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8218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docx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案

冉启杰

一、语文课堂教案方法面面观

(一)大语文的含义:

“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张孝纯提出的。

它是指语文教案领域的“最大化”。

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案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案理论。

(二)语文课堂教案的任务:

  1、知识传授(语文知识、非语文知识)  2、能力培养(听、说、读、写)

  3、智力开发(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

  4、思想教育(德育、情育、心育、法育)(非智力开发)

  5、审美教育:

①审美内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

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科学美)  ②审美能力(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

(三)“新课标”教育理念:

1、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2、教育民主(平等对话)——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只不过老师比学生走的路多一些,知识先知道早一些,经验丰富一些。

而老师,就是把自己的这些东西传授给学生罢了。

没必要老是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

而学生,在这个信息瞬息转化的时代,有些东西知道的比我们还多。

所以,彼此多些交流,多些理解,多些沟通,彼此就会开心一些。

  3、个性张扬(承认差异、多元智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

像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

  4、回归生活(走进社会)

5、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6、国际理解(多元文化)——世界是开放的,文化是交流的,这就形成了我们当代文化的多元性。

所以,语文教案也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

  7、活动中学(教案做合一)——只有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共同活动相结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实践能力”的目标。

  8、综合课程(整合资源)——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媒体社会,我们的语文教案,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媒体资源:

报刊杂志、影视影像、图书馆、博物馆、网络信息。

  9、研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案中,一定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0、校本教研(反思教事、行动研究)——目的是:

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校本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如教育测量、教育评价、调查问卷等;定性的研究方法如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教育日志、课堂观察等。

(四)我国教案模式几个层面: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案方法系统。

这种教案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

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案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案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

在具体教案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案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

它是文言文教案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案方法。

“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

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

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翻译式串讲的特点与古文今译相近,但又有所区别。

首先,古文今译是把古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译成现代汉语,不能有遗漏,翻译式串讲则是有选择的今译,只把那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译成现代语言,而那些只需解释个别语词就能读懂的句子则不必翻译,因此在形式上比古文今译要灵活一些。

另外,古文今译既要求忠实原作,又要求译出的文字通顺、流畅、准确,尽量反映出原作的风格特点和感情色彩,浑然一体,读来朗朗上口,不能有支离生涩、前言不搭后语、文气不贯的感觉。

而翻译式串讲,由于针对的是一句句的话,所以不必过多地考虑全文的联贯性,只要能通顺、准确地解释出全句的意思,就基本上算达到了目的。

概括式串讲,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而不用语词对译的方式。

当句子的含义比较丰富、深刻,用翻译式串讲无法充分表达时,就需要用概括式串讲。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案方法系统。

以学为主的教案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案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案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案思想。

2、研究法。

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

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案思想的转变。

第三,教、学兼重的教案方法系统。

1、问答法。

这是在语文教案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案的一种常用教法。

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案法。

情境教案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案方法。

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案中大体经过三个过程:

首先,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

教师可以借助电化设备,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

其次,激其情感。

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案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

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

最后,领其评价。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情境教案法突出了语文教案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案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案效果。

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案方法,在教案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案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对以学为主的教案方法,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

对教、学兼重的教案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案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五)、新时期我国语文教案风格与流派

  1、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

近20年来,语文教育界可谓百花盛开、流派纷呈,其中“导读派”出类拔萃,生命力强、影响大,成效最为显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专家和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青睐。

什么是“导读”呢?

导,指教师的指导、引导、因势利导,也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读,指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与“读”的统一,揭示了教案过程中师生彼此合作又互相制约的双边关系。

关于“导读”,张志公先生是这样阐释的:

“导读”与“导演”、“导游”结构完全相同,都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一方面是“读”、“演”或“游”。

这两方面中,后者是主体,导读的主体自然是学生,教师“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读得更好,最终脱离教师,自己去读。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更不能只管自己“导”,而不顾学生的阅读实际;要看学生呈现出的思维走向,要因势利导。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大小,关键在于教师的“导”,1981年12月钱梦龙先生应邀到浙江金华讲学,借班教鲁迅的《故乡》。

在这次观摩课中,他用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案,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节课令学生和听课教师耳目一新。

课后评课的教师说:

钱老师像个“导演”,把整个“演出”过程组织得很有特色,即使教案中的难点,也没有将现成结论“奉送”给学生,而是像“导演”启发“演员”体会角色一样,使学生自奋其力,解决疑难,从而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这节课后,钱先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正式提出。

随后,他又写了不少文章具体介绍“语文导读法”。

“三主思想”作为导读法的理论设计,体现于一个有规律的教案过程之中,必然外化为相应的教案模式——“四式(自读式、讲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三主”与“四式”是他“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

“三主”是“导读法”的指导思想,“四式”是具体的操作过程,它是“三主”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导读派。

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特点是:

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训练,把语文教案过程当作学生训练过程。

钱梦龙认为,在教案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是主线。

“何谓训练?

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

训练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过程。

”蔡澄清:

“教案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

”钱梦龙在“三主”教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式”课堂教案结构:

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其中自读课是导读的主要课型。

他构建了“导学五步教案法”:

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代表作《导读的艺术》。

  2、情感派(于);

情感派:

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

特点:

熏陶感染塑心灵。

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

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在教案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于漪说:

“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语文教案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

情感派的重点区域是上海、辽宁。

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于漪长达50年的教案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教案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这是语文界的一笔巨大财富。

于漪常说:

“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张志公曾对此感叹:

“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

古稀之年,于漪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案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

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语文教案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在于漪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案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

  3、自学派(魏书生);

自学派。

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

特点:

将控制论、管理论运用与语文教育,把教育管理与语文教案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教育能力。

主张把“自强”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育人”,第三是“教书”。

教案中主张民主和科学。

魏书生认为,民主化主要是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科学化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教师科学地教,学生科学地学。

教案结构上,构建了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案法”: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张富提出了“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的“跳摘”理论。

魏老师,魏校长,魏局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到后来“教”而优则仕被任命为校长、教育局局长,魏书生这个名字一直响亮着。

有人说,魏书生是一本大书。

虔敬地翻开,发现他的管理思想中蕴涵着朴素的哲学;掩卷琢磨,悟出他正是凭着这种人生哲学把各种关系——和学生的,和老师的,和校长的乃至和社会的……——处理得有序、和谐。

魏书生,一个风靡中国教育界的教育改革家,人称当代孔子。

魏书生是一个神奇的班主任,教案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学生快乐健康,综合素质高,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同时他又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的儿子200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2002年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从父母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如何批评孩子)、教育子女德为先、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该不该给孩子请家庭教师、防止家教进误区等几个方面的近七十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为众多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

魏书生的家教经验角度独特,独树一帜,是从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实在又实用,言辞恳切,入情入理,令人心悦诚服,许多家长因此而获得及时有效的教育良方。

  4、得得派(陆继椿);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语文教师陆继椿,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实验研究。

经过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陆继椿已是语文教案的一大流派“得得派”的核心代表,该流派在当时的中国语文教案界形成广泛的影响。

重新审视陆继椿的“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语文教案策略和“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语文教案体系,我们不难体会到陆继椿追求语文教案科学化的精神,以及为此做出的贡献。

在教案实施过程中,陆继椿提出“训练点”与“得”的关系,既训练点就是教案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一个训练点的教案应追求学生有一“得”的收获。

所谓“得”就是指教案必须使学生有所得。

教师为学生服务,不仅要使学生学懂,而且要学生学会。

整个教案过程是教一点,学一点,懂一点,会一点;只有懂了,会了,才算是“得”了,这就需要改变教师只管讲,不管用的教案。

训练体系中序列化的108个训练点,就是初中三年语言训练总的“得”。

每一个训练点的教案,要使学生“一练有一得”;每个课时的教案,要使学生“一课有一得”;完成每一次训练作业,也要使学生“一题有一得”。

这样大“得”与小“得”,分“得”与总“得”,形成“得得相联系”的完整的和有特点的教案。

“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就是陆继椿体现“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教案思想的教案策略。

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续椿同志鉴于语文教案常常忽视教案效果的时弊,而决定以“教案效果”为教案改革的突破口。

于是他致力于“一堂课提一个具体要求,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点收获”的实验,提出了“得得相联系”的教案主张,并以此为中心,结合我国语文教案的民族特点,创造性地总结出科学的教案体系——分类集中阶段进行语言训练。

该训练体系以提高写的能力为主线,把全部教案内容划分为一系列的训练点,而无数个训练点便组成整个的教案系统。

人们称这种教案为“得得派”,以其讲究实效、训练有序的风格特点风行于全国20多个省市。

可见,陆继椿老师成为“得得派”的代表人物,就在于他紧紧围绕“教案效果”这个突破口,以“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为有力武器进行重点攻关的结果。

  5、茶馆派(段力佩);  6、情境派(李吉林)。

(六)谈谈孙绍振教授的语文教育思想(转贴)

这里介绍一个为大家所不熟悉的,但为中学语文教改大胆鼓与呼的教授——孙绍振。

孙绍振是著名学者,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幽默散文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著有学术论著、散文集数十部。

孙教授,作为文艺理论家,享有“北谢南孙”(“北谢”指北大谢冕)之称,八十年代以一篇《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引起广泛关注,“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作为教授、导师,他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据说有“中文系铁嘴”的美誉。

十几年前我参加一次中学教师培训有幸聆听他的讲课,我深深佩服他广博的学识,佩服他伶牙俐齿、幽默机智的谈吐。

课后,总有大批学员围住他问这问那。

读先生的书,读后总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从中也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

在这里想谈谈我对孙教授语文教育思想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直谏语文,独立不迁的品格

孙教授本可以凭着他的学术成就和名望,在他的那份天地里修炼正果,没有必要介入到中学语文的纷争中去。

有人说,孙先生跑到中学语文界有点狗咬耗子,但孙先生就是孙先生,先生自有先生的血性,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面对光焰万丈的权威,面对患了绝症的语文教案,孙先生横眉怒对,振臂高呼,在国家级的刊物上多次发表文章针砭中学语文教案,孙教授的文章犹如一剂虎狼药,给语文教案的肌体注入生机,注入活力,使麻木得几乎失去知觉的语文教师“痛并快乐着”。

他对语文考试尖锐的指出,那些偏题、怪题、难题,“不但把庄严的教案变成了儿戏,而且把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化作了疯狂”,“许多考题出得莫名其妙,答案武断到荒谬绝伦,弄得语文考试比之八股文还僵化。

”他对语文教师说:

“所有一切都在说明,新的形势向教师发出挑战,不仅仅是观念方面的,而且是水准方面的,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就是重新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己,让自己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本钱”。

对高考体制,他说:

“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及早废除全国性统一的高考体制,让高考从全国大一统的镣铐中解放出来。

然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而把出题权放到各级学校。

”在评析新版初高中教改《语文》教材时,孙教授在赞赏新编教材的创举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编排的混乱和重大缺陷。

孙先生说:

“从方法论的角度,容我直言,编写者的思维模式是落在了当代文化哲学一般水平之下的,和当代学术的一般水平相比”,“理论落后二十年,思想方法落后五十年”,“凭着这样的水准,怎么能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呢?

把这样的老生常谈拿到课堂上反复宣讲,对于中学生来讲,不但不能启迪心灵,相反,只能是麻醉青少年活跃的天性。

”“在中国的语文课上,教案双方浪费生命的程度可能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

”正是因为有了孙先生这样直言敢谏、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的现行教材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新编。

所有这些,都是孙教授一以贯之、独立不惧、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的表现。

但是,我们不要以为孙教授仅仅是语文旧世界的破坏者,其实他更是新语文的建设者。

孙绍振先生“直谏的声音,是激愤而坦诚的。

还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真正拿起学术的武器(而不是别的什么家伙),同语文教案的陈腐与僵化进行如此认真的批判,他不但破坏,而且动手建设。

”是的,孙先生的可贵在于他不是站在高处,以高蹈的姿态写写文章,而在于他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培训中学语文教师和编写中学教材的繁杂辛苦的工作中去。

他说,请他参加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我第一个感觉是义不容辞,于是我放下了压在手上的教案和学术研究工作,投到这项在我看来,对于国家和未来,对于下一代的竞争力,真正是功德无量的大事。

二、放射智慧,切中肯綮的解剖

要铲除中学语文教案的积弊,有热情和胆识还不够,还要有学识才识。

孙教授学问渊博,才气纵横,站在当代学术前沿,目光如炬,对中学语文教案加以审视,说理新奇透彻,处处闪现思辩的大智慧,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孙教授决不是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他的许多见解切中中学语文的动脉,就象一位高明的外科大夫,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对语文教案的弊端进行深刻的解剖。

这解剖,既犀利,又中肯,令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也叹服不已。

例如:

孙教授指出“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最能体现语文素养的是口头交流和写作,当然最高层次的是写作。

现在有一个现象很严重,老师不愿意改作文,因为改作文是手工劳动,必须一篇篇改,写批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难度很大。

老师不愿意改作文,一方面是标准化答题把人搞懒了,另一方面,批改作文的劳动要比其他学科老师艰巨得多。

比如数学老师改作业有标准答案,很好改,而改作文主观性很强,不可能有标准,一个写作老师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在待遇上要给语文老师特殊优惠政策。

”读到这段话,我们非常惊异孙教授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怎么会对中学作文教案的关键之处了解得这么透彻,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现象察得这么入微。

在王日根与孙绍振教授的访谈录里,孙教授说:

“从小学到中学,作文教案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做法在妨碍中学生有效地提高水平。

本来一个孩子是很天真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比成年人更易于自然地、自由地表达自己,他们没有必要伪装,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厚的‘人格面具’,讲话待人都是一片天真烂漫。

可是一到作文里却不是这样,一到写作文就变得少年老成起来。

”明明是“发育不健全的侏儒,连说话都有困难,动作也并不是很伶俐”的扫院子的工人,可到了自己女儿笔下就成了“穿着白大氅,戴着白口罩,手里提着铃”的清道夫。

这是受了标准化模式影响造成的。

要培养学生坦诚为文,“要自然地、自由地表达自己。

”孙先生的这一作文基本思想可谓切中中学生作文的积弊,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孙绍振教授新课程语文观:

  1、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案阵地。

现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远不如外语、电脑、数理化等学科,这是很可怕的事。

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

学校的语言教案,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民族尊严。

  2、要与应试教育做顽强的斗争。

尽管语文教案的改革呼声很高,但一到实际教案仍然积弊难返。

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以做练习代替学语文,尤其是毕业班,全陷入题海之中。

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练习课,一做就是一年。

整个语文教案过程,降到了最原始、最低级的状态。

  3、返朴归真,坚持语文教案的“特质”。

  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

学语文就是在学文化,在接受民族的意识和观念,体验和认同民族精神。

语文教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

脱离了“语文”空谈“人文”,只会架空语文课学习。

  4、阅读教案必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语文课文,不管是什么体裁,一般来说,师生至少有三个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