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观后感.docx
《《萨利机长》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萨利机长》观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萨利机长》观后感
《萨利机长》观后感
《萨利机长》观后感1
知道这部电影是在槽边往事(一个公众号)里一篇《圣母病是病,得电》的__,当时和菜头在评论罗尔事件,遭到了圣母们的群起反击,里面有个粉丝挺他说"过两天《萨利机长》要上映了,圣母们应该去看看,好心不代表正确,英雄的壮举不代表不能质疑……",本来我就对"罗尔事件"感兴趣,感觉在互联时代,每个平凡人都有可能突然地就被暴露在公众面前,受到大众的审视和批判,我带着这种感受想去看看生活在互联更发达,资讯更泛滥的西方社会里的人民在遇到相似的公众事件时有什么反应。
《萨利机长》改编自真人真事,美国飞行员切斯利。
"萨利".苏伦柏特(简称"萨利")于20__年驾驶着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在爬升过程中,意外地遭到了鸟群的袭击,而使得飞机的两具引擎熄火,萨利机长最后时刻保持惊人的冷静分析,没有听调度员的建议返回机场,而是选择迫降了难度极大,有可能机毁人亡的哈德逊河上迫降,但是萨利凭借着精湛的飞行技术迫降成功,(__来自于范-文-先-生-)155名乘客全部生还,完成了世界飞行史上一个奇迹。
导演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并没有从空难角度去拍这部映片,而是从英雄被人质疑然后自我证明的角度拍摄这部影片,所以这部映片并没有扣人心弦的,催人尿下的救援场面,但是不代表影片没有高潮点,它的高潮点在影片的后半段,萨利机长参加国家航空安全局的听证会,安全局质疑他为什么当时没有听调度员的建议返回机场或者降落在更近的机场,影片也给出一些片段,表明萨利机长自己有一个私人的航空安全咨询,他是否为了让自己的更出名而选择迫降在哈德逊河上呢?
而且安全委员会做出了计算机模拟,认为当时的情况完全有可能返回机场或者降落在其他机场,为什么萨利机长会拿着155名旅客的生命冒险迫降在哈德逊河上?
同时媒体也对他产生了怀疑,对他是英雄还是骗子产生了讨论,一时间萨利自己也怀疑自己是否当时的判断是错误的?
这很像前段火热的罗尔事件,剧情反转的让人猝不及防,但是最后萨利机长在听证会上证明了自己,他认为安全委员会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人的反应时间,人不是计算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急时刻不能立刻做出反应,最后委员会给出了35秒的反应时间,结果计算机模拟证明并不能安全降落在机场,萨利机长是正确的,在最危险的时刻他做出了最正确的判断。
看完影片我突然想我们该不该去怀疑英雄的壮举?
我们应该本着怎么样的心态去窥探别人善行背后的动机?
面对灾难奇迹我们要多一些感激还是多一些理性分析?
这个世界没有非黑即白的事,所有的事都有两面性,不要轻易去揣测人性,他有你想不到的善,也有你想不到的恶,也不要轻易去否定别人的观点,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不同于你的观点才变得更立体,更精彩。
《萨利机长》观后感2
萨利机长是一名安全飞行42年的老机长,作为一名曾经的战斗机飞行员及民航飞行员,经常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及复检飞机事故,这也是他为退休后开安全公司来摆脱窘迫的经济压力而做的准备。
命运很诡秘,在即将退休的时间竟然遇上了双发动机熄灭的事故,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及准备,萨利机长冷静快速决断,最终安全迫降河内,全机155人全部生还,这是一个奇迹。
虽然如此,萨利机长的做法还是要还原,来探讨是否操作正确。
经过现场数据还原,电脑模拟及人员模拟驾驶都显示飞机还有更优的选择,如果成真,萨利机长则是操作失误,就算无人员伤亡事故,萨利机长也被判为重大操作事故,退休金及他在开的安全咨询公司都会垮台。
而这些模拟中,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突发事件中的人性因素,因为在突发事件中,迟疑1秒钟的反应,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事实证明,当加上人为的判断时间后,就算预知后面发生了什么,模拟飞行还是表示萨利机长的当时的决断是正确的,萨利机长获得了他的荣誉,他长期的专注在最后拯救了一飞机的人,也让他达成了最高的荣誉。
《萨利机长》观后感3
这部影片讲述了20__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
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
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
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
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
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
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
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
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didour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
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
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在践行职责的道路上,我们时刻准备着。
《萨利机长》观后感4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了解到这是一部灾难片,想必应该跟所有的灾难片一样,着重于描绘灾难的过程。
但萨利机长不一样,开始看影片时,一直以为这个故事会是以倒叙的形式回忆当时的过程,并在看的开始一直期盼着开始倒叙述说这个惊险的过程。
然而,并没有。
直到看了20多分钟,才发现,这是一部普通的,以正常人思维去展现机长事故后的心理。
影片开始回忆了萨利自己成功迫降的部分过程,但是这个没有全面的过程,也让观众认为他可能是错的,把悬念留在了最后。
当时第一次回忆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常的在按照步骤去操作。
事实上,这个正常的背后是坚定,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过人的反应及经验。
影片的几个看点,我认为除了机长的在迫降最后几分钟的精彩,还有机长和副机长之间的信任,默契。
同时空中乘务员努力安抚乘客,表现出来的镇定,确保没有造成慌乱。
当然也非常敬畏质疑机长行为的交通部安全局,根据数据不断推敲,寻求真相,找出最正确的解决方案,正是有这种公正,公平的存在,让人觉得他们也是一群敬业的爱国人。
当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个曾被质疑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因为这次事故凝聚在一起。
《萨利机长》观后感5
看过这么多电影之后,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电影的作用是什么了。
电影具有镜子功能,它能折射出电影所表达的事件背后的一种社会现象。
本片就以一篇新闻材料为背景,讲述了一名老机长的故事。
影片根据20__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事迹改编。
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
“我在40年飞行生涯中运送了数百万乘客,最后我却因208秒被审判。
”这是萨利机长的一句台词,他在成功解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后,竟遭到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
他被质疑,委员会的成员认为他本来是可以返回到拉瓜迪亚机场或是附近的泰特波罗机场。
他们想让萨利机长承认自己的错误,尽管所有人都生还了。
之后他们一直举办听证会,一直模拟当时的情况,这一切都显示萨利机长迫降在哈德逊河面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可能会断送掉他40多年的飞行生涯,一夕之间究竟萨利机长是英雄还是个骗子,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不过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们对萨利机长的爱戴,毕竟在那么危急的情况能做出最为合理的选择,是非常不易的。
这都________于机长长年的飞行经验以及他过硬的职业素质。
可是在这场模拟中,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为这一因素,模拟前那些机长是排练过数次,并且预知有鸟群袭击,都不需要反应时间。
而真实情况是机长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对突发事故做出判断,并且找到最合理的降落地点。
就像电影中副机长的一句话所说:
“飞行又不是电子游戏。
”在把这些人为因素考虑进去之后,他们发现返回那两个机场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样看来迫降在水面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后证明萨利机长当时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什么特效镜头,可就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打动人心。
也许纪实比特效更能触动人心吧。
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无可比拟的,影片中人们在危机面前的反应,那种恐慌都是十分真实的。
影片中的萨利机长是给个令人十分感动的角色,他曾说:
“我不喜欢当英雄,我只是尽本分。
”他并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倒也不是在假装谦虚什么,而是从骨子里认为保护飞机上乘客的安全是他的本职,不需要强调个人作用。
同时,他身上最令我钦佩的一点是,在安全上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确认生还人数,而不是去换衣服,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本分。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副机长、空姐等其他工作人员的作用,正是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才创造出了这一奇迹。
另外,本片中乘客的表现也值得深思,遇到空难时大家一开始十分恐慌,人之常情。
但在工作人员的疏散、安慰下,他们也开始有序地向出口逃生,最终成功得救。
试想,如果是在我们国家,人们能否做到这样呢?
所有人生还的奇迹能否实现呢?
《萨利机长》观后感6
我是绝对不允许自己错过到电影院去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
我只是万万没想到,片尾出现的真实生活中的萨利机长和他妻子竟然如此有气质,比扮演他们的汤姆汉克斯和演员妻子更让人眼前一亮。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
最近好莱坞的电影有回归表现人类本我的趋势?
不再只是一味以炮轰烂炸视觉效果来刷新票房的惯用套路。
技术只是实现电影方式的表现手段而已,而不是主要目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技术是用来为表现故事服务的,《萨利机长》也好,《深海浩劫》也好,完全不是靠视觉特效来吸引观众的,而是靠故事,人性展现的细腻口碑而传唱。
这一点,我好感动。
我希望可以坚持。
本片最启迪我的是,萨利机长不仅仅是在208秒的危急状态下救了全机155人,更自救了两次。
第一次,当然是在事故时救全机人的同时救了自己。
第二次,是他在被调查中再次自救。
首先,我们不可以先入为主的认为萨利机长一点错都没有,为何要接受这样不公平的检查?
但是本片不是要塑造一个反派或者一个坏人。
这样的调查恰恰说明了美国人在处理各种类型事情的严谨和谨慎,这样子的精神才能保证未来出错率的最低化。
所以,萨利机长被调查是一件必需要经历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压力和冲击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其次,也许全世界都已经往他一边倒了,但是真正最后能救自己的还是自己。
当面临对自己的投诉和怀疑时,不可以抱着侥幸的心理,或者被全美国的崇拜冲昏头脑,也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怨恨报复。
冷静的萨利机长,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他再次选择了自救。
他用最积极的态度去为自己找证据,用充足的理由和准备来面对威胁和挑战。
没有什么偶然性,很多事情都是必然的。
比如,面对208秒的危急,萨利机长是用的40年的飞行经验化险为夷。
那么,面对下半辈子的事业和生活,他用了48小时为自己找来有理有据的说服证据。
这点让我备受启发。
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
不能遇到困难和压力就放弃或者埋冤。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就像我昨日抱着可以学到管理项目的心态去听培训,结果后来发现,项目管理最重要的还是人。
所以,无论什么事情,最终解决方式没有任何科学,技术,他物能够帮助,还是得靠人,这个人就是自己。
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压力,如果你消极,事情就会按照消极的方式发展;如果你积极,且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时,那么事情就会迎向好的方面。
每次看完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就会多明白一个道理,人总是在慢慢学会长大。
谢谢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