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8631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

《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docx

安徽淮南二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的组成物质----天体

类型多样,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天体。

✧天体系统的层次

概念: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

银河系

河外星系

级别:

总星系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分别为:

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子(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周期约为11年。

2.太阳活动的影响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产生磁暴,极光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相关

✧普通性

1.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表现:

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特殊性

1.表现: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1)宇宙环境①安全的宇宙环境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

②地表水多以液态存在。

③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能使大量气体聚集形成地球大气层,经漫长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自转特征

1.

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

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3.速度

(1)角速度:

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2)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昼夜交替

1.原因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晨昏线分地球为昼半球和夜半球)②地球自转

2.周期:

约24小时

✧时差

1.成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定义: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2.地方时换算:

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换算原则:

东加西减

3.区时

(1)时区的划分:

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换算

①每相差1个时区,区时就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②公式:

T某=T已+(-)两地时区差×1小时(东“+”西“—”)

(4)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度线

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5)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南左北右赤道无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1个恒星年

✧公转特征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

近日点快,时间为1月初

远日点慢,时间为7月初

轨道:

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度数23°26′

(2)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变化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节气

夏至

春、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位置

北回归线

赤道

北回归线

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赤道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

南半球

北半球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致。

(2)判断①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②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3)规律

①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②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3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情况相反

✧四季更替

(1)原因:

一年中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2)纬度差异

①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②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③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外部圈层:

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分层

地壳

——莫霍界面(地下约17KM)

地幔

——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800KM)

地核

(3)岩石圈:

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

三大类岩石:

①岩浆岩成因:

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成因: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成因: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内、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

外力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常见类型

成因

地形表现

背斜

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

一般

地形倒置

山岭

山谷(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

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

山谷

山岭(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侵蚀)

断层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错动或位移

谷地、陡崖、或断块山

✧外力作用表现

(1)主要表现: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主要外力作用

作用因素

作用形式

对地貌影响

流水作用

侵蚀

坡面被冲刷,下切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宽加深

常形成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堆积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

山区山口处洪积扇或冲积扇的形成;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侵蚀

在干旱地区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等

堆积

风在搬运沙石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导致风沙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等

冰川作用

侵蚀

在高纬或高海拔地区,冰川对途径地面的刨蚀作用

形成冰川谷地又称冰川U谷;在冰川源头形成冰斗、多个冰斗之间形成角峰

堆积

在冰川融化时,携带的泥沙石块等沉积

形成冰碛(qi)垄

天气与气候

✧大气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2.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保大地

✧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地表冷热不均--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运--同一高度气压的差异--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海陆风:

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山谷风:

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夜间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城市风:

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对不同地表纬度加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2.分布

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

3.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

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

2.成因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1月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7月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南亚季风的形成

✧典型的季风

比较

季节

源地

风向

性质

气候类型

成因

分布

东亚季风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

西北

寒冷干燥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夏季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

温暖湿润

南亚季风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

低温干燥

热带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

夏季

赤道附近

印度洋

西南

温暖湿润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气候特点:

温暖湿润。

(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气候特点温和湿润。

(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特点低温少雨。

✧锋面系统

1.概念:

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

2.特征:

水平范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分类: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分为三类

定义: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锋过境时的天气:

阴天、刮风、下雨

过境后的天气: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定义: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暖锋过境时的天气:

阴雨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准静止锋概念:

冷暖气团相遇,势力均衡,锋面相对静止

天气:

多形成连续性多云或降水天气

受冷锋影响:

寒潮、沙尘暴天气;受静止锋影响:

梅雨天气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水平气流: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气旋(低压)垂直气流:

上升

气旋与反气旋天气:

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反气旋(高压)垂直气流:

下沉

天气:

晴朗天气

受气旋控制:

台风现象;受反气旋影响:

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

水圈和水循环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类型: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定义:

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类型

暖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寒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纬度海区:

形成以副热带高压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分布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

形成以副极地低压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

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洋流的地理意义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

寒流:

降温、减湿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意义寒暖流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

对航运的影响:

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

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带的形成:

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

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2)表现:

形成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及相应的植被、土壤。

(3)实例: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三个自然带。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

海陆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

(2)表现:

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3)实例:

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随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

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2)表现:

植被、土壤等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3)实例: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的自然带分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含义

①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征的的协调

②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他区域

✧整体性的体现:

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自然资源与人类

①采猎文明阶段:

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

②农业文明阶段:

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

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变化

③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会阶段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单简单

中等

多样化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

对聚落的影响

实例

类型

分布

规模

平原

团聚型、棋盘式

集中、紧凑

大、

人口多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区

山区

狭长形、团块状

分散、多沿山谷或河流分布,或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的中下部

小、

人口少

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地区、塔里木盆地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

形态

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实例

交通线形态

限制性因素

工程量及造价

选线时应注意的问题

平原地区

一般呈网状分布

小,低

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尽量少占良田

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山区

公路呈“之”字形

大,高

避开一些陡坡、不稳定地区

川西高原、云贵高原

地势

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如我国由第三级梯向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或负增长。

✧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1.发展中国家:

面临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2.发达国家

面临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策:

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

✧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影响因素: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人口合理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数值的“虚数”。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

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多的地区往往是人口迁入的地区。

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获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民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

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往往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

5.其他因素:

婚姻与家庭、投靠亲友、逃避种族歧视等。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数量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

2.水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3.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城市的服务范围

1.城市的服务范围:

包括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2.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

✧城市的空间结构

各功能区的位置、组成、特点

城市功能分区

位置

组成

特点

商业区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各种商业街或大商场

交通便捷、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

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设施

受社会因素影响,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工业区

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由若干同类工厂组成

靠近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带,工业选择要考虑环境因素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概述: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土壤、地形、气候、水源等“徒弟(土地)喝汽(气)水”

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

“市(市场)教(交通运输)委争(政府政策)着管理老(劳动力)兔(土地价格)子(资金)”

3.技术条件:

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良种、机械、化肥

注:

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水稻种植业

(1)自身特征: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2)分布: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

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较平坦,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生产特点:

农户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2.混合农业

(1)概念:

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2)分布:

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3)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地时间安排;灵活的农业生产规模安排

3.商品谷物农业

(1)概念:

是一种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

(3)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经营方式:

家庭农场;我国是国营农场;最大生产国:

美国(中部平原)

4.大牧场放牧业

(1)概念: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

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3)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

5.乳蓄业

(1)概念:

随城市的发展面向城市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于郊区

(2)分布:

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等地;

(3)生产特点:

市场广阔、饲料充足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土地、原料、动力、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

✧工业类型及特点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应接近原料产地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应接近消费市场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应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交通运输方式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发展方向:

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1)平原地区:

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沿河伸展的多成带状

(2)山岳地区:

常沿山麓或沟谷扩展,多呈带状

✧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中心的布局:

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易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2.交通条件的变化:

影响商业网点的兴衰:

如扬州,随京杭运河开通而形成且发展起来的,后来又随着运河淤塞京沪铁路以及海上运输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S、GPS、GIS、数字地球)

✧遥感技术(RS)

1.功能:

即遥远的感知,获取地理信息

2.原理:

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传感器)

3.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

4.应用领域:

资源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等

✧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群来获取地面经纬度坐标及其高程,并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

2.特点:

全方位、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实时性

3.应用领域:

军事、交通、旅游探险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2.优点:

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

3应用领域:

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场分析等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1.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

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

环境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