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9329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金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一一年四月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转型升级、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规划。

《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金坛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共金坛市委关于制定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进行了“十二五”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吸收了有关镇(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国家、省、常州市有关规划进行了衔接。

本《规划纲要》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发展重点和方向、主要任务和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以及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镇(区)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纲要》经金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推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金坛市“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实绩

“十一五”

目标

2010年

年均

增幅±%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49

300左右

308.3

15.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7567

(3446美元)

55560左右

(7000美元左右)   

56000元

(8000美元以上)

15.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6.74

15左右

18

2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亿元

200

640

695

19.9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65

2

2.2

*0.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

%

26

35

39

*2.6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自然增长率

-0.72

1以内

-0.64

*-0.02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万亩

62.28

62.28

保持动态平衡

保持动态平衡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75

80

83.9

2.3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

1.03

0.82

(下降20%)

下降4.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2

≥60

66以上

*4.8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

100

100

100

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

%

88.5

99

99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87.1

96

99.9

*2.5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92

22000

23996

13.2

农民人均纯收入

6409

10000

11761

12.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45

<4

2.21

*-0.25

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含移动电话)

237

300

300

5

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

22

50

53.4

19.4

恩格尔系数

%

37.7

35左右

36

*-0.34

 说明:

1、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均按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口径调整;

      2、美元汇率按当年度折算;

      3、表中带“*”的数据为年均增长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五年来,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8.3亿元,是“十五”末149亿元的2倍以上,年均增长达到1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万元;“十一五”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是“十五”末6.74亿元的2.7倍,年均增长2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55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200亿元、136亿元的3.5倍和4.1倍;五年累计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2.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3.9亿美元的3.2倍。

2007年,全市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加快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五年来,我市荣获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中国和谐名城、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等称号。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

五年来,始终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更趋协调,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产业水平加快提升,以亿晶光电、华盛天龙为代表的光伏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十一五”末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90%,比“十五”末提高29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

全市有建安资质企业发展到117家,其中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7家。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茅山旅游资源开发强势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9%,较“十五”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成为首批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

企业上市取得突破,天龙光电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并培育了一批上市后备企业。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的五年。

五年来,始终坚持以统筹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东扩南移”城市发展战略,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

新建宁常、扬溧两条高速公路62公里;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等级公路,常金、金武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或完成改造,农村道路全面完善,等级公路密度1.51公里/平方公里,较“十五”末0.88公里/平方公里增加了0.63公里/平方公里;全市所有乡镇均实现了15分钟上高速;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工程启动,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石桥水利枢纽等建成投用,城市防洪功能明显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强化,155个村全面完成“三清一绿”整治,67个村达到“五化三有”标准,建成19个“小康家园示范村”。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五年。

五年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生态市创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打造了天蓝、地绿、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

“十一五”期间,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竣工投运,建成了4座镇级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设施;农村垃圾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强力实施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尧塘河、湟里河、薛埠河等河道和长荡湖围网整治达到预期目标,为太湖流域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八大工程和城区道路绿化工程;6镇全部创成全国环境优美镇。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削减量分别达27.7%和24.3%,万元GDP能耗下降20%。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的五年。

五年来,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为民办实事工程,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十一五”末,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996元、11761元,比“十五”末分别增加11104元和5352元,年均分别增长13.2%、12.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1%。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参保率达98%以上。

大力开展慈善救助帮扶活动,慈善资金募集总额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突破2亿元。

教育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明显扩大,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验幼儿园高标准迁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6%以上。

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试点,市、镇两级卫生硬件设施水平稳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建设,人民医院门急诊病房大楼、中医院综合病房大楼、直溪中心卫生院新病房大楼建成投用,茅山地区人民医院、金城镇卫生院移址新建。

加快推进文化建设,金坛刻纸、董永传说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城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完成,博物馆、华罗庚纪念馆、戴叔伦纪念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

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得到集中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加快建设,城区和东部镇(区)已实现饮用长江水;住房保障全面推进,“十一五”时期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6.7万平方米;金沙公园、愚池公园、南洲公园和华罗庚公园敞开式改造均已建成并免费对市民开放;大力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实行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区内涝治理、市容环境提升、设防城市建设、菜市场改造、老小区整治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全市公众科学素质有了提升,达到4.6%。

“平安金坛”、“法治金坛”建设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才、资本流动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孕育,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扩内需政策深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进入国家战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出台,为我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是我市跨越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转型升级的机遇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期、社会民生民本的改善期,更是“三年翻番、跨越发展”的决战期、综合实力的加快提升期,金坛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条件日趋成熟,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具备多方面优势。

区位优势显著提升。

继常宁、扬溧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丹金溧漕河整治工程全面动工,“十二五”期间又将规划实施沿江城际铁路、常溧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金坛交通条件将迎来新的质的提升,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

抓住机遇搞建设,把区位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我们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产业特色更趋鲜明。

经过多年培育,我市已形成了以光伏新能源、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盐化工为支柱的特色产业体系,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抢抓国家产业政策机遇,利用好省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做大做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是我市在后危机时代抢占竞争制高点、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空间优势日益凸显。

“十一五”以来,我市强势推进园区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连片开发格局形成,金东、金西工业园加快建设,各特色园区定位明确、配套完善、集聚明显,承接资本、产业转移的成本洼地正加快形成。

随着开发区、滨湖新城、茅山风景区、长荡湖风景区建设持续大力推进,我市主要经济功能区的基础功能和集聚能力必将进一步增强,为调结构、大投入、快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经过多年的生态创建,我市人居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既是精致金坛的特色和魅力所在,也是我市独特投资优势、产业优势的重要内涵,是我市赖以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综合实力持续攀升,持续大规模投入以及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十一五”时期发展优势的积累,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全市上下在“三年翻番、跨越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加速集聚、发展合力加快凝聚。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金坛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推进“开发区、滨湖新城、茅山风景区、长荡湖风景区”四大功能板块建设,加快培育新产业、集聚新人才、建设新城镇、激发新动力、打造新环境、增进新福祉,努力把金坛建设成为产业先进低碳城、智慧科技创新城、宜居宜游生态城、民生和谐幸福城。

第二节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顺应百姓新期待和我市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发展质量和速度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GDP超过10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入年均增长20%。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规模工业中,新兴产业比重超过50%,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左右,高效农业比重超过60%。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6%以上;规模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9%,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0人以上,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城乡一体显著提速。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滨湖新城建设初具规模,老城区功能大为改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价值更为彰显。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五个一体化”取得实效,各镇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有条件的镇力争翻两番。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更加巩固,创建人居环境奖取得实效,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分以上。

——民生幸福显著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分别达到4万元左右和2万元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省前列,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普遍提升。

金坛市“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

属性

“十二五”目标

年均增

幅(%)

一、结构调整

1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引导性

42左右

 

2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引导性

50左右

 

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引导性

50以上

 

4

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

%

引导性

50以上

 

5

高效农业比重

%

引导性

60以上

 

二、科技创新

6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约束性

2.6以上

 

7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

引导性

0.4左右

 

8

科技进步贡献率

%

引导性

60以上

 

9

海内外创业团队引进

引导性

50左右

 

10

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

引导性

1200以上

 

三、资源环境

1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

%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

%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

%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14

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

%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15

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

%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16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约束性

100

 

17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四、民生幸福

18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约束性

40000左右和20000以上

11左右和11以上

1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约束性

<4

 

20

城乡居民健康指数

%

预期性

96

 

21

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

约束性

基本全覆盖

 

22

平安社会指数

%

预期性

95以上

 

23

信息化水平指数

%

预期性

70左右

 

24

人均享用的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预期性

1.5以上

 

五、总量预期

 

25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620左右

15左右

2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最终户人口定)

万元

预期性

10以上

15左右

27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预期性

45

20

28

城市化率

%

预期性

60以上

 

2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预期性

440

20

注:

制定以上发展目标,主要是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和重点,体现引导性和约束性,同时考虑国家规划、长三角规划、省规划、常州市规划以及省、常州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

第三章推进产业升级

按照“优化一产、提升二产、扩大三产”的思路,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构建具有金坛特色和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养一批规模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

新能源产业。

积极抢抓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亿晶光电、华盛恒能等龙头企业,大力整合集聚上下游产业,引进超薄硅片、逆变器等各类光伏配套企业,在多晶硅原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以及太阳能装备领域,实施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技术、兆瓦级太阳能关键技术、太阳能制氢技术,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打造全国产学研结合最紧密、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产业配套最齐全的光伏新能源城市。

加快发展风电装备、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备等新能源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

引进装备制造龙头型企业和项目,主攻高端制造环节,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生产能力。

着力在光伏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精密机床、新型电力装备、石油勘探设备等领域提升装备制造水平。

新材料产业。

引导企业紧密跟踪新型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合金材料、LED新型显示材料、核辐射改性材料、环保阻燃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与培植壮大现有医药企业相结合,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的生物医药产品。

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制药、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产业,建设省级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医药平台,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稀土电机、节能照明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先进环保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第二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加快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步伐,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

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2%左右。

1、大力发展旅游业。

 完善旅游业总体布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山水资源,加快茅山风景区、长荡湖风景区建设。

茅山风景区:

以道教文化名山为依托,打造以盐湖体验为特色,道教养生文化为内涵,融山水胜境、礼佛文化、盐文化、温泉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养生休闲度假胜地、中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全力推进东方盐湖城项目建设。

长荡湖风景区:

依托常溧高速长荡湖道口优势,高起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环湖公路、湿地公园建设;以湖鲜美食为特色名片,组织好“长荡湖湖鲜美食节”等特色节庆活动,集聚旅游人气。

积极整合长荡湖水城、大涪山、儒林“八卦阵村落”等人文旅游资源,加快形成具有高品质高知名度的旅游度假风景区。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紧紧抓住当前推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的有利时机,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集团。

依托高速公路道口和经济开发区、金东工业园和金西工业园等重点区域,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

3、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

探索建立科技财政金融体系,引导企业构建以提供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技术研发平台,推进建设以提供检验检测、试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以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等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以提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主的技术转移平台。

大力发展面向市场,从事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培训、信息服务、专利服务、无形资产评估等特色业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配套服务。

4、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加快支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步伐,大力引进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培育提升担保、风投、创投,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金融服务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规范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打造具有金坛特色的县域金融体系。

第三节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促进传统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使传统产业成为新兴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纺织服装业。

鼓励服装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装备水平,发展高档面料、服装辅料等,做精做优服装制作,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与国际国内顶尖品牌的合作,参与设计、研发、营销,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引导企业坚持贴牌和创牌并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倾力打造知名品牌。

推动服装大市向服装强市跨越,推动我市由“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向“中国服装产业名城”转变。

机械电子业。

加快推进机电一体化进程,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提升现有纺织机械、农业机械装备、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装备整体水平。

着力增强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和配套能力,在求新、求特方面取得新进展。

盐化工业。

以丰富的岩盐资源为依托,以大型的氯碱装置为龙头,发展下游延伸产品,并在此基础进一步形成循环经济,建成以卤水为主要原料、真空制盐和氯碱项目为支撑的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向百亿产业集群进军,跻身中盐集团全国五大产业基地行列,打造新兴盐都。

同时,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支持引导传统企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引导建安企业多元化发展,积极营造建安大产业发展氛围,拉长建安产业链,进一步打响建筑之乡品牌。

第四节 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着力培育大企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