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0790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docx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大学论文

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

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

“任何层次和类别的学校,其培养目标总是同学校所处层次和所属类别的特殊性相联系的。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各项要求,要与其性质和任务相吻合。

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担负着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日后步入成人社会而承担起个人的生活责任作准备的重任。

这阶段的教育目标不是单纯地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也不是为了培养劳动大军的后备力量,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

高中教育首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服务于某一个既定的目的的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实施,高中阶段独有的意义凸显出来,它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从1905年废除科举制到现在,科举制的影子在现代中国教育中仍随处可见:

以应试为导向,以分数为标准,在长期应试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高中学校形成了一切为高考服务的教学体系,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极力跟随高考的取向。

教学模式单一,机械训练学生,学生也形成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违背了《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

我校是一所地处偏远乡镇的农村高级完全中学。

且学校紧挨乡镇市集巷尾,信息相对闭塞,办学条件远远跟不上现代化的教育步伐。

受地理环境、条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源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

生源质量历年来令人堪忧。

仅从高2014届招生情况来看,虽然我校一共招生1089名,但全县600分以上的优生一共1014名,而我校仅有44名,占优生比例的4%,500分以上的中等生全县一共1936名,而我校仅有341名,占中等生比例的17%,其余704名学生全为400分至500分之间甚至更低的学生。

由此可想而知,高考升学率最高也只能在12%到15%之间,高考的结束也就意味着绝大部分学生学业的结束。

再加上我校又是农村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差、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心理素质差;除此之外,农村学生打工子女多、住校学生多、留守学生多。

生源质量如此之差,如何培养学生,让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回归其主流价值,就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要让学生学有所用,就不容忽视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指导,为此,以生为本,立足学校,着眼未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已成为我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的建设

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理念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等因素。

导致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在他身体、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等方面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

只有保证学生在知识学习与技能运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人才的呈现,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出发,使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但每一个人的潜能发展方向可能是不同的。

那么在学校里,在班级里,每一个学生就有根据自己的潜能上特点积极发展的权利,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需要,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给予学生以有效的帮助。

2、有利于营造具有赏识教育特色的校园氛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创建特色学校、打造教育品牌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区域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竞争正逐步演变为办学特色之间的竞争。

区域教育若没有自己的特色,必将落伍于时代潮流;学校教育若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必将被历史淘汰出局。

应该说,创建特色学校、打造教育品牌将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和教育变革的新取向。

为此,坚持以“以人为本”、“创特色、铸品牌”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为重要抓手,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品质,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3、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

从人才的培养出发,提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这是时代的需要,允许多样化的存在是现代人现代意识的重要体现,作为学生的引路人的教师应首先具备这种意识。

为此,教育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处处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彰显人文性关怀。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

(三)同类课题现状

目前,与本课题相关的有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的《农村高中有效教学的实践体系研究方案》、陕西省《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湖南省石门县第六中学市级立项课题《农村高中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湖北枣阳市白水高中《新时期农村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以及宁波市郭巨中学的课题《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的研究》等等。

这些课题分别从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各有侧重,尤其是针对农村高中生源情况,对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的探究涉及较少。

所以,本课题的提出或许能弥补这些方面的空白。

(四)课题界定

1、农村高中:

地处乡镇,学校硬件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观念相对陈旧的农村级完全中学。

2、多元培养:

让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并非只为应对高考,而应使其回归主流价值,不仅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独立的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立足学校,着眼未来。

2、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及家长对培养学生成才的观念,促使各类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减少学生流失。

3、通过研究,实现具有龙会中学特色的,符合农村镇级学校各类学生教育规律的,立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多元培养目标。

(二)研究对象

威远县龙会中学全体高中学生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法准确做好前测及阶段测试,为在各个研究阶段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和行动计划提供实证前提。

具体调查方法、内容、形式、类别等要结合主客体研究对象需要确定。

2、行动研究法。

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要确保在文献、调查、等方法有效运用的基础上加以实施。

对此要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个性化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四)研究周期及阶段划分

1、研究周期:

本课题的试验周期为4年,即从2012年5月至2016年9月。

2、阶段划分: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9月)

准备参考资料:

由主研人员分头搜集近年来的有关农村高中的有效教育措施及办法,相关的人才培养途径以及课题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文件、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农村高中教育的讲话、专家学者有关农村高中教育的论文著作,还有与本课题研究相近的研究成果等。

建立课题档案。

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确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确定课题研究小组的主研和协研人员,并根据参研人员的实际能力进行分工,做到分工细致合理,职责明确,任务具体,聘请专家为顾问,指导课题研究。

制定研究方案:

由课题主研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并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

培训参研人员:

在开题后即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内容以农村高中教育为主,并根据参研人员的分工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5年8月)

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转变家长观念,树立多元培养理念。

②建立多元评价制度。

评价的依据:

A、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制度的建立过程。

初稿——讨论——完善。

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文化教育的质量提升。

创办团体协会,发展个性特长。

对于学生多元培养,要体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注重学习主体的自我发展,并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培养学生独立的生活能力,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总结经验,探索农村高中学生多元培养途径。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9月)

①搜集、整理研究资料。

②召开课题总结会,总结经验。

统计研究数据,提炼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

(5)研究组织及保障条件

1、研究组织:

①领导小组组织情况

组长:

范聚贤

成员:

李新明、曾春明、罗勇、曾小斌

②实施小组组织情况

组长:

许天军

副组长:

郑朝利

成员:

黄忠、胡丽、周启芬、罗伟以及全体任课教师。

各组成员具体分工:

领导组长负责对全校赏识教育工作的督察和指导;

实施小组组长负责对方案、计划、实施情况、总结等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督察。

各组员协助开展培训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活动小结和反思等工作。

2、保障条件

①我校是内江市示范高中校,取得了内江市诸多表彰鼓励,校长是内江市教育教研优秀人才,四川省骨干教师,特级教师。

学校有良好的教研氛围,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并亲自带头搞教育科研。

②打造特色校园是学校多年来的梦想,因此,学校领导会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为顺利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保障。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都是省市级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执教,平均教龄15年,教学经验丰富。

其中有特级教师一名,高级教师5名。

他们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课改经验,也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参加过多个立项课题的主研,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近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全力支持我校发展,仅一年的时间内,配合学校发展需要,先后在实验设备仪器、先进教育教学技术装备,音、体、美器材方面投入近200万元,此外,学校先后自筹大量资金,在教师培训,增加图书室藏书,建设校园网络等方面做了较大投入。

为我校发展做好了坚实基础。

三、研究措施

1、培训学习,转变观念。

①教师方面:

课题组教师集中学习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周弘主编的《教你如何赏识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主编的《给教师的建议》、以及霍华德〃加德纳主编的《多元智能理论》。

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老师们逐渐明确了在新课改的今天,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赏识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培养,以及多元化人才的培养。

此外,为借鉴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2014年,由学校校长亲自带队,课题组一行人学习考察了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的拔尖人才培养、民族文化建设、双语教学、才艺培养四大办学特色。

回校后,课题组集思广益,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集“高考、艺体、协会”为一体的“三轮驱动”培养形式,并针对艺体、协会、个性特长,采用了“分段培养,逐步提高”的培养形式。

②家长方面:

学校每学期召开了一次全校性的家长座谈会,各班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

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表现在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上。

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接受教育目的是发展潜力,学知识、学做人,拥有健康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会生活,不要片面地认为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做班上第一、考上大学。

针对思想偏激或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课题组成员借助“千名教师访万家”的机会,以家访形式对家长进行座谈,列举案例、讲道理,使其懂得孩子成才的不同途径,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胜任家长角色。

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2、探索多元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文化科教学策略:

①一类:

集中优质师资及优质生源,冲刺高考。

优生的培养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

具体措施:

A、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高效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成绩稳定而拔尖的根本保证。

所以,正常上课时间,优生在各班级学习,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化典型训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优生个别点拨、辅导、激励,使他们“吃得饱,消化得了”。

并采用推荐性作业,提高质量,题目要典型,有针对性、提高性和系统性。

B、进行集中辅导。

集中辅导是学生冒尖的有效手段,学校定好时间、地点、人员对优生进行集中辅导。

辅导内容主要有:

骨干教师专题讲解;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答疑解惑;学生小组互动交流学习;定时定量,规范训练,提高应试素质和应试能力;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

C、明确教师职责。

认真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分析考题、筛选习题,做好专题辅导;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之系统化;为优生及时提供有关高考信息资料,有效把握高考动向,及时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动态,强化激励措施;做必要的心理辅导,使学生以信心、平常心去对面压力,迎接挑战。

挖掘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斗志;建立家长联系档案,适时召开家长会,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形成合力。

二类:

推行特长班级,集中特长教师及特长生,冲刺高职。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一技之长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文化课教师与专业指导教师,互通信息,协作配合,多方位对特长生的思想、学习齐抓共管,抓紧抓好教育教学工作。

文化课教师针对艺体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措施,多讲学生能听懂的基础知识,降低难度授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

三类:

加强就业及创业指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对高中学生的培养,不单是书本上知识的传授,还应培养学生学习认知、学习做事、学习共处、学习生存和发展。

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加强其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的指导。

(2)实施分类管理:

赋予每位同学期望和机会,充分发挥身己特长,培养自信和专注,使其“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普通高中生按学校常规管理进行;个性特长生除按学校常规管理以外,学校学生处、体艺组还要加强负责对个性特长生实施日常管理。

个性特长生必须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和管理要求,不搞特殊化。

正常上课时间段学生的一切活动由班主任负责。

训练时间段学生的一切活动由教练员、辅导教师负责,要求训练或辅导教师必须到场。

体育特长生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第七、八节课在学校操场由体育教师带队训练,其余个性特长生在相应教室由专业教师辅导授课。

(3)实施分类教学:

具体做法:

A、学生分层定级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出A、B、C三个学习能力等级。

也就是“普高生”、“高职生”、“个性特长生”。

B、课内分层教学

教师的教案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均有一定的梯度,对C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侧重于A、B级学生。

教学过程体现分别施教、分层推进,使每级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

C、课外分层指导

对C级学生的指导,突出“三抓”:

一抓常规,培养学习习惯;二抓学法指导;三抓“纠错”,对典型错误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对A、B级学生的指导,突出“三多”:

一多读,拓宽学生视野;二多写,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三多活动,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D、分层设计作业,学生自由选择

作业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一刀切"。

根据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及较高要求,遵循"下要保低,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

课内作业按A、B、C三类设计和指导,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

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C类学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A、B类学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能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分析】

比如在教授必修三小说单元时,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背景理解会有所深浅,理解感悟课文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在备课中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引导学生对典型人物及事例进行分析、感受时,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教师重新制订了总目标和分目标。

总目标为:

学习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

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又提出不同的分目标:

1、针对“个性特长生”,要求能够找出刻画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相关句子;2、针对“高职生”,要求能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分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3、针对“普高生”,要求能够通过揣摩第三者的内心和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进而体会人物性格,人物内心,人物形象。

课堂上,教师的目标分层预设层层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基础按分目标选择。

这样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

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度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满足优等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

(4)个性特长发展:

创办团体协会,发展个性特长。

创办团体协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发展需要。

只有具备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并作出选择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为此,学校在“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的办学理念下,注重推行“赏识教育”,实现“人人有梦,人人成功”的办学目标,并提出集“高考、艺体、协会”为一体的“三轮驱动”培养形式,并针对艺体、协会、个性特长,采用“分段培养,逐步提高”的方式进行。

具体做法如下:

针对艺体生:

高一年级上学期为启蒙阶段:

“广泛接触,培养兴趣”——学生活动开展以教学班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参与,增强感性认识及教师对学生天赋素质及发展潜力的认识了解。

高一年级下学期为普及阶段:

“自选项目,发展兴趣”——学生活动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各类兴趣活动。

高二年级为发展阶段:

“各得其所,发展特长”——学生活动打破班级界限,允许学生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各项活动中水平提高较快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兴趣小组,进行专门的培养和指导。

高三年级为冲刺阶段:

“瞄准目标,拓展提高”——学生活动按层次集中进行专业强化训练,适应高考专业考试的要求。

针对团体协会:

采用“赏识教育,发展个性特长”的人才培养形式。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学校从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要求出发,践行“赏识教育”理念,将赏识激励教育作为学生多元培养的重大举措加以推行,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打造赏识激励校园的学校领导小组和以学校政教处、班主任为核心力量的赏识激励教育活动的教育小组,努力使赏识激励教育活动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具体如下:

确立推行赏识教育的目标:

A、实施“赏识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B、实施“赏识教育”,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C、实施“赏识教育”,使每一位师生享受到被赏识的快乐,进而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D、实施“赏识教育”,营造“赏识教育”氛围,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办学效益。

⑵落实完善了学校赏识教育机制:

①、健全组织机构,明确教育职责

②、强化培训学习,增强赏识理念

③、落实文化保障,营造赏识氛围

④、有效使用表扬,多种形式赏识。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成立各种团体协会:

如古筝、吉他、架子鼓、书法、美术、篮球、太极、象棋、文学社、街舞社、电子钢琴等)

(5)职业生活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的生活能力,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共存”的理念,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尊重不同的文化,促进相互的理解,以求实现彼此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

这是对原来教育目的的一种充实与丰富。

反应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则表现为要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世界公民”的意识,即立足于更宽广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对高中学生的培养,不单是书本上知识的传授,还应培养学生学习认知、学习做事、学习共处、学习生存和发展。

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研究:

①知礼仪,学会与他人共处。

中国是礼仪的国度,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素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于世。

知礼仪,可以赢得陌生人的友善、朋友的关心、同事的尊重。

它沟通着人们的情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彼此关注,相互理解,更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情调、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文明程度。

为此,学校拟成立“礼仪班”,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帮助学生立足传统,吸收传统民族文化精华,使传统礼仪文明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观视频,听讲座,增强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我校生源质量较差,多数高中生高三一毕业也就意味着学业的结束。

为此,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给自己定好位,增强创业意识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创业者,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创业意识才能够在商业世界中发现商机、勇于创业。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及个性特长,采用集中学习、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其中包括:

观看创业成功案例视频,创业意识培训班讲座等。

3、改革评价:

评价是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建立评价机制,调动了师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评价班子。

评价班子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指导教师组成,在具体评价时则根据评价对象的情况,从评价班子中抽5——7人组成评价小组。

这样做既减轻了评价人员的工作负担,又保证了评价的公正、客观和有效。

(2)建立评价方案。

我们根据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相关的考核要求,再把考核要求分解、细化,制定了考核细则。

为了便于操怍,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师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表,并通过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了评价方案。

(3)建立评价制度。

为了使评价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对评价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评价制度。

我们采取的评价方式有:

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时,既给出分值,又写出评语。

对学生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既指出不足之处又提出建议。

②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分数只是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之—,所以在评价时,我们既看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又看效果(成绩分数),从而使评价尽量全面客观。

③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既看学生的整体素质,又看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程度,对评价结果既给出分数又给出等级。

我们采取的评价方式有:

一是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根据培训计划,每期进行两次单项素质评价,期末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二是定期评价与抽查评价相结合,平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进行抽查评价,定期评价每期末进行。

三是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

评价时先由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写出评价意见,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互评,以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

通过对评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再建立评价制度。

四、研究效果

1、学生的变化:

升学类学生:

2016年龙会中学高考再创佳绩:

1、二本上线239人,超额完成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