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七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第三单元教案
教案首页
教
案
序
号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缺席人数
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并运用文中生字词;通读全文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掌握文中过渡段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2.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识记、并运用文中生字词;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掌握文中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课标要求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
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许人往往是还没有做就说,说了也不一定做,可是同学们知道“说”和“做”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
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注音词
衰微(shuāi) 赫然(hè)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潜心贯注(qián)迥乎不同(jióng)慷慨淋漓(kǎi)
2、词释义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慷慨淋漓
3、人物介绍
a、闻一多(1899-1946) 1922。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集“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
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集有《红烛》《死水》,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
民主的斗争。
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
b臧克家(1905~2004)。
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成果
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三、整体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明确:
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写的。
(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文中7、8、9三节是过渡段,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过渡的作用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
(用原文回答)”
(2)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
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目的:
“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作为革命家的的闻一多是说了紧跟着就是做(说了就做,言行一致);那他做了什么?
目的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明确: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
争取民主。
四、课堂小结:
综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一多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教案首页
教
案
序
号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缺席人数
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3、了解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2.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
课标要求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
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
二、品读闻一多,感知人物的精神和品质。
研读课文、深入剖析
1、研读第一部分(1~7段)
(1)在课文(1~7段)中哪些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第1、2句)
(2)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
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①“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意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探求振兴我们民族的方法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饭,几乎忘了吃”,“夜间睡得很少”……)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怎样理解“群蚁排衙”?
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
)
教师小结: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2、研读第二部分
(1)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
(“起先,是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2)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叫人民起来,发对独裁,争取民主。
)
(3)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革命斗争精神。
“大勇的革命烈士”)
(4)播放录音资料《最后一次讲演》
(5)“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
三、品读语句,学习语言
1、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2、作者使用了许多四字语(特别是成语)以及整齐的对偶句。
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请举出几个例子。
四、质疑问难
1、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
2、课文中的写法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五、拓展延伸
1、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陶渊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刘禹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 、 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五、教师总结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诗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颁奖词。
。
教
案
序
号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缺席人数
课题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并运用文中生字词;通读全文2、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运用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2.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运用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运用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的写作方法。
课标要求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情分析
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杰出成就,独特身世及其著名的《命运交响曲》,《月光曲》等,多为学生所知,这是学习本文的良好基础,但本文更多的是关注他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他作为一个平凡人的苦恼与不幸。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激情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
“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贝多芬的形象: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
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
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
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
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
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如:
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
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
研讨学习的经验:
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
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
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
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师生共同为本文重拟标题,以此将全文思想加以最高程度的提炼,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四、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
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导人:
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
文中如何加以刻画?
(出示贝多芬画像)
2.要求学生:
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
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
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3.实践:
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
五、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
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习成果。
2.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六、拓展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
七、布置作业。
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人,对他进行肖像描写,要求要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
教案首页
教
案
序
号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缺席人数
课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2.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与价值目标:
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情分析
作为普通中学的七年纪学生,事实求事地讲,他们的语文素养并不优秀,大多数孩子遣词造句尚存在很大的问题。
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把生活与课文结合起来,用直观性的教学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学进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领会文本中的知识点,同时让直观性原则贯穿整个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真实中自主合作、探究,体会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奥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星期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
一拍即合jí魁梧 kuí义愤填膺 yīng轮廓 kuò荒谬 miù捋着 luō
脚踝 huái白皙 xī头颅lú
2.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
依次出场的是谁?
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核心人物是福楼拜。
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
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三.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
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
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
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好客:
表现在——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博学:
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2、 作者是怎样描写其他三位作家的呢?
这些描写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你知道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归纳性格特征。
A、福楼拜:
外貌:
语言:
动作:
性格: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谒可亲、博学睿智。
B、屠格涅夫外貌:
语言:
动作性格: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C、都德外貌语言动作:
性格:
生性活泼、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D、左拉
外貌:
语言:
动作:
性格: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四.总结
莫泊桑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们认识了四位大作家。
今后我们在作文中,我们也要学习他的写法来刻画人物。
另外,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注意留心观察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表现,各有侧重地来进行描写。
这样,你笔下的人物才会栩栩如生。
五.体验与反思
.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
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
表情如何?
莫泊桑又会说什么?
他会有什么表情?
六、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
教案首页
教
案
序
号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缺席人数
课题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翻译课文,学习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并积累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才正式接触文言文,基础薄弱,有一种害怕心理,刚看一两遍课文就说看不懂,其实只要他们联系文中的注解,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大致内容还是懂的。
为此,需要提升学生学习古文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自己的进步中体会学习古文的快乐。
同时指定学生学会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具体过程:
一、导入课文。
音乐导入:
《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
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出示目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
(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
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
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孰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掌事:
掌管国家大事。
辞,推托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
2、译文:
(略)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六、作业:
注音5个,解释词语10个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议论
鲁肃——大惊结友
教案首页
教
案
序
号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缺席人数
课题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情感与价值目标:
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才正式接触文言文,基础薄弱,有一种害怕心理,刚看一两遍课文就说看不懂,其实只要他们联系文中的注解,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大致内容还是懂的。
为此,需要提升学生学习古文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自己的进步中体会学习古文的快乐。
同时指定学生学会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具体过程: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
”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殷切希望。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
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吕蒙:
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感叹句,惊讶不解的语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问句,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鲁肃敬才、爱才。
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