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7405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

《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docx

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

2018年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2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感皇恩陆游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②紫枢②,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

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

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阙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

C.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D.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15.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答案及解析:

11.14.BD15.①壮志难酬的悲愤。

虽有收复万里失地之壮心,然而无人赏识,壮心也只能成“空”,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长安了。

②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失落。

筑坛开府,建功立业之事肯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做呢?

还是回故乡的石帆山脚下,去种菱三亩吧!

③词人想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看似闲淡,实则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

(答出前两点即可得满分)本题属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分别考到了诗歌的语言、形象、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本词作者陆游,理解时,要联系陆游生平经历及全词具体内容考虑。

14.试题分析:

B项“南宋都城”错。

应为北宋都城。

D项“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错,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15.试题分析:

分析诗人情感,可以就全诗具体内容分析,注意其中表情感的字词、典故以及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内容。

如“漠漠孤云未成雨”“壮心空万里”“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等抒发的是自己的壮志难酬、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归隐的悲愤、无奈等情感。

点睛: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刘长卿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③,寒磬④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陷落,刘长卿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时。

②摇落:

零落,凋残。

③旧垒:

指当年南朝留下来的包括吴公台在内的防御工事。

④磬:

寺院中敲击以如今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4.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扣题,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

'入'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

B.颔联宕开一笔,转而细写登台所望之景。

上句“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的失意苦闷,“少”字暗示了诗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颈联上句写远景,通过西风残照,寂寂废垒等意象,写出了吴公台四周苍茫的暮色,“依”字极有韵味,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

D.颈联下句写近景,诗人用一个“寒”字,把听觉感受转化成触觉感受,将诗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己内心感受巧妙地融合了起来。

E.全诗前三联着力写景。

首联“摇落”“秋”字挈领全篇,奠定情感基调;颔联由远及近,景中含情;颈联视听结合,意境悄怆幽邃。

15.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请你说说它们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及解析:

12.14.BE15.

(1)相同之处:

两位作者都在对前代旧事的回忆中吊古抒怀,也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

(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表达了,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的旷达之意“惆怅南朝事”这两句突出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的情绪。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少”字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E颔联由近及远。

15.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回答的时候可从这两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角度分析,然后总结两首诗的异同点。

本诗描写了悠悠古台,树叶飘落,景物萧条,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日子里站在古台上遥望着故乡。

可是眺望远处的山峰却阻隔着一条很深的水。

见到眼前的如此荒凉景物,此时此刻的诗人内心更是寂寞,空虚,孤独,有种失落的感觉。

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可见诗人登台,秋景秋意,想起了家乡;吴公台旧垒,触景生情,物是人非的惆怅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

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所以共同点都是吊古抒怀的怀古诗,也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

不同之处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表达了,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的旷达之意;“惆怅南朝事”这两句突出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的情绪。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阻风江囗(清)陈维崧①浊浪堆空,暨阳②城下风涛怒。

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

独眺君山,且共春申③语。

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释】①陈维崧:

少有文名,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得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

②暨阳:

现江西省无锡市江阴,曾为战国末期楚相黄歇的采釆邑。

后文的“君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位于洞庭湖中。

传“战国四君子”之一黄歇为楚幽王所杀之后,即葬于此山西麓。

③春申:

即春申君黄歇,曾在无锡有治水之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浊浪堆空”,侧面渲染了江风的猛烈巨大,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B.“冰车铁柱”,状写江上巨涛,化柔性的水波为刚性的冰车和铁柱。

C.“隐隐轰吴楚”,“轰”是“轰炸”的意思,生动描绘出江涛的巨大威力。

D.“独眺君山”,词人终于出现,他极目远眺,看到了洞庭湖里的君山。

E.“且共春申语”,此时词人思接千载,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深情交谈。

15.本词中的“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好处。

答案及解析:

13.14.CD15.①这两句的意思:

我用一杯酒深情地祭奠春申君,让我们一同欣赏这蛟龙狂舞般的滔天巨浪吧。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涛翻滚的宏大气象。

③以景结情,词人将万千愁绪含蓄地寄寓在眼前蛟龙狂舞的巨浪之中。

④想象与春申君同看浪,寄托愁思。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轰”并不是“轰炸的意思,这里强调的是江上巨澜巨大的轰鸣声;D项“词人终于出现”说法不当,词的一开始词大就出现了;“看到了洞庭湖里的君山”说法有误,这里是虚写,并不是真正看到了君山。

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重点是赏析诗句所运用的手法,首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说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中“汝”指前句诗中所说的“且共春申语”中的春申君黄歇,诗人说“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指的是我用一杯酒深情地祭奠春申君,让我们一同欣赏这蛟龙狂舞般的滔天巨浪吧。

明显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与春申君同看浪,寄托愁思。

“蛟龙舞”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滔天的巨浪比喻成蛟龙狂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涛翻滚的宏大气象。

“同看蛟龙舞”也属于写景,所以本句诗的手法还有以景结情,词人将万千愁绪含蓄地寄寓在眼前蛟龙狂舞的巨浪之中。

点睛:

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知识补充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李贺①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②石。

不谒承明庐③,老作平原客④。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⑤,归问时裂帛⑥。

注:

①李贺:

公元790年—816年,唐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②南山:

指李贺家乡的山。

③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④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的潞州,是旧赵地,故称自己“平原客”。

⑤弹铗:

《战国策》载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弹铗而歌。

⑥裂帛:

指写家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标题“客游表明诗人客居他乡,借此诗表达思乡怀人之感。

B.首联写眼前现实,其中“悲满”一句写远行千里内心悲伤,“日暖”一句写眼见日光晒暖石头,增添思乡之情。

C.首联中的“暖”字与“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离家是悲伤的,而故乡则永远是温暖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政者,“不谒”表面上表达自己的清高,因此只能作“平原客”其实暗含不被赏识重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E.尾联的“屡弹铗”意为自己虽然不能返家,却可以像冯谖那样弹唱悲凉慷慨的剑歌,并且还可以“时裂帛”,在忧伤中仍不乏豪放洒脱之情。

15.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及解析:

14.14.BE15.同:

二者都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异:

杜诗表达身在他乡、处于逆境中忧国、思家之情;李诗写入朝无门、为官无望、只好时时想写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表达壮志未酬、落魄凄苦的悲慨之情。

14.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是的思想内容、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B项,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E项,“屡弹铗”意为自己只能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时裂帛”则表达归乡不得、聊且借信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15.试题分析:

题干是“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既要答出相同点,又要答出情感的不同之处。

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想到:

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客游》羁旅在外,诗人思绪万千。

此时,李贺正值壮年,本应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

为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怨。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这是怎样的尴尬和无奈。

失意之中,人总是会生出思乡之情,李贺也不例外。

“屡弹铗”,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

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异乡。

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开篇写作者边弹边听秦筝,“听”字领起后面的所有内容。

B.第二句“悲怨声”写出了筝声弹奏的凄苦,以及自己由听筝而引起的无限悲怨之情。

C.诗人把乐声同大自然的春风、杨柳、花、鸟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D.筝声本来就苦,又掺入诗人的重重离别之恨,更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E.本诗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描摹听到的筝声,既准确恰切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15.本诗颈联对人世的悲欢写得真切感人,请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15.14.AE15.①这句诗形象地展现了灯下独守、月明空思的画面:

灯前只有自己的影子,可见孤独;空楼只见明月高悬,何等空荡,“愁”与“思”自然而生。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离愁的分量。

②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与上一联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让这种离愁更增加了普遍的人生况味。

(意思对即可)1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题干中给出赏析的重点是“对人世的悲欢写得真切感人”,注意从抒情的借景抒情,炼字和句式的选用的角度分析,这句诗展现了灯下独守、月明空思的画面,“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反问句式使离愁更增加了普遍的人生况味。

点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6.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融为一体。

B.诗歌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写出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凄凉和感伤充分表现了出来。

C.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D.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E.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15.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及解析:

16.14.BE15.①这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

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1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CE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诗句的作用,其中B项,满怀冰雪,指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

E项,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15.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诗句的作用,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从结构、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句在此的下联中间,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从内容上看结构上全词的主旨句,写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点睛:

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

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②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

指刘禹锡,他与白居易同岁。

开成二年,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②雅令:

高雅的酒令,自唐以来盛行于士大夫间的一种饮酒游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与刘禹锡相约,“闲饮”暗含了寂寞、闲愁难遣之意,“约后期”表明意犹未尽。

B.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豪迈之气与身世之慨均隐含其中。

C.“闲征雅令”写出两人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醉”字则活画出诗人乐于诗酒的神态。

D.“菊黄”写出居室环境的清幽雅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雅生活、高洁品性的追求。

E.尾联中,诗人着眼于未来,将诗意推向高峰,有对再约共饮、陶然同醉的期待和想象。

15.赏析“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答案及解析:

17.14.CD15.①神情描画真切。

“共”字写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的诚挚热烈情景,“相看”再现出坐定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②数词运用精妙。

“十千”、“一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两人不惜重金买醉的豪气,暗示两人同病相怜、以酒解愁和彼此珍惜的深情挚意;“七十欠三”包蕴“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传达出惺惺相惜之感和人近天年的超然胸怀。

14.C项“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理解错误,这里“闲”体现了诗人政治上遭到冷遇,内心的寂寞而又闲愁无处派遣的心情。

D项诗歌的尾联意思是说“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

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

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与“对清雅生活、高洁品性的追求”没有关系。

点睛: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15.诗歌中这一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

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

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

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这二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点睛: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赠斯远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

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

曾为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