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8558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

《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docx

16级护理本科生理学大纲226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生理学(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医学专业本科。

三、学分与学时:

3.0学分。

总学时为54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护理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细胞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生理、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生殖等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目的是掌握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断定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机体各组织、器官活动的规律及其功能和功能的调节,为后续课程和医疗卫生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医学生学习生理学,要树立科学的观念,以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客观地认识人体生命现象、规律,运用辩证思维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积累、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把抽象的生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教学重点: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教学内容围绕概念、分类和特点、功能和意义、产生机制、调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生理功能及其调节等为重点。

七、主要先修课程:

本课程先修课程有《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目的要求】

1.熟悉生理学的概念与任务。

2.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3.了解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主要讲授内容】

1.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重点】

生理学的任务。

【难点】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目的要求】

1.掌握兴奋性的概念。

2.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主要讲授内容】

兴奋性

【重点】

兴奋性的概念。

【难点】

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

第三节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含义。

2.熟悉体液的组成与分布。

3.熟悉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4.熟悉内环境和稳态的生理意义。

【主要讲授内容】

1.体液及其分布

2.内环境

3.稳态

【重点】

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难点】

稳态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

2.掌握反射的概念。

3.掌握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能举例来区别。

4.熟悉正反馈的概念、特点,并能举例来区别。

5.熟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

6.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的特点。

【主要讲授内容】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2.体内的控制系统

【重点】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

1.神经调节的过程。

2.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过程。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特点,并能举例来区别。

2.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四大类转运方式,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分类。

3.熟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主要区别。

4.熟悉钠-钾泵的概念、生理作用。

5.了解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6.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主要讲授内容】

物质的跨膜转运

【重点】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四种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和特点,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类型。

【难点】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和生理功能,膜蛋白介导的物质跨膜转运。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第二信使的概念和目前比较重要的第二信使的种类。

2.了解G-蛋白、环-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的主要生理作用。

3.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两种途径传导机制。

4.了解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主要讲授内容】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重点】

第二信使的概念和目前比较重要的第二信使的种类

【难点】

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两种途径传导机制

第三节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目的要求】

1.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主要离子机制。

2.掌握动作电位特点。

3.掌握阈强度(阈值)的概念。

4.熟悉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及其与局部兴奋的区别。

5.熟悉刺激、反应、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组织)的概念。

6.熟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7.了解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8.了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9.了解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超射、局部兴奋的概念。

10.了解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

【主要讲授内容】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3.阈电位与局部兴奋

4.细胞兴奋的传导

5.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重点】

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主要离子机制,动作电位特点、局部兴奋的特性。

2.阈强度(或阈值)的概念。

【难点】

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主要离子机制,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2.刺激引起反应的三个条件、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2.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

3.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和物质。

4.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

5.了解单收缩、强直收缩的概念,强直收缩的类型。

6.了解肌丝的分子组成、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7.了解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前负荷、后负荷的概念。

8.了解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主要讲授内容】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重点】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三个步骤,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和物质。

【难点】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三个步骤,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正常成年人的血量。

2.熟悉血细胞比容的概念。

3.熟悉血液的生理功能。

【主要讲授内容】

1.血液的生理功能

2.血液的组成

3.血量

【重点】

1.血液的生理功能。

2.血液的组成和正常成年人的血量。

第二节血浆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组成成份及其生理作用。

2.掌握血液pH值的正常范围及主要缓冲对。

3.熟悉血浆蛋白的功能。

4.了解血液的颜色、血液比重和血液的粘度。

【主要讲授内容】

1.血浆的成分及其功能

2.血液的理化特性

【重点】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组成成份及其生理作用。

【难点】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血细胞

【目的要求】

1.掌握红细胞、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白细胞分类、正常数量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3.掌握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主要生理功能。

4.掌握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三个基本过程。

5.熟悉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6.熟悉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红细胞的成熟因子。

7.熟悉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部位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8.了解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生成部位。

9.了解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血细胞的破坏。

10.了解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调节。

【主要讲授内容】

1.红细胞生理

2.白细胞生理

3.血小板生理

【重点】

红细胞、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主要生理功能。

白细胞分类、正常数量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三个基本过程。

【难点】

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血液凝固、抗凝系统与纤溶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凝固、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

2.掌握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阶段。

3.掌握影响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并学会实例分析。

4.掌握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

5.熟悉肝素、草酸盐和枸橼酸盐抗凝血的主要机制。

6.熟悉血浆和血清的主要区别。

7.了解纤维蛋白降解和抗纤溶的基本阶段。

【主要讲授内容】

1.血液凝固

2.纤维蛋白溶解

【重点】

血液凝固、血清、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阶段,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

【难点】

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五节血型和输血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的概念。

2.掌握ABO血型的鉴定及其方法。

3.熟悉ABO血型的分型及其所含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4.熟悉叉配血试验的意义,及其对输血的指导。

5.熟悉Rh血型的分型及鉴定意义。

6.了解输血的基本原则,输血注意事项。

【主要讲授内容】

1.血型与红细胞的凝集

2.红细胞血型

3.输血的原则

【重点】

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的概念,ABO血型的鉴定方法,交叉配血试验的意义,及其对输血的指导。

【难点】

ABO血型的鉴定方法。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控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主要特征。

2.熟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了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和轴浆运输。

5.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主要讲授内容】

神经元

【重点】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难点】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第二节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目的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受体。

2.掌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主要机制。

3.掌握突触传递的过程。

4.掌握胆碱能受体的主要分类、常用的阻断剂。

5.掌握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常用的阻断剂。

6.熟悉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其配体结合产生的主要效应。

7.熟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特点。

8.了解胆碱能神经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

9.了解突触结构、分类。

10.了解电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1.了解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

【主要讲授内容】

1.突触传递

2.神经递质和受体

3.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重点】

神经递质、受体的概念,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主要机制,突触传递的特征,胆碱能受体的分类、阻断剂及其与乙酰胆碱结合后的效应,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阻断剂。

【难点】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主要机制,胆碱能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后的效应,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儿茶酚胺结合后的效应。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功能。

2.掌握内脏痛的特征。

3.掌握牵涉痛的概念。

4.熟悉脊髓的浅感觉、深感觉的主要功能及主要传导通路特点,脊髓半横切后的出现功能障碍情况。

5.熟悉第一体表感觉区的纤维投射规律。

6.了解牵涉痛产生机制。

【主要讲授内容】

1.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2.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4.痛觉

【重点】

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功能,内脏痛的特点,牵涉痛的概念。

【难点】

脊髓的浅感觉、深感觉传导通路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脊髓半横切后的出现功能障碍情况,牵涉痛产生机制。

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

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

2.掌握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主要机制。

3.掌握牵张反射的分类(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小脑的主要功能分部、各部的主要功能和受损后的主要表现。

5.熟悉去大脑僵直的主要产生机制。

6.熟悉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7.了解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

8.了解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9.了解基底神经节的主要功能和损害有关的疾病。

10.了解肌梭和腱器官的适宜刺激与功能。

【主要讲授内容】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重点】

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制,牵张反射的分类(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意义,小脑的分部、各部的功能及各部受损后的表现。

【难点】

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的的概念,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制,牵张反射的分类(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意义,去大脑僵直的主要产生机制。

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2.掌握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熟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4.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5.了解脊髓、低位脑干、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主要讲授内容】

1.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2.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重点】

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功能特征,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难点】

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功能特征。

第六节脑电活动与觉醒和睡眠

【目的要求】

1.掌握脑电图(EEG)的概念。

2.熟悉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和出现条件。

3.了解睡眠两种时相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4.了解觉醒状态维持的主要机制。

【主要讲授内容】

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重点】

脑电图(EEG)的概念。

【难点】

睡眠两种时相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熟悉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3.了解学习和记忆及其产生机制。

【主要讲授内容】

学习和记忆

【重点】

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

条件反射的建立条件

(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第一节激素的一般特征与作用机制

【目的要求】

1.掌握激素的概念。

2.掌握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3.熟悉激素的允许作用的概念。

4.了解熟悉激素的信息传递方式。

5.了解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两种主要机制

6.了解激素分泌的调节

【主要讲授内容】

1.激素的概念及作用方式

2.激素的分类

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4.激素的作用机制

【重点】

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难点】

激素作用的两种主要机制

 

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

【目的要求】

1.掌握生长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2.熟悉生长激素的分泌调节。

3.熟悉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

4.熟悉催乳素和催产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6.了解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

【主要讲授内容】

1.下丘脑调节肽及其调节

2.腺垂体激素

3.神经垂体激素

【重点】

生长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调节,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

【难点】

生长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调节。

 

第三节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的功能及其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激素主要包括的种类。

2.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

3.熟悉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4.熟悉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关系。

5.了解甲状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和代谢。

【主要讲授内容】

1.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重点】

甲状腺激素包括的种类,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难点】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第四节肾上腺的功能及其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

2.熟悉基本概念:

应激反应,应急反应。

3.熟悉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4.熟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了解分泌调节。

5.了解应激反应与应急反应的区别。

【主要讲授内容】

1.肾上腺皮质激素

2.肾上腺髓质激素

【重点】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的概念。

【难点】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第五节胰岛的功能及其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

2.熟悉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3.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主要讲授内容】

1.胰岛素

2.胰高血糖素

【重点】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第五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机制。

2.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与电生理特性的主要内容。

3.掌握期前兴奋、代偿间歇、房室延搁、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的概念。

4.掌握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特点及其主要产生机制。

5.熟悉心动周期、体表心电图(ECG)的概念。

6.熟悉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7.熟悉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8.熟悉心脏传导系统的传播途径、特点。

9.熟悉心脏泵血过程中的各个时相的瓣膜、心室内压、血流变化的特点。

10.了解心电图各波段的生理意义。

11.了解心室的前负荷、心室的后负荷的概念。

12.了解心肌细胞的收缩特点。

13.了解窦房结P细胞跨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机制、特点。

14.了解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5.了解心脏做功量、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

16.了解前负荷、后负荷、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主要讲授内容】

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3.体表心电图

4.心脏泵血过程

【重点】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机制,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兴奋、代偿间歇、房室延搁、体表心电图(ECG)的概念。

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的概念,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的特点及其主要产生机制。

【难点】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机制,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心脏泵血的过程及其各个时相的瓣膜、心室内压、血流变化的特点。

第二节血管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血压(ABP)形成的条件。

2.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3.掌握基本概念:

血压(BP)、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

4.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5.掌握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6.熟悉动脉血压的正常范围。

7.熟悉微循环的概念,各血流通路的特点。

8.了解组织液生成机理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9.了解微循环的组成、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0.了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阻力。

【主要讲授内容】

1.血流动力学基础

2.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3.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4.微循环

5.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的概念,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难点】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生成机理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末梢兴奋时对心脏产生的效应及主要机制。

2.掌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和生理意义,并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3.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及其主要机制。

4.熟悉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末梢兴奋时对血管产生的效应及主要机制。

5.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的影响。

6.了解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主要讲授内容】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重点】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效应及主要机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和生理意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及其主要机制。

【难点】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

第四节器官循环

【目的要求】

1.熟悉心肌收缩活动对冠状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2.熟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3.了解冠状循环的解剖特点。

4.了解脑循环、肺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调节。

5.了解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6.了解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主要讲授内容】

冠状循环

【重点】

冠状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影响冠脉血流的主要因素。

【难点】

冠状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影响冠脉血流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个基本环节。

2.掌握胸膜腔内压维持呈负压的条件,胸膜腔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3.掌握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

4.掌握肺泡通气量与潮气量、呼吸频率之间的关系。

5.熟悉呼吸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

6.熟悉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

7.熟悉人工呼吸的原理。

8.熟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9.了解呼吸道平滑肌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0.了解呼吸运动的产生机理。

11.了解非弹性阻力。

12.了解肺容积、肺容量的组成。

【主要讲授内容】

1.肺通气的动力

2.肺通气的阻力

3.肺容积和肺通气量

【重点】

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个基本环节。

呼吸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生理意义,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肺泡通气量与潮气量、呼吸频率之间的关系。

【难点】

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原理和生理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第二节气体交换和运输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2.掌握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正常值以及比例异常时所代表的意义。

3.掌握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4.掌握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5.熟悉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Hb氧容量、紫绀的概念。

6.了解影响氧离曲线的主要因素。

7.了解人体不同部位气体分压的情况。

8.了解氧解离曲线的概念;O2与Hb结合的特征。

9.了解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

10.了解氧离曲线各段的特点及功能意义。

11.了解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主要讲授内容】

1.气体交换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重点】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正常值和其比例异常时所代表的意义。

O2运输形式及化学结合的形式,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Hb氧容量、紫绀的概念,CO2运输形式及化学结合两种主要形式。

【难点】

通气/血流比值比例异常时所代表的意义。

CO2的运输形式,氧离曲线各段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