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7863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 苏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名师教案2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

(重点)

技能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过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重点)

2.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产生的粪尿排入到周围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粪尿的资源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

3.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难点:

肾的结构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关系。

概述人体废物排出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

指导学生设计、修改调查报告,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的相关资料。

3、FLASH:

(1)尿液的形成过程;

(2)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3)肾透析示意

4、视频:

尿液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尿液的形成

 

 

资料分析

 

 

 

 

 

 

[引言]:

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

喝水多时,尿量会增加;喝水少时,尿量会减少。

据科学测定,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仅为1—1.5L,这是什么原因呢?

[讲述]: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推测]:

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原尿与尿液的区别大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播放视频]:

尿液的形成。

[资料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书P72的短文和“蛙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表”,看一看表中的数据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

1.什么是原尿?

2.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3.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4.在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归纳]:

2.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每L尿液中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则

 

 

提出问题:

原尿是什么?

与排出的尿液有什么区别?

 

 

 

 

 

 

大胆猜测,认为原尿中可能有人体需要的物质,因此重新回到血液中去了,而尿液的废物,排出体外。

观看视频,了解到肾脏形成的尿液中99%的水都被回收了。

 

 

以小组为单位带着思考题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数据。

通过短文阅读,认识到原尿是肾小囊内的液体。

 

 

通过分析血浆、原尿、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分析出尿液排出的主要物质,并推测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透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略有增加。

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

3.同血浆相比,肾小囊的液体含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和尿素。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物质。

4.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

[复习]:

肾单位的结构。

 

[播放FLASH]:

尿液的形成小动画。

[播放FLASH]:

尿的形成,示意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在经过肾小囊和肾小管时的情况。

[精讲]:

利用FLASH进行讲解: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过薄薄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内,形成肾小囊内液,这就是原尿。

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的滤过作用。

原尿中含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等,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会被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这个过程称为重吸收作用。

通过肾的重吸收作用,原尿含有的所有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便是尿液了。

[提问]:

你能说出尿液

 

 

 

 

 

 

 

 

 

 

 

由学生上讲台指图带领全班同学回忆肾单位的结构。

观看小动画,发现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

直观地发现血液中的蛋白质、红细胞不会通过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其他小分子物质可以进入肾小囊。

在血液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无机盐、水又重新吸收回血液。

 

 

 

边看FLASH演示,边听讲解,理清思路。

根据肾的结构示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尿的排出

是如何排出的吗?

[归纳]:

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和膀胱暂时储存。

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讨论]:

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血尿),如果是肾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

[补充]:

推测得很好,比如肾小球炎、肾结石等都可能造成血尿。

如果在尿常规化验单中发现尿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即蛋白尿,也是一样道理。

[讲述]: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肾能够自动调节尿液的成分,在大量饮水后,排出的尿液中,水的含量较高,一个人一天排出的尿液不应少于500ml,否则就会使废物在体内积累,伤害身体。

[小知识]:

患有尿毒症的人自身无法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只有依靠肾透析或肾移植来进行治疗。

尿毒症可能是由肾本身的疾病引起的,如:

肾结石、慢性肾炎等,也可能是由肾以外的疾病引起的,如:

高血压、糖尿病等。

[播放FLASH]:

肾透析示意。

和泌尿系统图示,说出尿液从肾小管流入集合管并汇集到肾盂里,再过输尿管进入膀胱。

 

全班讨论,自由发言,推测可能是组成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大,红细胞经肾小球进入肾小囊,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认同排尿对身体的重要意义,关注自身健康。

 

 

认同为了保证身体健康,每天要喝足量的水,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及时地排出体外。

通过观看,认识到肾透析这项医学成就对于肾功能衰竭病人的意义,了解肾透析的原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2课时)

 

复习提问,引出新课题

 

 

 

 

 

 

 

 

 

 

 

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播放FLASH]:

尿液的形成,请同学复述尿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

尿是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除此外,人体还会产生哪些废物,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

[走近课堂]:

当你在寒冷的冬天呼气时,你会看到“白气”,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哪些物质呢?

这是人体的排泄过程吗?

[自学]:

书P73的三段内容,完成以下思考题。

1.人体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有种,和。

2.人体通过排泄,可以排出体内的物质不包括()

A.食物残渣

B.代谢废物

C.二氧化碳

D.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

3.完成下表中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

 

主要器官

主要成分

 

 

 

 

 

 

 

 

 

 

[讲述]:

人体为了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将废物排出体外,而人体排出的粪便和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致病微生物,如果不经过处理,就会污染环境。

[算一算]:

一个成年人一年要排出约800千克的人粪尿。

算一算我国每年有多少人粪尿排到环境中?

[提出问题]:

怎样处理人粪

复习上节课有关尿液形成的内容。

 

 

激起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白气”是水蒸气,人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二氧化碳,这也是人体的排泄过程。

 

 

带着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文,并将思考题中出现的问题答案在书上勾划下来。

 

 

 

 

 

 

 

 

 

计算:

800kg×13亿=10400亿kg即10.4亿吨

感叹这个数字的庞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尿才能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呢?

[资料分析]:

种类

水分

有机物

粪便

>70%

20%

1.00%

0.50%

0.37%

尿液

>90%

3%

0.50%

0.13%

0.19%

人粪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经过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转化成含氮、含磷和含钾等多种无机盐。

[讨论]:

1.在生态系统中,哪些生物能利用和分解人粪尿中的有机物?

2.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对于植物的生长有什么用处?

[讲述]:

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在农田中施用加工后的人粪尿和禽畜粪尿(农家肥)的经验,这对数千年来持续地从农田中获得收成,并维持农田的生产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同化学肥料相比,农家肥具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够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优点。

[提问]:

人的粪尿中虽然有农作物需要的无机盐,但毕竟是人体产生的废物,你认为人的粪尿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

[讨论]:

人粪尿处理不当,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归纳]:

人粪尿中的致病微生物如果未经处理就排入水体,会污染水环境;排入土壤,就会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分析,解读数据,发现人的粪尿中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

 

 

 

回忆旧知识回答:

细菌和真菌可以分解人粪尿。

缺少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根据生活经验说出:

人粪尿中含有病菌、虫卵等。

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介绍沼气池、高温堆肥、污水处理厂、生态公厕

污染土壤环境。

人粪尿中带有的致病微生物就会通过水或土壤感染人体,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人的粪尿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不至于污染环境。

[播放FLASH]:

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出示]:

沼气池的照片。

[介绍]:

在密闭的沼气池里,那些能够生活在缺乏氧气条件下的细菌会大量繁殖。

它们将人粪尿、禽畜粪尿和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并且产生沼气。

沼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

甲烷是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是清洁的燃料。

沼气池中的残渣和残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可以作肥料。

另外,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出的能量形成高温,高温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

[介绍]:

高温堆肥就是将人粪尿、禽畜粪尿和秸秆等堆积起来,使细菌和真菌等大量繁殖,细菌和真菌等可以将有机物分解,并且释放出能量,形成高温。

高温堆肥是生产农家肥料的重要方式。

高温堆肥过程中形成的高温,也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

[出示]:

生态厕所照片。

[介绍]:

我国一些城镇和乡村开始兴建各种类型的生态厕所。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地下设有沼气池,可以就地对人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作燃料,残渣、残液可作花草树木或农作物的肥料;屋顶可以覆土种植、蓄水养殖或安装太阳能利用装置。

 

 

 

 

 

观看注意FLASH中提到的污水处理厂和沼气池是正确处理人体废物的途径。

 

 

 

学生概述出沼气池的三大优点。

 

 

 

 

 

 

 

 

 

 

了解有关高温堆肥的知识,理解其原理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名师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重点)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难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重点)

技能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龋齿发生率的调查,认识龋齿发生的原因,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6—8人一组,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的情况。

2、教师准备:

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

3、牙齿的模型。

4、FLASH:

(1)龋齿的形成;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言]:

我们每天都要从外界摄取大量的食物以满足生长发育、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你们知道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依靠哪个系统来完成的吗?

[提问]:

对照自己的身体想一想,我们吃的食物直到排出体外都经过那些结构?

 

 

齐声回答出:

消化系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消化系统的组成

 

 

 

 

 

 

 

 

 

 

 

 

 

 

 

 

 

 

 

 

 

 

 

 

 

 

 

 

 

 

 

 

 

 

 

[小故事]:

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

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

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出示]:

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讲述]:

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

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提问]:

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

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

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

[小结]:

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

肝脏——分泌胆汁

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

胃腺——分泌胃液

肠腺——分泌肠液

 

阅读有趣的小故事,关注有下划线的句子,思考形象化的比喻指的是消化系统的哪个器官。

牙齿,食道—胃,消化液,小肠,盲肠—大肠,肛门。

由于上学期在人体的结构层次学习中,曾经以消化系统为例,因此学生对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并不陌生。

如果印象不深,在做这个阅读时,可以参看图9-8“消化系统组成模式图”。

 

全班同学在一位同学上的带领下认识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并认同这是消化道部分。

 

 

 

 

 

根据书上的图示说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试着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各消化腺的部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查:

龋齿的发生率

[讲述]: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

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

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

[出示]:

牙齿的模型。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牙齿。

[自学]:

书9-7图,了解牙齿的基本结构。

[讲述]:

构成牙齿的基本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牙本质外有牙釉质,白色,是最坚硬的部分,因此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

牙齿的中央有牙髓腔,内充满着牙髓,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我们常感到牙疼等是触及了牙神经。

[讲述]:

如果我们不注意口腔卫生,就可能患龋齿。

[调查]:

请同学们汇报在课前调查的同组同学中患龋齿的人数,我们一起来计算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

患龋齿的人数

 

调查人数

 

龋齿发生率

 

[讨论]:

龋齿发生的可能原因。

[提问]:

你能说说龋齿形成的过程吗?

[播放FLASH]:

龋齿的形成。

[小结]:

口腔内的细菌能够将糖类变成酸液,酸液会慢慢腐蚀牙齿表层的牙釉质。

牙釉质受到腐蚀会逐渐变软、变色,当腐蚀到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时,会逐渐

 

回答:

牙齿、舌、唾液腺导管的开口。

舌的搅拌和牙齿的咀嚼,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认识到从外形上看,牙齿分为牙冠、牙颈、牙根。

 

 

 

 

 

 

 

 

 

 

 

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人数和患龋齿的人数,数据累加后,计算出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

 

 

 

热烈讨论,积极交流,认为有些人喜欢吃甜食,吃零食,易患龋齿;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口腔卫生,饭后、睡前不刷牙等等。

各级回答,同学间互相补充。

观看后能复述龋齿的成因。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

 

食物的消化

形成龋洞,最后龋洞深入到牙髓腔,引起牙痛。

[讨论]:

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

[介绍]:

胃的相关知识。

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可以暂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胃壁有四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

浆膜(结缔组织膜)、肌肉层、粘膜和粘膜下层。

 

 

[提问]: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哪些?

[讲述]:

这些营养物质中,有些分子小,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如水、无机盐、维生素,但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提问]:

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消化,必需要什么物质参与?

[讲述]:

更确切的说,食物的消化与消化液中的酶有重要关系。

[出示]:

消化酶的作用示图。

[讲解]: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

它必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适宜的酸碱度、温度)工作。

思考认为:

要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餐后、睡前应注意清洁牙齿。

如果出现了龋洞,应及时去医院补牙,以防止龋洞的继续扩大。

对胃的结构有大概了解。

 

 

 

 

 

回忆旧知识并回答。

 

 

 

 

 

 

 

 

 

 

回忆上节课内容,说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能帮助消化食物。

 

 

 

观看图片,说出消化酶的作用就像剪刀,把大分子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物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消化的形式: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探究:

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提问]:

什么叫消化?

[讲述]:

消化包括两种形式,刚才我们提到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参与的消化过程,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是一种化学性消化。

另一种则是物理性消化,如口腔内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的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等。

[提问]:

你能说出化学性消化与物理性消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小结]:

消化的概念及形式。

 

[品尝]:

请一位同学品尝馒头,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想一想]:

1.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是否发生了变化?

有新物质产生吗?

2.是什么原因使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A.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B.唾液的作用。

[提出问题]:

淀粉在口腔内发生化学性消化吗?

[作出假设]:

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性消化,产生了新物质(有甜味的糖)。

[设计实验]:

器材略。

[实验提示]:

淀粉遇碘会变蓝,口腔中的唾液会将淀粉变成麦芽糖,葡萄糖等物质的混合物。

根据前面讲解的内容概括出: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的过程叫消化。

 

 

 

 

 

化学性消化,营养物质被分解,已不再是原来的物质了,而物理性消化只是食物的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实质并没有改变。

所以本质是:

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一位同学配合老师,咀嚼馒头,体验咀嚼过程中味觉的变化。

所有同学都有共同的经验,如吃大米饭时,开始不甜,但咀嚼一段时间后,有了甜味。

 

认同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化学性消化,而且是在唾液的作用下。

 

 

 

 

 

 

 

 

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根据实验提示设计实验。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方案]:

试管

加入物质

水浴加热

碘液

实验结果

1

唾液

37

滴加

变蓝

2

不变蓝

3

唾液

[演示实验]:

请两位学生上讲台配合实验操作。

[讨论]:

在口腔内,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为什么?

[小结]: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促进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提问]:

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在消化道内是如何消化道的呢?

[播放FLASH]: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思考题]:

1.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口腔、胃、小肠内分别有哪些消化液?

4.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场所是哪里?

[阅读]:

书P30的相关内容及图9-10,复述三大类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并针对现象进行讨论。

 

 

 

 

 

 

 

 

无甜味的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分解成了有甜味的糖。

 

 

 

 

 

 

带着问题观看FLASH之后,全班进行抢答,初步了解消化的过程。

 

1.口腔、胃、小肠是可以消化的器官。

2.淀粉——口腔;蛋白质——胃;脂肪——小肠

3.口腔内有唾液,胃内有胃液,小肠内有胆汗、胰液、肠液。

4.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三位同学为代表进行复述,全班同学注意听,并纠正其中出现的错误。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营养成分的吸收

 

 

 

 

 

 

 

 

 

 

 

 

 

观察:

小肠的结构

[小结]:

蛋白质→氨基酸

淀粉→葡萄糖

脂肪→脂肪酸、甘油

[补充讲解]:

在所有的消化液中,只有胆汁是不具有消化作用的,因为不含消化酶,其作用是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和脂肪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讲述]:

食物被消化后的营养成分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这个过程就叫吸收。

[出示]:

消化道各器官及吸收的主要物质图示。

[提问]:

从图示中你能总结出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收功能吗?

它们分别吸收什么物质?

吸收的最主要器官是什么?

[提出问题]:

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与小肠的结构是否有关?

[观察]:

鸡小肠的结构。

将剪开的鸡小肠,用水洗净,把小肠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内表面向上。

[出示]:

小肠结构示意图。

[自学]:

书P31第一段,观察图9-11,说出小肠的结构。

[出示]:

小肠皱壁、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细胞示微绒毛的图片,请学生填图。

 

 

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要记忆。

 

 

 

 

明确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勾划出吸收的概念。

 

 

 

 

看图回答问题:

胃、小肠、大肠具有吸收功能;小肠是吸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