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单元2故都的秋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第1单元2故都的秋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1单元2故都的秋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1单元2故都的秋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2 故都的秋
本课话题 ——眷念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从作者想饱尝故都之秋的愿望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都深切的眷恋思念之情。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权威。
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眷念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
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
在克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钱学森回国后,一头扎进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
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
——元好问
2.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
——刘过
3.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
——郑光祖
4.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吴承恩
5.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嘶叫(sī) 落蕊(ruǐ) 驯鸽(xùn)
潜意识(qián)普陀(tuó)山陪衬(chèn)
廿四桥(niàn)平仄(zè)混沌(hùn)(dùn)
椭圆(tuǒ)颓废(tuí)(fèi)譬如(p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数
(2)夹
(3)渐
(4)间
(5)扫
(6)混
2.语境辨析法
(7)别看他平日里大大落落(luō)的,但真遇到事一点儿也不落(luò)后,决不落(là)在别人后面。
(8)业主们入住4年却办不下房产证,等得好着(zháo)急,人人都忙着(zhe)想着(zhāo)数,可最终也没有什么着(zhuó)落。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十足·实足
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
“十足”指:
①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
“实足”是指确实足数的。
如“实足年龄”。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如果说历经7年的《战狼》是吴京对中国军事动作题材的一次尝试,那么《战狼2》则是吴京一次信心________(十足/实足)的拍摄。
(2)这个店已有10年的经营历史了。
店主诚信,商品质优,分量________(十足/实足),童叟无欺,深得顾客的信任。
2.萧索·萧条
“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多强调荒凉、衰败,无生机。
“萧条”多形容经济衰微、不景气;也可形容景象的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位作家所说的遗址,如今只剩下原先城池的一段土质残墙,上面长满了盘根错节的刺槐和杂草,一片_________(萧索/萧条)荒凉。
(2)1929年底,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随后又迅速席卷全球。
此后,美国陷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________(萧索/萧条)。
【答案】 1.
(1)十足
(2)实足 2.
(1)萧索
(2)萧条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梁启超先生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 )
理由:
2.傍晚时分,秋风渐紧,不到一刻钟,秋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来。
成排的银杏树上的金黄的枯叶,抖抖瑟瑟地飘落到满是泥泞的地面上。
( )
理由:
【答案】 1.√ 不能自已:
指无法控制自己,使自己激动的情绪不能平静下来。
用词正确。
2.√ 息列索落: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爱国赤子——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9月随兄赴日本学习。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后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与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赴南洋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
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文脉·梳理]
①秋蝉残声 ②秋槐图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中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
【答案】 “陶然亭”等名胜固然很美,但是不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也无法传达出作者心中孤寂、落寞的情怀。
2.“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如何理解?
【答案】 铺得满地的落蕊,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尽管没有声音,但却引发了作者深藏于内心的忧郁与落寞,如同了解人的心情的知己而给人以响应。
3.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文中两次写到声音,都是以声写静,借此充分表现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二、阅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中列举的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
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答案】 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这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6.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最后一自然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话题·互动]
话题: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
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
你认为呢?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甲:
这是作者写的一曲秋的颂歌。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里感受到。
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
我的观点:
【答案】 这是作者写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虽然文中有些语句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由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
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
2.写法指导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三注意”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法,一般都是通过传神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景由情牵,融情于景,营造一种情和景高度融合统一的境界,达到“情语景语浑然一体”的高度。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
(1)触景生情式,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
(2)融情于景式,也就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景物描写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达到“移情”的目的,正如王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
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于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迁移应用
请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
(1)通过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
(2)多角度多侧面描写;(3)不少于200字。
【参考例文】
昨夜的一场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静静地看人来人往,叶绿叶红,不知疲倦的心,游弋在红枫的森林。
前世为着今生的相逢,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作一滴清露,挂在枫叶间,浸润着枫叶,陪着它寂寞,陪着它燃烧。
且让那一树一树的火焰化作古筝,让我的三千青丝为琴弦,在这样一个寂静的黎明,为你,柔柔地弹奏一曲。
红枫是暗夜里跳动的火焰,青丝是前世的印记。
你,是无法忘却的今生。
那筝声,只有你听得懂,因为昨夜我并没有醉,是这满树的灿烂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梦。
梦醒时,我仍然无法把握那份等待的情缘,无法看清那一瞬间的情殇。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为了这片爱的土地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作为一个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在郁达夫浓重深沉的笔法之下,流露出的是一颗赤忱忧民之心。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最终他的生命如一朵奇葩绽放,为了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
【应用角度】 “眷恋”“爱”“审美”“爱国”“情感”等。
2.精彩应用
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有着铮铮的铁骨;他将他的如椽之笔,化作横扫倭寇的利器;他用他柔弱的肩膀,将复兴民族的重任扛起。
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战士自有战士的胆气。
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为百姓者,百姓念之;为民族者,民族敬之;千古江山千古事,千古英杰千古记。
国家强大匹夫责,民族繁盛你我志。
学英烈,心为国家;学英烈,情系民族,做一个达夫,做一名战士,将我们自己打造成民族肌体上的一个坚强因子,在这个肌体上坚守我们的位置。
[佳作·领悟]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①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②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③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
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④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罢,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
⑤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
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
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的叫个不休。
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⑥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
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⑦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熏蒸。
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
⑧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
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
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感到兴趣。
⑨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
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
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
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
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⑩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
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1.学过渡
第②自然段承上启下,由对北平的总括描写过渡到对北平四季的分写,使段落层次非常清晰。
2.悟选材
为描写北平四季的独特风景,作者选取典型材料。
如:
写北平冬天房屋的防寒装置和雪景,写北平春天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写北平夏天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躺着避暑,写北平秋天的严肃、凄凉、沉静之景。
这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每季每节的特别的好处。
3.学动静结合
写北平雪景,静写放光的雪、澄清见底的天空,动写觅食振翎、吱吱叫的小鸟和住民的活动,动静结合,其乐融融,散发着快乐幽闲的气息。
4.悟联想
描写北平春天诱人的嫩绿时联想到“波浪”,同时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写到人们对这种绿的感受时,又联想到“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这些联想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学比喻
写北平秋色时,还没有展开细描,就先把北平近郊的秋色比喻为“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形象生动地把近郊秋色浓郁、百看不厌的特点,先向读者作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