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复习.docx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
第一章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信息
•概念: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他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特性:
客观性、主观性、有用性、真实性、共享性、时效性、层次性、不完全性、滞后性、转换性
•与数据的关系:
1)并非任何数据都表示信息,信息是消化了的数据;2)信息是更直接反映现实的概念,而数据则是信息的具体表现;3)两者不断转换
系统
•概念:
系统是内部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按照某种规则,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合理的、有序的组合。
•特性:
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用性
•系统分析的原则:
(1)明确系统的目的,了解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
(2)区分系统与环境、分析系统目的是如何达到的
(3)系统的分与合
(4)系统自顶向下层次结构
(5)注意系统的应变性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基本概念
•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功能:
数据处理功能{数据收集功能、数据的处理功能(包括存储、传递、加工、检索和传输等)}、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辅助决策功能
•特点:
扩展概念
•三大支柱:
组织协调、数据库、计算机网络
•四种资源:
(1)人——开发人员、使用人员
(2)硬件——设备、网络
(3)软件——计算机软件
(4)数据——处理对象
•三大要素:
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应用
MIS结构
•概念结构:
•软件结构:
•硬件结构:
集中式、集中-分布式、分布式
第三章MIS研究方法论
三种研究流派:
技术方法、行为方法、社会技术方法
系统集成
•概念:
系统集成为了达到系统目标而将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的过程和结果
•范围及层次:
1)设计范围:
信息集成、技术集成、组织和人员集成、形象集成
2)程度:
概念集成、逻辑集成、物理集成
第四章MIS的技术说
MIS与信息技术关系:
1)IT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IT进步促进了MIS研究和应用的发展;3)管理中对MIS新的要求是IT进步的重要驱动力;4)MIS中的IT只是为了实现服务管理这一目标的工具
网络技术
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概念及相互关系
•Internet概念:
以TCP/IP协议连接各种计算机网络的国际性资源网络,集各种信息资源供网上用户共享。
•Intranet概念:
即企业内部互联网,是企业或公司内部使用的网络,用来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和信息快速传递。
•Extranet概念:
利用Internet技术,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而形成的一个专用网,以分享Intranet提供的信息,达到各自的商业目的。
•相互关系:
1)Extranet作为Internet和Intranet的桥梁;2)Intranet是企业内部的Internet;3)Extranet是特定企业(用户)间的Internet
C/S模式、B/S模式优缺点
优点
缺点
C/S模式
分布式环境;
利于资源共享;
容易扩展
业务变更不灵活;
不能快速部署;
对服务器要求高
B/S模式
业务变更容易;
软、硬件易于扩展;
容易部署;
兼容性好
反应速度较慢;
特殊格式打印输出困难
数据库
•概念:
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在计算机中存储相关数据的集合。
基本目标是减少数据冗余和增加数据的独立性,并提供共享、安全服务。
•数据库四模式体系:
第五章MIS的经济说
MIS成本
•费用估算和投入预算概念:
投入预算主要是对可能产生的费用和资源需求进行估算,以便对系统的开发和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
•MIS成本构成:
1)硬件成本;2)软件成本;3)直接相关成本(硬件、软件外);4)隐性成本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过程:
1、资源计划过程—资源类型、需要量
2、费用估算过程—整体费用
3、投入预算过程—费用执行计划
4、成本控制过程—1)掌握计划执行要求;2)监控执行情况;
3)比较计划要求与执行情况:
量化指标;4)调整:
修正估算、更新预算、纠正行为、完工估算、经验总结;5)通报
•成本控制方法(量化):
1)偏差法;2)成本/进度分析法
MIS效益分析的三个方面:
1)经济效益;2)管理效益;3)社会效益
第六章MIS的行为说
MIS对管理者行为影响:
1)管理科学化;2)培养学习进取的习惯;3)工作重心的改变;4)科学、系统的决策方式
信息系统与组织的相互影响
•组织对信息系统影响:
1)不同类型员工对IS的需求不同;2)IS一般按组织业务职能组建;3)不同结构的组织对IS的需求不同;4)组织文化影响新技术的使用;5)组织政治是左右信息系统效果的隐性力量(组织中不同的人员具有不同的职位、专业、利益和看法。
这种差异性引起的对资源的竞争和矛盾,表现为组织政治)。
•信息系统对组织影响:
1)IS的应用不是组织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2)IS影响组织结构的变化:
扁平化、虚化;3)IS使组织流程更合理、更有效;4)IS影响着组织行为:
组织战略、敏捷性、灵活性;5)IS对组织内环境的影响:
健康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组织文化;6)IS对组织外环境影响:
联盟、行业地位等。
第七章MIS的开发
常用的四种开发方式及其比较
1、购买现成软件包;2、联合开发;3、委托开发;4、自主开发。
比较:
p240
面向对象方法
•概念: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的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编程的总称。
它是基于问题对象的自底向上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与结构化方法比较1)结构化方法强调过程抽象和模块化,将现实世界映射为数据流和加工;面向对象方法把世界看成是独立对象的集合,对象将数据和操作封装在一起。
2)结构化方法中加工之间通过数据流进行通信,而面向对象方法中对象之间通过消息相互通信。
3)结构化方法从系统外部功能入手,面向对象方法更强调从系统内部结构入手。
4)结构化方法要求系统需求能预先确定,扩充困难;而面向对象方法能较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大系统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要求。
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
•概念:
是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程序员以及最终用户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采用自顶向下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方法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个过程,是组织、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一种基本框架
•开发过程:
1)系统规划阶段;2)系统分析阶段;3)系统设计阶段;4)系统实施阶段;5)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
原型化方法
•概念:
原型法就是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由用户与开发者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实验性的、简单的信息系统原型,不断地依据用户提出的评价意见对简易原型进行不修改、补充和完善,直至用户和开发者都比较满意为止。
•开发过程:
1)可行性研究;2)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3)建造系统初始原型;4)用户和开发人员共同评审;5)修改系统原型;6)重复评审和修改系统模型;7)正式开发应用
结构化方法优缺点与原型法优缺点
结构化方法
原型法
优点
1)面向用户,强调用户参与
2)严格区分各开发阶段,便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3)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设计,开发效率高,系统便于维护
4)强调文件的标准化
1)开发时间短、效率高
2)便于用户和开发人员间的交流
3)能提高用户满意程度
4)开发过程中应变能力强
缺点
1)开发周期长、费用高
2)文档工作量大,有些图表只能手工完成
3)难以充分预料可能的情况及变化
4)用户最后才能看到真实系统,出现问题难以修改
1)开发技术要求高
2)不适于开发大的系统
3)测试和文档工作常常容易被忽略
4)对管理水平要求高
第八章MIS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
•意义:
1)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的前提条件;2)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的纲领;3)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成功的保证;4)总体规划是系统验收评价的标准
•原则:
1)支持组织的总目标;2)面向组织各管理层次的要求;3)方法上摆脱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从性;4)在结构上信息系统有良好的整体性;5)便于实施
•几种主要方法关:
1)键成功因素法(CSF);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3)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结合:
用CSF和SST方法确定企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
用BSP方法校核这些目标,并确定信息系统的结构
Nolan模型
•发展阶段:
诺兰模型中的各阶段不能跳跃,我国大部分企业处于第二、第三阶段,比较先进的企业已发展到第四阶段。
(初始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
•增长要素:
资源、应用方式、计划控制、DP组织、领导模式、用户意识
•总体规划的时机:
控制阶段或集成阶段
早:
条件不成熟,会导致规划出的结果无指导意义
晚:
建立的分散系统多,改造代价高,影响进程
BSP方法
•概念:
BSP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它通过一整套把企业目标转化为MIS战略的过程,帮助企业做出MIS战略规划,该方法有效,应用广泛。
•U/C矩阵:
(1)功能:
1)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定检验,及时发现前段分析和调查工作中的疏漏和错误;2)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3)通过对U/C矩阵的求解过程最终得到子系统的规划;4)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可以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
(2)校验:
1)完备性检验;2)一致性检验;3)无冗余性检验。
第九章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
•原则:
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开的原则;面向用户的原则;结构化分析的原则
•步骤:
1)现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需求、业务流程、数据流程;2)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功能分析:
新系统逻辑结构;3)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图定义:
一种表明系统内各单位与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
•使用符号:
1)业务处理部门或单位;2)数据流动及方向;3)各类单证、报表;数据存储或存档;4)业务功能描述
•画法:
1)识别部门/单位、单证/报表、存储/存档和业务功能;2)按具体业务流程用数据流向进行连接;3)业务功能之间最好不直接连接
•检查方法:
1)工作流程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2)数据一致性检查:
高层流程图中的各类报表、单证、数据存储等一定要在低层次的流程图中有所反映,低层次的业务流程图的输入输出是否完备,各类名称的命名是否正确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定义:
用几种简单的符号综合描述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存储、加工和流出的具体情况,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使用符号:
1)外部项;2)数据流;3)处理逻辑;4)数据存储
•画法:
1)根据业务流程图转化;2)单位/部门→外部项;3)单据/报表+数据流向→数据流;4)业务功能→处理逻辑;5)数据存储/存档→数据存储
•检查方法:
1)检验数据流程图与业务流程的一致性;2)检验数据流程图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数据流程图特征:
抽象性、概括性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定义:
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元素的概念、具体内容和特征做出完整的定义和详细说明的文档。
•内容:
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和外部项
处理功能表达分析
•分析工具:
结构式语言、判断树、判断表
•判断树:
判断树是用一种树型图形方式来表示多个条件、多个取值所应采取的动作,是描述处理逻辑的一种方法。
在判断树的左边是树根,它是决策序列的起点;右边是各个分支,即每一个条件的取值状态;最右侧(叶节点)为应该采取的策略
•判断表:
是采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方法,用表格直观地表达具体条件、决策规则和应当采取的行动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
行:
前部为条件,后面为行动策略
列:
条件取值+行动标识
第十章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
•定义:
采用结构化设计的方法,用一组标准的准则和工具,把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新系统逻辑模型转化为可实施的、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物理模型,提出系统各个细节的处理方案,为系统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
•任务:
1)总体设计:
模块结构设计;2)详细设计:
编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网络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评价标准:
运行效率、灵活性、可靠性、通用性、可修改性、实用性
结构图
•组成符号:
模块、调用关系、数据、控制
•绘制方法:
由数据流程图转化
事务分析:
用于高层数据流程图转换成结构图,把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简单的处理模块
变换分析:
用于将低层数据流程图转换成结构图,可将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分解成具有输入、中心变换、输出功能的简单模块
系统设计原则
•模块耦合原则:
1)尽量采用较低的耦合形式(简单耦合和数据耦合),减少控制耦合;2)必要时可使用公共耦合,但一定要控制数量,并控制公共域的访问;3)绝对不能采用内容耦合
•模块内聚性:
内聚性是指一个程序模块执行单独而明确定义功能的适用程度。
模块的内聚性主要表现在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为了执行处理功能而组合在一起的相关程度,即组合强度。
数据库设计
•步骤:
数据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E-R图到关系模式转换:
1)每一个实体集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式
实体名——关系名;实体属性——关系属性
2)实体间的联系一般对应于一个关系
联系名——关系名(不带属性的联系可以去掉)
3)实体和联系中的关键字对应的属性——关系模式的关键字
用户界面设计
•内容:
输入设计、输出设计、人机界面设计
•输入设计原则:
1)最小量原则:
输入量应在能满足处理要求的最低限度;1)输入过程简洁性原则;3)检验原则:
应尽早对输入数据进行检查;4)尽早使用处理形式的原则:
避免转换中发生错误
•人机交互方式:
回答法、提问法、菜单式、填表法
第十一章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
•定义:
系统实施是在系统设计基础上完成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系统并交付用户使用。
•任务:
设备的购置与安装、程序的编制、数据录入、人员培训、系统的测试、调试与转换、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
•测试方法:
1)静态测试(人工测试)包括:
程序审查、人工运行、桌前检查。
2)动态测试(计算机测试)包括:
黑盒测试、白盒测试。
系统切换特点:
•1)直接转换方式特点:
转换简单、人员和设备费用节省、预先要经过详细的测试和模拟运行、风险大
•2)平行转换方式特点:
新旧系统并存一段时间、人员和设备费用增加、系统的可靠性高、风险较少,新系统的运行成功率高
•3)逐步(分段)转换方式特点:
开发完一部分就平行运行一部分、避免直接转换方式的风险、避免平行方式的双倍费用、需要考虑新旧系统的接口、适应于较大系统的转换,且新、旧系统差别不是太大
第十二章系统运行管理与评价
系统运行管理内容
•1)日常运行管理:
人员管理、数据软件管理、制度管理(安全制度、操作规程、系统修改制度等)
•2)系统运行情况记录:
工作情况、服务质量、故障情况等
•3)定期审计
系统维护内容
•1)程序的维护:
指根据需求变化或硬件环境的变化对程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修改。
•2)数据文件的维护:
数据文件结构修改,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一致性等。
•3)代码的维护:
根据需要制定新的或修改旧的代码体系,代码的变动会引起数据和程序的变动。
•4)设备的维护:
定期保养、突发故障解决(双机备份)
系统全面管理内容
•人员管理:
内容:
人员需求计划、人员组织使用、人员培训
对象:
业务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
•数据管理:
保证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
内容:
数据访问控制、保证一致性、数据备份与恢复
•文档管理:
对象:
用户文档、开发文档、管理文档
内容:
规范化、一致性、可追踪性、管理制度化
•安全管理:
内容:
数据或信息的安全与保密
软件(包括程序和资料)的安全
硬件设备的安全
运行安全
•安全管理
1)制定严密的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制度
2)制定信息系统损害恢复规程,明确各种恢复方案与具体步骤。
3)配备齐全的安全设备,如稳压电源、电源保护装置等。
4)设置切实可靠的系统访问控制机制
5)完整的制作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及数据的备份,并做好备份的保管工作。
6)敏感数据尽可能以隔离方式存放,由专人保管。
系统评价
•目的:
1)检查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2)检查系统的质量;3)检查系统的使用效果;4)检查评审和分析的结果,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方法:
一般都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先提出信息系统的若干评价指标,然后对各指标评出表示系统优劣程度的值,最后用加权等方法将各指标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
复习题:
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系统特性的是(A)
A、抽象性B、目的性C、关联性D、整体性
2、为支持中层管理者进行日常工作的监视、控制、决策以及管理活动而设计的信息系统是(A)
A、管理层系统B、战略层系统
C、知识层系统D、操作层系统
3、关于信息和数据的描述,明显不正确的是(B)
A、信息是经过解释的数据B、数据是可以鉴别的符号
C、数据本身是有特定含义的D、信息是有特定含义的
4、MIS的最终用户是(B)
A、高级管理人员B、各级各类管理人员
C、操作员D、业务员
5、结构化方法中,系统分析与系统实施阶段中间的工作是(B)。
A、详细设计B、系统设计C、需求分析D、编程调试
6、开发大型、复杂的事务性管理系统,常采用(C)方法。
A、结构化生命周期法B、原型法
C、面向对象开发方法D、CASE方法
7、下述基本环节中(D)是原型形成后才应实施的内容。
A、开发工作模型B、识别基本需求
C、进行详细说明D、修正和改进模型
8、面向对象分析中,对象是指(A)。
A、系统处理问题所涉及领域事务的抽象
B、系统中要加工的信息C、系统功能模块及其组合
D、系统中与数据流对应的实体
9、系统规划主要在以下哪方面进行规划(D)。
A、改善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环境与条件
B、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C、设计与实施工作
D、长期的、重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10、(D)不属于系统规划的特点。
A、全局性B、指导性
C、管理与技术结合D、规范性
11、信息系统发展中的增长要素不包括(B)。
A、计算机软硬件资源B、用户意识
C、组织结构D、计划控制
12、诺兰模型中,(B)两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费用。
A、控制、数据管理
B、控制、集成
C、扩展、集成
D、集成、数据管理
13、识别企业过程的三种主要资源不包括(D)。
A、计划和控制资源B、产品/服务资源
C、资金资源D、支持性资源
14、下述对U/C矩阵描述正确的是(C)。
A、C表示数据类使用,U表示数据类产生
B、U/C矩阵是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的一种工具
C、调整功能分组,使得C尽量靠近对角线
D、U/C矩阵中,功能分组是绝对不可变换的
15、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
A、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设计
B、完成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C、完成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设计
D、完成新系统的数据分析
16、业务流程图是用来描述系统的(C)。
A、处理功能B、数据流程
C、作业顺序D、功能结构
17、数据流程图的组成不包括(D)。
A、数据存储B、外部实体
C、处理逻辑D、功能结构
18、与业务流程图相比,数据流程图具有两个特性(A)。
A、抽象性和概括性B、单一性和灵活性
C、具体性和可靠性D、复杂性和系统性
19、数据字典是对(B)中所包含的各个元素的详细说明。
A、开发系统B、数据流程图
C、软件结构D、业务流程图
20、判断表由以下哪方面内容组成(A)。
A、条件、决策规则和应采取的行动
B、决策问题、决策规则和判断方法
C、环境描述、判断方法和判断规则
D、方案序号、判断规则和计算方法
21、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B)。
A、设计新系统的目标
B、将系统逻辑方案转化为物理方案
C、代码设计
D、程序设计
22、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数据结构应属于(B)。
A、内容耦合B、公共耦合
C、外部耦合D、控制耦合
23、模块结构图是在系统开发的(B)阶段提出来的。
A、需求分析B、总体设计
C、详细设计D、代码编写
24、模块设计原则是(C)。
A、耦合要强,内聚要强B、耦合要强,内聚要弱
C、耦合要弱,内聚要强D、耦合要弱,内聚要弱
25、E-R图具有的三要素是(C)。
A、实体、属性、主关键字B、实体、值域、关键字
C、实体、属性、联系D、实体、联系、主关键字
26、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之一是(D)。
A、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
B、输入设计
C、程序设计
D、输出设计
27、新系统取代旧系统,风险较大地切换方式是(B)。
A、平行转换B、直接转换
C、逐步转换D、导航转换
28、在系统测试中哪种不属于静态测试方法(D)。
A、程序审查B、人工运行
C、桌前检查D、黑盒测试
填空题
1、管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是(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应用)。
2、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
3、系统作为一个抽象模型从宏观上一般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反馈和边界组成。
4、结构化方法开发过程分为系统规划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运行与评价阶段。
5、面向对象方法包括(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和面向对象编程。
6、信息系统规划常用的方法有(面向对象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原型化)。
7、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包括(完备性检验)、(一次性检验)、(无冗余性检验)。
8、绘制数据流程图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
9、描述处理逻辑的常用工具有(结构式语言)、(判断树)、(判断表)。
10、数据流程图的四种基本元素是:
数据流、处理逻辑、
(外部项)、(数据存储)。
11、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12、把DFD转换到模块结构图主要有(事务分析)和(变换分析)两种设计方法。
13、人机对话方式主要采用(回答法)、(提问法)、(填表法)和菜单式。
14、系统实施的主要任务有(设备的购置与安装)、(程序的编制)、(数据录入)、(人员培训)以及系统的测试、调试与转换。
15、信息系统的切换方式有(直接转换)、(平行转换)和(逐步转换)。
名词解释
1、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2、信息: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他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3、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是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程序员以及最终用户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采用自顶向下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方法建立的计算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