头指向某“地”,或写上“见反面”等。
[培优演练]
题组 气候与农业生产分析
(2017·重庆六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克罗地亚的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以其绿色天然的品质享誉欧洲。
目前,该国正在积极申请农产品欧盟地理标志认证。
下面左图为克罗地亚地形示意图,右边为左图中甲、乙两城市气候资料统计图。
(1)比较图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差异。
(2)推测该国葡萄、油橄榄的主要分布区,并分析其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
解析 第
(1)题,甲城市位于亚欧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乙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第
(2)题,葡萄、油橄榄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农作物,地中海气候区光热充足,利于农作物糖分等营养物质的积累,且该地区农业污染程度比较低。
答案
(1)甲城市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城市为地中海气候。
甲城市冬季气温比乙城市低,气温年较差比乙城市大;甲城市夏季多雨,乙城市冬季多雨。
(2)分布地区:
沿海地区。
条件:
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农业污染程度很低,具有良好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
解题能力培养专项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白令海峡周边区域图,完成1~3题。
1.一架飞机由苏厄德飞往俄罗斯莫斯科(56°N、38°E),其最短飞行航线是( )
A.一直向正西飞B.先向正北后向正南
C.先向东北后向东南D.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2.甲地时间(地方时)比苏厄德( )
A.晚2小时B.早2小时
C.晚22小时D.早22小时
3.该图信息显示此时可能为(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解析 第1题,莫斯科与苏厄德纬度相差不大,最短航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的劣弧,故飞机先向西北再向西南飞。
选D。
第2题,甲地与苏厄德经度相差约30°,时刻相差2小时,但两地分别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两侧,而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的时间早,计算可知甲地时间比苏厄德早22小时。
选D。
第3题,图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温较高,且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季。
选C。
答案 1.D 2.D 3.C
读华北平原某地等地下水位线(该线上地下水位的海拔相等)分布图,回答4~5题。
4.该地地下水位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5mB.6m
C.7mD.8m
5.该地村镇、厂矿周围地下水位较低的原因是( )
A.地面沉降B.雨季回灌
C.抽取地下水D.开挖河道
解析 第4题,从图中等地下水位线的海拔可以看出,该地地下水位最高海拔在128米与129米之间,地下水位最低海拔在122米与123米之间。
故图中地下水位最大高差在5米与7米之间。
第5题,村镇、厂矿周围日常生活和生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较低。
答案 4.B 5.C
干旱河谷上游地区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称为林树下线。
某干旱河谷上游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杉、冷杉林—高山灌丛、草甸。
下面的图甲是该河流上游河谷林树下线海拔与坡向的关系及变化示意图,图乙是该河流上游河谷聚落区与非聚落区坡度与林树下线最大海拔关系图。
读图回答6~8题。
6.该地水分条件最好的坡向是( )
A.东南坡B.东北坡
C.西南坡D.西北坡
7.该地林树下线的海拔( )
A.随坡度增加而降低B.随坡度增加而升高
C.聚落区较低D.非聚落区较低
8.1999~2009年,该地林树下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樵采B.毁林开荒
C.修建梯田D.人工育林
解析 第6题,由材料可知,干旱河谷上游地区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称为林树下线,结合该地植被垂直带谱可知,该地林树下线越低,即落叶阔叶林分布的海拔越低,其水分条件越好。
西北坡林树下线最低,故其水分条件最好。
第7题,由图乙可以看出,林树下线的最大海拔随坡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不同的坡度上,聚落区林树下线最大海拔都低于非聚落区林树下线海拔。
第8题,对比图甲中2009年与1999年该地林树下线可知,2009年该地林树下线海拔降低了,最可能是人工育林造成的。
人工育林可使部分干旱河谷小叶灌丛分布区变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
过度樵采、毁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