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都匀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试卷
语文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方式,这种直播通常是主播通过视频录制工具,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直播自己唱歌、玩游戏等活动,而受众可以通过弹幕与主播互动,也可以通过虚拟道具进行打赏。
在直播过程中,较之于微博、微信的信息随时发布,现场实时发布应运而生。
由于操作便利,各阶层的人们都能通过发布按钮把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新鲜事情搬到网络上并实时与观众互动。
实时发布在空间上让发布主体同观众之间的距离缩减到最小,促使观众关注程度增加,对直播的各个环节都有新鲜感和身临其境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模式基本上是单向的,具有延迟性、间接性等特点,网络直播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一对多”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
网络直播更加突出传播个体的个性,释放公众表达的欲望,个性十足的人们迅速成为不同话题的“意见领袖”,带着自己的跟随者不断地设置新的“议题”,强化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
之所以是强化了,是因为早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公众的个性,使人们有渠道更自由地表达。
但随着新生代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升级以及互联网娱乐习惯形成,网络直播带来了更直接、更有效果的传播方式,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十足的表现需要和观看需求。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对受众进行研究时强调,受众会受到来自“媒介的压力”,如报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准,电视需要相应的接收条件。
在网络直播过程中,这份“压力”被减到了最少,直播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类,其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
进行直播和收看直播所需要的工具也越来越简单,只要有意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切换身份,成为“主播”,发出自己的声音,呈现自己的意见,释放自己的个性。
传播层次越少,可信度也就越高,“多级传播”必然造成“信息损耗”,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体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无需转述,减少了“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
对网络直播平台而言,当直播行为开始,云端会同步抓取同步存储、同步传递,延迟不会超过2秒,平台也无法把握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字、图片、视频都可以经过加工、剪辑、审核之后再公之于众,唯独直播,它可以让用户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有着最真实最直接的用户体验。
它打破了网络隐匿性特点,相较于文字、图片等形式,直播视频的修饰难度增强,公开性大幅提高,也更加真实。
不过,也正是因为直播平台实时连接突出真实性特征,导致此领域“把关人”的缺失,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为了得到高关注度,网络直播领域乱象较多,有的主播为了获得受众眼球,得到“礼物”,举止失范,也使得网络直播这种传播方式饱受诟病。
但网络直播的乱象,将随着监管的加强以及平台自律逐步得到解决,直播形式也将受到越来越多人和企业的青睐,未来的直播平台将在搭建明星与粉丝交互新渠道、在企业营销以及新闻报道领域,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摘编自《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兴起的时间不长,是一种高互动性的视频娱乐方式。
观众可以通过弹幕或者借用虚拟道具打赏的方式与主播进行互动。
B.网络直播的内容大多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带有娱乐性,直播和收看的工具也比较简单,这使得网络直播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C.与网络直播的实时发布相比,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信息发布的时间上相对滞后,发布主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远,互动不算及时。
D.网络直播让普通的单向传播模式发生变化,“一对多”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观众更愿意关注和参与直播环节与“现场感”密不可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中传播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
主播选择个人特征明显得内容进行主播,观众也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需求和喜爱的内容进行观看。
B.微博、微信一定程度上已经提供了自由个性的表达渠道,但在新生代精神文化需求升级和互联网娱乐习惯形成的背景下,网络直播则更直接有效。
C.网络直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来自“媒介的压力”。
所以强化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公众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现自己的个性。
D.网络直播给每个人提供了随时切换身份的可能,只要有意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播”,个性十足的人会引领他们的跟随者设置新的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耗或变形越严重,可信度越差。
信息在直播过程中无需转述,损耗少,可信度强体现了网络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
B.网络直播让用户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它打破了网络隐匿性特点。
直播视频的修饰难度较文字、图片大,这可以提高公开性好人真实性。
C.网络直播方式饱受诟病,监管难度高。
这与其突出的真实性和实时性有关,也与直播为了追求高度关注和经济效益而举止失范有关。
D.网络直播较其他传播方式有独特优势,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它将在明星粉丝互动、企业营销、新闻传播等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答案】1.B2.C3.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网络直播呈现井喷式增长”于原文无据。
选项无中生有。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B无中生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强加因果。
媒介压力的减小与“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得以强化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原文阐述的因果关系是“之所以是强化了,是因为早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公众的个性,使人们有渠道更自由地表达。
”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应该是直播的直接性优势体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这些特点,而不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这些特点体现了直播的直接性优势。
原文的句子是“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体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无需转述,减少了‘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花婆
原非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
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
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
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
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
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
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
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
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
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
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
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
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
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
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
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
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
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
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
“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
“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
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
我是讨饭的。
”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
“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
还是硬货?
”
花婆说:
“我替人家送的。
”
张秀说:
“那就不是你的。
”
花婆说:
“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
张秀一挥手:
“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
“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
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
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
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
“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
把那钱扔给她吧。
”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
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
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
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
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
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
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
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
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
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
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
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
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但是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B.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
”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害怕,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
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说明人们对“善”和“义”的坚信。
5.小说的主人公花婆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D5.①安分自爱。
三次寡遇,就断了富贵的奢望,老老实实做叫花子;做叫花子保持干净清爽,保持自尊。
②忠于人事。
无论为人传递口信,还是捎带小东小西,乃至银钱,从不失落。
③胆大刚烈。
银钱被劫,尾随匪徒找到匪徒巢穴,索要不成,跳崖殉义,最终要回被劫银两。
6.①从小说环境看,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构成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官府不作为、唯利是图。
②从人物塑造看,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花婆的安分自爱、重信守义,连土匪也讲道义,就有了现实根据。
③从主题表现看,丰富作品主题,借此表达对社会的批判,讴歌普通小人物身上的可贵品格。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D项对“善”的坚信不当。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主人公花婆的性格特征,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安分自爱,忠于人事,胆大刚烈。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点睛:
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作用。
两次写到县警察局的作用,主要明确小说的文体,从人物形象塑造、、环境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如从小说环境看,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构成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官府不作为、唯利是图。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
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B.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
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没有什么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答案】7.A8.B
9.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
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
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④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为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B项,“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说法错误,他的话意思是创业要有胆量,不能唯学历是举。
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材料三指的是“‘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
还有“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原因分析不全,材料三指出“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A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一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C项,“没有什么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可见还是有丰富的经验可借鉴的;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然后筛选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要求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通读文章所给的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