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9年试题及答案.docx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9年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9年试题及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9年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
(二)09年10月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______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C ) A.社会政治因素C.社会情境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1 2.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B)A.缩小C.变复杂 B.增大D.变简单 人们发现年幼的儿童维持较小的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3083.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______”。
( A)A.睡眠者效应C.专长效应 B.催眠者效应D.权威效应 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睡眠者效应。
70 4.社会心理学上,称听众使得可以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上更类似于自己的观点为“______”。
( A)A.同化效应C.对比效应 B.异化效应D.泛化效应 称听众使得不可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上更为极端为“对比效应”。
称听众使得可以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上更类似于自己的观点为“同化效应”82 5.社会心理学上,把会产生同化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______”。
(B)A.异化效应C.拒绝幅度 B.接受幅度D.去个体化 我们把会产生同化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接受幅度”;把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 围,叫做听众的“拒绝幅度”。
接受幅度包括个体认为可以容忍的观点以及他认为可以采纳的观点;拒绝幅度包括个体认为不予考虑的所有观点。
83 6.在听众同意采取这些行动的情况下,再提出更高要求的行动,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______”效应。
( B)A.先大后小C.来访者 B.登门拜访D.自己人 让听众在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可先使他们采取一些行动,这些行动符合沟通者的要求。
在听众同意采取这些行动的情况下,再提出更高要求的行动,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登门拜访”效应,亦“登门槛效应”857.认知失调程度与差异性认知数目(B)A.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B.成正比例D.无关 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90 8.海德曾指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在其中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
这种归因偏见叫(A)A.行为中心偏见C.显著性偏见 B.自我中心偏见D.观察者偏见 行为中心偏差——“行为”吞没“场”:
海德曾经指出,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在其中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做出。
其意思是,人们归因时更看重行为信息,而忽略背景信息。
他把以行为作为归因的主要出发点的偏差,称作“行为”吞没“场”偏差。
117 自我中心偏差罗斯等人指出,我们通常认为,一般的人们像我们一样。
根据这样的假设,我们有一种错误的“一致性反应”的倾向,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期望,其他人也会这样。
118 显著性偏差:
有人指出,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复杂纷繁的问题或任务。
119 9.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复杂纷繁的问题或任务。
这是归因中的(C )同上A.行为中心偏见C.显著性偏见 B.自我中心偏见D.观察者偏见 10.“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侵犯性”这种理论观点是______提出来的。
(D)A.劳伦茨C.弗洛伊德 B.班杜拉D.多拉德 挫折——侵犯性理论的主要观点:
挫折——侵犯性理论是多拉德等一批心理学家在1939年提出来的。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
”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侵犯性”。
197 11.领导的应变理论是______提出来的。
(A)A.菲德勒C.亚当斯 B.坎贝尔D.斯托纳 领导的应变理论:
菲德勒于1964年提出的领导的应变理论兼顾了领导个人的特点和情景特点对领导效力的影响。
300 12.______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B)A.奥尔特曼C.谢罗德 B.罗廷D.格林伯格 拥挤的控制理论。
罗廷等人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他们认为,某些高密度情景使个体失去对社会交往的控制。
他们的模型是:
高密度+失去控制=拥挤,高密度≠拥挤;3、归因理论。
沃切尔认为,侵犯个人空间使个体产生激起,驱动他为了解释这种激起而搜索环境。
只有当个体把激起归因于其他人太靠近他了,拥挤才能产生。
如果个体把激起归因于其他因素,就不会产生拥挤的体验。
315-31813.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B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从沟通与组织的关系上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沟通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上行沟通是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
下行沟通是群体领导和上一级领导向下传递信息。
平行沟通是指群体之间的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从发信者与接信者的地位是否变换的角度来看,沟通可以分为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两者之间地位不变的是单向沟通,两者之间地位不断变换的是双向沟通;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从沟通的方 式来看,可分为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274 14.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______的影响。
(B )A.个体本身的特点C.社会因素 B.群体本身特点D.信息因素 个体依赖于群体信息的程度,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群体本身特点的影响。
这些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8 另外书本229页提到一系列因素影响了成员偏离群体的可能性。
这些因素中包括一些个体的因素,还包括一些群体因素,最后还包括历史因素。
其实两种观点并不矛盾,218页的观点只是说会受到群体本身特点的影响,并没有说只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在此笔者不得不唠叨一句,本次试卷的命题人是一种什么水平,相信读者的眼睛是明亮的。
上面还连出三道考人名的题目,有这样命题的吗?
15.行为者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C)A.内在原因 C.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 B.偶然因素D.个性特征 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存在着区别:
作为行动者,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也即做外在归因;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也即做内在归因。
139 16.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B)A.社会性C.社会学观点 B.普遍性与特殊性D.行为性 角色指的是,与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拥有特殊位置的那个人相称的行为或功能。
37规范则与角色期望有差别。
规范是对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所有人相称的行为的一般性期望,而不管人们拥有的位置。
38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包括8、18、21A.政治C.文化E.医学 B.经济D.教育 2.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A.实验室实验能为决定因果关系的方向提供手段B.其他能影响结果的无关变量能得到很好的控制C.实验者能够使自变量在多种水平上变化 D.不是检验假设的一个好办法E.这些结果能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
1、实验室实验能为决定因果关系的方向提供手段;2、其他能影响结果的无关变量能很好地被控制;3、实验者能够使自变量在多种水平上变化,能研究材料中的趋向,即自变量引起因变量变化的程度。
473.态度形成的条件是A.社会实践C.生理成熟E.外界环境 态度形成的条件:
态度形成以动机的存在以及人需要赖以实现的活动情景或外界环境为前提条件。
56 4.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助人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A.社会公平规范C.回报规范E.代价和奖励规范 社会规范理论:
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助人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人们按照社会规范来行动的结果。
与助人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规范。
1755.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有A.体力C.挽回面子E.势力 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
1、个性;2、挽回面子;3、冲突的强度。
240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自我实现预言:
所谓“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的期望来行动。
人们形成的对其他人的印象,对于其他人如何行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125 2.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定义为:
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B.个性D.冲突强度B.社会责任规范D.模仿规范B.社会化D.需要
这个定义的要旨是:
1、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2、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他不是在外界压力下做出的;3、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4、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170 3.遵从:
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209 4.社会抑制:
其他人的在场实际上阻碍了个体的绩效,这一现象称为社会抑制。
2805.拥挤:
拥挤是一个主观的心理状态,它的定义是“一种通过空间的、社会的、个人因素的互相作用而激起的动机状态”,所以拥挤是心理紧张性的。
315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区别。
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文化、自然条件等。
微观环境指的是社会情境,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等情景。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划分标准就是看人们是否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范围之内,处于直接交往的范围则是微观环境,处于间接交往的范围则属于宏观环境。
而社会化环境则是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统一。
42.什么是现场实验法?
它有哪些优点?
有哪些局限性?
现场实验是:
它的实验条件是实验者加以设计和引进的,但其背景对于被试来说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这些被试并不知道是在进行实验研究。
现场实验最大的优点是:
1、它没有像实验室那样有人为性,因为它可以从真实的背景下人们互相作用中,探索人的社会行为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怎样影响和影响的结果;2、现场实验能够为我们提供因果关系的方向;3、于是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中得到研究结果的,因此,这些结果能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现场实验的局限性在于条件的控制。
第一,要使实验成功,研究者必须对于实验的周边环境,对于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要有十分清楚的了解和掌握;第二,要仔细地设计实验的每一步骤,要细致地思考实验的假设;第三,实验者在运输、安装实验仪器方面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这一切并非易事;第四,在某些情况下,实验还需要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
45 3.态度与价值观、世界观的关系。
价值表明世界上某一客体对人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意义,或者社会意识中某个现象对人们具有的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价值观是调节个人行为的意向观念。
态度是某一对象对于个人具有的价值的主观反映,或者说态度反映了某一事物对个人所具有的价值。
许多态度的综合形成了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又受更高层次的意向系统所支配。
人生观与世界观是意向系统的最高层次,它支配与调节着个人整个生活活动方式的发展和 变化。
个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意向系统中最为抽象的部分。
个人态度则是意向系统中较为具体的调节日常行为的部分。
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建立,而后者又受前者的指导和调节。
534.简述强化理论是怎样解释人际吸引的。
强化理论认为,于某些刺激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因此一些刺激比另一些刺激更使我们喜欢。
我们接近,或受到这些刺激的吸引,避免其他一些刺激。
我们要接近的刺激称为奖励,而奖励会带来愉快的情感。
有时,某个他人直接带来奖励,有时,某个他人只是偶然地和奖励一起出现,我们就把奖励和这个他人联想或联系起来。
于奖励和其他人一起出现的情况多次反复,联想或联系得到了巩固,于是当奖励不再出现的时候,与奖励有过联系的那个他人开始引起愉快的情感。
总之,我们喜欢给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引起我们不愉快情感的人。
155 5.简述侵犯性诱因理论对侵犯和暴力的解释。
贝克威茨提出了有关侵犯的诱因理论。
他认为挫折导致一种侵犯的准备状态,对这种情况状态,我们可以用“愤怒”来标签它,但只有当环境中具有恰当的引发侵犯的诱因,真正的侵犯行为才会发生。
侵犯诱因的定义是,与挫折来源以及总的侵犯行为相联系的刺激。
根据侵犯诱因理论,挫折会产生准备侵犯的状态,而对于实际引发侵犯行为,诱因是必需的。
201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1分,共21分)1.结合实际谈谈认知失调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1、心理治疗;2、儿童教育;3、消费行为;4、决策。
心理治疗是心理学家帮助个体克服个人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所做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知觉这些活动越有价值。
因为对心理治疗的承诺、投入和对治疗效果的相信程度,是心理治疗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转变原有不信任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此心理学家预测,设计一些治疗程序,使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的,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
为使认知失调的努力理效应发生,不一定要实际上做出努力,仅仅预期要做出努力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心理治疗效果。
努力理效应不仅限于使我们对特定目标或结果有更高的评价,在一些场合下,它还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