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docx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
1.万人敌
【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
【成语故事】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
“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秦始皇帝游,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成语故事】
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
“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
“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3.先发制人
【解释】发:
开始行动;制:
控制,制服。
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
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成语故事】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
“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4.破釜沉舟
【解释】(出征前)打破烧饭用的锅,凿沉船只,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
5.以一当十
【解释】当:
相当。
一个人抵挡十个人。
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6.作壁上观
【解释】壁:
壁垒。
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
【成语故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在漳河之滨孤军作战抗击秦军,在赵国要求下,诸侯国军队也兵临巨鹿城下。
他们垒高壁,掘深沟,筑有十多座营盘,作出抗秦救赵的架势。
却都惧怕秦国兵强势大退缩营内不敢出兵作战。
当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时,诸侯国将士都站在壁垒上偷偷观看。
史书上称其为“壁上观”。
这就是“壁上观”或“作壁上观”成语典故的来源和出处。
后世,以此成语典故比喻朋友有难,不伸手,不帮助坐观成败的错误行为。
7.膝行而前
【解释】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
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
【成语故事】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誓死灭秦。
最后,断绝了秦军的通道,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
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诸侯军没有一个不恐惧的。
项羽击败秦军,英名远播,威震六国。
为表彰有功将士,在巨鹿郡建造了一座“封爵观”,对立功将士论功行赏。
封爵观落成之日召见诸侯国将军,诸侯国将军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畏惧恭维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诸侯国尊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诸侯国军队抗击强秦。
8.披坚执锐
【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
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
“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
“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宋义根本不采纳项羽的意见,说:
“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这是巨鹿之战之前,当的话,“义”自称,“公”尊称项羽。
项羽不可忍,遂进账杀了宋义,称其反叛,将士遂拥戴项羽为上将。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成语故事】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项羽宴刘邦于鸿门。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现在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用“鸿门宴”表示明知是隐藏危险的邀请但又不得不去,有进退两难的含义。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
10.匹马单枪
【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
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
【成语故事】
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霸王突破重围,率领28骑奔向乌江。
项王不愿过江,就对亭长说:
“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羽在乌江边上最后只剩下匹马单枪,自知无颜而拔剑自刎。
11.一决雌雄
【解释】〖释义〗雌雄:
比喻胜负、高下。
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
【成语故事】楚汉之争,百姓多苦难。
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对刘邦说:
“天下动荡纷乱好几年,只是因为你我两个人,我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的子民受苦了。
”
刘邦绝不同意,对项羽说:
“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
12.妇人之仁
【解释】仕:
仁慈。
妇女的软心肠。
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
【成语故事】
鸿门宴中,项羽因刘邦为年长老者,而犯了妇人之仁,没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刘邦的决心,所以后来丢掉了天下,最终自己也被刘邦杀死。
由于楚汉相争,从此这个成语就十分出名了。
项羽犹豫中可以妇人之仁地放过了刘邦,而刘邦取天下的时候,就不会给项羽再有机会。
“妇人之仁”兼指还有同情自己敌人的意味儿。
项羽重情义,千古留美名。
13.扛鼎拔山(或:
拔山盖世)
【解释】扛:
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成语故事】《》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传说,霸王举鼎,虞姬生情,从此钟爱一生。
到了垓下被围,项王吟咏他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
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
在他的履历中,、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数不胜数。
14.锦衣夜行
【解释】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人或说项王曰:
“关中……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
【成语故事】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
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到了。
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
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项羽因此很不乐意。
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
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
”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
“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15.沐猴而冠
【解释】沐猴:
猕猴;冠:
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成语故事】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想休战回家乡。
有人劝项羽留下王关中,项羽完全不听,认为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
劝告项王的人听了项羽的话,心里不免对他鄙视。
于是在背后对人说:
“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果然不错!
”
不料,这句话被项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
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政治的短见,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
16.画若鸿沟
【解释】:
画:
划分;鸿沟:
古汴水支流。
比喻界限分明。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
【成语故事】
“楚河汉界”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鸿沟”,在古代的荥(xing)阳(属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
汉王元年(前206),刘邦进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发动楚汉战争。
四月,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
其后,亲率主力扼守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与项羽抗争两年余,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
画若鸿沟,今喻界限分明。
但是,当年鸿沟之盟刚刚谈妥,项羽收兵东归,刘邦就紧随其后,发动新的战争,弄得一时间天下不宁,民不聊生。
鸿沟结盟时,项羽本该留下刘邦的父亲与妻儿为人质,直到退到安全地带再放他们回来,而项羽为人耿直仁爱,结盟后立即放了刘父及妻儿,使刘邦再无后顾之忧,刘邦岂肯放虎归山,乘项羽毫无防备突然袭击,撕毁盟约,一举消灭了项羽。
作为“楚河汉界”的鸿沟,至今留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也留在了中华历史的灿烂进程中。
17.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
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
【成语故事】
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有汉王城和霸王城,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也是象棋盘上所标的“楚河汉界”的依据。
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18.四面楚歌
【解释】四面八方传来楚歌。
比喻陷入,到达的窘迫境地。
也有同名歌曲。
【出处】《》:
“项王军壁,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之多也。
”
【成语故事】
项羽垓下被围,没法突围不成,只好仍回到,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愁眉不展。
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看见他,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
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声,不觉楞住了。
他似地说:
“完了!
难道刘邦已经打下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呢。
”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
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19.霸王别姬
【解释】姬:
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成语故事】《楚汉春秋》和《史记?
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
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
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20.所向披靡
【解释】所向:
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
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成语故事】
项王从垓下冲出重围,渡过了淮水,冲出阴陵,到了东城。
能够追随项王的人只有二十八骑,而汉骑兵追项王的有几千人。
这时汉军重重包围项王,项王将他所带的二十八骑士为四队,分四个方向布阵。
项王对他的二十八骑士说:
“我为你们取汉军一将!
”项王即命四队骑士分四个方向飞驰而下,冲出重围后,在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于是项王大声呼叫,驱马飞驰而下!
汉军遭项王冲杀,如风吹草偃,披靡而倒)。
21.江东父老
【解释】江东:
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
父兄辈人。
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笑曰: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成语故事】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北部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史记·项羽本纪》: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李清照诗云: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
“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
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22.无颜见江东父老
【解释】无颜,没有脸面;江东,借指家乡。
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笑曰: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组成的部队,攻打秦军,他们越战越勇,势力也越来越大,成就了灭秦首功。
但是,由于项羽年轻气盛,加之出身贵族缺乏政治斗争所必须的手段和经验,楚汉战争中,被刘邦的汉军围困在垓下乌江边,四面楚歌,江东子弟死伤无数,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
二、与项羽事迹相关联的成语及故事
以下成语虽不是项羽事迹直接演化的,但它们与项羽的故事息息相关,关涉到的人物都是项羽同时代的,是和项羽同台演出的其他主角或配角。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
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
“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
【成语故事】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
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汉高祖十年(215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引诱韩信到长乐宫中,将他斩首。
所以后人说他: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2.张良借箸
【解释】张良:
西汉时刘邦的谋臣。
箸:
筷子。
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
比喻出谋划策。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请借前箸以筹之。
”
【成语故事】
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冬,刘邦与项羽相持不下,有个叫的儒生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分封战国时期六国的后代。
在这关键时候,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
刘邦一边吃饭,一边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与张良听,张良坚决反对,从刘邦的食案上抓过一把筷子,帮助刘邦分析:
第一,往昔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后,杀了商纣王得到了他的头颅,如今陛下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第三,表商容之闾(巷门),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
现今汉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第四,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汉王军需无着,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第五,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第六,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
现今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第七,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刘邦争夺天下。
第八,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称臣呢
张良每提出一个理由,都摆出一根筷子。
这就是“”这个典故的由来,与“张良借箸”同义。
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成就了两汉四百年的统一大业。
3.胯下之辱
【解释】胯下:
两条腿之间。
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成语故事】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
有一个屠夫对说:
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刀和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自知形单影只,硬拼肯定吃亏。
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史书上称“”。
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是很善待屠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4.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
“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
【成语故事】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
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5.秋毫无犯
【解释】秋毫:
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